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被音樂吸引,闖入陌生人家做客,會有怎樣奇遇?《聊齋志異》:神女,凡人遇仙的故事。
米生,福建人士。一次他外出到郡城,喝醉了酒經過一市場,聽到一高門大戶院子裡傳來鼓樂笙簫聲,極其熱鬧。他問當地人,得到的回答是這家正在慶壽。可奇怪的是門裡,門外並無人員進進出出,顯得極其冷清。再聽琴聲錚錚,鼓聲鏗鏘,令人沉醉其中。米生很是嚮往,也不管是什麼人家,就去街上買了份賀禮,向門內遞了拜帖。
有人見他衣著寒酸,就問與這家是什麼關係,米生說不是親戚。那人告訴他:「這家不是當地人士,只是暫住在此,雖然富貴顯赫,可也沒必要高攀結交,說不定,人家什麼時候就搬走了?」
米生聽後有些後悔,怪自己孟浪,可是名帖已經遞進去了。過了一會兒,兩位衣著華麗的少年迎了出來,他們皆長得風度翩翩,丰神俊朗,少年恭敬有禮的請米生進去。
他跟著來到堂內,只見燈燭交匯,瑞氣盈盈,一白髮老翁面南而坐,東西兩邊擺著幾桌酒席,有七八個客人,都是錦衣華服,富貴人家的子弟,他們看到米生皆站起來行禮,老翁也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起身。
米生有些恍惚,站了一會兒想和老翁寒暄,無奈老翁年老力衰,離不開座位,兩少年代替父親感謝他的盛情,他們自稱姓傅。於是在老翁桌邊上又擺一桌酒席,請他入座。隨後席下有歌女輕歌曼舞助興,後堂用琉璃屏風擋著女眷們,只隱約可見髮髻高挽的麗影,年輕女孩的嬌笑聲傳出。
在宴會快要結束的時候,兩少年端來酒杯,酒杯頗大,足足能盛三升,米生面露難色,可見其他人都喝了,不好拂主人的面子,自己也硬著頭皮飲下,一連喝了幾杯 ,米生再也不勝酒力,想要告辭被少年攔下,最後醉得癱倒在地。
等他醒來時,客人們都走了,少年送他出門回家。過了一年多,他再經那家門口,老翁一家已經走了。
一次米生和同村的鮑莊及朱生一起飲酒,三人從中午一直喝到晚上才散去,不料想,鮑莊在回家的途中突然倒地而亡,鮑莊的父親不認識姓朱的,就一口咬定米生殺了自己的兒子,官府把米生拘去,查到鮑莊的身上有重傷,對他嚴刑拷打,米生抵死不認罪,朱生也一直未捉到。
官府無奈把他打入獄中,一年後,知府巡視到此,多方走訪,查到米生冤枉,這才放了他。
回到家,米生家產早已蕩然無存,功名也被割除,他不甘心被冤枉,想要恢復功名,就收拾行李到郡城去,傍晚的時候,實在是疲憊不堪,坐在路邊休息。遠遠地看見一輛小車過來,兩個青衣丫環跟著。
車子從他面前經過,忽然又停下了,車內的人不知對丫環說了什麼,就見那丫環走回來問他是不是姓米?米生很詫異,點頭稱是。丫環看看他,她嘆氣著說怎會潦倒至此呢,又問要去哪裡?米生告訴她緣由。
丫環回去復命,隨後請米生來到車旁,只見車內一隻纖纖玉手拉開帘子,米生偷眼一看,一絕色佳人坐在裡面。她輕啟朱唇,聲音如黃鶯出谷般悅耳動聽:「你遭此厄運,令人唏噓,可現在衙門中不是空手能進的,路上也沒什麼東西可送。」說完,隨手從頭上摘下一朵珠花,遞給米生,說是能賣百金,讓他收好。
米生看到珠花做工精緻,上面還墜著顆明珠,不像凡間之物,可他還沒來得及問女子姓名,住址,車子已經跑遠,他只好悵惘的繼續趕路。
到了郡城,投了訴狀,衙署從看門的開始就勒索錢財,上上下下不知需要打點多少,他拿出珠花卻不捨得送掉,只好又怏怏地回了家。
此後,米生依靠哥嫂生活。所幸哥哥憨厚賢良,替他經營料理生計,雖然貧困,也還能讀書。
第二年,他去郡城考試,誤入深山中,彼時,正值清明佳節,出來遊玩的人很多,有幾名女子騎馬過來,其中之一正是贈他珠花的美人,女子看見他,便問他去哪裡,米生細說了原委,女子吃驚地問其的功名為何還沒恢復?米生神色黯然地拿出珠花,說是不捨得送出去,所以現在還未有功名。
女子臉色微紅,讓他在路邊等等,而後走了,過了一柱香時間,一個丫環策馬而來,她將一包裹遞給米生說是娘子饋贈他二百兩銀子,讓他去打點一下。
米生推辭:「你家娘子給我的恩惠太多了,無以為報,我想以我的能力,還是能考中秀才的,如此多的銀子實在不敢收,只求能知道娘子的名諱,畫幅肖像,日日供奉就知足了。」丫環無奈,只好將包裹放到地上走了。
米生從此不再為生計發愁,他也不屑去結交權貴,最後以第一名考進了縣學,他將女子所贈銀子交給哥哥,哥哥擅長理財,三年的時間,就把家業恢復到以前。
當時剛來的閩中巡撫是米生祖父的學生,對他們頗為照顧,米家成了當地的富貴之家,可米生清廉耿直,雖是世家通好,卻沒有特意為功名去拜見巡撫。
米生為何能得女子的青睞,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其實皆有因果!
女子是誰?為何會送珠花,銀兩給素味平生的米生?
篇幅太長,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下一篇,女子的身份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