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魏嬿婉,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她對皇上說:我是你一手調教的,我變成今日這般惡毒都要歸功於你。這話其實說得並不錯,魏嬿婉,從服侍皇上以來都是順著皇上的心意,皇上在別的嬪妃那裡得不到的滿足,在魏嬿婉這裡都得到了,這就是她得寵的原因,只因「順服」二字。
皇上喜歡崑曲她就學,皇上想要新鮮感,她就帶來宮外的煙花女子,這句話也讓人覺得有些遺憾,因為魏嬿婉本該是最精彩的人物,但她卻成為乾隆病態心理的縮影。
魏嬿婉的人設是偏執和狹隘的,凌雲徹掏心掏肺地對她好,本該平平安安同凌雲徹過一輩子,可她還是跟凌雲徹說:我們算了吧,因為沒有未來,再怎麼努力,我們也只是兩個最底層的奴才罷了。她強烈的進取心讓她絕對不會甘心嫁個奴才,然後一輩子做個奴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車上笑。她想要的,是一生的榮華富貴,凌雲徹對她再好,也來不及攀龍附鳳換來的榮寵。
後來她拋棄了凌雲徹,因為皇上能給她帶來更好的生活,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爬上龍床,而皇上卻因為自己內心的懷疑和別人的煽風點火,侮辱如懿和凌雲徹,完全不考慮事情的本質。最初的年少情深,就這樣活生生斷送在了自己手上。
魏嬿婉當上嬪妃之後,她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快樂,皇上不喜歡自己,想盡千方百計也懷不上孩子。這個時候她又準備找凌雲徹借子奪寵,就體現了她的偏執。極為偏執的性格,導致她以為凌雲徹有義務對自己一輩子好。在知道自己喝的坐胎藥有貓膩之後,想都不想就怪到如懿頭上,看到凌雲徹撿起如懿掉落的白花,認為他移情別戀,大發雷霆,事情本不是她想的那樣,卻因為自己的性格產生了很多誤會。
她本可以沒有那麼多恨,就跟皇上一樣,對如懿如果一直保持自己的本心,做那個少年郎,不對如懿產生那麼多的介懷,最後也不會鬱鬱寡歡,如懿也不會拒絕治病,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死去。其實魏嬿婉和皇上心性上是相似的,最後,皇上也不得已必須面對自己不想面對的一面。
而魏嬿婉因為這種偏執的性格,加上狹隘的心胸。等待她的就是扭曲的人格,她認為一切都是別人對不起她,如果自己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條。她在寂寞深宮裡坐不穩,不得不用恨一個人來充實自己的內心。編劇也只表現了她的惡,沒表現她的善,如果沒有為求上位不擇手段,只是安安心心過自己的日子,如果在皇上最初寵愛她的時候,她能表現出一點真切的愛,那麼結局都不會這麼悲慘,畢竟如果交付真心卻被拋棄,有苦說不出的樣子就能被人同情。
這個人物代表的就是皇上的心魔,她心裡解不開的疑問,其實都是在作繭自縛。為什麼自己要為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而學習?為什麼皇后就能得到一個妻子的待遇?而皇上呢,志得意滿。認為自己給了如懿最尊貴的位分,就是對她好。後來如懿勸誡他,他就偏執的認為如懿不服從於他,而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對如懿也沒有一絲絲信任,都是因為自己的疑心。
其實薄情寡性的是他,自私虛偽的也是他,疑心深重的更是他。他才是這個偏執、狹隘心魔的具象化角色,只不過衛嬿婉更加具體,更加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