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
心裡五味雜陳,有點驚訝,甚至有點想笑,
更多的應該就是無奈和悲哀,
其實這種問題放在中國,
有這樣的反應也算是正常現象。
這個問題讓人哭笑不得,
其實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恰恰折射和諷刺了整個時代的側影,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沉重。沒錯,就是沉重。
提問者問出了這個問題代表他自己本身是覺得他弟弟的行為是有問題的,
他弟弟看《人間失格》應該怎麼辦?
如果今天把《人間失格》換成《紅樓夢》和《三國演義》,他還會問這個問題嗎?
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單純的不能看《人間失格》這種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
那這本書到底什麼問題讓他如此緊張,
是有封建迷信的成分還是有暴力美學,或者少兒不宜?
其實並不是,都沒有,這本書其實很有意義,是一本自傳作品嗎。
這本書是太宰治的代表作,發表的同年,
年僅三十九歲的他與愛人相約投水自盡,
結束了他數次自殺都不成功的遺憾,同時也結束了他鮮活的生命。
他是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作家,
主要內容是主人公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貫穿一生的經歷,
講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喪失為人資格的。
從來前面的描述可以深刻體會到《人間失格》主旋律是及其消極厭世的,
這也是為什麼提問者潛意識裡覺得高一的弟弟不應該看這種書,
他的印象裡可能覺得會影響弟弟的三觀吧,可能學習和刷題是正確的選擇。
有這樣的擔心正常嗎?
我覺得非常不正常,很無奈很可悲!
一本書能影響十幾年建立起的三觀嗎?
我不能理解身為高中生的孩子讀一本不正能量的書要受到質疑,
活在長輩家長的籠罩下,能呼吸嗎?
難道只是一本《人間失格》,他的三觀會毀滅坍塌嗎?
他們會主人公有一樣的心理並且投水自盡嘛?
難道現在的高中生連最基本的分析能力都沒有?
這個邏輯走下來,是不是看了《水滸傳》,
就會像一百零八將一樣,徵戰打殺?
看了《三國演義》,就會逐鹿中原?
這真的很好笑,也很悲哀。
這樣對我們的學校以及家庭教育太缺乏信心了吧,
我們讓他們不看這樣的書,不接觸這樣的訊息,就是正確的了嗎?
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
像鴕鳥一樣就萬事大吉的想法是很諷刺的,
這個世界明白斑斕,五光十色,
黑與白並存,善與惡為一,不接觸不是解決方法,
不接觸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這個世界不只有白天,還有黑夜,
陽光明媚也總有風雨交加,
大人們往往選擇用逃避的方式給我們提供溫暖的港灣,
他們希望孩子可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希望孩子溫良,和雅,謙虛,好品質,
為孩子好的背後其實是對他們的不負責任,
他們以為人間只有歲月靜好,那他們被傷害之時,
他們承受的了嗎?
他們做不到自救 ,他人愛莫能助,
那他們的除了毀滅,還能如何是好?
這是教育的盲區,對精神救贖的坐視不理。
他們一直在善良的世界茁壯成長,未必是一件好事。
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存在很大的隱患,
面對社會的兇殘,懷疑自我到懷疑人生只是時間問題。
這也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大學生失聯,自殺,被騙……層出不窮。
所有的根源其實是教育的隱患,對世界不清晰的認知,
當現實和他們心中的世界發生衝突時,結果的大相逕庭,這很讓人失望。
閹割式的教育只會祖國的花朵承受不了風吹雨打。
或許,當有一天看《人間失格》已經不會擔憂的時候,
我們的教育就整理了。
願明白斑斕的世界在孩子們心中留下痕跡,
明白善惡之道,心中自由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