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莪華(1722~1795),原名李茂盛,山東壽光侯鎮李家官莊人,後定居於壽光九巷。生於清康熙末世,自幼無意仕途而立志為民造福。隨父精研岐黃之術,醫術精湛,尤長外科。尤其令人敬仰的是他醫德高尚,口碑留芳於民間。他診病不分親疏貴賤,一律挨次診視,甚至格外照顧窮人,曾說:"富貴者稍有不適即請醫服藥,小病大養;貧寒者不到萬般無奈,怎肯花錢延醫?故應優先看顧。"
有一次,他為一貧困農家治病,吃飯時,主人困窘,十分難堪。他為安慰病家,看到桌上放著三個燒餅,便笑著說:"我最愛吃燒餅,如果幹透,哪怕長點毛兒才更合口味呢!"說話間,他瞥見桌上還放著一壺酒,便補充說:"嘿,還有燒酒哪,只消一壺,足矣!"自此,民間傳開,成為定製,不需筵席,只要"三個燒餅一壺酒"。他還自立規矩:十裡之內,無煩車馬,複診亦不需再請,安步當車,不請自到。
一天,他被縣太爺請去診病結束,衙門派姜、柳二衙役送其回家,路遇一貧女涕泣。經詢問得知,其母病重無錢治療,無顏於父老,只能暗自悲傷。他自薦前往珍視,開完處方,叮囑病家前往九巷他開的藥鋪免費取藥。姜、柳二衙役見之感動不已,對他說:"將來為你建廟,我二人願分立兩旁站班侍候。"後來,李大夫廟內果塑有站班二人,人稱姜大哥、柳大哥。
李老爺廟會在壽光李家官莊和九巷村都有,至今廟會宏大,香火旺盛。
九巷村李公祠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為了紀念當地著名大夫李莪華先生而建。當時李莪華先生還在世,由於民眾感其恩德乃為其修建生祠頂禮膜拜。可見當時李莪華先生在當時威望有多高了。可惜李公祠廟在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現在僅存有一塊當時李莪華先生之牌位,現存放於李先生塑像之前。
現在的九巷村李公祠是1993年民眾集資籌款重建。據傳捐款人中有很多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為什麼一群受過共產主義教育的老兵會給李公祠捐款?聽老人們講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有一群山東兵深入越南作戰,被困越南一山谷中,食水皆斷,又迷失方向,回國無望。在大家又累又餓又沮喪的時候,出現一個穿著長袍馬褂的老者,手裡提著一竹籃。見戰士們正在吃驚,老者說:「別怕,我也是山東人!看你們又餓又渴的,我給你們帶了點吃的,這籃子裡有幾張餅和一罐清水,你們不嫌棄的話,就吃點墊墊飢。」有士兵說:「我們人多,別一會兒給您吃光了!」老者說:「你們吃不完的,儘管吃!」待一群士兵都吃飽,籃子裡的餅和水並沒見少。戰士們恢復了體力,按老者指的道路突圍回到國內。當時分別,有戰士問老者是山東哪裡人,等打完仗,大家去道謝。老人答曰:山東壽光李莪華!戰爭結束生活穩定了,這群老兵到壽光打聽才知道,李莪華李大夫的事跡,聽說要重建李公祠,他們就捐了款。(很多年過去了,具體故事記不清楚了,只能記述大概,知道詳情的可以留言)
另外,聽老人講文革前的九巷村李公祠不大,大小僅丈餘,且年久失修,有些破敗。在附近耕種的村民,因為下地勞作,有時會把小孩子放到祠堂裡,並對李公拜一拜:地裡忙,請李老爺幫忙看一下孩子。等忙完回家時去抱孩子,再拜一拜:謝謝李老爺幫忙看孩子。最多時祠堂裡有七八個小孩,從剛會爬的到剛會走的都有。說來也怪異,這麼多孩子在裡面,沒有一個哭的,而且祠堂裡的蛇鼠蟲蟻也沒有一個傷孩子們的!大概是李公在天有靈,護佑一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