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書生被樂聲吸引入陌生人家做客,落魄時,得女子資助

2020-11-14 生活歷史雜談

書生被音樂吸引,闖入陌生人家做客,會有怎樣奇遇?《聊齋志異》:神女,凡人遇仙的故事。

米生,福建人士。一次他外出到郡城,喝醉了酒經過一市場,聽到一高門大戶院子裡傳來鼓樂笙簫聲,極其熱鬧。他問當地人,得到的回答是這家正在慶壽。可奇怪的是門裡,門外並無人員進進出出,顯得極其冷清。再聽琴聲錚錚,鼓聲鏗鏘,令人沉醉其中。米生很是嚮往,也不管是什麼人家,就去街上買了份賀禮,向門內遞了拜帖。

有人見他衣著寒酸,就問與這家是什麼關係,米生說不是親戚。那人告訴他:「這家不是當地人士,只是暫住在此,雖然富貴顯赫,可也沒必要高攀結交,說不定,人家什麼時候就搬走了?」

米生聽後有些後悔,怪自己孟浪,可是名帖已經遞進去了。過了一會兒,兩位衣著華麗的少年迎了出來,他們皆長得風度翩翩,丰神俊朗,少年恭敬有禮的請米生進去。

他跟著來到堂內,只見燈燭交匯,瑞氣盈盈,一白髮老翁面南而坐,東西兩邊擺著幾桌酒席,有七八個客人,都是錦衣華服,富貴人家的子弟,他們看到米生皆站起來行禮,老翁也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起身。

米生有些恍惚,站了一會兒想和老翁寒暄,無奈老翁年老力衰,離不開座位,兩少年代替父親感謝他的盛情,他們自稱姓傅。於是在老翁桌邊上又擺一桌酒席,請他入座。隨後席下有歌女輕歌曼舞助興,後堂用琉璃屏風擋著女眷們,只隱約可見髮髻高挽的麗影,年輕女孩的嬌笑聲傳出。

在宴會快要結束的時候,兩少年端來酒杯,酒杯頗大,足足能盛三升,米生面露難色,可見其他人都喝了,不好拂主人的面子,自己也硬著頭皮飲下,一連喝了幾杯 ,米生再也不勝酒力,想要告辭被少年攔下,最後醉得癱倒在地。

等他醒來時,客人們都走了,少年送他出門回家。過了一年多,他再經那家門口,老翁一家已經走了。

一次米生和同村的鮑莊及朱生一起飲酒,三人從中午一直喝到晚上才散去,不料想,鮑莊在回家的途中突然倒地而亡,鮑莊的父親不認識姓朱的,就一口咬定米生殺了自己的兒子,官府把米生拘去,查到鮑莊的身上有重傷,對他嚴刑拷打,米生抵死不認罪,朱生也一直未捉到。

官府無奈把他打入獄中,一年後,知府巡視到此,多方走訪,查到米生冤枉,這才放了他。

回到家,米生家產早已蕩然無存,功名也被割除,他不甘心被冤枉,想要恢復功名,就收拾行李到郡城去,傍晚的時候,實在是疲憊不堪,坐在路邊休息。遠遠地看見一輛小車過來,兩個青衣丫環跟著。

車子從他面前經過,忽然又停下了,車內的人不知對丫環說了什麼,就見那丫環走回來問他是不是姓米?米生很詫異,點頭稱是。丫環看看他,她嘆氣著說怎會潦倒至此呢,又問要去哪裡?米生告訴她緣由。

丫環回去復命,隨後請米生來到車旁,只見車內一隻纖纖玉手拉開帘子,米生偷眼一看,一絕色佳人坐在裡面。她輕啟朱唇,聲音如黃鶯出谷般悅耳動聽:「你遭此厄運,令人唏噓,可現在衙門中不是空手能進的,路上也沒什麼東西可送。」說完,隨手從頭上摘下一朵珠花,遞給米生,說是能賣百金,讓他收好。

米生看到珠花做工精緻,上面還墜著顆明珠,不像凡間之物,可他還沒來得及問女子姓名,住址,車子已經跑遠,他只好悵惘的繼續趕路。

到了郡城,投了訴狀,衙署從看門的開始就勒索錢財,上上下下不知需要打點多少,他拿出珠花卻不捨得送掉,只好又怏怏地回了家。

此後,米生依靠哥嫂生活。所幸哥哥憨厚賢良,替他經營料理生計,雖然貧困,也還能讀書。

第二年,他去郡城考試,誤入深山中,彼時,正值清明佳節,出來遊玩的人很多,有幾名女子騎馬過來,其中之一正是贈他珠花的美人,女子看見他,便問他去哪裡,米生細說了原委,女子吃驚地問其的功名為何還沒恢復?米生神色黯然地拿出珠花,說是不捨得送出去,所以現在還未有功名。

女子臉色微紅,讓他在路邊等等,而後走了,過了一柱香時間,一個丫環策馬而來,她將一包裹遞給米生說是娘子饋贈他二百兩銀子,讓他去打點一下。

米生推辭:「你家娘子給我的恩惠太多了,無以為報,我想以我的能力,還是能考中秀才的,如此多的銀子實在不敢收,只求能知道娘子的名諱,畫幅肖像,日日供奉就知足了。」丫環無奈,只好將包裹放到地上走了。

米生從此不再為生計發愁,他也不屑去結交權貴,最後以第一名考進了縣學,他將女子所贈銀子交給哥哥,哥哥擅長理財,三年的時間,就把家業恢復到以前。

當時剛來的閩中巡撫是米生祖父的學生,對他們頗為照顧,米家成了當地的富貴之家,可米生清廉耿直,雖是世家通好,卻沒有特意為功名去拜見巡撫。

米生為何能得女子的青睞,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其實皆有因果!

女子是誰?為何會送珠花,銀兩給素味平生的米生?

篇幅太長,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下一篇,女子的身份大揭秘。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書生報恩幫老翁度過劫難,娶神女為妻,安享一生
    書生不忘恩,報答女子,最後成就一段佳緣。《聊齋志異》神女,一個神凡之戀的美好故事。米生得女子資助後,家運亨通,在當地成了名門望族,一天米生推辭,聲稱自家雖與巡撫是世代交情,但是用私事去麻煩人家,不是他做事的風格,愛莫能助。
  • 聊齋志異——霍生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霍生與同學們謀劃好了,聽到嚴生將要來時,故意小聲說:「某某人一妻 子曾與我私通。」眾人敢意不信,霍生便捏造了始末情節,並且說:「你們不信,我知道她的一陰一部有兩個肉瘤。」嚴生正走到窗外,聽得明明白白,返身便走,回家拷打他的妻子。妻子說沒有這回事,嚴生打得更厲害。妻子不堪其苦,就上吊自一殺了。霍生這才懊悔莫及,但又不敢向嚴生說明情況。後來,嚴妻冤魂夜夜哭鬧,全家人不得安寧。
  • 狐仙魅影:《聊齋志異》中寄託人性理想的狐女
    狐意象在中國文學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到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時,狐不再是處於人類對立面的神秘存在,作者對狐形象的設定己經完全《聊齋志異》中塑造的狐形象,大多為各具特色的狐女,美麗而充滿個性,這是狐意象在經過歷史的變遷後所形成的具有審美形式的表現。這些狐女不僅形貌類人,性格也十分鮮明,甚至比禮教束縛下刻板的封建女子更具人性。她們嬉笑怒罵中皆體現了世人對完美女性形象的幻想,寄託了作者的審美理想。在這個狐魅世界中,狐成為富有魅力的審美形象,也是寄託了作者審美理想的「人化」之物。
  • 《聊齋志異》書生醉臥船中遇洞庭君,得其賞賜神尺,避災禍娶愛妻
    書生考場失意,沒想到卻情場得意,成為人生大贏家。《聊齋志異》:織成,一個令人豔羨不已的小故事。傳說,洞庭湖中,常有水神借過往船隻遊湖。有時,一隻空船繫著纜繩定在湖邊,繩子會突然解開,隨著水流隨意飄蕩,這時空中會傳來絲竹聲聲,歌吟渺渺,聞之讓人沉醉。船家往往躲在船艙一角,閉眼聆聽,不敢抬頭向上看。過上一段時間,船會自行回到原來的地方停好。
  • 《聊齋志異》書生五年祈禱助女子託生,十五年後返老還童,得良配
    《聊齋志異》——魯公女告訴你原因。書生張於旦,招遠縣人,性情狂放不羈,膽識異於常人,為圖清淨,在一座荒廟中讀書。張生鄭重的答應了她的囑託,每到深夜經常到女子的靈前誦經祈禱,兩人的感情日深,偶爾在節日時,張生會帶她回家,路途坎坷,他會像背孩子一樣背著她,女子身體輕盈,他從不覺得累,所以即使是去考試,還是會在夜間背著她前去。有一年,省裡開科考試,張生躍躍欲試,想去參加,魯女說:「你這次福薄,去了也是勞而無功,不如下次」。四年後,魯公因得罪上司被罷官,財產抄沒,家境一落千丈。
  • 從電影《美人皮》看蒲松齡《聊齋志異》影視改編作品的共性
    《美人皮》改編自《聊齋志異·連城》篇,其故事是講了一個叫喬俊昱的書生一次偶然間救了一隻受傷的貓妖,後來貓妖幻化成人形,在與書生的相處中慢慢喜歡上了他,而書生喜歡的是連城,三人之間形成了一種三角戀的關係,之後貓妖換皮奪愛,最終也沒能如願,在書生殞命之時,貓妖捨棄了自己修煉千年的精元救了書生,成全了他與連城的愛情。
  • 《聊齋志異》改編的電影,還有啥?
    2、《胭脂》:根據《聊齋志異》中的《胭脂》改編。浙江電影製片廠1980攝製。主演:朱碧雲、夏江南、薛淑傑。講述了胭脂姑娘和書生鄂秋隼相戀,因為遺失的繡鞋,胭脂父親被無賴毛大殺害,胭脂和鄂秋隼歷經磨難。多虧東昌知府吳南岱和老師施愚山查清真相,才使得胭脂和鄂秋隼能夠洗雪冤情,終成眷屬。這部電影由上海電影譯製片長配音,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插曲無疑增加了電影的欣賞性,是一部佳作。
  • 《聊齋志異》書生海上遇險漂到神仙島,與少女一見傾心,得良緣
    書生得益於去世三十多年姑姑的庇護,流落神仙島,開啟一場奇異之旅。《聊齋志異》:一個充滿溫情的小故事。他從未見過這種花不由得好奇心起,慢慢地踱步入內,要一探究竟。遠遠地聽見琴聲悠揚,就駐足凝神聆聽。這時一個豆蔻年華,長相豔麗的丫環出來,看見他,稍一愣神,反身又入屋。接著,聽到琴聲停止,一個清秀少年走了出來,驚訝地問他從何處來。陽曰旦詳細地告訴了他遇上風浪的情況。又問到陽生家在哪裡,姓甚名誰,一一作答。少年高興地說:「原來我們是親戚啊!」接著熱情地請他進院子裡來。
  • 從亞馬遜書評到博爾赫斯,解析外國人視角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根據聊齋短篇故事改編的電影《倩女幽魂》《畫皮》可以說在中國家喻戶曉。,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於書生與狐妖。首先來看亞馬遜網站上,聊齋志異英文版的評論。聊齋通常有兩個英文譯名,一個是chinese ghost stories (中國鬼故事),一個是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聊齋志異的直譯,中國工作室的奇聞軼事),都非常簡單粗暴。
  • 《聊齋志異》:丈夫遠遊歸家,發現和妻子、妻弟做了同一個夢
    我們知道《盜夢空間》中有過這樣的情節,但是其實我們古代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中,早就有一個幾個人做了同一個夢的情節了。書生妻子雖然怒不可遏,但又無計可施,只能走了出去。正好遇見自己的兄弟三郎,於是她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兄弟。三郎見此也十分氣憤,怒而拿起巨石就砸麗人家的窗戶。
  • 聊齋之董生——自古書生愛狐媚,色字頭上一把刀啊
    今天我們來講聊齋中的一個故事沒錯,就是整本聊齋志異中,講述書生與狐妖情感糾葛最典型的篇落之一。其實我很好奇,為何古代的書生偏偏就能遇到那麼多漂亮的狐妖,而這些狐妖偏偏又喜歡主動來勾引那些窮酸書生,並發生一些不可描述的愛情故事。想來,也許是書生們考取功名壓力太大,總幻想著有美麗的女子愛上自己,或以身相許,或以錢資助,助他們升官發財,娶妻納妾,走向人生巔峰。
  • 聊齋裡的故事,何嘗不是你我的夢!我們又何嘗不是蒲松齡!
    傾其所智,作成之狐鬼小說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作為一名書生,沒有考取功名,為了養家餬口,只能長期在外坐館,給人家寫寫字,抄抄書賺點小錢。潦以度日!聊齋阿寶書生為了報答知己,散盡家財,家道中落!心愛之人卻因其父母阻止,最終有情人難成眷屬!只能在陰間結為連理!
  • 《聊齋志異》中的女子——幫助閨蜜智鬥小三的恆娘
    《聊齋志異》裡,頗有一些故事是圍繞女子展開的;男子在其中面目模糊,只起到穿針引線、甚至類似背景的作用。看著這些女子間的情誼,覺得蠻溫暖也蠻有趣。《聊齋志異》之《 恆娘是位言辭有趣的女子,朱氏和她逐漸交往起來。一日,朱氏對恆娘說,「我一直覺得,男人喜歡妾,就因為她是妾。為何,你家不是這樣?你有何秘訣?如可教我,我願當你的弟子。」恆娘則說——你自己疏遠了丈夫,怎麼能怪男人呢?一天到晚吵吵鬧鬧,人家能不煩嗎? 然後,恆娘果然如老師般教導朱氏。
  • 原著《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其實是個有心機的小三
    今天,無意間翻看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剛好翻到《聶小倩》這一篇故事。看罷覺得原著中的聶小倩真不簡單,是個不可小覷的心機女。剛到一處陌生的地方,認床的寧採臣晚上睡不著,聽見破廟院裡有人說話,他就起身趴在窗前看。這一看不要緊,就看見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女人在院裡地嘀咕地嘀咕。看了一會兒覺得無聊,不知道該說他是心大還是單純,竟然睡覺去了。
  • 故事:窮書生夜半讀書,女子推門而入,書生跳入糞坑大哭求饒
    書生心中竊喜,忙假裝起身走動,轉過身子,正對門縫,好叫狐妖,看清自己俊俏臉龐。 書生聽到門外傳來幾聲竊笑,是女子的聲音,卻有些怪異,沙啞如砂礫刮過地面。 心中驟然有幾分發寒,這聲音顯然非年輕少女,難不成,引來了賊人? 書生悄悄把腳,挪向窗邊,猶豫著,是不是該跳窗而逃。
  • 《聊齋》裡,藏著男人的終極夢想
    文:金小貝首發:知心小貝閒來無事,又翻了翻《聊齋志異她們愛上的男人,無一例外,都是窮書生。出生貧寒,品德高尚;憨厚老實,待人誠懇;知書達禮,熟讀詩書;好琴棋書畫,很有情趣。剛開始多貧困落魄,但有上進心,渴望考取功名、衣錦還鄉,因而即使眼下一文不名,但還是能夠得到鬼狐仙女的青睞。還有一個故事是說一個窮書生給有錢人家做私塾先生,後來主人把年輕貌美的婢女贈送於他。
  • 女性多以狐媚為主,那麼《聊齋志異》裡的男性形象又如何?
    前言&34;(清王士禎 《<聊齋志異> 題辭》)《聊齋志異》可謂是中國文學上文言文小說的巔峰,裡面有著鮮活的人物,有著跳脫的故事情節,奇事怪事都完美的與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我們在閱讀書中的故事的時候,往往會忽略的書中的男性角色,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女性角色的身上,其實《聊齋志異》中的男性角色亦是十分值得我們去剖析。
  • 風月無邊2:為什麼聊齋中的狐妖會倒貼落魄秀才|有料的文史
    每一個讀《聊齋》的男性都幻想過,在夏日涼爽的夜晚,四周寂靜,一個美麗的女子推開了虛掩的房門,她風情萬種,不僅對你投懷送抱,還帶來萬貫家財。當然,在現實中,這種事情從沒發生過,假如真有這樣一位美女出現,也會讓人懷疑是不是仙人跳。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在《聊齋志異》中,不能被忽略的一點是:這些女鬼都是生前命途坎坷,死於非命的年輕女子。她們中有的是患病而死,如聶小倩,18歲時染病身亡;連瑣,17歲時得病喪命,被葬在異鄉;也有的遇人不淑,成了封建婚姻中的犧牲品。如章阿端嫁錯郎,不斷遭受折磨、侮辱,最後鬱鬱而終;還有的被壞人迫害而死。
  • 新聊齋:書生夜入火災廢屋,與女子結緣成親,醒後大病三日
    新聊齋:鬼屋娶妻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清朝乾隆年間,在浙江嘉興有一戶姓李的書香門第,李父是舉人出身,李母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禮這女兒雖長得貌美驚人,身材曼妙,繼承了父母的優點,但她從小追求單身自由,年至二十三歲,終不肯談婚論嫁,任憑媒婆說破嘴皮,李氏夫妻操碎心,她始終堅持不嫁人。那時女子,到這個年齡,已是老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