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 爺
成都七中高三一班 彭家齊
我的爺爺是遺腹子,還未出生時,爺爺的父親,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因為販貨的船遇到風暴沉了,本來曾祖父的水性是很好的,但為了搶救船艙裡的鴉片,所以和船一起沉入長江底了。爺爺的母親,也就是我的曾祖母,獨自將爺爺生下來,為了保護爺爺和家產,曾祖母雖然是一個小腳女人,但養成了堅強兇猛的性格,既抽菸又喝酒。有一次,村裡大戶的小孩欺負了爺爺,曾祖母衝到那家人門前罵了一個下午,直到那家人請了保長出面,才把曾祖母勸回了家。曾祖母終生未再嫁,在1980年代的一個春節後的晚上,喝了酒吃了肉於半夜睡夢中無疾而終,享年73歲。
爺爺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也是彭家的香火傳人,所以,曾祖母對爺爺給予了厚望,一直供爺爺讀書,從民國時期的私塾,到解放後的初小、一直到縣城的初中和高中,爺爺讀書非常用功,在涪陵老家很有名氣,爺爺於1960年考入成都工學院,也就是後來的成都科技大學,後來為了支援軍工建設,爺爺這一班的學生全部轉入重慶第二高等機械專科學校,畢業後都分配到了重慶的兵工廠作技術人員,爺爺被分配到了重慶通用機器廠。
由於爺爺出來工作後,曾祖母一個人在鄉下沒有人照顧,所以,在廠裡爺爺拒絕了許多人介紹的女朋友,與老家的湯家六姑娘,也就是後來我的奶奶結了婚,奶奶年輕時很漂亮,在鄉裡的小學作鄉村教師,奶奶家是一個大家族,在當地有一些影響力。
爺爺的工廠在重慶市區,由於60年代交通很不方便,爺爺回涪陵鄉下看曾祖母和奶奶要走兩天,奶奶從鄉下到重慶看爺爺也要走兩天,既要走路、還有坐船坐車。大多數時間爺爺和奶奶只有靠寫信聯繫。70年代,毛主席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由於把大量的棉花田騰出來種糧食,我們國家出現了棉花短缺,人民的穿衣問題成了一個大問題,為了解決8億人民的穿衣問題,中央提出要在東北、華東和西南建設四個大型的現代化化纖企業,全部引進國外的成套設備,西南的項目定在四川重慶的長壽縣。項目的名字叫四川維尼綸廠,主要的化纖產品叫維尼綸,是生產的確良的原料。由於四川維尼綸廠和爺爺的廠子相比,離奶奶家近了60公裡,所以爺爺放棄了在重慶市區的工作,申請調入了四川維尼綸廠的籌建大會戰中,後來,爺爺經歷了工程的建設、投產,一直到在廠子裡退休,其中,因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奶奶也於80年代初期由涪陵鄉下轉到工廠工作,在廠職工幼兒園作保育員。
因為是學理工的原因,爺爺做事非常嚴謹細緻,也很有條理。由於小時候曾祖母管得很嚴,所以爺爺的性格比較內向,也沒有其他的愛好,就是特別喜歡養鳥,爺爺養的畫眉叫聲很好聽,但養的鸚鵡卻從來沒有學會說話,可能爺爺本來的話就不多吧。
奶奶性格外向,待人熱情,有時為一些生活上的瑣事,也要和爺爺吵架,但爺爺一般不愛搭理奶奶,有時奶奶吵得太兇了,爺爺也會回奶奶幾句,往往幾句話就把奶奶氣得直哭。
奶奶重病期間,一直是爺爺照顧,雖然也沒聽見爺爺有多少關心的話語,但看著爺爺每天在家與醫院之間不停的奔波,為奶奶做飯熬湯,端茶送水,叫醫生喊護士,一直到把奶奶送走,我知道,爺爺從心底是愛著奶奶的。
以前,每到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都是回爺爺奶奶家吃飯。奶奶去年走後,爺爺一個人住在原來的房子裡,每到星期天,爸爸都把爺爺接到我們住的地方一起吃飯。以前是爺爺在廚房裡忙著給我們做吃的,現在是爸爸忙著給爺爺做吃的。
爺爺還繼續養著它的鳥,不知道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幾隻畫眉,我也好久沒回爺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