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輪子,最早的記憶是一種木質玩具推車,形狀像梯子,輪子是木頭的,也有軸承的,小孩子推著玩,現在早已不見了。
後來又學會了滾鐵環。大家的鐵環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粗細各異,推鐵環的手柄多數是粗鐵絲,好點的是用鋼筋折成。小夥伴們推著鐵環去上學,課間用鐵環比賽轉圈,比賽加速跑。各種鐵環發出的聲音,好像一曲交響樂。
小時候,生產隊有種獨輪車,兩側放長方形柳條編的糞簍,中間高出的木架子罩住車輪,輪子是橡膠材質,輻條很粗,後部的兩個把手呈八字形,把手上加【盤】,用大麻做成扁狀,搭在雙肩上負載。車子前部還可系上拉繩,後人推,掌握平衡,前人拉,兩人合力前行。獨輪車後部有兩個木腿,木腿因為經常受力太重,容易損壞。車子可裝糞土、農作物等。
推獨輪車需要力氣大的勞力,尤其是向地裡運農家肥,身子必須扭來扭去,一般人是推不了的。當年我個子小,也曾試著推獨輪車,空車還行,載物就推不動了。農忙時節,大路上、田野裡各生產隊獨輪車來來回回,頗為熱鬧。我們隊裡推獨輪車最厲害的是老楊五叔,個頭不高,力氣蠻大,從不服輸。前些年他得了股骨頭壞死病,可能與那時候推車過度有關。
正月農閒時候,有人從生產隊借了獨輪車,推著自己的母親去走親戚。那時候,小腳的婦女還不在少數,坐在小推車上,兩隻小腳盤在一起,後面推車的兒子須讓獨輪車重心傾斜一些。年關以後,這種推小車子走親戚的比比皆是,令人動容,成為那個年代一大風景。
八十年代早期,為了推土造農家肥混公分,我家找人做了一個獨輪小土車,基本用圓木做成,表面有縫隙,推土時必須加個墊子,後來這輛車子送給了舅家。小土車小巧玲瓏,大人小孩都能推,雖然載物不多,但出入方便,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包田到戶後,我家又做了一個小推車,車面用了木板,兩邊的車廂能拆能卸,運糧食、運柴草、運糞,一人可推,很是便捷。後來我家不種地了,這輛車子連同鋤鐮撅鍁都送給了姐姐家。
生產隊時期還有一種地老虎大車,軲輪挺粗,比較笨重,老牛可拉車。後來有了大馬車,需要三匹大牲口才拉得動。趕車人也是精挑細選的車把式,懂得牲口習性,知道如何裝車,熟練趕車技術,就像電影《青松嶺》演得一樣。冬天大白菜豐收了,用馬車運到公社駐地的火車站附近,再發往全國各地。我曾經做過那種大馬車,木質和鐵釘結構,輪子又高又粗,車身比較寬大,車廂厚重,走起來非常老穩。車把式坐在前面,揮舞著鞭子趕車。
生產隊時期有一種地排車,兩個膠皮輪子,中間有個鐵杵的那種。一人駕轅,掌握前後平衡,前面一人或多人拉車,合力前行。地排車運用了拉力而非推力,因此節省了體力。有時候,只需一人駕轅,前面可用毛驢拉車。拉輕物也可用毛驢駕轅,人可坐在車上。地排車比獨輪車載重量大,拉的東西多,可裝糧食、糞土、柴草等。地排車各方面性能優於獨輪車,獨輪車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七八十年代,農村送親基本上用地排車,外扎一領蓆子,新娘坐在其中,代替花轎。那時候能用馬車送親的都是大小隊幹部,一般老百姓是用不上的。
實行土地承包後的一年秋天,我們兄妹三人用地排車拉玉米棒子。我負責駕轅,姐妹在前面拉車,拉了滿滿一車玉米。從地裡上大路時有個小坡,我們需要加速用力,突然我的【盤】斷了,地排車一下子撲了杆,我的雙手受傷,鮮血直流,疼痛難忍,幸虧沒傷著骨頭。
秋天掰完棒子,大家都用地排車往家運玉米秸稈。這種活需要一定的裝車技巧,否則,半路上滿車玉米秸傾斜,要麼難以駕轅,要麼得重新裝車。
八十年代末,我家在新批的宅基地上蓋新房,房子蓋完後,需要拉土墊院子。我從親戚家借來一頭毛驢,一人駕轅,一驢拉車,運了兩三天的土。早晨騎車去親戚家牽驢,晚上還得騎車把毛驢送到親戚家的驢棚。我騎車多快,毛驢就跑多快。轉眼三十多年了,噠噠噠噠的驢蹄聲至今響在耳畔。院子墊好以後,打了壓水機井,種了滿園的黃瓜、茄子、豆角、西紅柿,新鮮可口無公害,真是幸福無比。
再說說代步車輪吧。
七十年代中期,父親在外村任教,買了一輛舊自行車,車把都長了鏽,車梁上有個搭拉,兩側各有一個布袋,放些小東西。
父親下班回來,我就推出這輛車子,把一支腿伸進大梁底下,在胡同裡左右搖擺,不知不覺學會了騎車。
那時候很多人老大不小了還不會騎自行車。有一次我舅舅偷偷推著這輛車子去公社買東西。當時他不會騎車,就邊溜邊學,不想半路上把腳蹬子摔壞了,找人修了修,他身無分文,後來人家說不要錢,我舅感動不已,連連致謝。回家路上,舅舅興致勃勃,一下子騎上車子就蹬了起來,從此便學會了騎自行車。後來那輛舊車子給了二堂哥,父親又託他的一個學生從內蒙古買了一輛白山牌車子。
我小學畢業後考取公社駐地尖子班,離家25華裡,姐姐就用父親的車子來回接送我,有時姐送到半路我得再走一段。舅後來也買了一輛牡丹牌車子,結束了無自行車的歷史。
1990年妻剛參加工作,花240元買了一輛女式二六永久牌自行車,花了一個半月的工資,騎了二十多年,重量質量真是沒說的。前些年,當廢品買了40元。後來妹妹給我從城裡買過一輛二手三槍牌自行車,重量太輕了,像紙板做的,質量就別提了,只騎了兩三年。
1992年外甥出生,93年我花120元給他買了一輛童車,能推也能騎的那種童車,質量不錯,後來女兒再用,完好如故。
1994年買了一輛建設60摩託車,價格2600元,前後兩檔,算是較早的摩託車騎主。冬天不好發動,就掛上檔推起來。那時候加油站少且遠,一般是用塑料桶買了汽油放在家裡備用,現在想想挺後怕的。
有一年冬天,從妻子家出來,戴上厚厚的頭盔,發動起摩託車,一溜煙跑出兩三裡地,回首發現妻子沒在摩託車上,嚇個半死,原路返回去找,到了家門口,發現她沒上車我就走了,虛驚一場,落下笑柄。後來摩託車舊了,送給了舅舅,他最後不騎了,買了200多元。
大概是1998年,我們給母親買了一輛人力三輪車。老人家給我們看孩子,老家離單位十多華裡,自己來回方便多了。記得價格是三百元。質量不錯。有一次,因為急轉彎,老人家還摔倒過一次。數年以後,我們再也不敢讓母親自己騎車了,三輪車送給了大姨子。
2003年從同學店裡買了一輛宗申廣大摩託車,花費1980元,價格非常便宜,非常省油,騎了十餘年。
2006年,我們花300元給姑娘買了一輛小型自行車,車子結構設計不合理,騎起來挺費勁,後來送給了妹妹。
2008年,我們家花1600元買了第一輛電動車,中間換了好幾次電瓶,非常耐用,也騎了十多年。
2009年,父親患腦血管病,後又摔倒,我們花700多元給他買了一輛輪椅,大家輪流推他出門散心。
說出來不怕笑話,2008年左右我還騎過父親的一輛78年產的老牌「大金鹿」自行車,舊車子很給力,有人出價一百元我沒捨得賣。
後來大金鹿部件老化,八十八不太管用了。有一次我上車時摔了一跤,只好忍痛割愛廉價處理了。
有個舅舅和我講過當年騎大金鹿自行車去販蒜的故事。他說交了錢賣主說隨意裝車不用過稱,那位舅拼上老命裝了380斤大蒜,大金鹿載重量真的不同一般。
2010年,我花380元買了一輛邦德自行車,非常好騎,至今不壞,還給好幾個人推薦過這種品牌。一年後,妻子也買了一輛,只是價格漲到了400元。
2012年3月,我和幾位同事一起去城裡買了一批山地車,價格2600,質量上乘。後來腿腳不好就不騎了,去年想處理掉,車行裡說給個三百四百,糾結了一晚上,終於又推回來,敝帚自珍,留作紀念吧。想當年,我們車友隊馳騁東西,縱橫南北,跋山涉水,風光一時,回憶一世。
2018年春天,我私自做主,以舊換新,從同學車行裡另加960元買了一輛電動車,質量不錯,去年掛了臨牌,上下班代步,趕集買菜購物,方便快捷。
去年宗申摩託車折價350元,又加1400給姑娘買了一輛新國標飛鴿電動車,掛了綠牌,只是車速太慢,騎起來不太過癮。
前些年,我一直不想買汽車,所以直到2015年暑假才學駕照,並於當年年底花11.8萬從華君汽車城買了一輛江淮SUV汽車,從此成了有車一族,出遠門進城快捷多了,親戚裡道都坐過我的車,至今跑了三萬公裡。
車輪滾滾,歲月悠悠,人生苦短。一個人一生從坐在童車上到躺在火化車上,其間只有幾十年的功夫。作為六零後,生來趕上社會巨變的時代,彈指一揮間,一輩子三萬天已經過了兩萬天,見過、推過、坐過、騎過的車子難以計數,生活幾乎天天離不開車子,日子處處依靠輪子。
說不完車來車去,道不盡升級換代,記不清價格幾何。
車輪歲月,歲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