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說丨老兵李奶奶

2020-09-05 笑著歌笑點

原創 劉玉廣 笑著歌

李奶奶好不容易從小區外一家副食品店找來兩個比較厚實的紙箱子。她在窗外下方的大花盆裡種了兩棵葫蘆。經過幾個月的收拾,終於開花結果了。

長了3個形狀非常好看的小葫蘆。太陽光太足,老人擔心被曬壞了,便找來紙箱子,想給好看的小葫蘆遮陽。老太太小聲地對我這位路過的人說:「我主要是怕有人眼饞給摘了去。」我笑笑:「都啥年月了?還有這麼不開眼的?」

「我去年種的絲瓜,長了十多根,我自己一根都沒吃著。」老太太還在恨得牙根子大長:「就一次,不管大小,全都給摘走了,氣得我好幾天沒睡著覺,也沒吃得下飯。」

「是夠缺德的。您這麼大年齡種的,也下得去手。」我為老人打抱不平。老人明顯有些高興:「買也不貴,難不成是看我老太婆好欺負?今年,我得採取點防範措施了,一是保護保護,二是提高警惕。我對你說,這個人如果讓我抓到,瞧我怎麼收拾他。」

「怎麼收拾他?您又打不過、跑不動的。」我開玩笑。老人情緒有些激動:「我年輕時當過民兵連長,野戰部隊女子偵察排長——」

「您,當過兵?」我著實吃驚。

見我吃驚,老人說:「什麼叫當過兵?我是40年的老兵,正經八百的師級幹部待遇。不過,退休也都20多年了,好漢不提當年勇啊。」我用敬佩的口吻說:「那,您今年80多歲了?」

「不像?82了。」我由衷地說:「真不像,就您這精氣神兒?槓槓的。」老人想踩到椅子上去,依託陽臺鐵架子用紙箱子給葫蘆遮陽。我連忙搶先站了上去:「您這麼大歲數了,可別這麼登高了,危險。」我按老人意圖把紙箱子罩好,她很是高興。

「我看您剛才跟誰生氣了?」我問。她笑了:「我不是好不容易找了兩個紙箱子嗎?另一個剛放在地上,一個小男孩抱起來就跑。我追不上,就喊,讓他放下。你猜他說什麼?」

「說什麼?」

「做好事兒。原來院裡十幾個小孩子,組織起來學雷鋒做好事,幫助一位老爺爺撿廢品。他這哪是撿啊,分明是搶啊?」說完,老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也笑了。

「說了半天,你是幹什麼的?」老人突然止住笑,問我。我一個立正、敬禮:「我也是軍人出身,只不過在您面前永遠是『新兵蛋子』。」我自報了部隊代號和從軍的經歷,老人突然抓住我的手:「戰友啊——」我告訴老人,我是剛來的,也退休了,正在散步,爭取每天走六七千步。

「還是軍人作風,好。我跟你說,咱們院裡,當過兵的有十多人呢,找天,戰友聚聚?」

我笑笑:「好哇。不過,現在正是疫情防控時期,不允許,以後吧。」老人爽朗地拍了我一下:「你真會開玩笑,我說的就是以後,現在誰敢?這次的新冠病毒可不是鬧著玩的,可得要小心和保重啊。」

「您更要小心和保重。另外,紙箱子可以遮陽,但下雨不就淋壞了?我給您找找硬塑料板吧。」

「我還不知道紙箱子會被淋壞?不是沒辦法嗎?你要真能找得到,給老兵幫幫忙。」

「是,保證完成任務。」

說完,我轉身走了。走了三五步的時候,我突然轉身,發現老兵還站在那裡,望著我,右手還沒有完全放下。

她在給我還禮。

相關焦點

  • 鄉村老兵郭之中(小小說)
    趙利民 根據薛吉忠老師講述的村裡老兵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謹以此文獻給戰功赫赫的共和國老兵們。——題記我說的這位老兵就是我們村的郭之中先生多次在《作家》《山西日報》《作家聯盟》《咱們村》《今日頭條》《簡書》《鄉土作家》《生活晨報》《山西農民報》《作家新幹線》《百家號》《鬱江文藝》《金石文學》《汾河家園》《絳州文學》《山西人口報》《大同礦工報》《洛陽人口報》《棗花報》《后稷文苑》《侯馬報》《侯馬作協》《稷人說稷》《稷山文藝》等報刊、公眾平臺發表小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現任山西省侯馬市城市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老兵(小小說) 文/寒雲軒主
    「老兵,老兵。」 我那位老伴永遠改不了風風火火的性兒,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老兵,你說她怪不怪?有錢賺不就得了,人都那麼窮了,還矯什麼情?"老伴喃喃自語。 「老兵,你怎麼啦?在想什麼呀?」 我收住思緒的疆馬,對她笑說:「你想知道嗎?」她用力點點頭。
  • 小小說丨老年人開會
    我們都是老兵,不讓他唱,要唱就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哈哈大笑,眾人的熱情被調動起來。 廖老說:「他的《北國之春》唱得挺好,是他的保留節目,無非是一首歌嘛。」 《夢駝鈴——》一位高高舉手,大大聲音。
  • 小小說丨擔心
    李爺爺住 23層,女兒給買的房子。由於得知消息晚了些,只有頂層了。老人當時就70歲了,不想再折騰了。不是有電梯嗎,再高也不用自己「吭哧、吭哧」地爬,乘電梯,幾分鐘都不用。 轉眼,李爺爺八十五六歲了。雖說身體很好,但明顯給人的感覺老多了,尤其是動作慢了。 杜令今年32歲,是附近學校的體育老師。他們見面,大多是在電梯裡。
  • 故事:老兵家的兒媳婦
    圖片來自網絡明天是國慶節,給大家分享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家的好兒媳的故事。桂花的公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在戰場上曾經受過傷,退伍後回鄉務農,但是腿腳一直不好。年輕的時候,下地幹活還湊活。年紀大了以後,走路都很困難。十多年前,摔了一跤,雖然及時送醫院救治了,但還是落下了殘疾,臥床不起。公公躺倒後,桂花和婆婆每天的任務就是輪換著伺候公公,自己的孫子沒時間帶,讓親家母幫著帶。
  • 小說:李奶奶家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隨著過去的傷痛被時間淡化,小女兒日漸長大,李奶奶卻無時無刻不擔心女兒的身體。不料,小女兒也開始出現了症狀。李奶奶不顧一切,把女兒帶到了大城市裡的醫院,為女兒檢查身體。同樣的確診。這成了壓倒李奶奶最後一根稻草,她悲痛到暈了過去。再一次醒來,她還是要面對這個現實。
  • 老兵的容顏,中國的神態——虎林市老兵肖像展快報
    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虎林市文化館舉辦了虎林市老兵肖像展,展出素描肖像100幅,展現了百名老兵歲月滄桑且神採奕奕的面容與神態。老兵肖像展是市文化館退休館員肖毅老師的作品,他花了5年時間,走遍了虎林城鄉百餘個社區村落,走訪了200餘戶,採寫了10餘篇老兵事跡,終於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完成了百幅老兵肖像繪製,在市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舉辦了本次展覽。
  • 記憶中的老兵
    男主人是一名退伍老兵,曾參加過1962年中印邊境的自衛反擊作戰。小時候,偶爾聽他提起過當年打仗的事,但他很少講。 記憶中,這位陳姓老兵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有三點。 一是在生產隊的時候。那時,他是村上的飼養員,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晚上都住在村上的飼養室裡。每到冬天,他們飼養室裡的幾個大老爺們就把飼養室那張大土炕燒得熱乎乎的,睡著應該是比較舒服。
  • 九十多歲李奶奶說:「我拿走了我兒子的壽命」
    李奶奶九十歲了,沒有病,只是老了。這幾天的精神更是不如從前,嘴裡說著一句話:我拿走了我兒子的壽命。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李奶奶全家人都信,因為有老母親在,他們的小家都平安幸福。她有五子二女,不說她養育子女的艱辛了,只說後來她還是幸福的,兒子女兒都很孝順,孫子孫女也和她非常親近,她知足。
  • 熄燈號丨美麗的傷疤
    作者:武警雲南總隊 崔康峰可能還喜歡1、熄燈號丨胸懷「麒麟」志,軍旅踏歌行2、熄燈號 | 班長,我想對你說3、熄燈號丨說不出再見4、熄燈號丨一本參軍證書背後的故事5、熄燈號丨我的老兵父親本信息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 小小說丨一枚硬幣
    接著,她也對小小說:「寶貝,媽媽說得對,現在是特殊時期,危險。」 「啥叫特殊時期?」 「有一種病毒,正在到處害人,已經死了好多人了。」 「病毒在哪兒呢?」她對小小說:「如果這枚硬幣被病人摸過,上面就會有病毒,我們就很可能被感染。」 「也會死嗎?」小小顫聲問。 「我會死嗎?」
  • 血  禮 (下)丨小說
    文丨張建國 攝影丨曹新慶李奶奶尋思,結婚裝修看樣子是實情,要是我搬走了,他不去接我,這個家可就回不來了,我在門口走廊裡將就幾天,再上屋裡搬也就順理成章。想到這兒,李奶奶說,反正時間不長,我就在這走廊裡住著湊合幾天,你弄好了,再搬進來。李奶奶就搬出來了,在走廊裡住下了。鄰居們也常過來看看這個睡在過道裡的老人,李奶奶也就說裝修房子娶孫媳婦的事。
  • 壽光老故事—神醫李莪華和93年重建李公祠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捐款
    後來,李大夫廟內果塑有站班二人,人稱姜大哥、柳大哥。李老爺廟會在壽光李家官莊和九巷村都有據傳捐款人中有很多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為什麼一群受過共產主義教育的老兵會給李公祠捐款?聽老人們講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有一群山東兵深入越南作戰,被困越南一山谷中,食水皆斷,又迷失方向,回國無望。在大家又累又餓又沮喪的時候,出現一個穿著長袍馬褂的老者,手裡提著一竹籃。見戰士們正在吃驚,老者說:「別怕,我也是山東人!
  • 有一種遺憾叫「老兵會友」!
    故事題材來源於我們村組裡的一位老兵,姓伍,如果還在世的話,估計快80歲了吧!因為他的勤勞、純樸、善良以至於在這個新時代裡沒享受過舒服的晚年!這很遺憾! 從我家到他家也不足1000米,在村裡他是個十足的老好人,我也挺敬佩他!下面我就具體來說說發生在這位老兵的故事!
  • 老兵的風流
    你說那段光陰沒有白過,記得當年來到這裡的時候,你問看過《老兵新傳》嗎?我點點頭。得,有功夫再聊,俺還得去看看地裡的活計過幾天就該開鐮了……我只好向你告辭,目光卻追你的背影走出好遠。你知道自己老了,孩子們才是三江平原燦爛的明珠,你呀,北大荒的老兵!聽人說過你的老伴,一個俏麗的江南女性。
  • 退伍前,老兵夜遊成都
    ▲偶像班長忍不住的眼淚像史今一樣的老兵,隨後思想調查中,發現這不單單是個別老兵的期望,「夜遊蓉城」居於官兵11月下旬熱議話題TOP榜榜首。成都的夜晚繁華、時尚而神秘,吸引著即將退伍老兵們的心。讓在成都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有了更多親切感、歸屬感、認同感,讓駐地真正成為官兵的第二故鄉。漫步幽幽古鎮觸摸歷史的厚重,走在繁華街道體驗都市的喧囂,坐在熱鬧廣場欣賞夜晚的絢麗,品嘗特色美食感受巴蜀的魅力……「夜遊」帶走遺憾,讓老兵們真真切切感到「家」的歸屬感。
  • 縣衛健局:走訪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10月27日,縣衛健局對衛健系統內抗美援朝老兵們進行走訪慰問,為他們送去了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勳章和慰問金。得知組織要來送紀念勳章,一大早上,抗美援朝老兵陳國華就到了院子裡等候,看到局裡來的同志,陳老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在陳老家中,黨建辦幹部與他促膝交談,傾聽老人講述當年投身革命報國的往事,動情之處,陳老向大家展示了一枚枚珍藏的軍功章,把大家的思緒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
  • 三個老兵的故事
    有一個腿部傷殘的老兵,總到政府去鬧,解決這次還有下次。每次去,都穿上軍裝,胸前掛上功章,因為是革命功臣,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對他沒辦法,接待不好還挨罵還挨打。有一次,正好牛縣長在秘書科,一看是一個拄著拐的老兵上訪,頓感親切,就說:你到我辦公室來,我接待你。進了辦公室,牛縣長先請他坐下,又親自去給他倒水喝。邊倒水邊問他在部隊是什麼職務,老兵答:是排長。又問他訪什麼事,老兵答:掙錢少,不夠花。
  • 小小說:奶奶
    看到小航奶奶,方方老師才突然發現這學期小航奶奶沒有接過小航,來接小航都是小航爸爸。記得去年接小航的大半時間都是奶奶,爸爸偶爾來接一次。對於小航的家庭情況,方方老師還是知道一點的,去年開學小航爸爸就跟方方老師交代過不允許小航的媽媽來接小航,具體原因是什麼,小航爸爸也沒有說。
  • 17年來每次夢見李奶奶,總像欲言又止:您想和我說什麼呢?(五)
    即使我心裡很想李奶奶,也沒再去過。後來我大學畢業後工作又忙,家裡外面一攤子事兒。經歷的事兒多了,和姑父更加話不投機,就更不願去了。2003年一個夏天的傍晚,我正在和朋友吃夜市。接到了一個電話,是一個親戚打來的,和我閒聊了幾句後,突然告訴了我一件事情:李奶奶已經不在了。 我毫無準備,大吃一驚:這麼大的事兒,竟然沒有一個人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