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
文/圖 楊輕抒
有人說當年為了買連環畫,把大人酒瓶裡的酒給倒掉,拿酒瓶換錢。這種逆天的事情我沒幹過,但賣牙膏皮換錢去鋪子裡看或者租連環畫的事情是記得的。至於女生的辮子長了,剪了,賣給理髮店,也是錢,也可以拿來買連環畫。
相比牙膏皮,女生的辮子要值錢得多,所以那會兒我們羨慕女生有一頭長髮。
牙膏皮賣一分錢還是兩分錢我記不得了,但賣牙膏皮那是孩子的一筆收入來源。我確信我沒買過連環畫,因為買比租貴多了,相比城裡小孩,鄉下孩子沒錢。我們多是現場看,一分錢一本。逢場天,走七八公裡的鄉村路趕連山,一頭扎進連環畫鋪子,花兩分錢,挑兩本連環畫,強忍著對面油糕鋪子炸豌豆油糕的香氣的誘惑,一看就是一上午。
一上午看兩本連環畫,是顯得有點腦子笨,但主要不是笨,是要再掏一分錢出來有困難。
連山的連環畫鋪子在老街上,靠北邊,好幾家,都是一間小屋子,凹進去,牆上貼著連環畫封面的畫片,下面擺著早已經被翻舊了破了的連環畫。屋子裡有幾條小矮凳,給看連環畫的孩子坐的。
也可以租一本或幾本帶走,下一場再來還,不過那要收押金。
租一本連環畫回來,可以和其他小孩租的交換著看挺划算,所以事先大家就商量好,租不重樣的,這樣就可以一分錢看好幾本。這有點投機取巧。但在那個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的年代,把這點小心思用在讀書上,怎麼說都是對的。
家境好點的,花錢買連環畫,家裡有連環畫的,一般都要驕傲一些,因為他可以借給你看,也可以拒絕借給你看,關鍵看你對他的態度。所以討好家裡有連環畫的孩子,是普通孩子必學的技能。
我經常在想,如果沒有連環畫,我們那一代人怎麼讀書的問題。大部頭小孩讀起來費勁也就算了,關鍵是不少大部頭的書似乎多有「糟粕」,不宜小孩看,比如一些名著。連環畫雖然說不上是閹割版,但至少出版社可以有選擇地讓小孩了解些什麼和不了解什麼。
當然,連環畫在起到教化作用的同時,也普及了歷史知識,讓我們知道了唐宋元明清,這算是摟草意外打了只兔子。
那時候看過的連環畫,現在還記得的,比如《嶽母刺字》《薛剛反唐》《武林志》《楊家將》《呼延慶》《挑滑車》《楊門女將》……背上刺字挺痛,這事男生沒敢太羨慕,倒是那個天波府的燒火丫頭楊排風,作為「高手在民間」的代表,讓女生很佩服。
連環畫又叫小人書,是給小孩看的,但現在的孩子似乎不太愛看連環畫了,就是看,也是看看動漫。這自然跟閱讀方式發生改變有關,但可能也跟連環畫的內容、題材有關。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跟我們的國民閱讀風氣有關。我始終認為,輸在起跑線上的不只是不愛閱讀的孩子,可能是我們這個沒有建立起閱讀習慣的民族。
東橋舊貨市場有舊書店。我問老闆有沒有連環畫,他費了好大勁才從最底下給找出幾本來。那會兒是下午,陽光照進來,我看見破舊的連環畫上浮著一層摻雜塵土的光芒。(原載於2020年7月20日《德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