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的迷惘與痛苦——太宰治與《人間失格》

2020-08-21 致知齋隨筆

1948年6月13日深夜太宰治與崇拜他的女讀者山崎富榮跳玉川上水自殺,時年39歲,《人間失格》則成了太宰治的絕唱。

說實話,我內心深處是不願意輕易碰觸日本文學的。閱讀的第一本日本小說是川端康成的《雪國》。川端康成筆下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讓自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掙脫出來。之後,又看過渡邊淳一的《失樂園》還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雖然作家與作品風格各異,但是埋藏在日本文學中的那種深深的憂傷卻是無法輕易抹去的。

日本的很多作家非常善於對人心理的刻畫,而這種心理的活動往往又是細膩而不著痕跡的,從這一方面來講就顯示出了大和民族柔美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在這些作品的背後則是作家理想的堅持。而這種堅韌構成了大和民族的另一面。當這種性格的兩面衝突尖銳時,對於作家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當國家、社會、家庭等諸多外在環境的現實與作家內心的理想和衝動發生矛盾時,作品就成為了作家唯一宣洩的出口,而當這個宣洩的途徑也無法滿足時,生命是否值得繼續存在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讓我們再回到太宰治。「生而為人」的迷惘與痛苦伴隨著太宰治短暫的一生。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無賴派作家往往對生活採取自嘲和自虐的態度,作品更多的呈現出病態和陰鬱的思想,整體具有一種頹廢傾向。其中領軍人物就是太宰治。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特別強調兒童時期心理的發展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想理解太宰治及其作品就需要追尋他的成長軌跡。太宰治出生在津輕地區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他是津島家那一輩裡面的第六個男孩,上有五哥四姐,其中兩個哥哥不幸夭折。這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族,尤其是女性特別多,所以太宰治從小便對女性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人間失格》中,他這樣描述「我身上這種自然散發的孤獨氣息,被眾多女性憑藉本能捕捉到了。多年後,這成了我與女人們糾纏的一個誘因。」此外,太宰治在嬰幼兒時期便與母親分離了,在成長的過程中先後與乳母、叔母等離別,使得太宰治對女性產生了一種母性渴望、恐懼以及嫌惡的複雜矛盾心理情感。「在我眼裡,妓女這種生物,既不能算是人,也不能算是女性,倒像是白痴或瘋子。在她們懷裡,我感到安心,可以一夜酣睡,高枕無憂。她們身上真的沒有一點欲望,這讓人感到可悲。妓女們大概是從我身上感受到了同類的氣息,所以常常向我流露出自然的好感。這種毫無企圖的好感,不帶有半點勉強之意,是對萍水相逢之人投來的真切感情。這種感情沒有讓我感到不安,反而使我在無邊的黑夜中,從白痴或瘋子般的妓女那裡得見聖母瑪利亞的聖潔光環。」而這正是太宰治內心複雜情感的顯著體現。當小說中良子因為單純而被別人玷汙時,「我」心中充斥的不是憤怒,也不是厭惡,更不是悲哀,而是駭人的恐懼。太宰治無法面對純潔的內心被汙染,他恐懼的是單純如白紙的靈魂蒙上世俗的汙垢。

從1928年起太宰治的思想逐漸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因對出身苦惱而有服安眠藥自殺的意圖,直到1932年因為對左翼非法運動絕望,到青森警署自首,正式放棄非法運動,並回帝大重修,傾心於寫作之中。家庭出身,成年後思想的波折,自己傾心的作家芥川龍之介的自殺,凡此種種都對太宰治個人的思想及作品產生了深深的影響。人生是痛苦的,也是迷惘的。而他自己則更像是這個社會的邊緣人。最終當自己的內心無法與社會達成妥協的時候,自己也就「喪失為人資格」了。而這種思想集中的體現在太宰治的遺作《人間失格》,這也更像是他這一上的真實寫照。短暫的一生中,他一直活在「生而為人」的迷惘與痛苦中。「我對人類一直懼怕,整日戰戰兢兢,對作為人類一員的自己的言行舉止也缺乏自信,所以只好將我心中的煩惱鎖在胸中的小盒子裡,將憂鬱和敏感也封鎖起來,竭力偽裝為天真快樂的樣子,使自己逐漸變為一個滑稽搞笑的畸零人。」

最終,太宰治還是選擇了自我了結痛苦的生命,也許這樣他才能真正感覺靈魂不再受到束縛與壓抑。

相關焦點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是20年前,當時讀的是《人間失格》單部小說。生而為人,是一種驕傲。《人間失格》這本很喪的書並沒有如今這樣的「文學體量」。就是在那時,青春期的我一度處於自我懷疑中,而這本書那麼巧讓我發現並沉迷,我覺得我就是大庭葉藏,或者我會成為大庭葉藏。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感謝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感謝 我是奔著太宰治的名氣去讀《人間失格》這部作品的,太宰治被譽為日本無賴派大師,在日本與川端康成 「人間失格」意思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葉藏到東京後開始逃學、酗酒、參加學生運動、被女人包養。在與不同的女人的糾纏中多次自殺未遂,一步一步走向黑暗,成為社會邊緣人,最終被社會拋棄。男主的一生,就像小說一開頭寫的那樣「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著恥辱。」
  • 太宰治《人間失格》總會讓我想起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這本合集中,喜歡《人間失格》《斜陽》。有些作者的文字讓你看完之後更加熱愛生活,也有作者的文字,讓人充滿絕望,太宰治顯然屬於後者。作者本人頹廢到什麼地步呢?一提起他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日本自殺次數最多的一位作家」,他一共自殺過五次。最可怕的是,他被稱為典型的「自我描繪型」作家,也就是說文學創作中的痛苦都出自他本人。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隨著網易雲音樂向著「網抑雲」的轉變,許許多多飽含抑鬱情緒的句子諸如「年輕時我想變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你那麼孤獨,卻說一個人真好」開始充斥在「雲村」之中,其中「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更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充斥著我們的社交圈子。這句話像李誕當年的一句「人間不值得」一樣火遍全網,網友們更是以更僕難數的方式對這句話進行調侃,但卻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句話出現的背景。
  • 《人間失格》:太宰治看似喪,其實最治癒
    2、葉藏是替代我們,去感受痛苦和絕望 從《人間失格》來看,葉藏天生就不幸福。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個角色,他這麼寫的意義是什麼呢?他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不再相信任何人,只覺得人間不值得。 就像被迎面一刀砍中眉間一樣,從那以後,每次葉藏和人接觸的時候,都覺得傷口在隱隱作痛。 他甚至開始覺得自己不配有做人的資格。 難怪葉藏會說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和「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然而,正是像葉藏這樣的人,卻偏偏能引起成千上萬讀者的共鳴。
  • 《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三個女人們》:致敬為愛而生的女人們
    文|十七亞如果只知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那麼你可能還不夠了解這位集才華、異議、女人於一身的日本作家太宰治」這是太宰治《人間失格》的第一句話。「人間失格」的意思是「不配活在人間」,也是太宰治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概況。編輯們一邊靠太宰治的文章工作謀生,一邊嘲笑他的殉情自殺行為,說他搞殉情那一套不過是為了寫小說找新鮮感找素材。
  • 太宰治與三島由紀夫:你我的《人間失格》
    作者君《人間失格》是太宰治寫給自己的鎮魂曲,是卡夫卡說的那種「滿意的死亡」,太宰治可能會在心裡想:寫完這本書,我終於可以安心地去了(在人的出生之前或去世之後)《人間失格》之前的《斜陽》,太宰治把自己的人格分配到不同的人物之上。而《人間失格》恰恰相反,只有一個人格(只有葉藏這一個個體),但是不同人物看他的視角是完全不同的,是複數的。《斜陽》的太宰治似乎是德勒茲式精神分裂的主體,這個精神分裂是嚴格的德勒茲意義上的,也就是說,有某種積極的含義在裡面。太宰治可以讓自己變成(生成)母親、女兒、畫家、兒子。
  • 那麼消極頹喪的《人間失格》,為什麼上榜作家經典文庫?
    我強迫自己耐著性子讀完了這本薄薄的《人間失格》「人間失格」意為失去做人的資格,全書講述了主人公大庭葉藏,消極、頹廢、吸菸、酗酒、吸毒、多次嘗試自殺、看不到希望、一路走向衰亡的一生。沉悶、壓抑,讓我常常想中途放棄。
  • 刷爆網抑雲的《人間失格》究竟有什麼魔力?他們又是否誤解了什麼
    很喜歡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的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但是太宰治是家裡的小兒子,因為無法繼承家業所以並不被重視。太宰治作為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人,對無賴派文學通過頹廢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表現地淋漓盡致,他通過頹廢主義和虛無主義,挖掘人類隱藏在道德和情義的外衣下的陰暗面,通過這樣的表現手法,使得人性得到真正的解放。而《人間失格》則是太宰治的絕筆!
  • 人間失格:喪失為人資格 誰之錯
    5月1日 好書推薦:《人間失格》當你很頹的時候,不妨讀一下《人間失格》,你會發現,操蛋的人生不過如此;當你很嗨的時候,不妨也讀一下《人間失格》,檢驗一下你是不是真正的快樂。「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短短的8個字,是主人公葉藏的濃縮描述。
  • 《HUMAN LOST 人間失格》:日本作家太宰治名作賽博朋克化
    從未填補的經濟差距,不死帶來的倫理敗壞,重度的環境汙染,以及從S.H.E.L.L.中脫離而異形化的「人間失格現象」……。 日本在文明的再生與崩潰這兩種可能性之間大幅地動搖。大氣汙染蔓延的環狀16號線外(Outside)——一六。
  • 太宰治《人間失格》:討好懦弱的人性背後,藏著一顆孤獨缺愛的心
    《人間失格》是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太宰治的經典傳世之作,是一部關於靈魂自白的小說。本書發表的同年,太宰治選擇投水的方式終結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其實本書結尾已經預見了太宰治的命運走向:「如今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 只是,這一切終將逝去。
  • 比較《沉淪》和《人間失格》:你來人間一趟,記得看看太陽
    《沉淪》是鬱達夫踏入文壇的處女作,《人間失格》是太宰治殞身前的絕筆作,兩部作品產生於不同的時代,但文章風格和內容具有不少相似之處,本文就兩人類似的生活經歷、宣洩情緒的手段和作者的心路歷程三部分進行分析介紹。
  • 人間失格—僅一夜之間,我的心竟判若兩人
    每次當人們說起太宰治這個名字,我的腦海裡邊就自動出現了他說的那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好像在太宰治創作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給人一種很喪的感覺,而就是這樣自殺五次終於如願的太宰治,給我們留下了那部爭議頗多的《人間失格》。
  • 高中生能看《人間失格》嗎?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我發現讀高一的弟弟在看《人間失格》,怎麼辦?要不要告訴爸媽?在網上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感覺這位哥哥或者姐姐心思還是比較細膩的,也很為自己的弟弟著想,但是未免太過小心翼翼了。
  • 當抑鬱成為一種流行,《人間失格》是否會成為引發的催化劑?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間失格》成了一本流行性的小說,刷抖音也總能刷到那些喪氣的句子,壓抑也似乎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34;也成為了很多人的日常。為什麼在最近幾年《人間失格》成為了網紅小說?《人間失格》這部作品是太宰治在人世間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寫完《人間失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太宰治就和自己的情人雙雙跳河自殺,而大家打撈上來的時候卻是在一個星期以後太宰治生日的那天。太宰治的作品也是具有青春文學的調調,似乎只有年輕人才能讀懂太宰治,只有年輕人能夠讀懂《人間失格》,因為自尊,自戀,壓抑,甚至是絕望,也只有年輕一代深有體會。
  • 《人間失格》——要麼成為自我,要麼粉身碎骨
    他人生短暫的希望來自他的婚姻。但純潔的妻子,卻被卑鄙小人玷汙了。周圍一切的美好都離他而去了,在這一刻,他終於崩潰了。《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太宰治透過主角的人生遭遇,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與思想表達出來。
  • 《人間失格》即便我已經失去了所有,但我仍然覺得很幸福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由日本小說家,太宰治的中篇小說,以太宰治的一生作為素材。單看書名「喪失為人的資格」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極其頹廢的一本書,又夾雜著一點莫名的心痛,但卻在年輕人的書單裡,廣泛收藏著,包括我自己。
  • 一本《人間失格》引發的教育問題
    提問者問出了這個問題代表他自己本身是覺得他弟弟的行為是有問題的,他弟弟看《人間失格》應該怎麼辦?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單純的不能看《人間失格》這種書。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人間失格》,《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那這本書到底什麼問題讓他如此緊張,是有封建迷信的成分還是有暴力美學,或者少兒不宜?其實並不是,都沒有,這本書其實很有意義,是一本自傳作品嗎。
  • 《在細雨中呼喊》和《人間失格》4點意象對比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半自傳小說,私小說。太宰治曾經5次自殺,4次未遂。這部小說是他生前的最後一部小說,寫完這部小說後沒有多久就自殺了。在這部小說中,他把自己的生活很好的融合在小說之中,我們可以從主角中窺探當初的太宰治心理。 之所以把這兩本小說放在一起,是因為兩位作者雖然處於不同的國度,處於不同的時代,但作品卻有著驚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