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改編自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同名小說,該書也是被馬爾克斯本人稱為最好的作品。
出版於1986年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關於愛情的一次全面思考。
雖然電影只拍攝了片中幾個關鍵性的時間,但是總體而言,依然完整的還原了馬爾克斯原著當中的故事。
故事聚焦於19世紀末期的拉丁美洲,遊輪公司老闆私生子阿里薩,走私販女兒費爾明娜以及貴族之後的醫生之間的愛情故事。
這場愛情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被愛情折磨半生的男人,一個將靈魂奉獻給一個女人,將身體分享給622個情人的男人——阿里薩。
阿里薩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被戰爭、孤獨與死亡等多種災難所折磨的時代。
如果說霍亂給拉丁美洲所帶來的是半個世紀的慘狀,那麼愛情給阿里薩一生所帶來的就是如同霍亂一般的症狀。
年輕的阿里薩第一次將寫滿熾熱情感的書信交給所愛之人費爾明娜之後,「他腹瀉、吐綠水,暈頭轉向,還常常突然暈厥。這一次可把他的母親嚇壞了,因為這狀況不像是因為愛情而心神不寧,倒像是染上了霍亂。」教父替他檢查時也嚇了一跳,阿里薩脈搏微弱,呼吸沉重,像垂死之人一樣冒著虛汗。但檢查後得知,病人並沒有發燒,渾身也沒有哪一處疼痛,唯一確切的感覺就是迫切希望自己死掉。
但是,身陷愛情之中的阿里薩卻甘願享受這種有如瘟疫般的煎熬,即便愛情這種病症讓他心神不寧,頻頻出錯,甚至在郵局工作時心不在焉,引起眾人的抗議。
在愛上費爾明娜的五十二年裡,阿里薩所經歷身體上的痛苦都充分證明了愛情、相思的症狀與瘟疫、霍亂的症症那麼相近,熱烈、迫切甚至痛楚的情感都像生理疾病一樣傾瀉出來且來勢洶洶,不分時間、地點,卻讓人無法自拔,無一倖免。
愛情迸發而出的時候,還伴隨著另一種隱秘的情緒——恐懼,就像我們面對瘟疫。
阿里薩愛的炙熱愛的狂放,如病痛般排山倒海,不能自拔。
然而在他放浪形骸的背後,是他情感與欲望的割裂,是對愛情的渴望和恐懼。
而與之相反的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醫生夫婦,愛的優雅,愛的體面,滿足了世俗對於愛情的一切幻想,他們的愛情是一種隱忍的穩定。
烏爾比諾醫生治好了費爾明娜的病,也撲滅了她尚未觸及的愛情之火,兩個人婚姻的背後,藏著對於激情的恐懼。
五十二年後,熱烈的阿里薩和冷靜的費爾明娜得以重逢,並以「霍亂」之名乘船遠遊,談一場註定不能泊岸的戀愛,而這場戀愛的期限是「一生一世」。
陷入愛情的人如同感染了瘟疫,帶著某種生理的苦痛與精神的癲狂,拒絕上岸,獲得所謂的穩定。
愛情本身就是一場霍亂,它不需要救治,也無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