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故事一:細雨相伴入農村

2020-09-05 隴上評說


陽春三月,春天的氣息最是濃厚,萬物復甦、生機勃勃,處處充滿著活力,綻放著從頭開始的味道。這個春天對夏石玉來說更應該是從頭開始,因為他要去大樹村任第一書記,細細算來,他參加工作五年,在機關工作五年,雖然時常也會下村下鄉調研,但畢竟那是第三者的身份接觸農村、了解百姓,想想自己馬上變為基層農村的一份子可謂是百感交集,喜憂參半,高興的是可以實現在農村幹實事、辦實事的夙願,擔憂的是沒有一點農村工作經驗的他不知如何開始。

人們都說春雨貴如油,乎今年的春雨不太貴,淅淅瀝瀝的又下了起來,吃過早飯,收拾停當,夏石玉看著窗外濛濛細雨,思緒胡亂的穿梭了起來……一陣陣敲門聲把夏石玉拉了回來,原來是辦公室的同事來幫他搬行李,三五個人你一包我一箱三下五除二就把東西都搬到了車上。同事們你一句我一句的不知道是囑託,還是期盼,總之勾起來夏石玉些許惆悵,有離別愁,更多的是對前路不明的愁。

在雨中,開啟了向大樹村進發的行程,本想一百多公裡個把小時就能到,熟知整整走了一整天。還好司機師傅是本地人,對大樹村也比較了解,一路走一路談,才是這一天不太寂寞。大樹村距縣城有一百多公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村,有多個小組,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村情複雜,組與組之間不常走動,有好多項目都無法落地實施,都是因為各小組意見不統一,最後擱置,不了了之。

一個緊急剎車打斷了他們的聊天,夏石玉從車窗探出頭去一看,好幾輛車被堵在了那裡,前面吵吵鬧鬧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夏石玉打開車門走了下去,一隻腳還在車上,另一隻腳卻已經陷阱了泥濘之中,雙腳牢牢的被粘在了地上,用了好大勁才拉了出來。夏石玉拖著雙腳擠到人群前面才知道,原來是一個老百姓的拖拉機陷到了泥濘之中,再細一看那根本就不是陷阱去,而是一半已經跨在了懸崖邊上,呈半懸空狀態,稍不留神就會掉下去,村民們正在用繩索、鋼絲繩捆綁著準備用另一輛拖拉機拖出來,似乎是拖到一半繩索斷了,還好用勁不算太大,也就沒有鑄成大錯,只得再找繩索再想辦法拉出來,一群人推的推,拉的拉……用來個把小時才拉了出來,大伙兒拍了拍泥濘,各自回到車上繼續出發。

回到車上,聽師傅說,每年都有牛羊和車輛從這裡掉下去,這些年死了好些個人。看著遠去的拖拉機,再看看離自己只有咫尺的懸崖峭壁,心裡一種莫名的傷悲,不是悲傷,不是膽怯,似乎是一種責任暗暗地留在了心地。車依舊顛顛簸簸的前行,倍隨著播放著的劉歡的從頭再來:「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辛辛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又從頭再來……」雨已不再下,我透過車窗,看著遠處半隱半顯的彩虹,還有一片片鬱鬱蔥蔥的樹林,高低錯落、美不勝收,算得上是一副不錯雨後山鄉美景圖,除了這條路著實是讓人不堪入目。

車顛顛簸簸繼續前行,心情越來越沉重,頓時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許多。坐在旁邊的梁主任看了看夏石玉說道:「大樹村是復興縣深度貧困村之一,由於常年封路,泥石流時常發生,有的時候,大半年都會困在村裡,路是制約大樹村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大樹村要想脫貧,必須先把這條路給修通呀!」說罷,若有所思的看了看時雨。時雨點了點頭,再次把視線轉移到了車窗外,路本來全是泥濘,無奈天公不作美,還下了場雨,這段去村裡的走得也就更加艱難、更加漫長。

一路泥濘一路行,直到天色暗漸暗,才到了村裡,大家下了車,沿著村子裡唯一的水泥路,向村子裡走去。村子不是很大,一條村道兩邊並排房屋錯落有致,多半是老舊的土坯房,偶爾也會有幾家紅瓦磚房,但那也屈指可數只有幾家,村道兩旁凌亂的雜草隨風舞動,到路上還不是有幾堆牛糞,或幹、或溼貼在路上格外眨眼,有幾隻老狗稀鬆的趴在路上打瞌睡,看到有陌生人入村,半睜了一下眼睛,抖了抖身子,繼續睡覺。

不一會,夏石玉他們就來到了村文化室,說是村文化室,其實只不過是幾間破爛不堪的民房,兩扇黑色的鐵門,一圈一米剛過的石頭圍牆,門框上歪歪扭扭的掛著兩塊牌子,字跡有點模糊,一塊牌子隱隱約約可見「中共大石鎮大樹村支部委員會」,另一塊則早已變成快木板,什麼字跡早已看不清楚。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很快就從大門裡走了出來,一身中山裝雖然有點掉色,但還算整潔乾淨,國字臉,外加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著股幹練勁頭。看這一臉精神頭,一定是那位德高望重的老支書劉青雲。

梁主任拉著劉支書的手介紹道:「劉書記,我們給你帶下來了一位高才生,叫夏石玉,是縣政府辦副主任。」

夏石玉向前走了兩步雙手緊握劉支書的手說:「劉書記,什麼高才生,基層工作經驗還要向你多學習呢!」

劉支書爽朗地笑兩聲說:「那裡有泥腿子教大學生的道理,我向你學習還差不多呢!」

一邊說著一邊走進了文化室,院子不是很大,但是很是整潔,一看就是劉支書他們打掃過的,院子裡零零星星的幾個人,看到我們走了進來,都站了起來。臉上憨厚而又淳樸的笑容會讓人放下所有的戒備,一下子會讓你親近起來。夏石玉一一和他們握了握手,寒暄了幾句也就各自散去,梁主任他們還要連夜趕回縣城。

空蕩蕩的村文化室,只剩下了夏石玉和劉支書,這一老一少兩書記在門前的石臺階上坐了下來。劉支書拿出菸斗點了一鍋子。兩個人趁著淺淺的月光聊了起了,那一夜他們聊了很久很久,從雞毛蒜皮聊到了發展大計,時而爭鋒相對,時而開懷大笑,一切的一切逗匯聚為一個願望,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帶領大樹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文:王立乾)

相關焦點

  • 鄉村故事:我那個『上天』又『入地』的小姨夫
    鄉村故事:我那個『上天』又『入地』的小姨夫1小姨夫和小姨是在媒人介紹下認識的從此屬於他們的故事才正式上演。據說小姨夫當年除了身材瘦小外,面龐清秀、勤快踏實,與小姨家境也算門當戶對。小姨夫很聰明,年輕時在村裡做各種小生意,養豬、養雞、養鴨、養魚、賣菜、倒賣大米、開小賣部等生意小姨夫幾乎都做。待小姨也很好,回家還包攬家務,我們都說小姨是最幸福的。
  • 網絡小說如何講述鄉村女性故事
    另一種則是發生在以中國歷史為背景的架空、半架空或者平行時空的故事,《七零婦產聖手》(金面佛)、《六零年代好家庭》(桃花露)等均屬此類作品。而這兩種類型的故事無論如何變化和演繹,其核心模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即以女性奮鬥為主、鄉村發展為輔,二者相互交織,構成家國故事。在這一模式中,故事一般是由女主人公自身或其家庭面臨的物質困境所引發的。
  • 故事:鄉村故事:一碗茶油
    這是母親前不久講給我的故事,我當時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回想起故事主人公是村裡的大爺爺(相關文章: ),我又信了。我見過他老年的樣子,總是佝僂著背,特別節儉。聽完後,我對過去的老人又多了一份認識,對我們吃的糧食充滿了敬畏。
  • 鄉村故事之一:燕子姐
    剛剛的一場大雨,溼潤了熱燥的秋季,透過門外依然飄灑的絲絲細雨,平日吵雜喧鬧的圩場也溫柔了許多……櫃檯上的電話突然響起,「你表姐兩公婆回來了,趕緊回家來!」爸爸在電話裡開心地喊。「表姐?是、是燕子姐?」我激動得結結巴巴問。「就是你燕子姐呀----」爸爸高興地拖起了聲板。「啊!等我,就回!」
  • 《在細雨中呼喊》:呼喊兒時的「記憶」
    《在細雨中呼喊》是描寫孫光林的成長經歷過程,但並非是寫孫光林自己,只是以孫光林自己的口吻親述,每個家庭的不幸與人性的醜惡。如果說《活著》是一部年邁的老人回憶自己苦難的一生,那《在細雨中呼喊》是一部涉世未深的孩子對人間的記憶。而這不僅僅是對人間的記憶,更是對時間的記憶,不管是對過去、現在、將來的記憶,敘述者都將這些記憶碎片拼貼在時間的維度上。
  • 故事:多變雨娃(之一):和風細雨  原創搞笑益智故事之四十
    這禁閉一關就這麼長時間,坑誰呢!有能耐就一直關著我,你們自己下雨得了!「哼!」「哼什麼哼!你別不服氣!上次的海嘯死了好多人,你知道嗎?都是你闖的禍!」公公雖然年齡大了,但是耳朵很好使。「哼!」「哼什麼哼!你要是想出來就要改改你的壞脾氣!要不,你永遠就別想出來!」公公,你這樣明明是教小孩怎麼給你找臺階下,真好意思!
  • 《在細雨中呼喊》和《人間失格》4點意象對比
    《在細雨中呼喊》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提到餘華,就會想到他的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等。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讓人喜歡和印象深刻,在於餘華敘事視角的獨特性和寓悲傷於幽默之中的寫作風格。而《在細雨中呼喊》雖然不是作者的自傳,但也雲集了作者童年和少年的感受和理解。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半自傳小說,私小說。太宰治曾經5次自殺,4次未遂。
  • 以前的鄉村醫生,其實也是接生婆,你是鄉村醫生接生的嗎?
    四女一邊說著一邊急慌慌的竄進家裡,一進門便發現我兒子的四女,便是笑著喊道:「哎呀,今天晚上出來的第一眼就見到一個小子,看來我是要有孫子了。」  「哈哈哈...四女,你是想孫子想瘋了吧。」  在那時的農村裡,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很是普遍,加上計劃生育制度的約束,這樣的思想更為甚之。
  • 「鄉村故事」我那個得了『尿毒症』的舅舅
    【鄉村故事】我那個得了『尿毒症』的舅舅1990年,17歲的舅舅跟進父親到廣州打工,當時的舅舅還只是一個孩子,現在父親回想也說舅舅有著並不同於年齡的成熟農村婦女幹的背、挑等重活舅媽一件都沒有幹過,後來有了小表妹,舅媽更是舅舅的公主,每天裡裡外外包攬一切活,舅媽不用動手。舅舅說只要她帶好孩子,他就放心了。這些年即使再累舅舅每天都堅持做早飯和晚飯給舅媽吃,舅舅對外總說舅媽做的飯不好吃,所以不讓她動手,實則是因為不想讓舅媽受累。
  • 鄉村愛情7(完結):農村父母為了自己,徹底摧毀了一個幸福家庭
    本帳號《鄉村愛情1一6》是湖北一個農村真實的故事存在。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反面的故事教材,與為人之道、育人之道、做人最基本之道,背道而馳,沒有必要再繼續深耕和廣泛傳播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今日做一個完結,就此告一段落。
  • 美麗鄉村故事之烹飪
    我們是帶著母親和女兒一起回老家的,妹妹也從十裡外的鎮子趕來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其樂融融。 施農家肥的園子小菜和自己家土雞下的雞蛋,都管夠,再加上農村大鐵鍋的烹飪,好吃極了。 鄉村的黃昏寧靜,晚歸的牛兒哞哞幾聲,像一陣風兒吹過,水草搖搖,揉碎了美麗的湖面。
  • 《鄉村第一書記》同名電視劇生動展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2020年6月26日,由華瑞影業、華視瑞景出品,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廣播電視局聯合監製,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中共淅川縣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大型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鄉村第一書記》正式殺青
  • 山亭探索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窮窩窩」變身美麗鄉村
    2017年7月,藤花峪村緊緊抓住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驗試點的機遇,成立青年創業聯合會,發展大小電商幾十家,年營業額超過1500萬。,緊扣「五大振興」,聚焦「五美」目標,山亭區探索了一條從「綠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鄉村振興之路。
  • 《重返蜀山》:一曲鄉村振興的青春讚歌
    作者:袁恆雷張生全的小說《重返蜀山》講述了幾個山裡青年的成長蛻變之路,是一部鄉村振興的時代變遷大戲,是一曲富有時代氣息、關乎鄉村振興的青春之歌。文學對於家國情懷與時代變化總是在場的。改革開放以來,反映我國農村發展變革的優秀長篇小說佳作迭出。
  • 臨沂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五十七)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省委要求臨沂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圍繞這一目標定位,臨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統籌推進鄉村五大振興,主動對接長三角,努力把臨沂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的農產品「供應基地」、休閒旅遊「後花園」和產業轉移「大後方」。
  • 聊齋故事:夫妻相伴黃泉路
    少年夫妻老來伴兒,夫妻相伴一生嘗過喜悅經歷風雨,人生旅途的終點白髮夫妻相伴黃泉大家一看情況不妙,就上前查看。此時老太婆已經沒了氣息死了,再看老漢也死了。故事講完了,人在彌留之際是否最掛念的就是相濡以沫的伴侶呢?夫妻之間雖有悲歡離合吵吵鬧鬧,但是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只有夫妻相互陪伴相互照顧,未必轟轟烈烈,卻是最真實生活。
  • (一)鄉村故事:四個光棍的一生之「果福」
    張四喜給他取了個名字果福,一來給果園帶來福氣,二來給他自己果腹。果園忙起來,就幫著摘桃打棗。這樣一天三頓飯加上晚上睡覺就都有了著落。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的過。農村酒席  五十歲之前,他的生活基本就是這樣。
  • 一個鄉村神人的傳奇
    一個鄉村神人的傳奇陳慶華他不到一米六的個子,背還有些駝,五官也不算端正,雙眼不笑時還能看到點縫隙,一笑就上下眼瞼粘在了一起,成年累月都穿得是一身手工縫製的黑布便裝,腰上插一管一尺多長的旱菸袋,菸袋杆上還吊著個裝旱菸葉的皮口袋。總之,整個人顯得猥瑣而缺少男人的陽剛之氣。
  • 故事:沛縣鄉村的正骨名醫——生茂東
    不大的診療室內,掛滿了病人送來的錦旗,有的都重疊起來,仔細觀看,屈指一數,有的錦旗竟然是20多年贈送的,其中有一面是沛縣張寨鎮關帝廟村民李向陽在1990年贈送的。在講述這段故事後,生茂東說,「只要來了病人,不管是傷情輕重與否,我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治療中去,要做到排除雜念,心無旁騖,一心想著如何把病人的傷給治好,至於承擔風險,那都是次要的。」  一面錦旗,一個故事;面面錦旗,無數故事。傷病痊癒後的群眾,總是以送面錦旗這個最純樸的方式來感謝生醫生。
  • 清明節湘西農村發生的事情
    咱們今天要說一個關於清明節的小故事。這是一個發生在湘西農村的真實故事。關於湘西的傳說有很多,例如趕屍放蠱之類的,作為湘西人,我得說相信啊,真的是個神秘的消息。至於有多麼的神秘,各位可以親身去體驗一下,感受湘西苗家土家的邪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