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盛老太太「支招」盛華蘭:經營婚姻,一定要有態度

2020-11-08 公主恩淇


文|公主恩淇


女人,在婚姻裡一定要有「態度」。

而女人的態度,大部分要取決於這個家裡的男人。

這是盛老太太傳授給盛華蘭的婚姻觀,我看過之後,覺得特別贊。所以我今天針對這個問題,寫了這篇文章。

盛華蘭,盛家長女,也是盛家最受寵愛的孩子。

原著裡這樣寫盛華蘭的:

「盛華蘭出生在最好的時候,那時王氏與盛紘新婚燕爾,與盛老太太婆媳和睦,沒多久又有弟弟出世,盛華蘭嬌美討喜,作為嫡出的大小姐真是集千萬嬌寵於一身;她在盛老太太跟前也養過一陣子,因為王氏不捨得,又給送了回去,但已是孫輩裡和老太太最有感情的了。」

盛華蘭天生金貴,再加上她聰慧可人,知進懂退,按理說,這樣的女子,是沒理由過不好日子的。可盛華蘭的「好運」,在嫁給袁文紹以後,急轉而下。

因她有個拎不清的惡婆婆。

盛華蘭的婆婆有多惡?

忠勤府袁伯爺是這樣的評價袁夫人的:愚蠢貪婪,見小利而忘大義;朽木難雕,累及家門;刻薄,慣會佔兒媳嫁妝,敗壞袁家的臉面。

袁伯爺早就忍不了這樣的妻子了。若不是他母親臨終所託,不讓他捨棄袁夫人,他早就一紙休書,把這個難堪重任的蠢妻給休了。

而盛華蘭,面對這樣的婆婆,縱然她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也拗不過袁夫人的胡攪蠻纏,青紅不分。可盛華蘭在袁家,最大的艱難,還不僅如此。

更甚的是,她夫君袁文紹的「愚孝」。

袁文紹本性不壞,但面對袁夫人對盛華蘭的苛待,起初,他是不作為的。也正是因為不作為,才使得袁夫人愈發地得寸進尺。



對盛華蘭,袁夫人不僅要擺婆婆的款兒,還用華蘭的一雙兒女「折磨」、「要挾」過盛華蘭。甚至,還不要臉地惦記盛華蘭的嫁妝。

盛華蘭在這種環境下,過了十年。

也忍了十年。

直到最後,袁夫人想用盛華蘭的陪嫁莊子,在京郊足有十幾頃的良田,給自己的女兒袁文纓當陪嫁。

這事,不僅激怒了袁伯爺,也讓袁文紹醒悟:這樣的母親,太過分了。他不能再不作為了,要不然,他的家,就毀了。

然而,能讓袁文紹醒悟,一個是袁夫人的過分,還有一個,就是盛華蘭的「手段」。盛華蘭在這件事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為,盛華蘭不傻。

她的祖母盛老太太,早就傳授給她婚姻裡一定要堅守的兩點「態度」。


  • 第一點:過日子一定要用腦子。不能稀裡糊塗地叫人欺負,也不能全憑心意地鬧脾氣、置氣、賭氣。

日子,不能稀裡糊塗的過。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頭腦裡要「拎得清」,心中要有「定算」。

盛華蘭忍了十年,才讓袁文紹明白過來,妻子才是他生命裡最重要的人。她付出如此代價,是因她覺得,這值得。

袁文紹人品不錯,這一點,盛紘早就明了的。不然,他也不會將自己最疼愛、最重視的女兒嫁過去。

盛華蘭和袁文紹朝夕相處,更知道他的品性。他人品不壞,作風端正,只是走不出「孝」的禁錮,以為父母是天,不能逾越,更不能不敬。

可這麼多年來,家中因袁夫人的攪和鬧騰,簡直是家宅不安,雞犬不寧。袁文紹深受其害,才逐漸明白過來,不作為,是絕對不行的。

妻子若過不好,家宅不寧,他也跟著受拖累;妻子若能安心順遂,家庭和睦,夫妻才能舉案齊眉,自己也跟著目朗心清。


於是,袁文紹變了。

而盛華蘭,則給了袁文紹得以轉變的機會。

面對一地雞毛的婚姻,盛華蘭並沒有肆意鬧脾氣、置氣、賭氣。而是理智對待。婆婆苛待她,要奪她的嫁妝,她在袁文紹面前沒有直言拒絕,也沒有說婆婆有多麼不好,而是搬出了他們的孩子。

盛華蘭和袁文紹說:

「紹郎,若只有我一個,跟著你便是吃糠咽菜,我也絕不喊半句苦,可是,我只可憐幾個孩兒,他們,他們可還小呀。」

接著,盛華蘭又給袁文紹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她說:

「將來這爵位是大哥的,瞧母親這架勢,家產咱們怕也分不到什麼了,那幾個孩兒可怎麼辦?上回我娘來已經起了疑心,我哄她說孕婦穿舊衣裳舒服,可莊姐兒身上的衣裳騙不了人,回頭我娘就送了兩匹大紅織錦來。外祖母送東西給外孫女還說,若在有些旁的,豈不是打袁家的臉?」

這兩段話,說得情真意切。

雖然每句話聽起來都是柔和的,但細想起來,干係甚大。盛華蘭明著是在示弱,實際上,卻給了袁文紹巨大的壓力,讓他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

可見,盛華蘭對袁家的付出,都在心裡記著帳呢。

袁文紹本就不是蠢笨之人,聽了這樣的話,又聯想到母親這麼多年來的行徑。不免寒心。當即就先發賣了袁夫人給她的四個通房丫環。

所以我說,盛華蘭在袁家的日子,雖然有些慘澹,但最終是值得的。

她如盛老太太告誡的那般,並沒有稀裡糊塗就叫人欺負了。她付出的所有代價,換回了丈夫袁文紹對她的一顆真心。

夫妻同路,是要一起走一輩子的。

隱忍十年,不過是最初攜手的日子裡,他們走得艱難一些。可所有付出和努力,都不會白費,而是鋪墊。

他們最終,找到了人生裡的一條坦途之路。


  • 第二點:你要看姑爺態度如何。若姑爺是個沒心肝的,你就收攏銀錢多顧著些自己;若姑爺有良心又心疼你,你就一門心思地為他想,什麼也別吝惜。

這一條,盛老太太點明了女人在婆家的態度,該是什麼樣的?是選擇為婆家一味付出,還是只顧明哲保身?

要看男人的態度。

也就是說,這個男人,他值不值得你去付出?

嫁進高門,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雖然非富即貴,卻也障礙重重。想要過好這一生,沒點心機和手段,是不能夠的。

盛明蘭曾經暗嘆過,內宅女人話裡話外都滿是鉤子,一個不小心就被繞上了。而高門大戶,人多事雜,鉤子,更多。

所以,單憑女人自己,不足以應對複雜的局面。這時候,就要看男人得力不得力了。

盛老太太對盛華蘭說過:「你姑爺得力,你在袁家的日子便會更好過些。」

袁文紹於盛華蘭而言,是得力的。因為盛華蘭留住了他的心。

原著裡,他們的這一對,是先苦後甜的一對。

盛華蘭人到中年,愛情才真正開了花。當別人都老夫老妻不願多說一句時,他們倆,竟甜蜜地談起了戀愛。

這讓盛明蘭都覺得不可思議。

當袁文紹懂得和妻子站在統一戰線時,他覺得,有「同夥」的日子,太美妙了。他還和盛華蘭打趣地說過:「都說賊夫妻,賊夫妻,我今日才知是個什麼滋味!」

他們夫妻,能有如此恩愛的結局,著實令人羨慕。

但我想說,這,都要仰仗盛華蘭的「付出」。

如盛老太太所說,袁文紹是得力的,所以,盛華蘭為了他,和他們的婚姻,自始至終,一往無前地在付出。

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會有收穫。

因為,沒有幾個女人,能如海氏那般運氣好,嫁給盛長柏這麼一個端正到「奇葩」的男人。盛長柏是那種你無需過多考慮,所有艱難險阻,我都給你解決的模範男人。

可望,卻不可及。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婚姻裡的不如意,我們切莫消極,而是該向盛老太太告誡盛華蘭的那樣,去理智面對。

「天下哪有不麻煩的婆婆,不過這事得瞧夫婿。你大姐夫就沒柏哥兒明白,叫你大姐姐吃了不少苦頭;好在是華兒忍了這許多年,水滴石穿,你大姐夫才漸漸轉過彎來,如今處處肯幫著自己媳婦,反而瞧著他娘不對了。」

這是盛老太太和王氏說的話。

沒錯,女人在婚姻裡該有何種態度,要看這個家裡的男人。

如果,不管是在何種情況下,男人都能跟你一心的話,那麼,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反之,如果你遇到像《雙面膠》裡李亞平那樣的男人,只希望佔你的便宜,佔你婆家的便宜,還不知感恩,甚至,還會為了自己的父母都疏遠、責怪你,那麼,你一定要懂得及時止損,急流勇退。

這樣的男人,

不值得。

男人的態度,決定你婚姻的質量。所以,願天下女子,都能找到那個值得你付出的男人。

相關焦點

  • 《知否》原著盛老太太:夫妻離心,失去愛子,她犯了3個錯誤
    ,在電視劇《知否》裡,盛老太太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那麼,你們知道盛家的至寶盛老太太年輕的時候經歷了什麼嗎?她出身高貴,為愛低嫁,卻慘遭丈夫辜負,夫妻離心,痛失愛子。在《知否》原著裡,盛老太太犯了3個錯誤,給自己的一生都蒙上了陰影。
  • 《知否》原著盛華蘭:女人,醒醒!別苦等愚孝男回心轉意,不值得
    在盛華蘭結婚的時候,袁家嫡長子原文純就在暗地裡使壞,故意挑唆顧廷燁與盛長楓拿盛華蘭的聘禮打賭,想讓盛家在這麼重要的日子丟盡顏面,讓盛華蘭結婚後抬不起頭。就衝這一幕,我們就可以看出袁家的人有多麼不好相處。在原著裡,盛華蘭並沒有那麼快就結婚。盛老太太之所以請孔嬤嬤上門教導孫女禮儀,主要是因為即將出嫁的盛華蘭,至於其他三個姑娘都是跟著學習的。
  • 《知否》盛老太太:她,為愛情不顧一切,終究是錯付了一生
    而在原著中,這個灑脫超然的先皇后和盛明蘭這個角色一樣都是穿越者。所以,盛老太太雖然生在侯門,卻有幸接觸了新時代女性的教導,認為婚姻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還應該有愛情。在她情竇初開,想要自己覓得良人的時候,正好盛紘的父親就出現了。
  • 知否原著孔嬤嬤來到盛家的第一堂大課,對象為啥竟然是盛老太太?
    關心則亂所著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中,盛家長女華蘭出嫁在即。盛老太太從京城將自己的閨蜜,宮中任職多年的孔嬤嬤請來,教授姑娘們禮儀規矩。幾十年在宮中伺候,見多識廣的孔嬤嬤,來到盛家後的第一堂課,對象卻不是姑娘們,反而是多年未見的閨蜜盛老太太。
  • 知否:盛老太太有對付林噙霜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但王氏卻不肯用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前期最大的反派就是小妾林噙霜,林噙霜在盛家橫行了近20年,盛家的兒女們都深受其害。經歷了林噙霜在盛家掀起的巨大風浪,所以導致盛家的女兒們從骨子裡就對妾室這種生物有強烈的反感和排斥。
  • 《知否》原著:要不是長柏支招和維護,海氏很可能成為第二個華蘭
    》原著中,由於長柏的婚事是越過了王氏,由盛老夫人和盛紘拍板決定的。他主動為妻子支招,幫助海氏躲過了婆婆的立規矩和塞通房的兩大刁難。長柏轉念一想,既然海氏肯定會被「立規矩」,那就一定要做得完美,且無可挑剔。
  • 《知否》原著:高情商的盛老太太,給了盛紘最好的處世哲學
    01越是看《知否》原著,你越會覺得盛老太太就是一妙人,她身上有太多閃光點值得我們當代人去學習。別看《知否》講的是古代大家的「宅鬥」,但是其裡面所蘊含的生活哲學、處世哲學以及婚戀觀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知否》的電視劇我看了很多遍,《知否》的原著我更是翻了很多遍,每次翻看都會有新的感悟想要寫出來跟大家分享。原著跟電視劇所為之不同的是什麼?
  • 《知否》盛家三代男子中,唯有嫡子盛長柏與眾不同,不像盛家兒郎
    在《知否》電視劇中,雖然沒有演繹盛老太太和她丈夫的感情生活,但劇情也簡單闡述了盛老太太當年的婚姻情況。盛老太太當年看上的夫君探花郎,由於兩人心性不和,丈夫帶給她了無限的痛苦。在那個時代,丈夫對妻子最大的傷害,無疑是寵妾滅妻。盛紘就是繼承他爹的品行,雖然盛紘是一個很有上進心,對家族有責任感的男人,但在對待妻妾的態度上,他是一個很差勁的丈夫。
  • 《知否》原著撥開雨霧的盛華蘭:太強勢的女人,學會這三點很重要
    她的母親娘家世代簪纓,弟弟長柏仕途有望,作為盛家嫡長女,有著盛紘獨一無二的寵愛,更是曾養在勇毅侯府嫡女盛老太太膝下的嫡孫女,深得祖母喜歡的。原著中孔嬤嬤來到盛家,也是為著盛華蘭即將嫁入伯爵府,而並非為了教如蘭和明蘭學規矩。深得盛家老太太喜歡的盛華蘭,不僅有著母親王氏的寵愛,因為出生在王氏和盛紘關係親密的時候且是在盛家最艱難的時刻,而深得盛紘的喜歡。
  • 《知否》原著盛家「降住婆婆」的三個兒媳:給人家當兒媳,要善變
    盛家老太太何等威勢,卻因為不是盛紘親媽,從未在王若弗面前擺過架子。可即使她是盛紘的親生母親,以盛家老太太待人的真心,也不會擺什麼架子。更何況,她的一貫主張,易獲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她最希望的是看到兒子和兒媳婦夫妻情深。至於擺婆婆架子,她更在乎的是真心,不屑於擺什麼婆婆架子。盛家老太太是個拎得清的婆婆,可王若弗並不是。
  • 《知否》「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的柳氏:婚姻裡,女人要剛柔並濟
    在《知否》原著裡,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的柳氏才是女人中的翹楚。在婚姻裡,女人要剛柔並濟。剛,指的是女人要拿出自己的態度,要有明確的底線,要敢於發火。柳氏是如何使用「剛」字訣的呢?首先,有自己的脾氣,不隨意遷就男人,不隨意低頭討好男人。
  • 《知否》盛老太太養過的四個孩子,只有她不得善終
    《知否》 盛老太太是勇毅候府的大小姐,,從小養尊處優,生性剛正不阿,是非分明,嫁給盛紘父親,卻備受丈夫冷落,年輕時,她並不擅長妻妾爭寵,更不懂內室的兇險,丈夫寵愛妾室,心高氣傲的她連唯一的親兒子也沒保住。 雖然沒有親生子女,但盛老太太的身邊總共養過四個孩子。
  • 《知否》原著中,為何說墨蘭用婚姻,給林姨娘的「體面」買單?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林姨娘不僅是盛家老爺最喜愛的妾室,還是為兒女幸福,犧牲自己的好母親。可是,她精心為墨蘭策劃,嫁入永昌侯府,卻讓墨蘭用一生婚姻給她的「體面」買單?甚至,原著中不僅一次說:林姨娘作為妾室,有田莊鋪子,有兒女傍身,只差一個正經兒媳婦的名分!林姨娘在盛家後院過的風生水起,以至於正妻王大娘子的一兒兩女對「妾室」這個產物,在心裡產生了畏懼:嫡長女盛華蘭要夫妻一心,最怕夫妻生了嫌隙。
  • 《知否》「愚孝女」康允兒:你對娘家的態度,決定著婚姻的好壞
    特地強調一下,康允兒這個人物在劇中未出場,本文是《知否》原著書評,不是劇評。康允兒,是康姨母的女兒,也是被她害得很慘的一個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康允兒就應了這句話。如果要評選出《知否》裡最讓人討厭的女性角色,絕對會有很多人會投票給康姨母。康姨母這個角色讓人氣得牙痒痒,讓人印象深刻。俗話說,一個好女人可以旺三代,一個壞女人可以毀三代,康姨母就印證了後面這句話。
  • 重溫《知否》:低嫁的盛如蘭之所以過得幸福,是因為她有3個優勢
    盛如蘭的本家堂姐盛淑蘭也低嫁給了秀才孫志高,婚後的日子過得是一團糟,受盡了委屈和折磨。可是,低嫁給文炎敬的盛如蘭卻守住了自己的幸福,在原著裡,文炎敬仕途一帆風順,帶著盛如蘭遠赴泉州就任,與盛如蘭過上了幸福的二人世界。最近,我重溫了《知否》,我發現,低嫁的盛如蘭之所以過得幸福,是因為她有3個優勢。
  • 知否原著:康姨媽的女兒們,因為惡毒的母親,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的康姨媽因為惡貫滿盈,被顧廷燁刺死,她死了之後,她的母親王老太太不肯善罷甘休,被太后利用,最後王氏一族身敗名裂,王老太爺被移出名臣閣,她的哥哥也因為獲罪被流放,電視裡面王家人的結局太過悽慘。
  • 知否:盛家女兒的婚姻,以武將為主,反而是如蘭的婚姻最受讚譽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時代大背景是宋朝,在這一時期,中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重文輕武時期,文官清流備受推崇,而武官即使官位在高,也感覺不如文官有面子,所以電視劇裡武將出身的國公爺家的齊衡會立志參加科舉,經過原著改編的顧廷燁前期也是一心希望通過科考改變命運的,科舉失意,一度讓顧廷燁失落不已,把自己放逐在江湖,直到經過盛明蘭的一番勸導,才決心以武力報效國家。棄文從武是顧廷燁最無奈的選擇。
  • 《知否》原著賀老太太:鐵血手腕鎮壓妾氏通房丨你的婚姻該有鋒芒
    《知否》原著中有很多厲害的老太太,我之前寫過盛老太太,孔嬤嬤,常嬤嬤,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功學理論,賀老太太也不例外。這種生活態度原著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接受婚姻裡丈夫的不完美,並想盡一切辦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嫁進賀家後,賀老太太發現丈夫是十分風流的,婚後一屋子的小妾通房,庶子庶女。同樣面對這樣的情況,盛老太太的處理方法是:有我無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知否》母親林噙霜見識淺薄,盛墨蘭自私,她的人生註定悲劇一場
    盛華蘭是沒有辦法,作為嫡長女必須遵從父親定下的婚約。而盛如蘭一直就沒有想過高嫁,她是看著母親王若弗被妾室林小娘欺壓,又看著姐姐高嫁後的生活過來的,所以她選擇了一場有愛情的婚姻。盛明蘭作為庶女,在盛家是最沒存在感的人,有幸得到盛老太太的真傳,在成婚後,才能在水深火熱的顧家活下去。盛明蘭和顧廷燁成婚後,不知道夫妻相處之道,也是盛老太太指點她。
  • 《知否》中盛老太太說「過日子別有什麼波瀾」暗含了哪些信息?
    《知否》裡有一段,明蘭跟盛老太太回老家,遇上了淑蘭和孫家那個窮秀才的事,然後祖孫倆人聊天時,盛老太太說:「過日子別有什麼波瀾,一眼望到頭那是最好的。」《知否》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劇,反覆刷後,再看這一段,卻忽然覺得有個細節大家可能都忽略了,或者說大家默認了。那就是盛老太太說的那句話,其實是有背景的。盛老太太,徐氏,勇毅候府大小姐,剛正不阿,是非分明。雖然電視劇裡對盛老太爺無多提及,但亦可知盛老太太算是下嫁了。可她下嫁盛家,卻與丈夫離心,也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