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貼吧「重溫聊齋」,共同分享不一樣的志怪故事。
《聊齋志異圖詠》之三朝元老
清朝有一位中堂大人,曾任前明內閣大學士,位極人臣。
後來李自成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這位大人順勢投降,不久滿人興兵入關,他又轉身投效,仍不失高官顯位。世人對他頗多非議。
他晚年辭官,還鄉後蓋了一座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祖宗祠堂。
竣工當天,有幾個人在祠堂守夜。第二天一早,忽然見到堂上懸了一塊匾額,寫著「三朝元老」,還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
眾人面面相覷,都不知道這匾聯是什麼時候掛上去的,也瞧不明白其中深意。
後來有人推測:「『三朝元老』是諷刺他先後出仕大明、大順、大清三朝,上聯隱喻『忘八』,下聯暗指『無恥』。」
於受萬《聊齋全圖》之三朝元老
洪承疇降清後,奉命南徵,凱旋後回到南京,祭奠陣亡的將士。
某人是他舊時的門人,拜見之後,向他進獻了一篇文章。洪大人已經多年不近文事,厭惡文字,便以老眼昏花為由推辭不看。
那人卻不識時務道:「老大人坐著聽就行了,容門下念給您聽。」接著從袖口中摸出一片紙來,高聲誦讀,竟然是當年崇禎皇帝以為洪承疇戰死遼陽、為國殉難,親筆為他撰寫的祭文。那人讀完痛哭失聲,拂袖揚長而去。
註:
洪承疇真像
洪承疇(1593年-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浙江提學僉事、左參議、陝西參政、延綏巡撫、三邊總督,累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
在圍剿明末農民起義中,建功頗著,曾將李自成打到只剩十八騎逃入陝南深山。
後調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後降清。順治年間助清兵入關、安定江南,功勞甚偉,身居高位。死後諡「文襄」。
乾隆年間,被貶入《貳臣傳》。
附崇禎帝為洪承疇撰寫的祭文。
維大明崇禎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致祭於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薊遼總督洪承疇之靈前而告以文曰:
嗚呼!劫際紅羊,禍深黃龍。安內攘外,端賴重臣。昊天不弔,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剝,臨軒灑涕,痛何如之!
曩者青犢肆虐於中原,銅馬披猖於西陵,乃命卿總督師旅,掃蕩秦蜀。萬裡馳驅,天下知上將之辛勞;三載奮剿,朝廷纖封疆之殷憂。方期賊氛廓清,麗日普照於涇渭;誆料虜騎入犯,烽火遍燃於幽燕。畿輔蹂躪,京師戒嚴。朕不得已詔卿勤王,星夜北來。平臺召見,諮以方略。薊遼督師,倚為幹城。海內板蕩,君臣共休戚之感;關外糜爛,朝野乏戰守之策。卿受命援錦,躬親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國殤。嗚呼痛哉!
自卿被圍,修逾半載。孤城遠懸,忠眸難望一兵之援;空腹堅守,赤心惟爭千秋之節。慷慨誓師,將士聞之而氣壯;擂鼓督戰,夷狄對之而膽寒。大臣如此勇決,自古罕有。睢陽義烈,堪與比擬。無奈壯士掘鼠,莫救三軍飢餒,叛將獻城,終至一朝崩解。然卿猶督兵巷戰,狂呼殺敵;弱馬中箭,繼以步鬥;手刃數虜,血滿袍袖;兩度負傷,僕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虜湧至,遂致被執。當此時也,戰鼓齊唁,星月無光,長空雲暗,曠野風悲,微而忽零,淅瀝不止,蓋忠貞格於上蒼,天地為之愁慘而隕泣!
聞卿被執之後,矢志不屈,蓬頭垢面,罵不絕口。檻車北去,日近虜庭,時時回首南望,放聲痛哭。追入瀋陽,便即絕食。虜酋百般招誘,無動卿心。佳餚羅列於几上,卿惟日閉而罔視;豔姬侍立於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古人云: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慷慨與從容,卿兼而有之矣。又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病不能興,鼓卿餘力,奮身坐起,南向而跪,連呼「陛下!陛下!」氣噎淚流,欲語無聲,倒地而死,目猶不瞑。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嗚呼痛哉!
年餘以來,迭陷名城,連喪元臣,上天降罰,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國有褒忠之典;議諡議恤,朕懷表功之心。卿之志節功業,已飭宣付史館。嗚呼!卿雖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於泰山,豪氣化為長虹;享俎豆於百世,傳今名於萬年。魂其歸來,尚饗!
來源:素材選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