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三體》日文版登陸東京,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華文小說」浪潮。甚至有日本評論家預測,下一步SF小說的重心將會轉移到中國。
*與芥川賞作品並列擺放的華文小說區
而今年6月,《三體》日文版第二部也在萬眾矚目下出版,再次收割了一大票人氣。第三部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面世。
*日文版《三體:黑暗森林》
此外,就在本月,全球大手影視機構Netflix(網飛)宣布買下《三體》版權,並決定製作長篇劇集。當然了,由於這幾日《花木蘭》剛剛在中國大眾對劇情和文化的雷點上反覆橫跳了一番,以至於連劉亦菲小姐姐都沒能拯救大家對於「歐美製作」的pstd。因此,Netflix《三體》劇集的未來走向可謂撲朔迷離。
*網飛官宣
即便如此,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中國文學在日本乃至世界各國的影響力都在不斷增強,研究中國敘事與中國文化也成了國際文化交流領域一大新的趨勢。
其實,不僅日方友人對中國文學有著濃厚興趣,每年遠赴日本學習中國文學的中國同學也不在少數。
也許很多人會對此事產生誤解,或認為他們遊手好閒混文憑,或認為他們家財萬貫就喜歡做些吃飽了撐的事。實則不然。
走到外國的立場上,回頭望一望我們司空見慣的文學見解,它們就完全變了模樣,變得陌生起來,與此同時也仿佛一座未開墾的寶藏一般,處處是又新鮮又誘人的機遇。
01
跳脫主觀臆想與輿論導向
正如上文所述,來到異國他鄉,在不同於本國的思想環境裡耳濡目染,再回看國內的文學作品,就很容易產生新的看法。無他,不過是因為你站到了「局外人」的立場上,必然會經過這麼一種思想變化。
很多作品在國內的輿論導向下,遺憾的是很多人只能看到它的片面。
這裡筆者尤其要列舉的是韓寒、郭敬明、安妮寶貝等80後青春文學作家。
*最近顧裡生日宴段子又火了一把,就怕明明是搞學術的,一說起郭敬明就想到紅酒澆頭
在國內,以學術眼光去審視這一群體,永遠擺脫不了一種隱形的stereotype。或許韓寒比郭敬明多一層年代濾鏡,論起來尚且還能心態平和,然而一談及郭敬明,價值觀取向一定隱隱約約往壞的方面偏。即使試圖肯定他,大抵也跳不出「商業成功」的圈子。據筆者所查中國知網的論文案例,從最早04年的論文至今,從商業以外的角度肯定郭的論文數量,不超過一隻手。
而在日本,在完全沒有這方面價值導向的日本教授麾下,似乎就能跳出這個怪圈。
以下是東京大學論文庫中的一段分析:
*圖片來自東大官網
山口大學論文庫中也存在相似的論調:
*圖片來自山口大學官網
在日本研究中國文學,仿佛便能「剔除雜質」,單純為談文學而談文學。
選題更加自由
談及選題,在國內無論如何都存在一面隱形的障壁。根據各大學學風不同,所能包容的範圍也不盡相同。
「傷痕文學」就屬於比較典型的例子。談論到特殊時期,教授的神經不得不緊張起來,做研究難免愈發地畏手畏腳。這是大環境所迫,很難去埋怨個人。
例如筆者高中時代班裡風靡一時的小說《軟埋》,涉及土地改革時代。作為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紅大紫的作品,毫無疑問會引起學術界注目。然而,幾乎所有論文都心照不宣地往生存哲學與敘事策略上靠,少數涉及內容的論文也蜻蜓點水,遲遲不能觸及根本。尤其在疫情過後,由於原作者方方在輿論上觸及眾怒,如今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就更帶了些偏頗的意味。
*《軟埋》封面
另一方面,表面上毫無隱患的近年大眾文學作品也存在這種問題。
打個比方,分析脆皮鴨文學。脆皮鴨文學的大熱必定存在其值得肯定的內核,最顯而易見就是對於兩性關係的見解。可惜,當今敢於發論文支持這種現象的學者寥寥無幾。李銀河之所以能成為家喻戶曉的「李銀河」,細細想來,只能感到一陣「物以稀為貴」的悲涼。當我們對這類研究習以為常,何須在「李銀河」的大纛下躲躲藏藏?
對比較文學的見解更深刻
若說前往日本學習中國文學是為了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聽起來仿佛是一眾理由裡最正當的一種。
筆者認為,這實則仍是一個立場與輿論大環境的問題。在國內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我們很難跳脫「漢語主體」與輿論導向的思維定勢。而選擇在日本進行這一類研究,當我們作為一個漢語母語者,與非母語研究者(或導師或同學)進行思想交鋒時,我們會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此外,身在異國他鄉,時時暴露在異種語言文化環境中,我們能夠做出更真實,更透徹的比較文化的研究。比起在國內卯足了勁「意淫」,甚至比起那些短暫交換留學只能「蜻蜓點水」的同齡研究者而言,在日本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顯然更有優勢。
*和漢比較文學學術期刊最新號
02
那麼,哪些大學能夠學習中國文學呢?
按照我們一貫的分類方式,筆者整理了一份學部匯總表。
*以上僅顯示部分留學生可報考的學校/專業
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學校的文學部都涉及到中國文學相關領域,因此同學們可以選擇的領域是相當廣泛的。
在選擇中國文學專業時,大家可以將關注點放在教授的研究內容上,儘可能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願意深造的內容,這對大家今後的研究生活會有很大幫助。
03
筆者曾在日本文學相關推送中提及,語言文化類專業幾乎都隸屬於文學部,同時大學一般以學部為單位進行書類選考與校內考,因此,關於中國文學的考學問題,我們也不妨轉為「如何報考文學部」。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曾寫過一篇關於文學部考學的具體指南,詳細情形請同學們移步下方圖片連結。
總體而言,在開設中國文學專業的大學中,國立佔比較多,私立較少。
從這個角度說,積極備戰國公立大學,或許是志向中國文學專業同學的好選擇。
而國公立大學的報考是出了名的事無巨細,書類(EJU+英語),志望理由書,小論文,面試無一不缺。在前期準備時,必須要同學們花一番功夫。
筆者要提醒的仍是老生常談的幾點:
第一,對所報考學校課程安排有一定了解。各大學的中國文學課程設置大有不同,這一點我們要求同學在擇校之初就應該瞭然於胸。
以北海道大學為例,中國文學專業下屬於言語文學課程,除了中國文化論研究室外,還有日本古典研究室,歐米文學研究室等分支。其課程特色就在於自由度高,既可以中國文學始一而終,也能夠任意組合其它研究室的課程。如果能在志望理由書上體現出這一點,無疑會為你錦上添花。
第二,事先在官網找到與自身研究內容相近的教授。
打個比方,如果你喜歡魯迅,最好能找到該學校研究魯迅的教授,若是沒有,便退而求其次,找到研究近現代中國文學的教授。若還是沒有,那麼保守建議同學們放棄該學校。
尤其在面試環節,研究內容這一類核心問題屬於必考題,一定要保證事先有充分練習,最好結合相關教授的研究課題進行回答。
此外,由於我們是漢語母語者,很容易產生一種「問到中文我不可能比日本人差「的蜜汁自信,實際上這恰恰最容易慘遭打臉。也許教授對中國一些新興事物不太了解,但以其深厚功力,足以從你的回答中以小見大,判斷你對中國文學的學術熱情以及基本研究素養。因此,同學們務必要謙虛謹慎,務實作答。
第三,小論文則需要事先大量練筆,力求對對方出題思路有一定把握。文學部的小論文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結合自身經歷撰寫小作文(例:慶應義塾大學小作文),這一類好比國內記述類寫作,要求真情實感更兼生活感悟;還有一類是正規議論文,給一個議題讓你論述其好壞,更像是留考小論文的升級版。
第四,中國文學誌望者特別注意:
國文學雖然在留學生群體中較為冷門,但決不「水」。如果在考學準備上草草了事,初審就不通過的機率極大。身為一個漢語母語者來日本學習中國文學,本就容易引起對方學校的矚目。因此,同學們應當好好琢磨志望理由,最起碼要能自圓其說,並細緻計劃好在他國學習中國文學的學習計劃,爭取在面試官的好奇與疑問中對答如流。唯有這樣,才能免去「混日子」之嫌,進入理想的學府。
中文博大精深,無怪乎鄰國友人熱愛追捧。
除了開頭所說《三體》的大火,在兩國動漫宅之間,中文也維繫起了某種特殊的橋梁。
*圖片源於網絡
此書包羅萬象,從「上車」,「大佬」等新生網絡語到「平成廢物」等反輸入的詞彙無所不包,翻譯更是一陣見血,從詞彙的誕生開始娓娓道來,在兩國文字交流上貢獻卓越。
*圖片源於網絡
*圖片源於網絡
可見在這個國際化的時代,上至高等學府,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外國文字顯示出濃厚的學習意欲。而遠渡重洋學習中國文學,依筆者拙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仿佛也應當成為一件理所應當、不足為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