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為什麼我調皮,媽媽要罵你?奶奶:因為這個家,我最小

2020-11-27 半杯水故事

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鄉野奇談系列。

作者申明:傳承民間文化,說出魅力故事。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不可迷信、模仿故事情節等。更與現實生活無關,請理性、正確地欣賞故事。


「媽,孩子給你送回家了,您現在沒事,給我帶孩子吧!」,「媽,我工作,你孫女送你那了啊。」,「媽,我這辛苦一年了,想出去旅遊,讓孩子回家陪陪你。」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家認為把孩子送到老人身邊,成了一種孝順,美其名曰享受天倫之樂。更加不知道的是,看護孫女的重任竟成了老人的責任。

確實,上面三句話是很完美的藉口,工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環。可是你想過父母嗎?你的人生很長,可老人們已經很短了。他們缺的是陪伴,而不是責任。老而悲,他們越老越活得小心,越老越活得卑微。不是危言聳聽,小時候嚴厲的父親母親,現在呢?哪一次不是在你的埋怨下賠笑臉,哪一次不是看你臉色行事?

她叫蓮秀,一個守了50多年寡的老奶奶。老人吃了很多苦,好不容易拉扯大兒子,幾天福沒享,又成了農村裡的留守老人。兒女大了自然會結婚生子,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實屬不易。其他人家都說如此,所以老奶奶也沒什麼好埋怨的,忍受了幾十年的苦,還在乎這些?自己一個人一樣生活得很好。她從不奢望兒子能回來陪著她,一個窮山溝,自己剩飯爛菜就可以打發,可兒子還有一大家子要養,就算他有這個想法,現實也不允許。

況且,還有小孫女陪著,她心滿意足了。說實話,老奶奶心裡其實不願意帶孫女,她老了,無論是身體還是精力都跟不上。她很害怕,害怕孫女帶不好,如何向兒子兒媳婦交差。有人或許就會說,帶孩子能有什麼,給吃給喝不就行了?可是真是這麼回事嗎?小孩的性格習慣養成,生病了怎麼辦,調皮了遇到危險了怎麼辦?一個老人如何管控得了?

蓮秀奶奶就是如此,每一次孫女生病,她都不敢說,被兒媳婦知道了後,免不了一頓責罵。就比如那一次,孫女很調皮,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好巧不巧竟然磕到石頭上,摔斷了胳膊。感冒發燒之類的老奶奶可以隱瞞,可這麼大的事,一刻也不敢當誤。好在兒子兒媳就在縣城,幾個小時就到家。一見面,從山村一路罵到醫院。「你個老太太,還有啥用,連個孩子都看不好,對得起我們每天好吃好喝供著你嗎?

一方面是心疼,一方面是愧疚,老人什麼話都不敢說,像極了小時候因為調皮而被母親訓斥的孩子,只不過現在反過來而已,這也是她從內心不想看孫女的原因。兒子雖然什麼話也沒說,但老奶奶也從他的臉色上看出了不高興。

小孫女不解,等父母安頓好她們祖孫倆走後,終於問出了那句話「奶奶,我調皮,為什麼媽媽要罵你呀?」小孫女很疑惑奶奶什麼好吃的都給我,最疼我,為什麼我犯錯,媽媽不說我而要說奶奶,就因為奶奶年紀最大,最老?

蓮秀奶奶一臉苦笑地摸了摸小孫女的頭髮說道:「寶貝孫女,你說錯了,不是因為我最大,我最老,而是因為這個家,我最小,比你還小。」

好了這個小故事講完了,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老人幫忙照顧小孩子是愛是關懷,但不是責任。故事反映出極大多數老人內心的真實想法,由此看來家庭中老人並不是過得很幸福,至少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不為人母不知母愛,不體會是永遠不會感受得到的。特別是最後一段對話,「這個家,我最小。」非常諷刺,這個「小」用得恰到好處,一字便點中了作者內心中最真實想法,圈出了老奶奶內心中的卑微。看到此篇文章的你是否有所收穫,老人同樣需要善待,莫等葉落枝頭,才追悔莫及,畢竟時間這個東西,它不等人。

溫馨提示:山野奇談民間事,用盡半生寫紅塵。好聽的故事,好看的文,感謝您一直以來的陪伴,接下來的故事更加精彩。故事雖好,但切莫與現實相照應,當真不得。

本故事屬民間文學作品,杜絕封建迷信。配圖來自網絡,需要請聯繫刪除。了解民間文化,從欣賞故事開始。有您喜歡,才有半杯水作品存在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遺落民間的精神瑰寶吧!

相關焦點

  • 奶奶的「村罵」遠近聞名——我的奶奶是超人(六)
    雖說奶奶經常談笑風生、妙語連珠,可有一樣不好,就是說話帶把兒,即言語中帶髒話口頭禪,她的這個口頭禪就是「尻娘」。所有熟識我奶奶的人都知道,她是張嘴必先罵「尻娘」,說話就帶口頭禪。後來我發現這種口頭禪是我老家的「村罵」,在老家無論男女老少,人人說話必帶這個髒字。難怪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喝了輝縣水,尻娘不離嘴」。
  • 民間故事:媽,我三妹呢?奶奶:在「缸」裡
    她叫招弟,一個女孩名,我想當大家知道她地名字後,應該能猜出今天故事的主要內容。這個名字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曾幾何時在農村很火,比如「招弟」、「來弟」、「等弟」等等。不信你問一問80後以及以前的人,他們村可有叫這個名字的女孩。有個弟弟真的很重要嗎?重要到以妹妹生命為代價的地步?
  • 民間故事:憑啥?這戲你能看,我不能看?大叔:我吃泥,你吃嗎?
    講述奶奶家老宅所發生的那些事。因大雪,老太爺被困村外,家人著急便派大姨太奶家兒子前往尋找。可前腳剛出門,古怪的事便發生了,敲門人到底是誰?還有老太爺遇到的那個冰天雪地裡的戲班子貌似也不簡單。為何只看了一場戲,個個都成了皮包骨頭,難道真的只是過了一夜?好了第二部分故事,請大家接著欣賞,前半部分,如果你沒看,可以從文末前文連結處查看,也可以關注我,在主頁中查看。
  • 去奶奶家的路上見到這樣的人,奶奶的舉動讓我迷茫!
    有一年的夏天,我爸媽由於太忙了暑假沒辦法照顧我,就準備把我送到我奶奶那裡,我那時候差不多十歲左右,那件事也是記憶猶新。我奶奶家住在農村,但離縣城也非常近。我爸媽把我送到村口,我奶奶已經在村口等我了,然後我爸媽把我交到奶奶手上就坐車回去了,那時候差不多快天黑了,我和奶奶就從村口往奶奶家走,還沒走多遠太陽就落山了,我奶奶打開手電筒引著我向前走,走著走著我看見前面有個婦女牽著一個小孩也在前面走,我就對我奶奶說,怎麼前面有個阿姨還帶個小孩,小孩也放暑假嗎,為什麼這麼晚了小孩不回家呢,哦,肯定是小孩調皮出來玩,被他媽媽找到了,所以才帶著他回家的,
  • 我是孫子的奶奶,也希望是孫子的媽媽
    ,於是我來到了兒子的家住了下來。因為我在一個極其偏僻的小山村裡做了一輩子赤腳醫生,所以一點積蓄都沒有掙下,就更不用說在成家立業上幫到他了,所以兒子從小學就是在複合班(一個小學四個年紀一個教室一位老師,其中一個年紀上課,其他年級自習,因為村子裡只有一兩百口人,全校也只有二十多個孩子上學,所以只能是以這樣的形式上課。)上學的兒子,最後並沒有在學業上有所建樹,零四年的時候,兒子就一個人出去打工了。
  • 故事:媽媽為我改嫁,我幫媽媽離婚
    所以,我害怕叔叔有親生的兒女,不希望有人分享屬於我的溫暖。從那以後,媽媽和叔叔就分居了,媽媽搬回了她和爸爸住過的房間,除了默默幹活,很少言語。奶奶卻變得越來越尖利,經常無緣無故罵媽媽。有時候看到我在家,爺爺就會吼奶奶幾句,奶奶才會稍微收斂一些。
  • 故事:民間故事:家裡出現紅衣女,古書救下祖孫二人,奶奶:是你爺爺啊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爺爺的古書》,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36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很高興又到了給大家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咱們來講一篇發生在過去的民間小故事,希望各位看官通過此故事都能有所收穫!
  • 我是媽媽的女兒
    我,來自一個三口之家,小康,溫暖。我的媽媽是當地城鎮有錢人家的小姐,而我爸爸是隔壁小鎮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某年的工作分配來到了媽媽的鎮上,機緣巧合之下去共同的朋友家裡打牌認識了媽媽,按我媽的說法,我爸當年就是個又黑又瘦的窮小子,不知怎地就眼瞎了。
  • 我奶奶的故事
    她使勁兒咽下滿眶的淚水,頓了頓,想了想,言辭懇切地說:「娘,我知道,我上學去,孩子需要你老人家看,家務事也得你老人家忙活,我上學一定好好學習,一放學就趕緊回來,能等著的活兒都等我回來幹。天不早了,我上學去吧?」「 嗯 」。終於,婆婆哼了一聲,聲音小的像從嗓子裡擠出來的,可小媳婦聽起來如電閃雷鳴鑼鼓喧天!老人家總算說話了,也就等於恩準了。
  • 我的奶奶。
    我爺爺奶奶在三個兒子都結婚生子後,就搬到一個偏僻的佛堂去住,佛堂很大,佔地上千平,但因為太偏僻,交通又不便利,每回去都要爬很遠的山,所以除了一些和佛教有關的節日,平日很少有人去。只有我爺爺奶奶兩人住在那裡。有次,我調皮,拿剪子剪自己頭髮,結果剪成斑禿,我媽只好給我剃成光頭。於是有人建議,讓我媽把我送去和爺爺奶奶一起吃齋念佛。
  • 奶奶的關愛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329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我的奶奶在我7歲那年去世的。記憶中的奶奶經常穿著一身灰色的衣服,一雙金蓮小腳,面容總是那麼慈祥。小時候我很調皮,母親一生氣,奶奶就會把我拉到她的房間,給我香蕉、蘋果吃。寫到這裡時,小田腦海裡又浮現出了兒時記憶的情景,奶奶在的那種感覺真好!
  • 這個七夕以後,希望媽媽別再罵我
    她又去到馬佳耀的房間,同樣的「哐」聲,同樣的罵聲,唯一變了的就是「你不是十二三歲,你都24了。」不知道老媽是不是也忘了,我弟今年20歲。這個場景,我上周剛見過,一模一樣。可沒過多久,老媽就被轟了出來,因為太嘮叨。「等你以後老了,想讓人嘮叨都沒人搭理你」,老媽對著廚房的門大喊。「你們倆能不能有點正事,就不能幫著大人幹點什麼嗎,等你們成家了,也要我跟著過去管你們吃喝拉撒嗎」。
  • 故事:母親再婚,繼父不願要他,十歲的他偷跑掉「我要媽媽幸福」
    小男孩埋下了小腦袋,諾諾地說:「我沒有家?」後來我挨了一頓打,我媽說:「打你不是因為你做錯事了,而是你太笨了,我非要把你打聰明了才行。」他說他並沒有被收養過,爸爸去世後,他和媽媽就離開了奶奶,離開了這個曾經有過美好的地方,生活在我們逃離的那座城裡。
  • 媽媽,對不起,我心疼你,但我不應該是你的發洩對象
    當我面對面地,聽一個十多歲小男孩親自對我說:「老師,我跟你說,我在家總是被我媽媽罵,罵的還很難聽。」小孩子嘛,難免會有些調皮,或許是因為他做錯事兒了吧,我心想。於是,我停下來寫字,溫柔地看著他,問道:「為什麼呀?你這麼聰明、可愛,是不是你做錯什麼事情惹她生氣了呀?」「沒有,老師。不管我做什麼,在家我媽總是罵我?」「比如呢?」我耐心地問道。
  • 一出生就被寄養,大學畢業之後我對奶奶說: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媽媽懷孕4個月的時候去做B超,找了熟人說是個女孩,媽媽當時決定終止妊娠。可是醫生說胚胎著床的位置,在上一次剖腹產的疤痕上,現在引產有很大的風險,很有可能引起大出血,造成危險。就這樣,因為著床的位置特殊,我才來到了這個世界上。無奈之下,媽媽只好把我生了下來,戶口上到了姑姑家。為了躲避周圍人的閒話,媽媽休假半年,特意到縣城租房子住生的我。
  • 我奶奶的後半生
    每個故事的開始都是這樣說,我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裡......同樣,我也不例外。爺爺是位村醫,性格剛正不阿,為人樂善好施,就是脾氣不太好。由於那時候家裡生活條件也不是很好,爺爺有病也是扛著,因為他心裡清楚,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所以……在我三歲那年,我的爺爺沒能扛過那個冬天。世間就是這樣,留下的那個人永遠是最痛苦的,似乎離去的那個人已經得到了解脫……顯而易見,留下的奶奶獨自煢煢。
  • 奶奶的偏心,讓我介懷了三十多年,最終釋懷
    30多前年的一天,我出生了,奶奶一看是個女兒,轉身出了房間,走到院子裡先是唉聲嘆氣,接著指桑罵槐,諷刺媽媽是個生不出兒子的女人。那個時候,我每天放學後就在煤油燈下看書,寫作業,而弟弟在電燈下看書,因為奶奶說了,電費太貴了,我只能在煤油燈下寫作業,其實我明白奶奶話裡的意思:&34;我在心裡憋著一口氣,終於在小學畢業的時候,我考上了我們縣城的學校,奶奶擔心花錢多,不想讓我讀了,可是媽媽這個時候卻鼓起了勇氣,對奶奶說無論如何都要供我讀書。因為媽媽知道我所受的委屈。
  • 民間故事:傍晚敲你門的不一定是熟人,奶奶說還可能是「鬼敲門」
    不知曾經在農村生活過的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沒,「夜半莫開鬼敲門,一聲喊人,掉三魂。」意思就是天黑關門後,無論是誰敲門喊你,都不要答應也不能回答。我相信不少在農村長大的朋友,爺爺奶奶肯定告誡過,就比如我,每當晚上奶奶總是守在我身邊,就怕有人敲門喊我名字。
  • 民間故事:媽,鄰居給孩子幾塊錢,咋不能要?奶奶:錢上,有頭髮
    作者申明:傳承民間文化,說出魅力故事。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不可迷信、模仿故事情節等。更與現實生活無關,請理性、正確地欣賞故事。你聽說過配陰婚嗎?至今這種習俗,在不少小山村還存在。但是我想大部分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是不是以為,未婚男女不幸過世,為了彌補還未婚配的遺憾,為了逝者九泉之下不在孤單,便尋一個八字符合,同樣不幸過世的人成陰親合葬。那你就小看了陰婚這種陋習了,其實這一種還是情有可原,人死如燈滅,也沒什麼,你情我願雙方家屬彼此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也沒什麼。說句不好聽的,人都過世了,埋哪裡都是埋。
  • 誠邀,請你為我解開這個迷,(我親身經歷…)
    人這一輩子,會有很多事搞不明白,人活一世總有謎底解不開,今天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舊事…我生長在黃河衝擊扇平原,小時候最愛聽大人們講民間傳說和故事。父輩們總愛給我講,愛打報不平,惡遭報應,善人自有神冥保佑的動人傳說或歷史,所以深受影響,偏愛好奇,對一些鮮有人見的奇事,總想探尋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