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的朋友是誰?你腦海裡划過一個人影,亦或者好多個,無數場景又湧上腦海。
或許是一起去網吧通宵,亦或許是為了某個項目一起絞盡腦汁,亦或許是最困難的時候一起吃過一桶泡麵,亦或者酩酊大醉後一起的高談闊論。
但是,在你困難的時候,願意去幫助你的似乎也就那麼幾個,其他人呢?你把他們歸類為「酒肉朋友」。
何為「酒肉朋友」?無非是指平時在一起吃吃喝喝、稱兄道弟,關鍵時刻卻找不到人影的朋友。
其實,最早「酒肉朋友」出自關漢卿的雜劇《單刀會》中:
(道童雲)魯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識貧道。你要索取荊州,不來問我?關雲長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兩隻手送與你那荊州來。
這裡的「酒肉朋友」顯然是友情非同尋常的意思,那為什麼到了今天「酒肉朋友」成了貶義詞?
其實,在古代,有酒有肉很奢侈,「酒肉朋友」更是難得!
肉向來都是特權階級才能享用的高檔食物,是富貴人家的「標配」,平民想吃肉,那可得絞盡腦汁去想辦法,「跟著我有肉吃」、「有我一口肉,就有你一口湯」,所以酒肉就是指美好的生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未知酒肉非,能與生死辭。
——宋|蘇轍《和陶擬古九首》
五坊供奉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
——宋|李清照《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
「酒肉朋友」就是指以酒肉相交的朋友,願意拿出好酒好肉來款待你的朋友,那才是真朋友,在他心裡你才是至交。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一直為人稱道。眾所周知,李白是最愛喝酒的詩仙。杜甫對李白的喝酒就非常欣賞,「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就是杜甫寫的。杜甫的《春日憶李白》裡寫道,「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想李白了,啥時能再碰面一起喝頓酒啊。
那為什麼「酒肉朋友」到了今天成了貶義詞呢?
其實是「酒肉」的價值慢慢發生了改變。
隨著生產力的提升,人們生活水平開始發生了變化,曾經讓人垂涎三尺的肉也不再那麼珍貴,開始慢慢走入尋常百姓家,酒肉成了款待客人的正常配置,失去了那種高高在上不可及的姿態,不再是需要努力才可得的珍饈。
明朝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說,街巷之間有俗語,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
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來維持。此時「酒肉」變成了世俗關係的紐帶。
當酒肉成了維持關係的一種物質基礎之時,士族階層、文人墨客開始吹捧一種「清貴之氣」,他們認為個人價值的體現,應追求品性和道德的極致高潔,不要過於在意物質生活上的得失,「清茶淡飯」最是「崇高」,「喝酒吃肉」便是「流俗」。
當酒肉從「詩酒風流」的高雅之物,變成只是滿足世人身體欲望的「吃喝俗物」,自然「慘遭拋棄」。「酒肉朋友」漸漸成了「豬朋狗友」之流。
而隨著「酒」不斷在民間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開始喜歡喝酒,「酒鬼」多了,難免會出現「色鬼」、越來越多人酗酒鬧事、酒後失格,慢慢酒肉成了玩物喪志、不務正業、吃喝嫖賭等的代名詞,為不良風氣開始背鍋。
終日只是三街兩市,和著酒肉朋友串哄,
非賭即嫖,整個月不回家來。
——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這班酒肉朋友天天在堂子裡混慣的,
豈有不來之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當酒肉不再那麼珍貴,不再是需要努力才能得得富貴的代名詞,於是乎,酒肉朋友也逐漸失去了他原本的意思,成為「狐朋狗友」的代名詞。
但回頭來說,「酒肉」本身是沒有錯的,讓它們背上惡名的,只是那些因為「喝酒吃肉」之後不守禮儀的人罷了。
有人願意和你做「酒肉朋友」真的不容易,能半夜接你一個電話就跑到樓下燒烤攤和你小酌幾杯的人也太少了。
是酒少了嗎?還是肉少了?
是「酒肉朋友」真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