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盛老太太:夫妻離心,失去愛子,她犯了3個錯誤

2020-11-27 情露相逢

情露相逢|情感劇評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電視劇《知否》裡,盛老太太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她,是盛家的大恩人,沒有她,就沒有走向昌盛的盛家。

作為嫡母,盛老太太精心教養庶子盛紘,為他謀劃未來,培養他走上仕途,教他為人處世的道理,給他娶了一門對仕途和家庭都有好處的親事。在盛老太太的一手教養下,盛紘雖然犯下了寵妾滅妻的大錯,但是作為一家之主,他做官兢兢業業,不參加黨爭,重視子女教育和婚事,算是一個合格的男人。

作為祖母,她一手養大了盛華蘭、盛長柏、盛明蘭三個孩子,為他們傾注了無數心血。為了讓盛華蘭在婆家的日子好過點,她請來了賀老太太幫盛華蘭調理,成功讓其生下了兒子;她與盛紘聯手,為盛長柏挑選了一門很合適的婚事,阻止了王大娘子拎不清的做法;她最為疼愛盛明蘭,為年幼喪母、無依無靠的她提供了最強大的庇護,將其教得知書達理、明辨是非、懂得管家,成為了盛明蘭最在乎的親人。

那麼,你們知道盛家的至寶盛老太太年輕的時候經歷了什麼嗎?她出身高貴,為愛低嫁,卻慘遭丈夫辜負,夫妻離心,痛失愛子。

在《知否》原著裡,盛老太太犯了3個錯誤,給自己的一生都蒙上了陰影。

1、選了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婚事,導致她與對方三觀不同;

首先,先說一下盛老太太的出身。

盛老太太是金陵勇毅侯府的獨女,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原著用了兩段話形容盛老太太在家時過的日子是什麼樣子的。

當年盛老太太在勇毅侯府當大小姐的時候,有自己獨立的院子不說,身邊有管事媽媽三個,一等丫環五個,二等丫環八個,三等丫環八個,還有五六個跑腿使喚的小么兒,其針線漿洗灑掃的使喚婆子若干,若干大約等於十個。

「那是自然,過世的老侯爺就這麼一個閨女,自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金尊玉貴,老太太當時在整個京城的淑女裡也是數得上的。」

盛老太太與靜安皇后、賀老太太都是閨中密友,經常有所往來,就她的出身,配一個爵位高點的公子決不是問題。然而,盛老太太看不上那些勳爵家子弟,偏偏看上了盛紘的父親探花郎,不顧父母反對,大鬧了一場,為愛低嫁。

一個是勇毅侯府的獨女,一個是憑藉自己努力走上仕途的普通子弟,他們倆門不當戶不對,自然三觀也會不一致。

盛老太太為愛下嫁,期望一生一世一雙人,期望可以跟心愛的人一起和和美美地過日子,她性情剛烈,眼睛裡容不得沙子。

盛紘的父親目光短淺,自私自利,他期望的是享齊人之福,妻妾成全,妻妾和睦。於是,他新婚沒多久,就領著一個羞羞答答的美妾回家,還要求盛老太太照顧她。

一個要一心一意,一個想著三心二意,他們兩個人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完全相反,結合在一起怎麼可能不出問題?

婚姻之所以要講究門當戶對,不僅是為了避免出現扶貧式婚姻,也是為了三觀相合。家境相當的兩個人享受到的資源差不多,眼界也差不多,生活習慣也比較接近,結婚後會有更多的話題感,不會因為處處不合導致矛盾頻發。

2、脾氣太過剛烈,不懂得變通,更不擅長抓住男人的心;

盛老太太被父母寵著長大,過著金尊玉貴的生活,從來沒有受過氣,因此,她的脾氣也十分剛烈,眼裡容不得沙子。

剛嫁入盛家,她就打發了丈夫所有的通房,在外面落得個厲害的名聲。丈夫領了美妾進府,她自然不情願,跟丈夫又吵又鬧,很快失去了丈夫的歡心。由於她把心思都放在了跟丈夫吵架上面,忽視了對兒子的保護,小妾起了壞心思,害死了這個嫡長子。

經營好一門婚姻,需要講究技巧。在婚姻裡,只會大吵大鬧、胡攪蠻纏絕對是女人的一大忌諱。哪怕男人人品再好,脾氣再好,再怎麼深愛你,都無法容忍你恃寵而驕、過分不懂事的行為。經營婚姻,需要剛柔並濟。

女人要懂得抓住男人的心,清楚男人的脾性,軟硬兼施,讓男人深深迷戀上你。遇到事情後,女人要好好地跟男人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男人做的事情嚴重挑戰了你的底線,你也不必撒潑落得個不好的名聲,實在不行,一拍兩散、從此遠離這個渣男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3、對渣男念念不忘,為他堅守盛家一輩子,卻苦了自己。

孔嬤嬤是盛老太太的閨中密友,曾經這樣數落過盛老太太:

「你當時要錢有錢,年紀還輕,勇毅老侯爺和夫人都健在,再嫁也不是難事。縱使金陵和京城不好呆了,天高海闊找個好處去過日子就是了。男人一嫁,兒子一生,自己過小日子,豈不美哉?你偏要給你那沒良心的守節,把庶子記在名下,撐起整個盛家,接著給他找師傅,考功名,娶媳婦,生兒育女。」

盛老太太是這麼回答的:「我想要全了自己和他的一番夫妻情誼,不好叫他墳冢悽涼。」

看到這裡,我真的為她感到不值。一個辜負了她的愛情、寵妾滅妻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人有何資格讓盛老太太犧牲終身幸福為他守寡一輩子,還幫他撫養子孫?盛老太太對渣男念念不忘,顧及自己的名聲,到了最後,她悉心教養的庶子在她被兒媳婦毒害、性命攸關的時候只顧自己的名聲,差點就害了她,如果沒有盛明蘭和盛長柏這兩個孝順的孫子孫女,她的一生會是多麼的可悲。

女人要記得,對渣男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男人愛你,你應該以同樣的方式愛著他,與他一起攜手共度餘生,少生一些事端;如果他辜負了你,你也沒必要繼續慣著他。

正如塗磊所說:

「愛情裡,七分愛對方,三分愛自己。」

如果你把愛全部給了對方,被他辜負的時候受的傷就越重。

END.

今日話題:你覺得盛老太太在盛家呆一輩子值得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知否》原著:高情商的盛老太太,給了盛紘最好的處世哲學
    01越是看《知否》原著,你越會覺得盛老太太就是一妙人,她身上有太多閃光點值得我們當代人去學習。而盛紘的處世哲學離不開盛老太太的教導和提攜,可以說,若是沒有她盛老太太,又怎麼會有之後發達的盛家。《知否》原著:高情商的盛老太太,給了盛紘最好的處世哲學。
  • 《知否》盛老太太養過的四個孩子,只有她不得善終
    《知否》 盛老太太是勇毅候府的大小姐,,從小養尊處優,生性剛正不阿,是非分明,嫁給盛紘父親,卻備受丈夫冷落,年輕時,她並不擅長妻妾爭寵,更不懂內室的兇險,丈夫寵愛妾室,心高氣傲的她連唯一的親兒子也沒保住。 雖然沒有親生子女,但盛老太太的身邊總共養過四個孩子。
  • 《知否》原著:王大娘子為何得不到盛紘的愛?她的三個錯誤是主因
    《知否》原著:王大娘子為何得不到盛紘的愛?她的三個錯誤是主因 文/無計文史悲傷有之,歡愉有之,感動亦有之。看過多少文字,就會有多少思緒。這些、那些的思緒伴我同行。直到與《知否》相遇。《知否》當中的人物,各有其不同的味道,像杯甘醇的茶,愈飲愈濃烈。最是權威盛紘,盛老爺任同知數年,多有政績。
  • 知否:為了盛家付出畢生心血的盛老太太,她的付出值得嗎?
    說不上什麼大義不大義的,不過是全了與你父親的夫妻情義,總不好讓他百年之後墳冢悽涼,好在。。。你總算上進。被痴心的男人所辜負,又失去親生的兒子,盛老太太多麼的心痛可想而知。盛老太太對待盛紘是如親子般的教養的,她自己沒有子嗣,把希望寄托在了盛紘身上,希望他能光耀盛家門楣,也不枉自己與盛老太爺夫妻一場。
  • 《知否》:深度剖析盛老太太,人人仰望的背後是女人悲慘的一生
    《知否》中的盛老太太,是全劇唯一一個零差評的角色。她教養的晚輩,各個是人中龍鳳。她憑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盛家。有祖母在的地方,就是盛家人的心安所在。論出身,論果敢,論肚量,盛老太太無人能及。有人說,女人活成這樣,該是成功的。我深度剖析盛老太太后,才發現她悲慘的一生。她的風光背後,底色儘是悲涼。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知否》中王老太太對康姨媽如何?
    網友向我提問:「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知否》中王老太太對康姨媽,是否適合用這句話來形容?對此,我作出如下回答:在我看來,可以很肯定地說,在熱播劇《知否》中王老太太對康姨媽的愛完全不適合用「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來形容,那是一種過分的溺愛,這種所謂的「愛」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可能毀掉孩子將來的一生,劇中康姨媽和整個王家最後的下場也是相當悽涼。
  • 看了《知否》原著才知道賀老太太有多厲害,就連盛老太太都佩服她
    電視劇《知否》中賀老太太的戲份不多,只知道她和盛老太太有交情。原著中,章節不多,可賀老太太的厲害,不得不讓人佩服。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賀老太太到底有多厲害。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她並不看重盛老太太的交情,也並不看重盛明蘭。甚至,不願意為了兒媳婦得罪不願進門的孫媳婦。後來,看完原著,我才明蘭事情並不那麼簡單。賀老太太不是一個簡單的人,處理曹錦繡,她要連根拔起。如果不出意外,明蘭是要嫁給賀弘文的。她從沒有打算袖手旁觀,她覺得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的。因為,她就是這樣過來的。但是,盛老太太不想明蘭走她們走過的老路。而她覺得那是一個女子的必經之路。
  • 《知否》盛老太太:她,為愛情不顧一切,終究是錯付了一生
    盛老太太對盛紘父親是一見鍾情,她還犯了全天下女人都會犯的錯,就是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盛老太太晚年的通透,可是從懵懂天真的豆蔻少女蛻變過來的。一個人年老的智慧往往都來自年輕時的挫折和教訓。盛老太太是侯門嫡女,涉世未深,思想單純。見慣了富貴人家的紈絝子弟,想著出身清貧的探花郎會珍惜愛護自己,想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可能還有點任性,沒有聽從父母勸告。
  • 知否原著孔嬤嬤來到盛家的第一堂大課,對象為啥竟然是盛老太太?
    關心則亂所著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中,盛家長女華蘭出嫁在即。盛老太太從京城將自己的閨蜜,宮中任職多年的孔嬤嬤請來,教授姑娘們禮儀規矩。幾十年在宮中伺候,見多識廣的孔嬤嬤,來到盛家後的第一堂課,對象卻不是姑娘們,反而是多年未見的閨蜜盛老太太。
  • 《知否》原著:王氏和盛老夫人犯過同一個錯,盛老夫人被辜負半生
    》原著中,明蘭曾對盛紘正妻王氏的經歷有個很好笑的評論:嫁了個老公像老闆,生了兒子像老爹。》原著中,盛紘和王氏就像一對歡喜冤家。,結果失去兒子,也和丈夫離心。,振興盛家,盛老夫人賣掉了大半的陪嫁,一生辛苦,最後養出來的盛紘是個看上去很孝順,但實則凡事以自己利益為先的兒子。
  • 《知否》中盛老太太說「過日子別有什麼波瀾」暗含了哪些信息?
    《知否》裡有一段,明蘭跟盛老太太回老家,遇上了淑蘭和孫家那個窮秀才的事,然後祖孫倆人聊天時,盛老太太說:「過日子別有什麼波瀾,一眼望到頭那是最好的。」《知否》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劇,反覆刷後,再看這一段,卻忽然覺得有個細節大家可能都忽略了,或者說大家默認了。那就是盛老太太說的那句話,其實是有背景的。盛老太太,徐氏,勇毅候府大小姐,剛正不阿,是非分明。雖然電視劇裡對盛老太爺無多提及,但亦可知盛老太太算是下嫁了。可她下嫁盛家,卻與丈夫離心,也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
  • 知否原著:盛紘升遷,盛老太太為啥讓他賣掉大宅子?內涵多多
    在《知否》原著中,盛家主公盛紘並不是從揚州入京,而是從泉州正六品升任至登州知府。衛小娘一屍兩命,難產而死後,盛老太太和盛紘商量上任之後的安排,盛老太太有一句話揭示了盛家的理財方向。盛老太太對盛紘說,咱們走後將現在住的大宅子賣掉,買一些小的山莊。盛紘聽後連連點頭,應允馬上去辦。從盛紘的反應,說明盛老太太的安排,和盛紘原本的打算不謀而合。
  • 讀《知否》原著:從五大人格魅力解析為何「嫁人當嫁盛長柏」
    後來《知否》這部劇播出,先是被它的演員陣容吸引,看著看著就迷上了它的劇情,後面更是把原著翻出來細細品讀了一番。《知否》這部小說裡面好些角色是我喜歡的,比如率真的品蘭、低調而又聰慧的明蘭、溫柔大氣的海朝雲,以及端正又不刻板的盛長柏等等。但是要說第一的話,非盛長柏莫屬。
  • 《知否》多處「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唯獨她說時,令人憎惡
    《知否》這部劇不僅僅是在講古代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宅鬥,更是一出有關子女教育、家庭關係的倫理大戲。其中多處提到「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這句話,從劇中各個人物口中說出,無不令人感慨為人父母的偉大,唯獨有一人說出時,卻讓人憎惡!這個人就是王老太太。
  • 《知否》原著中,為何「莫勸他人善」,才是最大的善良?
    不論是在影視劇還是原著中,康姨母始終都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可是,她卻一直要身邊的人對她善良:娘家嫂嫂剛過門時,康姨母在王老太太面前搬弄是非,讓嫂嫂立規矩,還挑撥哥嫂夫妻關係。娘家嫂嫂生下嫡長女,作為小姑子的康王氏,就竄動王老太太給兒子納二房。
  • 知否:作為原生家庭的盛家,是如何將子女教育的如此成功的?
    《知否》是一部古裝宅鬥劇,由馮紹峰,趙麗穎主演。從劇版方面看,這是一部製作精良,演員演技都在線的好劇。從原著來看,每個人物的描述都很細膩,有深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個孩子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都會在或多或少的將身邊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從他們的身上學會為人處事,學會如何做人。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父母之愛子,如何為之計深遠?
    由趙麗穎,馮紹峰主演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全劇一直貫穿著這樣一個思想: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小編想要以劇中典型的幾個父母為例,談談父母是如何為孩子籌謀,如何愛孩子的。因需要銀子給家人治病,而將自己賣到盛家做妾。她有才識,所以對自己的處境很是清醒。
  • 知否原著,最終治癒盛老太太的是長柏而不是明蘭,為何這麼說?
    知否原著中老太太的結局是和盛長柏一家過日子,每天沒事就是遊山玩水,身體健康很是愜意,這也是小編本人很喜歡的一個結局。,幸好她遇到了明蘭,明蘭為了祖母的安危可以說是什麼都豁得出去,可是明蘭畢竟是一個外嫁女,想要把老太太接回顧府撫養並不容易,雖然說顧家明蘭說了算,可是在那個年代到底是名不正言不順,強行把老太太接過去,對整個盛家的名聲都是極其不好的,所以老太太自己也不願意去顧府和明蘭居住,因為他一生都在為了盛家的周全,她不想因為她拖累明蘭和盛家。
  • 知否:房媽媽是盛老太太的貼心人,出身貧寒卻活出了別樣的精彩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一部古裝宅鬥劇,由趙麗穎,馮紹峰主演。該劇主要是以女主明蘭的視角展開,通過對她經歷過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寫,來進行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展現,從中看到每個人成長的過程和變化。知否中,房媽媽出生在窮苦之家,因為家貧被賣入盛家,但她沒有放棄,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了盛老太太身邊最貼心的人。
  • 《知否》盛紘:寵妾滅妻,虛偽冷漠,本質是個好男人
    的確,盛紘對盛家,對明蘭,都做了不少混蛋事。寵妾滅妻,虛偽冷漠,讓王大娘子受盡委屈,讓明蘭成長得小心翼翼。其實,結合原著來看,盛紘本質上並不壞,在那個封建時代,他算是個好男人了。不完美,有瑕疵,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始終有自己的考量。看盛家的幾個兒女,除了墨蘭,各個都有好歸宿,盛家也因此越來越興旺,這其中必然少不了盛紘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