這黃魚不是那黃魚,這碗面不是那碗面

2020-08-26 狐的小廚房

因為在學本幫菜時,接觸到很多上海地方文化元素,就想起一部喜歡了很多年的小說:《上海銀樓》。於是幾個月前又把它翻出來,重讀。

收藏這本書的初衷,和「吃」沒半點關係,而是因為這個故事的主要場景是老上海的一家銀樓(手工金銀首飾店)。隨著它自抗戰時至70年代的興衰,一家三代人的生平、離聚、悲喜,都在這裡上演,小說中自然少不了和首飾加工有關的內容,自己又特別喜歡這些,便隔幾年就重新讀一次,直到對情節已經熟悉得不用翻書都能回憶起處處細節。

很遺憾,書裡和上海飲食文化有關的內容不多。除了開篇提到杏花樓「鴨子燒得極好」;火車站附近的南貨店會在黃梅雨季後把各種乾貨拿出來炒制,然後用紙包成三角形的小包去賣;還有霞飛路上的法利文咖啡店是當時洋派青年最愛去的地方之外,似乎真沒什麼了。倒是書裡有一個細節上的文化常識,每次讀的時候都會注意到,卻直到這次重讀,才因為有趣的巧合而笑出聲來:在民國時期的上海,人們將金條稱為「黃魚」。大黃魚十兩重,小黃魚一兩重。碰巧前幾天買了一堆小黃魚來做苔條黃魚脯,以自己對重量的拿捏掂了掂,每條小黃魚可不就是50克左右麼。


苔條黃魚脯。試菜成功

我並沒在上海長期生活過,不知道上海人對黃魚的喜愛,究竟是到了何種程度,反正在本幫菜中,黃魚是蠻常見的食材——或許該說,江浙滬地區都離不開黃魚。寧波人吃黃魚,特別在行;糟黃魚有人說是本幫菜,但自己是在南京嘗到的,並念念不忘至今;至於蘇州、杭州,當地人對雪菜黃魚面的熱情,怕也不輸給上海呢。

嗯,黃魚面。最開始自己動手處理黃魚這種食材,就是為它。

雖然特別愛吃魚,但確實很少自己做來吃。一是嫌棄它會把廚房各處都弄得腥腥的,二是嫌麻煩……三、三、三就是做不好。哪怕一個看似簡單的清蒸魚,講究也才多著呢!只說火候一項就愁死人:過頭了,魚肉會老,吃不出肉汁飽滿、既嫩又彈的口感,香味也會有損失。不夠就更可怕——想吃刺身請出門右轉去隔壁日料店,謝謝!半生不熟的清蒸魚,那味道,絕對讓你懷疑人生。

火候還不錯的清蒸魚

這麼說起來,個頭相對小,做法也靈活多變的黃魚,倒真是新手用來練習的好選擇。不過,以前自己對黃魚這種食材,幾乎完全沒概念。以至於一說到「黃魚」,腦子裡浮現的除了黃燦燦的金條,就是很搞笑的畫面——天津這邊管黃魚叫「黃花魚」,所以提到它,就下意識地想到一堆金黃色的魚遊來遊去,而且每隻的魚鰓上面都……插著……一朵花……

一枝花蔡慶:「叫我?」(圖片來源:網絡)

帶著這樣的聯想,把黃魚拿在手裡來回掂量時,覺得特別歡樂,也不嫌它腥了。就踏踏實實、心無旁騖地,學著做了人生中第一碗黃魚面

黃魚:「……差不多得了啊!」

湯麵在很多時候,都帶有溫暖人心的附加意義(見《》)。兒時生病也好,深夜歸家也好,心裡孤寒也好,一碗熱騰騰的湯麵,最能氤氳出熨帖人心的暖。何況又是回憶滿滿的黃魚面——無論是誰,如果對一種食物格外在意,那令他放不下的,很可能不僅是味道本身了。

雖然在蘇州、杭州、南京,大抵都吃過魚湯系的湯麵,印象最深的魚面,卻是在北京、天津的南京大牌檔吃到的。很清爽的一碗,湯汁是溫柔的乳白色,有魚的鮮和白胡椒的辛,但除了湯,也再沒有別的東西來佐面了。面呢是那種略微硬一點的、小指粗細的寬面。剛下好時韌韌的很有勁,能嘗出麥粉的香味。如果放得久一點,面就吸了更多魚湯,彈性韌性都會差很多,可是被吸到面裡面的魚湯,又香出了讓人慾罷不能的新高度。總之,從頭好吃到尾。

差不多是這樣的,但用的面是更扁、更寬、更硬的那種(圖片來源:網絡)

疫情開始後,不再方便去南京大牌檔了,有段時間還真想念那邊的食物。也未見得是菜品,主要是口味,比如之前說過的醬鴨(見《》)。再就是魚面,雖然不確定那裡用的究竟是不是黃魚,但這次自己也學著做了之後,一嘗,就知道自己不用再憑弔啦:不管是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復刻,但確實是自己找了很久的味道。

如同被穿過時空的思念驀地擊中,很多回憶被埋葬,更多回憶隨之醒來。時光的兩端就此完美對接,一碗麵做到了。

那麼多。那麼多停泊在記憶中無處可歸的思念,那麼多早已找不到出處的牽掛,那麼多的不甘心和不明白,那漫長到怎麼都走不到終點的旅程,都在湯麵嫋嫋上升的霧氣中,不知不覺地變得模糊起來。這是由食物奏響的安魂曲,只屬於遍尋不得的有緣人。

(圖片來源:MONO)

以前曾說,創作於我,常常起到治癒的作用。放不下的,寫出來,便釋然;想不清楚的,寫出來,便得到梳理;說不出口的,寫出來,卷個小紙條條塞過去……啊劇本拿錯了!校園愛情劇組在隔壁,這裡是美食頻道!

對,還是說回美食。

如今自己面對外界的表達欲日益削減,更多的,是揣起各種思緒,放在心裡慢慢想,於是文字的力量就減弱了。但仍然會有需要表達的時候,比如需要與他人交換情緒與感受,或是對自己作出傾聽與關注的姿態,這種時候,食物是不會出錯的選擇:正如鴻篇累牘的文字也不能與音樂、與繪畫互相代替,人類經由食物所傳遞出的感情,或直白,或委婉,或更易落在實處,或更易牽動回憶。總之,隨意的下廚只是做飯,是餵養;用了心的食物卻是藝術品,至少也是一封家信。

就是家信啊。倘若不是家人,或不是親密如家人,誰會用心去為另一個人做飯呢。

水紅色的燈籠、糊著窗紙的木窗稜、隱約的船櫓咿呀、映著月光的一粼一粼的水波、夜色下迴蕩在青石板小巷弄中的腳步聲……說它們不存在,似乎真的曾經親歷親聞;說它們存在,卻想不起是何時何地。有時我相信前生的存在,不過更多時候卻傾向於認為,是太多的執念,讓人不自知地改寫了自己的記憶,才會有這樣的時空模糊。沒有關係,只要執念不會變成怨念,何妨將其看成一種憂傷的審美。

然而憂傷終歸不是一種良性情緒。為自己煮一碗麵,把錯誤的記憶重新覆寫掉,然後吃飽喝足,踏踏實實地睡一覺,大概是更積極的做法。再醒過來時,就有精神去為現世奔忙——去繼續努力賺「小黃魚」啦。

2020年6月2日

【寫在後面的話】

真巧,「時差」又是正好一個月(笑)。回頭看去,發現自己這一個月的進步也蠻大的。

寫這篇文章時,還在糾結很久之前一些散落的、連出處都辨認不清的記憶碎片,徒勞地想把它們拼回原先的位置上去,比如文章裡提到的、江南水鄉的見聞,究竟是來自更早的童年記憶,還是大學時、剛工作時,又或者只是通過文字想像出的畫面;而這些畫面又為什麼總是既寧靜又憂傷——無論是現實還是想像中經歷它們時,身邊離自己最近的人,又是誰?TA在哪兒?為什麼找不到TA了?

一片模糊,像是清晨醒來時殘夢的輪廓。

記憶的缺失,是因為過於強烈的自我保護機制。從高中時就掌握了這個技能:對於不開心的事情,忘掉!於是就真的那樣去做。看起來似乎成功了,也確實很有用;但這樣做的次數多了,就會發現記憶變成了被蟲蛀過的絲緞,這裡,那裡,到處都是孔洞。只配摺疊起來放在那裡,這樣還看得過去,想用它製衣,卻萬萬不能了。

所以之前一直在說的記憶覆寫,是一件理想化的工作:想用好針、好線,細細密密地把這匹織物重新連綴完整,如果可能的話,繡全新的圖案上去……但後來發現不外乎兩個結果:要麼是做不到,因為底子都已經朽壞了;要麼是划不來,費時費力折騰半天,只為了「打撈」一件原本被自己親手丟掉的東西嗎?

想清爽這點後,就整個人都好起來了。就像4月自己在月記裡寫的那樣:一隻菜燒壞了不要緊,重新做就是。可沒說過要對著一盤折籮死磕。

——因此某天終於頓悟:還覆寫什麼?過去的就是過去啦。放下過去,就是放過自己。

何況如今開始相信,總會有新的、好的、正確的,遞補上來。

2020年7月2日

相關焦點

  • 海海講故事 : 《洞頭海洋動物故事集》之黃魚為什麼穿金袍
    龍王想挑選幾名得力的魚蝦當將軍,把這亂糟糟的大海管管好。一日,百魚接到龍王旨令,會集龍宮。各種各樣的魚,從四處遊攏來,龍宮前黑壓壓的一片,一個個搖頭甩尾,你追我趕,十分熱鬧。等了好久,龍王才弓著腰,慢騰騰走出龍宮,說:「別吵了!今日把你們召來,不為別的事,是要讓你們比本領,按本領封官。比什麼本領?我們是在海裡,水底功夫最是要緊,這次就比遊水。誰遊得快,就封它當將軍!」
  • 黃魚聽雷的高幹文也是很好看的,配上年齡差真的令人心動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稍微稍微冷門的作者——黃魚聽雷,(之前叫灰小常)大大寫的高幹文也是很好看的,好幾本還是年齡差的,成熟男人的魅力無窮啊。這一篇算是我印象比較深的了,比較短的文。《春遲》也是年齡差的,但是差的不是很大,女主去拜訪對自己有恩的老師,正好那個老師是男主的繼母,男女主就認識了,女主就對男主有了愛慕之情
  • 現實向文:春遲by黃魚聽雷,暗戀梗,破鏡重圓,年齡差,高幹文
    書名:春遲作者:黃魚聽雷就是這一次拜訪,女主見到了男主,一眼定終生,從此再不能忘。男主是班主任的兒子,不是親生的,班主任是繼母。本以為就是一場有頭沒尾的邂逅,想不到命中注定的人,遲早會再相逢。
  • 姥姥的那碗糖水
    那時候,姥姥總愛給我們講楊家將的故事,雖然聽的懵懵懂懂但還是仰著小臉,津津有味的聽著。姥姥不識字,卻把百家姓背的滾瓜爛熟,真不知道她是怎麼記住這些的。當時,也是一臉的不可置信,直到現在,這個謎底也沒有揭開。
  • 五十年前的那碗桔湯麵,上海知青來報恩,遺憾涕零
    說起來其實也只是一件小事,就是鄒元善特地煮了碗桔湯麵給他吃,可是,在他看來不是一碗麵那麼簡單,是真誠,是大愛,是恩情,必須永遠記在心上,必須來報答一下。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知青上山下鄉,條件非常艱苦,他們感覺很累很苦,想吃點好的東西都吃不到。那天,陳是斌淋了一場雨,發起了高燒,大家勸他去赤腳醫生那裡打一針,可他怕打針,就是不去。這樣熬下去怎麼能行呢,萬一燒壞了身子怎麼辦?
  • 來,孟婆,幹了這碗孟婆湯!
    這一任的孟婆已經在冥府做了幾百年的差事,聽多了看多了太多鬼魂的七情六慾,就像垃圾桶裝滿了各種垃圾一樣,心裡無比的難受。不經意間,老淚縱橫,那叫一個心累。閻王爺沉思了一會說;「既然你決定了,那我也不強求你,你就喝了這碗湯,我就以後不讓你再當孟婆了」。孟婆聽到非常高興,喜極而泣地端過那碗湯就喝了下去。不一會,閻王爺又問孟婆;「你還不去做你孟婆該做的事,在這裡發什麼呆。」。孟婆反應了過來說「好的,我馬上就去。」於是,孟婆又開始了她的孟婆生涯,又是漫長的幾百年。每當她不想幹了的時候,閻王爺總會端過一碗湯給她喝……。
  • 親情故事:兩碗牛肉麵(親情小故事)
    我讀大學的那幾年,每逢雙休日就在姨媽的小飯店裡幫忙。那是一個春寒料峭的黃昏,店裡來了一對特別的客人——父子倆。說他們特別,是因為那父親是盲人。他身邊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那男孩看上去才十八九歲,衣著樸素得有點寒酸,身上卻帶著沉靜的書卷氣,該是個正在求學的學生。男孩來到我面前,「兩碗牛肉麵!」他大聲地說著。
  • 故事:父親留下半碗剩的面,哥哥倒去餵狗,弟弟吃來了驚喜
    那天早上剛給父親煮碗面,林霄也解決完早飯後,一出門就看到了桌子上父親還留下了半碗。抬頭看向弟弟的房間,見著門窗緊閉意識到弟弟還沒起床,要是留給弟弟,弟弟肯定不愛出坨掉的面,忽然間想到了自己這些天看到的那條野狗,林霄有了主意,自己把面倒給狗吃,又能讓它吃飽飯,還不會浪費糧食,一舉兩得。林霄趕忙端著面碗然後倒在了狗碗中,等待著那隻狗的到來,之後林霄還忙著幹活也就沒再守候在面的一旁,結果之後的事情讓他完全沒料想到。
  • 輪迴,這次我堅定地接過了孟婆手裡的那碗湯… …
    雲開始在我耳邊不斷地湧現,而我的腿,卻是真真切切地不曾邁動,但我飄浮著,素白的紗質衣裙和著長發一起在我的身邊飛舞… … 透過雲的一絲縫隙,我看到了一座白色的房子,那個朝南的房間裡、那張雪白的床上,那張瓷白的臉,不是我嗎?我終於明白,我死了。
  • 兒子打工歸來,父親飲酒三碗,老頭衝入一指兒子:這不是人
    老頭衝入一指兒子:這不是人 何老漢因為家窮人醜,父母早亡,年輕時娶不上老婆。這一年春天,小寶從山中砍柴歸來,何老漢正在屋中煮番薯湯。見著小寶,何老漢連忙盛了一碗番薯湯出來:「小寶,你砍了一天柴,一定餓了,快趁熱喝了這碗番薯湯。」小寶望著碗中的番薯湯,呆呆地出了一會神,他將番薯湯端起來,三五口喝了乾淨,只覺得肚中一陣發響,仍是未飽。可他不願意再添碗了,因為他知道鍋裡所剩無幾,就在這一刻,他做出一個決定:「爹,我想出去打工,我再也不願窩在家裡了。」
  • 《隱秘的角落》:蒼蠅雖醒目,但朱朝陽那碗糖水更值得被關注?
    在配合上父親朱永平四處張望來確定是不是這家店的肢體動作,觀眾隔著屏幕也能感覺到父親對朱朝陽這些年的疏離。想想朱永平剛來吃這頓飯的樣子,再想想後來的樣子,朱朝陽已經完全「馴服」了父親。在這場戲中,這一碗糖水代表的不僅僅是吃食,還蘊含了朱朝陽與朱永平之間父子的情感。
  • 父親看老人可憐,每天送碗面給他,半年後老人報了警,愣住了
    我家住一樓,改造成了商鋪,父親張愛國有一手做面的絕活,於是就在家裡開了間麵店。平日裡,我們吃住在麵店。父親的面下得特別好吃,生意總是絡繹不絕,我們家的經濟狀況也提高了不少。這些日子,麵店門口總有一個流浪老人靠在那裡,撿一些其他客人的剩飯。這個流浪老人很有禮貌,從來不會影響半點生意,都是等顧客走了以後,默默地端起碗,倒在自己的碗裡。
  • 故事:那碗湯藥灌下後,我就知道,這輩子再不會有自己的孩子了
    從那碗溫熱的湯藥被灌進喉嚨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這輩子再不會有自己的孩子了。我那個孩子,他不是秉承著祝福降臨的。他只是一個犧牲品,一個皇帝用來轉移前朝注意力,維護皇后聲譽的犧牲品。正是因為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一點,所以我才沒有像葛貴人一樣,得了失心瘋。
  • 半碗飯哥哥
    每到吃飯時,「餵」總是低著頭一粒粒地扒著碗裡的飯,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為父親在旁邊冷眼瞪著。只有等我和父親先後離開桌子後,繼母才會趁我們不注意,迅速將我剩下的那半碗飯倒進「餵」的碗裡。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飯,但我卻悄悄溜進廚房,舀了一勺鹽倒進碗裡,然後回到桌邊,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放下碗筷。等我走後,繼母照例將那半碗飯給了餵」。這一幕被幸災樂禍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
  • 外遇,是一隻扣著的碗
    只是——天使指著餐桌上一隻扣著放的,很普通的陶瓷碗說:「任何時候都不要打開這隻碗,否則主人會立即把你們趕出去,回到你們原來的破舊小茅屋。」這對夫婦欣喜不已,心想天下竟然有這等好事。既然有吃有喝,住在宮殿一樣的房子裡,傻瓜才會在乎一隻普通的碗呢。
  • 外遇,就是一隻扣著的碗
    那一對夫婦喜笑顏開,天下竟然有這等好事。既然有吃有喝,還住這樣好的房子,傻瓜才在乎一隻碗呢。那對夫妻有吃有喝,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並沒在意那隻碗。夫婦倆熟悉了這裡的每一個角落,唯獨沒有去碰過那隻碗。和剛開始不一樣的是,他們開始對那隻碗產生了好奇,開始猜測,那隻碗裡究竟扣著什麼?終於有一天,那個老頭大喊:不行,再不打開那隻碗我就要瘋了!上帝既然給了我們這麼多,還在乎這隻破碗嗎?!
  • 物語 | 壽碗
    還有個風俗,就是這家後人會將老人在世用過的碗,叫作壽碗,作為最珍貴的禮物,在老人下葬時,分發給親戚朋友和鄉裡鄉親們。意在讓更多的人受惠,討取逝者帶給他們的福氣。圍繞壽碗有不少故事。小時候,母親跟我講得最多的,一個是「搶碗」,過去人家都有好幾個兄弟姐妹,還有他們的下一代,一大家子會有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