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果然,只有蒲松齡先生能寫出這樣離奇的故事。
《聊齋志異》——祝老翁讓我們明白,他死後最牽掛的是什麼。
康熙年間,一祝姓老翁,濟陽祝家村人,五十多歲時突然因病去世,家裡人悲痛萬分,進屋準備喪服時,突然聽到他焦急的呼喊聲,眾人嚇裡一跳,趕緊跑到裝著祝翁棺槨的地方,吃驚地發現他復活了。
家人高興萬分,都圍住他,不住的噓寒問暖,對眾人的熱情他統統無視,只對自己的老妻說:「我剛去的時候,還很高興,決定不再回來,走了幾裡路,越想越不對,我走了,撇下你一人在孩子們的手裡討生活,吃穿冷暖都依靠他們,想想也沒有樂趣可言,還不如跟我一塊走做個伴,所以又回來接你。」
家人以為他剛死而復活,在說胡話,也就沒當真 。祝翁又重複了一遍,老妻笑著說:「這樣也不錯,可我還好好地活著 ,沒病沒災的,怎麼就能死呢?」
祝翁揮揮手說:「這有何難,你儘快處理完家裡的瑣事。」妻子只做笑話,也不走,他再三催促,才出門去。老妻在門外拖延了一段時間,進門敷衍他說處理完了。
祝翁又讓老妻好好地梳洗打扮一番,她不肯去,祝翁著急了,催的更緊,妻子不忍心違背他的意願,便回房穿上在重要場合時,才捨得穿的裙子出來。女兒,兒媳都捂著嘴偷偷地笑,不知道自己的老爹葫蘆裡賣的啥藥。
祝翁把頭往枕頭的一邊移了移 ,空出空,用手拍著示意她躺下,老妻難為情的說:「孩子們都在,我們這樣直挺挺躺著,成何體統?」老翁用手捶著床有點惱怒地說:「一塊死,有什麼可笑的。」
孩子們見父親生氣了,就勸母親照他的意思辦,一會兒再起來。於是妻子和他枕著一個枕頭並排躺下,大家都忍不住笑起來,真像老小孩。
一會兒,就見母親收斂了笑容,雙目緊閉,像睡熟了一樣,又過了會兒,見老人沒有任何動靜,眾人靠近查看,鼻子沒了氣息,身體已經冰涼,再看祝翁亦然。眾人這才後悔萬分,悲痛不已。
人老了,總有許多事牽腸掛肚,最令祝翁掛懷的是自己撒手人寰後,自己的老妻垂垂老矣時 ,受孩子們的委屈。
唉!心是好心,怎不問問老妻願不願意與他前往黃泉相伴呢?
好死不如賴活著,祝翁的做法難免有些強人所難吧!
朋友們,故事講完了,是不是很離奇,如果覺得可以的話,歡迎點讚,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