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人生的枷鎖》:人生是一場多重枷鎖裹挾得艱難前行

2020-09-05 酸菜君物語

屈服於幸福,興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要比千百次勝利有意義的多。

——《人生的枷鎖》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直在糾結要不要用盧梭的這句作為標題:「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然而,一則是看到網上已有人使用過這句話,另一則是想找到一個更為妥帖地表達,最終決定用了現在這個標題。

毛姆在《人生的枷鎖》這個標題上,同樣費了一番苦心,這在它的自序中有提到。原本發現艾塞亞的一句引語——「灰燼中之美」為本書的提名頗為貼切,可惜這一標題已被人採用了,只好另闢蹊徑。最後藉由斯賓諾莎的倫理學著作中的一本書名,稱之為《人生的枷鎖》。

《人生的枷鎖》雖然是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但主旨的表達卻像是在看一場日出:彤雲隨時間的推移逐漸散去,日光一點點兒顯現,而當太陽噴薄欲出的那一刻,我們的眼睛卻無法適應這個期待已久的光芒。《人生的枷鎖》將主人公所經歷得各種各樣艱辛娓娓道來,揭露了人生不得不面臨各種各樣地人生枷鎖:諸如家庭、宗教,學校,杜會、情慾,金錢等的束縛。最終通過發現友人所贈的波斯地毯的寓意發現了一個無奈的道理:「生活沒有意義,死亡無足輕重」。

但作者似乎又有意秉持了這樣一種想法:主人公菲利普雖領悟到人生毫無意義,卻不是選擇荒唐度日,而是勇敢地嘗試突破各種人生枷鎖,表達了對真實人性和完美生活的一種嚮往。菲利普認為,毫無意義的人生也是值得過的,編織這塊地毯的花紋本身就充滿樂趣。

小說是以毛姆本人為原型加以創作的,毛姆將事實與虛構緊密交織,感情是毛姆自己的,發生的事件卻未必事事與他相關,而是綜合了毛姆周圍人們的生活,集中在主人公身上。通過樸實無華地語言,借菲利普這一人物,威廉 ·薩摩賽特·毛姆坦誠終於將過往的折磨和痛苦的回憶和盤託出,因為他深知只有抒寫出這些縈繞在心頭多年的精神負擔,才能真正擺脫他們。

整部小說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先天殘疾,在冷漠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敏感,而當他走入社會後,又在愛情上經歷了傷痛。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他要付出艱辛地掙扎,努力擺脫其所受到的身體缺陷、宗教和情慾等等的束縛,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中尋求人生的真諦。

因此提到故事的發展,就不得不提主人公努力掙扎著的幾重關鍵人生枷鎖:身體缺陷、宗教信仰枷鎖、金錢物質枷鎖以及情慾枷鎖。

身體缺陷

Philp(菲利普)有一隻腳是跛足,一個人先天殘疾勢必會給自己帶來終身影響。Philip在跛足之下,不被理解,不被尊重,這是他和普通人不同的成長經歷,Philip長大成人之後,對自己的跛腳與其說是接受,不如說是適應。就如同它認同人生雖無意義,卻仍然希望人生靠自己的雙手締造一副精美的圖案一樣,他對自己的跛足同樣持有悲觀中的樂觀。他介意自己的跛足,但卻無形中試圖擺脫這該死的跛足對自己造成的枷鎖。


進入特坎伯雷公學之後,Philip經常被孩子欺負,但他清楚這些人他躲也躲不掉,弱小的他能做的只能是強化自己的內心,做好功課成為優等生。在與社會與他人的磨合中,他學會克制自己的情感,在外表上不露聲色。

Philip的跛足讓他逐漸內化成敏感、自卑的人,但正是這種缺陷,使得Philip時常保持自省的能力。從另一方面看反而枷鎖成了動力。那些年少在特坎伯雷公學讀書而遭到的戲謔甚至是欺負打罵,那些長大成人之後遭到的漠視和人身攻擊,讓他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學會內向求索。雖然,他知道跛足將是他一生擺脫不了的枷鎖,但他人生的閱歷和能力,讓他的這一身體缺陷在自己和他人心中逐漸淡化。

毛姆本人同樣深受口吃的身體缺陷這一影響。這是他的枷鎖,他其他兄弟要麼從政、要麼做了律師,但是迫於口吃的壓力,他一直在尋找自己能夠駕馭的事業。在他自卑的壓力下,豐富的內心世界,終於找到寫作這個突破口。

身體的枷鎖,一定會是人生中最難以擺脫的天然枷鎖之一。有人生來就有身體缺陷,這讓她們先天喪失某種平等的社會資源和機會。但是衝破這一枷鎖,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用自己的長處來淡化身體上的短處。

宗教枷鎖

如果說跛足是身體上外在的枷鎖,那麼束縛Philip的另一個宗教枷鎖則是精神枷鎖。

有的人一生被宗教枷鎖束縛著,比如Philip的伯父凱裡先生。Philip從小被養在伯父家,深受宗教的薰陶。因此,當他從《聖經》上讀到耶穌基督的那句:「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使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他覺得自己的跛足有救了。他虔誠地向上帝祈禱上帝,讓那隻畸形腳完好無缺。冒著嚴寒、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

這件事,成了他突破宗教枷鎖的導火索,因為,奇蹟根本不可能發生。他開始認識到基督教和上帝不過是人們照自己的心願造出來的罷了。認識到宗教的虛偽,他放棄了伯父伯母期望和原本安排好的一條人生路:到牛津大學,將來成為一名牧師。對於Philip來說,這條路,雖然輕鬆,但是卻束縛了自己靈魂的自由。他選擇了突破宗教的枷鎖,到外面的世界尋找新的精神寄託。

在德國,他認識了沃頓這個理想主義者。沃頓告訴他「生活中有兩件寶: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而這成了Philip一直渴望和追求的。他和不同朋友交談,世界在他眼前顯現地越多,他越能深入思考宗教的意義。當他擺脫宗教的枷鎖,他覺得自己自由了!並且在他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

在菲利普看來,有三件事需要了解清楚:一個人同他藉以存身的世界關係如何:一個人同生活在他周圍的人關係如何;一個人同他自己的關係如何。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己的搞關係。是枷鎖的來源,要擺脫枷鎖,必須處理好這三種關係。

金錢與物質枷鎖

Philip在巴黎學畫期間,曾目睹一個喜歡自己的貧窮女孩兒為生活拮据而選擇自殺。這個女孩兒沒有任何繪畫天賦卻不自知(這也是Phillip放棄繪畫投奔現實的一個關鍵因素),她一心撲在巴黎和繪畫道路上,不能直面現實,不去另謀生路。這女孩子每天只喝一瓶牛奶一塊兒麵包,天天如此。

Philip覺得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有時候理想需要物質做鋪墊。

金錢好比人的第六感官,沒有它,你就無法充分發揮其他五個作用。

你常聽到人們說,貧窮是對藝術家的最大鞭策。其實他們從未親身體會到其中的嚴酷......他們不懂得貧窮使你變得多麼小氣,使你蒙受無窮恥辱。它砍斷了你的翅膀,像癌症一樣滴吞噬你的靈魂。人們並不要求巨富,只要求足以維護人的尊嚴、不影響工作,做個慷慨、直率、自立的人。

僅僅這一段就不難看出,毛姆先生雖然是個精神追求極高的人,但他同樣深知無論誰都擺脫不了金錢的束縛。

小說中,Philip因一場金融意外喪失了支撐自己讀完醫學院的費用。體悟到身無分文時的飢腸轆轆和居無定所,一直身在中產階級的他不得不為五鬥米折腰,在商場做顧客招待員。被下等階級勞累的工作磨滅了耐心,他甚至開始盼著自己的伯父早點死去好繼承財產,因為只有那樣他才能早日回到醫學院完成學業。

毛姆對人性有著睿智的觀察和冷靜的剖析,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結合體,這使得更能產生共鳴:我們每個人不都身在金錢和物質的枷鎖下麼?當一個人不得不掂量一個便士的分量時,金錢就變得異乎尋常的重要了。

情慾枷鎖

Philip的感情線主要有四次。多情的威爾金森小姐、聰慧的諾拉、庸俗的米爾德裡德,以及最後攜手走進婚姻的莎莉。

這其中,Philip真正撕心裂肺愛過的卻是那個精神空虛、愚昧貪婪的米爾德裡德。Philip因她的背叛險些選擇自殺。他心甘情願地屈服於米爾德裡德的愛欲之下,理智每每在她面前失去了控制。

第一次因米爾德裡德選擇和德國人在一起,Philip不得不自我療傷,並遇到了貼心的諾拉。但是當米爾德裡德回來向他乞求幫助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撲向她。然而當米爾德裡德再次背叛他時,他逐漸認清了這段感情。直到後來她帶著孩子投向他,而他對她已經只剩憐憫,全無從前的愛意。

身為中產階級的Philip明明心裡鄙視自己竟會愛上庸俗虛偽的她米爾德裡德,但依然擺脫不了情慾對他的控制。與米爾德裡呆在一起雖然痛苦,但是離開她更痛苦。這種枷鎖令他因感到煎熬。

在面對米爾德裡德一次次傷害後,他逐漸讓自己掌控到自己的理智,並慢慢退出這場不得體的愛。


屈服於幸福,興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要比千百次勝利有意義的多。

小說的結尾,Philip選擇的是一條現實的人生道路:工作、結婚、生兒育女,最後死去。他認為這似乎是最簡單但最完美的人生圖案,和最簡單的幸福,雖然意味著人將會放棄更多自由。那條通往西班牙的大船是他的人生理想,可是他甘願將自己又一次與家庭牽扯在了一起。他渴望逃離現實生活的束縛,獲得精神自由,卻又回歸到了現實生活的漩渦。

也許,理想與物質,無論是Philip還是毛姆本人都在力求平衡。然而,活在社會中,就逃脫不掉枷鎖的存在,我們只好一心撲到編織人生地毯的樂趣中……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枷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把心鎖
    《人生的枷鎖》是英國作家毛姆被公認的傑作,也是一部帶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說。在備受煎熬的人生路上,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而是在更加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堅決前行。在歷經各種磨難之後,菲利普終於擺脫了之前禁錮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的種種枷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1.主人公菲利普是作家毛姆的化身,毛姆本人也有口吃的先天疾病。
  • 《人生的枷鎖》:富二代浪蕩半生,曾餓到頭昏,卻悟出個人生哲理
    他讓我想到小說《人生的枷鎖》,最近重看了一遍,感觸頗多。小說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經歷,印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真是處處真實。一、人生在世,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枷鎖菲利普的伯父是個牧師,一心想讓菲利普長大後接他的班兒。那時候菲利普還小,大人讓幹啥就幹啥,他還曾虔誠地祈求上帝治好自己的跛腳:「請讓我的腳在開學前的晚上變得完好吧!」
  • 《人性的枷鎖》:失去理智的感情,如同給自己上了一道枷鎖
    ——毛姆《人性的枷鎖》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廳,味道不錯但是衛生條件極差,桌上還經常爬滿了蟑螂,你還會因為它很近味道也不錯而繼續光顧它嗎?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毛姆筆下有那麼一位主人公,在愛情裡,屢次的受到同一個人的傷害卻依舊對她充滿了期待,從而一次次的陷入愛情的悲痛中無法自拔。
  • 《人生的枷鎖》:我只是不想凡事都堅持到底
    很難得能遇到這樣一本書,看著書裡主人公——菲利普對於人生的迷茫和選擇,仿佛是在看自己。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很確定: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但是,就連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旅程,又何必事事追尋一個結果呢?所謂堅持到底,有始有終,有時候也是一個困住自己的枷鎖。這使得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難。曾經我信誓旦旦地堅持過一件事情,後來我放棄了。這不是懦弱,也不是沒有毅力。
  • 《人生的枷鎖》人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
    《人性的枷鎖》這部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從小關於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的生活經歷。它反映了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惑,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以及身體上的缺陷,宗教信仰和欲望的束縛,以及主人公的成長過程最終慢慢擺脫了這些束縛。文字通俗簡潔,意義深遠,可以說是一部徹底解放人性的宣言。
  • 《人性的枷鎖》:4段既真實又殘酷的愛情,揭示4種不同的感情模式
    作者:大黎《人性的枷鎖》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從小痛失雙親,在伯伯家寄人籬下地長大,求學期間經歷了親情、愛情、友情、宗教信仰、理想追求的枷鎖,迎來嶄新人生的過程。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對毛姆對主角的塑造感到震驚。在《月亮與六便士》中,主角雖然拋家棄子,但他追求藝術的精神至少被讀者認可,但是在《人性的枷鎖》中,主角還沒正兒八經地做點什麼,就先讓他和一個四十幾歲的老女人談戀愛。而在這段感情中,菲利普的表現及心理活動非常形象地展現了一個男人的真實想法。
  • 小說《人生》高加林——我要打破命運的枷鎖,將所有悲傷隱藏
    《人生》是茅盾文學獎得主路遙的成名作,在這部小說裡,路遙著力塑造了高加林這個複雜的角色形象。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的黃土高原,高加林起起落落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現代人無限的思索和啟迪。可是他依舊稱得上是個英雄,因為他是個不甘命運擺布,勇敢衝破命運枷鎖的人,他只是想掌控自己的人生而已。1,時代造就了高加林的人生悲劇而高加林的悲劇,很大一部分是由當時的客觀環境造成的。我們先來看看讀書時代的高加林,雖然作者在小說裡沒有正面描寫他的這段人生經歷,可是我們通過他的老同學黃亞萍的心理描寫,就可以看出高加林在學校的時候很優秀。
  • 張愛玲《金鎖記》| 為什麼七巧自己帶上金枷鎖,並鎖住子女的人生
    張愛玲《金鎖記》寫了曹七巧畸形的一生,戴著黃金枷鎖活了一輩子,同時也把這幅枷鎖套在了女兒長安和兒子長白身上,圈出一個她自己一輩子也走不出的怪圈。能讓她稍有感覺的就是姜家的那一點點家產,從此她這個單純而又愚蠢的目的化作了一副黃金的枷鎖,鎖住了她的一生。那個麻油店鋪裡的伶俐的少女曹七巧,在嫁入姜家的那一刻已經失去了靈魂。
  • 毛姆《人性的枷鎖》:青春裡的愛情傷痛,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
    這就是毛姆的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的愛情歷劫重生路。主人公菲利普始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用整個青春迷戀著一個自私、冷漠、寡情又虛榮的女人,歷遍艱辛他才從這段迷途的感情裡掙脫,終得化繭成蝶,有底氣從容面對餘生的愛情。也許能讓我們整個青春迷失的,並不是某個特定的人。
  • 《人性的枷鎖》:人生需要情感的洗禮,才能覺知生命的意義
    ·毛姆創作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15年,書中主人公菲利普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尋找人生的方向,經歷家庭變故、工作變換、感情糾葛、窮困潦倒、奮發進取,當中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生命的意義是什麼?02 邁出第一步,初次做出人生選擇學校換了新校長珀金斯,在菲利普受到傷害後曾經輕聲細語的安慰過他,因此菲利普很喜歡他。有一次他問菲利普以後打算從事何種工作?
  • 她們終於願意,掙脫枷鎖了
    很久以前,有一群人,她們被一道枷鎖枷鎖,捆綁在一片水深火熱中,足有千年。在我看來,這不過就是一層束縛女子的「枷鎖」。但這層枷鎖,還有一層漂亮的保護膜。因為在封建的社會裡,女子用生命來保護貞潔,是應該被誇贊的。甚至,在一些家族的認知裡,這座「貞潔」牌坊,比女子們的命,更有價值。因為這能給家族帶來榮譽。但是,總有那麼一些家人,真心疼愛他們的女兒,不願她們就這麼無辜地喪命。
  • 毛姆《信》:原型人物沒有受到懲罰,毛姆在小說裡讓她付出了代價
    貝蒂不是第一次出演毛姆的作品,她在《人生的枷鎖》中扮演米爾德裡德。要說她的容貌,應該算不上很漂亮,但很有特點,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個性十足、變化多端。貝蒂·戴維斯要演個壞女人,說服力還是很強的。總之,她和毛姆小說《信》中的萊斯莉,形象上比較吻合。
  • 童年的許諾,關於愛與枷鎖
    羅曼不僅多次獲得文學大獎,還是一名金牌飛行員,內心積蓄著一個關於愛與枷鎖的故事。他用輝煌的一生,去兌現童年時對母親的許諾,待冠蓋加身、華服歸來,卻錯失了人間的擁抱。影片中,多次出現妮娜帶著兒子被迫搬家的場景。多年後重溫《童年的許諾》時,筆者正好也在搬家。在這種機緣下,靜靜聆聽他們的故事,不禁感慨萬千。
  • 人性的枷鎖:被命運拋棄的孩子如何改命,跨越荊棘,成為強者?
    《人性的枷鎖1、 被命運拋棄又如何,前方依然要去探索 《人性的枷鎖 如果說,在此之前,菲利普的人生是渾渾噩噩的,那麼在此之後,他終於清醒了。 菲利普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完-參考材料:《人性的枷鎖》| 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簡介:Bree,喜歡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歡迎關注我,與我一起成長!
  • 《時時刻刻》:如果有一天愛成了枷鎖,她們該如何逃脫?
    伍爾夫:死亡是為了突出活著的價值由妮可·基德曼飾演的20世紀意識流小說家維吉尼亞·伍爾夫正處於最壓抑的人生階段。也許天才與瘋子的界限本來就是模糊不清的,她聽從自己的內心寫作,在虛構與現實間穿梭,同時也在懷疑自我,鬱鬱寡歡。
  • 《肖申克的救贖》|一場越獄背後是一種永不妥協的人生態度
    《肖申克的救贖》|一場越獄背後是一種永不妥協的人生態度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生活何嘗不是一場越獄。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亂了安迪原本的生活,他的人生瞬間跌至谷底。冷靜、堅忍、毅力是他身上具備的可貴的品質,在逆境甚至是絕境中,他從沒放棄希望,哪怕身在牢籠之中,依然保持著,對未來的希望。
  • 《人生海海》:從可憐可恨、可悲可嘆的命運裡,破譯人性密碼
    二、可恨:恩將仇報的冷酷,上演了一場真人版農夫和蛇的故事世上最不忍直視的有兩樣東西,一是太陽,二是人性。在常人眼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在小瞎子那裡,無所謂恩德,只有仇恨,凡是惹過他的人,都要去報復。
  • 毛姆《面紗》:出軌,絕不會是單方面的原因
    ————傳記作家特德·摩根《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面紗」二字,便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 這華麗的面紗啊,人們就管這叫做生活。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都充分展現了毛姆筆觸的個人特色。他擅長書寫人性,揭露人性的弱點和拐點。
  • 從《小李飛刀》讀懂一句:別讓任何枷鎖套住自己,才活出真我
    有人一生都困於枷鎖之中,有人最終靠自己打破重振一世威名。那麼究竟阿飛的枷鎖是什麼呢?孫老先生指出是愛。可能我們都會和孫小紅聽到這個答案的反應一樣,愛也是枷鎖嗎?。是的,愛不僅是枷鎖,而且比別的枷鎖都重很多。而且這個枷鎖誰也救不了,需自己卸下才行。好在,最終在看清之後毅然選擇離開林仙兒,當小紅問他是怎麼把那副枷鎖甩脫的時候,他的回答是自己忽然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