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真是個神奇的東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不一樣。
有的人白酒兩斤下肚,面不改色心不慌,有的人啤酒一杯下肚,不僅酒下去了,人也差點下去了,下一杯乾的說不準就是和黑白無常了。
茫茫一直很喜歡詩人李白關於飲酒的名篇,他心裡一直有個疑問,「『酒中仙』李白到底能喝多少?」帶著這個疑問他找到了範掌柜。
範掌柜不僅對中國文化痴迷,對酒文化也頗有了解,包括「塗舍」二字也是他從《鬼谷子》中領悟到了「人生三智:糊塗、捨得、包容」而來。
「掌柜的,你說這大詩人李白的酒量到底是什麼程度?」茫茫問範掌柜。
「李白?嘿嘿,以你的酒量,你喝他十個都沒問題!我給你分析分析」。
在中國,李白的詩現在基本上每人都會背那麼幾首,畢竟流傳下來的就有1000多首,其中寫喝酒的詩就有200首左右。
不僅寫詩厲害,而且據說特別能喝酒,自稱自己「酒中仙」。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個人沒事也要喝上幾杯。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不開心了是在喝。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開心了也是在喝。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這李白白天喝晚上喝,不是寫詩就是喝酒,很有可能是典型的酒精成癮,只不過唐朝沒法治這個病而已。
都喝成這樣了,那到底李白酒量是多少?
李白的酒量其實有一個人知道,那就是杜甫。
杜甫是個小機靈鬼,俗話說:「喝酒喝多不尷尬,就怕有人幫你回憶才尷尬」。
想當年,當時最有名的八個大佬在河南的某個小竹林聚會,杜甫也參加了,不過肯定藉口酒精過敏、吃了頭孢、等下還開車,就在一旁充當個服務員角色。
當時沒手機不能錄像,杜甫看到這幾個大佬喝飄了一個個都特別有意思,於是就寫了一篇《飲中八仙歌》。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賀知章喝多了還要酒駕,騎馬像坐船一樣,左搖右晃,眼花了掉井裡差點都睡著了。
汝陽王眼看下午要見皇上去了,還要整個三鬥,喝的趴在馬車上直流口水。
左丞相說他喝酒一天都花一萬文錢,我估計當時是:「今晚全場消費由本公子買單!」
張旭喝兩杯就開始展示書法,又整起了書法,這醉拳、狂草估計都是師出同門。
到了李白這裡「鬥酒詩百篇」,說明李白喜歡喝了酒之後作詩,作完詩也就直接睡長安城大街上了,那說明這李白也不行啊!一鬥酒就飄了,人家汝陽王能喝三鬥,焦遂能喝五鬥呢!
「掌柜的,在唐朝一鬥可是現在的6升啊,那也有11斤了呀,我就是喝水也喝不過李白啊!」
「不對,不可能描述屬實,那汝陽王三鬥能喝33斤,焦遂能喝55斤,顯然不符合邏輯」。
肯定沒有人能喝下55斤的酒,哪怕是水,說明杜甫這裡用的「鬥」不是盛糧食的「鬥」,而是古時候專門用來喝酒的「酒鬥」。
酒鬥有多大?
《春秋公羊傳》中有這樣的描述:「公怒,以鬥擊而殺之。」
《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對張良說:「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予亞父。」
這鬥還能單手拿起來做武器,顯然不是很大的鬥,就是現在出土的商周、漢代、唐朝的酒鬥,其中唐代的酒鬥最小,也就能盛酒半斤左右。
按照這群人喜歡誇張修辭手法(吹牛)的特性:「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一飲三百杯」,要是李白能喝兩鬥,估計杜甫絕不會說喝一鬥,能給修辭描述成三鬥。
既然「鬥酒」都經過誇張修飾了,那李白的酒量差不多就出來了,李白大致也就半鬥的量。
半鬥嘛,也就三兩左右,那我們再去想想喝的什麼酒!
唐朝時候,大家都喝什麼酒呢?
最常見的是綠酒,價格相對便宜,酒精度也低。其次是黃酒,採用糧食發酵。唐朝最好的酒是什麼?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葡萄酒。
自從這種酒引進中原之後,李白作為一個有錢人,和汝陽王、丞相這種級別喝酒,肯定得喝最好的酒,那就是喝的葡萄酒。
畢竟那時候還沒有白酒這一說,並沒有現在的白酒存在。
這種酒度數也就7到15度,跟啤酒其實也差不多。
那麼,答案很明顯了,李白鬥酒過後就睡長安大街上了,也就是喝了半斤,半斤還是杜甫給他潤色之後的量,其實也就喝了三兩左右,而且還是葡萄酒,相當於現在的啤酒半瓶。
「酒中仙」李白只能喝半瓶啤酒!
啤酒我咬咬牙喝一瓶都沒事,如果吃點菜墊墊肚子,再加上不是我請客的話,我能喝一瓶半!
你看,唐朝的李白,自稱「酒中仙」的李白,啤酒喝半瓶就歇菜了,你去和他比,不是能喝他十個嗎?
以上內容純屬搞笑,具體以史實為準。
#本期話題#
你酒量多大?和李白比起來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