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於幸福,興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要比千百次勝利有意義的多。
——《人生的枷鎖》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直在糾結要不要用盧梭的這句作為標題:「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然而,一則是看到網上已有人使用過這句話,另一則是想找到一個更為妥帖地表達,最終決定用了現在這個標題。
毛姆在《人生的枷鎖》這個標題上,同樣費了一番苦心,這在它的自序中有提到。原本發現艾塞亞的一句引語——「灰燼中之美」為本書的提名頗為貼切,可惜這一標題已被人採用了,只好另闢蹊徑。最後藉由斯賓諾莎的倫理學著作中的一本書名,稱之為《人生的枷鎖》。
《人生的枷鎖》雖然是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但主旨的表達卻像是在看一場日出:彤雲隨時間的推移逐漸散去,日光一點點兒顯現,而當太陽噴薄欲出的那一刻,我們的眼睛卻無法適應這個期待已久的光芒。《人生的枷鎖》將主人公所經歷得各種各樣艱辛娓娓道來,揭露了人生不得不面臨各種各樣地人生枷鎖:諸如家庭、宗教,學校,杜會、情慾,金錢等的束縛。最終通過發現友人所贈的波斯地毯的寓意發現了一個無奈的道理:「生活沒有意義,死亡無足輕重」。
但作者似乎又有意秉持了這樣一種想法:主人公菲利普雖領悟到人生毫無意義,卻不是選擇荒唐度日,而是勇敢地嘗試突破各種人生枷鎖,表達了對真實人性和完美生活的一種嚮往。菲利普認為,毫無意義的人生也是值得過的,編織這塊地毯的花紋本身就充滿樂趣。
小說是以毛姆本人為原型加以創作的,毛姆將事實與虛構緊密交織,感情是毛姆自己的,發生的事件卻未必事事與他相關,而是綜合了毛姆周圍人們的生活,集中在主人公身上。通過樸實無華地語言,借菲利普這一人物,威廉 ·薩摩賽特·毛姆坦誠終於將過往的折磨和痛苦的回憶和盤託出,因為他深知只有抒寫出這些縈繞在心頭多年的精神負擔,才能真正擺脫他們。
整部小說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先天殘疾,在冷漠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敏感,而當他走入社會後,又在愛情上經歷了傷痛。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他要付出艱辛地掙扎,努力擺脫其所受到的身體缺陷、宗教和情慾等等的束縛,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中尋求人生的真諦。
因此提到故事的發展,就不得不提主人公努力掙扎著的幾重關鍵人生枷鎖:身體缺陷、宗教信仰枷鎖、金錢物質枷鎖以及情慾枷鎖。
Philp(菲利普)有一隻腳是跛足,一個人先天殘疾勢必會給自己帶來終身影響。Philip在跛足之下,不被理解,不被尊重,這是他和普通人不同的成長經歷,Philip長大成人之後,對自己的跛腳與其說是接受,不如說是適應。就如同它認同人生雖無意義,卻仍然希望人生靠自己的雙手締造一副精美的圖案一樣,他對自己的跛足同樣持有悲觀中的樂觀。他介意自己的跛足,但卻無形中試圖擺脫這該死的跛足對自己造成的枷鎖。
進入特坎伯雷公學之後,Philip經常被孩子欺負,但他清楚這些人他躲也躲不掉,弱小的他能做的只能是強化自己的內心,做好功課成為優等生。在與社會與他人的磨合中,他學會克制自己的情感,在外表上不露聲色。
Philip的跛足讓他逐漸內化成敏感、自卑的人,但正是這種缺陷,使得Philip時常保持自省的能力。從另一方面看反而枷鎖成了動力。那些年少在特坎伯雷公學讀書而遭到的戲謔甚至是欺負打罵,那些長大成人之後遭到的漠視和人身攻擊,讓他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學會內向求索。雖然,他知道跛足將是他一生擺脫不了的枷鎖,但他人生的閱歷和能力,讓他的這一身體缺陷在自己和他人心中逐漸淡化。
毛姆本人同樣深受口吃的身體缺陷這一影響。這是他的枷鎖,他其他兄弟要麼從政、要麼做了律師,但是迫於口吃的壓力,他一直在尋找自己能夠駕馭的事業。在他自卑的壓力下,豐富的內心世界,終於找到寫作這個突破口。
身體的枷鎖,一定會是人生中最難以擺脫的天然枷鎖之一。有人生來就有身體缺陷,這讓她們先天喪失某種平等的社會資源和機會。但是衝破這一枷鎖,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用自己的長處來淡化身體上的短處。
如果說跛足是身體上外在的枷鎖,那麼束縛Philip的另一個宗教枷鎖則是精神枷鎖。
有的人一生被宗教枷鎖束縛著,比如Philip的伯父凱裡先生。Philip從小被養在伯父家,深受宗教的薰陶。因此,當他從《聖經》上讀到耶穌基督的那句:「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使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他覺得自己的跛足有救了。他虔誠地向上帝祈禱上帝,讓那隻畸形腳完好無缺。冒著嚴寒、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
這件事,成了他突破宗教枷鎖的導火索,因為,奇蹟根本不可能發生。他開始認識到基督教和上帝不過是人們照自己的心願造出來的罷了。認識到宗教的虛偽,他放棄了伯父伯母期望和原本安排好的一條人生路:到牛津大學,將來成為一名牧師。對於Philip來說,這條路,雖然輕鬆,但是卻束縛了自己靈魂的自由。他選擇了突破宗教的枷鎖,到外面的世界尋找新的精神寄託。
在德國,他認識了沃頓這個理想主義者。沃頓告訴他「生活中有兩件寶: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而這成了Philip一直渴望和追求的。他和不同朋友交談,世界在他眼前顯現地越多,他越能深入思考宗教的意義。當他擺脫宗教的枷鎖,他覺得自己自由了!並且在他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
在菲利普看來,有三件事需要了解清楚:一個人同他藉以存身的世界關係如何:一個人同生活在他周圍的人關係如何;一個人同他自己的關係如何。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己的搞關係。是枷鎖的來源,要擺脫枷鎖,必須處理好這三種關係。
Philip在巴黎學畫期間,曾目睹一個喜歡自己的貧窮女孩兒為生活拮据而選擇自殺。這個女孩兒沒有任何繪畫天賦卻不自知(這也是Phillip放棄繪畫投奔現實的一個關鍵因素),她一心撲在巴黎和繪畫道路上,不能直面現實,不去另謀生路。這女孩子每天只喝一瓶牛奶一塊兒麵包,天天如此。
Philip覺得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有時候理想需要物質做鋪墊。
金錢好比人的第六感官,沒有它,你就無法充分發揮其他五個作用。
你常聽到人們說,貧窮是對藝術家的最大鞭策。其實他們從未親身體會到其中的嚴酷......他們不懂得貧窮使你變得多麼小氣,使你蒙受無窮恥辱。它砍斷了你的翅膀,像癌症一樣滴吞噬你的靈魂。人們並不要求巨富,只要求足以維護人的尊嚴、不影響工作,做個慷慨、直率、自立的人。
僅僅這一段就不難看出,毛姆先生雖然是個精神追求極高的人,但他同樣深知無論誰都擺脫不了金錢的束縛。
小說中,Philip因一場金融意外喪失了支撐自己讀完醫學院的費用。體悟到身無分文時的飢腸轆轆和居無定所,一直身在中產階級的他不得不為五鬥米折腰,在商場做顧客招待員。被下等階級勞累的工作磨滅了耐心,他甚至開始盼著自己的伯父早點死去好繼承財產,因為只有那樣他才能早日回到醫學院完成學業。
毛姆對人性有著睿智的觀察和冷靜的剖析,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結合體,這使得更能產生共鳴:我們每個人不都身在金錢和物質的枷鎖下麼?當一個人不得不掂量一個便士的分量時,金錢就變得異乎尋常的重要了。
Philip的感情線主要有四次。多情的威爾金森小姐、聰慧的諾拉、庸俗的米爾德裡德,以及最後攜手走進婚姻的莎莉。
這其中,Philip真正撕心裂肺愛過的卻是那個精神空虛、愚昧貪婪的米爾德裡德。Philip因她的背叛險些選擇自殺。他心甘情願地屈服於米爾德裡德的愛欲之下,理智每每在她面前失去了控制。
第一次因米爾德裡德選擇和德國人在一起,Philip不得不自我療傷,並遇到了貼心的諾拉。但是當米爾德裡德回來向他乞求幫助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撲向她。然而當米爾德裡德再次背叛他時,他逐漸認清了這段感情。直到後來她帶著孩子投向他,而他對她已經只剩憐憫,全無從前的愛意。
身為中產階級的Philip明明心裡鄙視自己竟會愛上庸俗虛偽的她米爾德裡德,但依然擺脫不了情慾對他的控制。與米爾德裡呆在一起雖然痛苦,但是離開她更痛苦。這種枷鎖令他因感到煎熬。
在面對米爾德裡德一次次地傷害後,他逐漸讓自己掌控到自己的理智,並慢慢退出這場不得體的愛。
屈服於幸福,興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要比千百次勝利有意義的多。
小說的結尾,Philip選擇的是一條現實的人生道路:工作、結婚、生兒育女,最後死去。他認為這似乎是最簡單但最完美的人生圖案,和最簡單的幸福,雖然意味著人將會放棄更多自由。那條通往西班牙的大船是他的人生理想,可是他甘願將自己又一次與家庭牽扯在了一起。他渴望逃離現實生活的束縛,獲得精神自由,卻又回歸到了現實生活的漩渦。
也許,理想與物質,無論是Philip還是毛姆本人都在力求平衡。然而,活在社會中,就逃脫不掉枷鎖的存在,我們只好一心撲到編織人生地毯的樂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