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街上的張嬸嬸又趁著拉化肥來村裡順便捎了些粽子給我家。如往年時般進屋打招呼放下後轉身便走。
老媽放下手裡的活快速拿起事先準備好的一些蔬菜追出去,到路口還是晚了一步,嬸嬸已經跨上拉貨的三輪車駕駛位一踩油門,車子一溜煙就跑出老遠,只甩給老媽一個車屁股的影子。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年節氣點都會上演幾次。一個蓄意回禮,一個不給機會。
02
張嬸嬸是街上的,我們家是村裡,20年前,原本老媽和嬸嬸只是非親非故的陌生人。從我上初中後突然我們家開始「攀上」了街上的張嬸嬸。我還是從老爸的口中知道了老媽和張嬸嬸的相識淵源的。
話說有一次,老媽去嬸嬸的店裡買化肥,因為只是買10把斤拿來淋菜,所以老媽沒要求送到家(買化肥一般都是附近村子,基本上賣化肥都會幫免費送到家裡),稱秤付錢找錢後老媽扛起就走。後來路上渴了看到路邊有賣涼粉的停下來準備買碗涼粉吃。結果掏出錢付了涼粉錢後順便數了數發現剛剛買化肥找回的錢不對,有兩張嶄新的10元緊緊貼在一起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一張呢!多找了10塊錢。於是快速喝完涼粉轉身背起化肥又折回去把10塊錢還給了嬸嬸,嬸嬸接過錢看了我媽一眼,然後直接接過老媽背上的化肥往拉貨車上一放,硬是不讓母親再背,直接連人帶貨一起送回了我家。自此,這兩個人正式交集。
老爸說:老媽太傻了,怎麼不知道把化肥先放在吃涼粉處讓幫忙看一下。還要背著返回去。
這事,被老爸笑話了20多年。
從此以後,老媽就定點在張嬸嬸那買化肥了。一來二去,兩人漸漸熟絡,人到中年竟然開始了一段交情。
記得小時候我家有一片葡萄園,每到夏天葡萄長熟的季節,不管是老爸還是老媽,只要挑葡萄去街上賣,路過張嬸嬸家門口,都會拿一袋進去給她們吃。還有豆角啊,菜花啊等等當季的農家菜只要有,都會留一份出來送到嬸嬸家,因為嬸嬸是街上的不種田,所以自然也比較稀缺這種農家蔬菜。而嬸嬸呢,自己做的年糕,粽子,甚至扣肉,只要做吃的都會習慣性地多做一份送到我家,甚至有時她的小孩帶了燒鴨烤鴨之類的肉類回來孝敬他們老兩口,嬸嬸居然也會想著帶一份過來。這中國傳統的禮尚往來在老媽和嬸嬸之間體現到了極致!
再後來,老媽開始有了煩惱。
因為像嬸嬸送年糕粽子之類的,老媽也知道嬸嬸家不種田所以糯米是買的,都會從自家扛些糯米還禮過去。但看到嬸嬸送些肉類過來,老媽開始不淡定了。因為她覺得自己送給嬸嬸的都是自家種的蔬菜水果不值幾個錢,而嬸嬸送的禮都太重了,老媽覺得自個兒佔面子過意不去。所以後面就開始跟嬸嬸說別送那麼貴的東西了,過意不去。但嬸嬸還是我行我素,老媽也無可奈何。
配圖
03
老媽撲了個空,滿腹心事的走回來。我看到老媽貌似不開心,趕緊發揮我小棉襖的作用上前安慰老媽。
老媽緩緩的說:其實早幾年我就想叫你嬸嬸別再送東西了,畢竟我們是村上農民,啥都沒有就有些不值錢的菜和果,你嬸嬸家生活寬裕想要啥就買啥,我們兩家差距太大了,盡佔你嬸嬸面子。。。
聽了老媽的心聲,我簡直哭笑不得。多大點事啊,就把老媽愁成這樣!這也難怪,老媽大半輩子都與人為善,從沒想佔過別人絲毫面子,別人待她好,她也會加倍待別人。不過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搞起貧富差距,唉!
道理似乎都懂,可是要怎麼說服老媽呢?忽然我靈機一動。
「媽媽,你看,每次我和姐姐回來,你都是有啥好吃的好喝的都盡數塞給我們,恨不得把家給我們搬走。您心裡想著我們,掛念著我們,但假如,我和姐姐都推脫不要你給的東西,那你心裡會怎麼想?會不會覺得我們在疏離您?嫌棄您的東西?您看這是不是很像您和嬸嬸之間的情分呀?
老媽聽我說完若有所思點點頭,我繼續乘勝追擊。
「您看啊,嬸嬸經常送我們家東西,那是因為她把您當朋友一樣記掛在心裡,而您不也一樣麼,也是自己有啥都想著嬸嬸家,不管東西貴重與否都是代表對方的心意,禮輕情意重啊老媽,老朋友間是沒有貧富之說的,只有真心換真心,您說對麼?」
我好像越說越深奧的樣子,也不知道老媽聽懂了我那些有點複雜的措辭沒。不過我偷眼瞄了下老媽,只見她眉眼間舒展開了。
突然,老媽拍了下我的肩膀:妮,走,媽給你熱粽子去!
哈哈,我又優秀了一回!我親愛的老媽被我說通了!
配圖
@左霖右喆 有話說: 古有記載: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尚往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正確的使用禮尚往來,是親情友情的自然流露。但當今社會禮尚往來變得越來越變味,往或來都摻雜了更多的欲望與私心,有的甚至為了攀附或者達到某種目的送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的貴重物品,這便是燙手之禮了。這種不要也罷!
像老媽和嬸嬸之間,純粹是兩個老友之間互相掛念對方而表現出的自己日常好物的分享,那是一種待親人般的自然而然,別無他求,這樣的友情實在難能可貴!人到中年,有友如此,也是件令我羨慕的事!
我是左霖右喆,大千世界,與你相遇,關注我,持續更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