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秀才叫袁秀生,他原本家境殷實,但是一次變故以後家裡就剩下了他一個人。
袁秀生本是一個苦讀的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善於經營,不過兩年時間,家業已經敗的只剩下本家的一個大院子了。
袁秀生家不遠處有一座山,山下有一個荷塘,方圓十幾畝大小,一到荷花開放季節,荷花清香沁人心脾,袁秀生非常喜愛這個地方。
有一次,袁秀生到荷塘邊讀書,發現荷塘主人正在剷除荷葉荷花,連忙問詢原因,原來荷塘主人嫌棄荷花長得太好,擠佔魚群生長空間,影響收入。
袁秀生看見滿塘的荷葉飄蕩,其中荷塘中間一朵盛開的荷花開的特別豔麗,他看見那朵荷花仿佛化作一個女子在向他求救,他以為自己眼花了,當仔細看去,又發現荷花中隱隱有一個女子雙手向他作揖,仿佛在求自己什麼事情。
袁秀生也不捨得這麼好的荷塘被毀,連忙阻止荷塘主人,願意以自家大院子和他交換荷塘。
袁秀生家的大院子原本非常宏大,價值遠遠高過荷塘,人們都笑話袁秀生是書呆子,但是袁秀生不以為意。
他在荷塘邊結廬而居,沒有了經營的拖累,反而生活的自在,他一個人在喝山泉,垂釣為生,他常常一邊垂釣一邊讀書,生活雖然清苦,但是也很愜意。
荷葉清香使人寧靜,清冽的山泉養人,袁秀生生活怡然自得,心安靜了下來,他的生活就像荷葉的味道一樣,苦中帶著甜,先有苦澀,才出甘甜。
一天夜裡,袁秀生在挑燈夜讀,他發現荷塘中亮起一道光彩,光彩中一朵荷花漸漸盛開,一女子從荷花中走出,在光彩中翩翩起舞。袁秀生非常驚訝,這女子和那日荷塘向自己求救的荷花中的女子非常像。
那女子走到袁秀生身前盈盈一拜,道:「公子性情高雅,小女子願意為公子添香以報答救命恩情。」
袁秀生連忙扶起女子,道:「快快請起,不敢以恩人自居,我只是不忍心看著好好的荷塘被毀,成全我的愛戀之心。」
從此,女子每天夜裡都會來為袁秀生紅袖添香,袁秀生生活有了人照顧,生活更加從容了。
日久生情,袁秀生不久就向女子表達了愛慕之情,女子並沒有拒絕,而是說道:「我嫁給公子沒有問題,但公子需要考中進士,不然小女子必有一難,難以長久。」
袁秀生忍住內心衝動,認真讀書,進步很快,不久就中了舉人,後來中了進士。
袁秀生雖然中了進士,但是並沒有選擇進入官場,而是按照女子的指點,利用進士的福利,在荷塘附近置了產,把水源的山頭買了下來,在山腳荷塘邊建立了學堂,研究學問,學堂成了遠近聞名的學院。
後來這學院出了一名大儒,寫出了千古名篇《愛蓮說》,流傳千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妥!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