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屋裡的歲月如歌

2020-09-03 朗夏

老屋已經被拆除十年了,只留下十幾條黃花松的房梁。經過歲月的侵襲,那黃花松已經在看不出原本的模樣,像是風燭殘年的老叟佝僂著脊背。

我對老屋的記憶已經模糊了,想來的的都是些碎片。我記得老屋的外牆正門面抹著水泥,油氈紙的房頂幾年就得補一次。我記得老屋是土坯蓋的三間房,兩道土牆將屋子裡分成三等份,推門進來的就是廚房,東西兩側是臥室。

小時候,我跟奶奶坐在老屋的窗臺上,奶奶曾經說,老屋曾是整個村子裡最好的房子。只是歲月流逝中,曾經的最好慢慢變成了最差,再後來成為了回憶中無法磨滅的一頁。

奶奶在世時,住在老屋廚房東側的臥室裡,一進屋就是奶奶養的盆栽。奶奶是個極其乾淨的人,屋子炕上地下每日要灑掃幾回才滿意,就連花盆也是如此。

奶奶的盆栽琳琅滿目,品種各異,有春日開的朱頂紅和仙人箭、有夏日開的月季和蝴蝶梅、有秋寒時綻放的九月菊,還有日日開的鳳仙、蟹爪蘭。奶奶曾經指著一盆燈籠花,摸著我的頭對我說:「你是小巧玲瓏的燈籠花。」

那時候的我不過五六歲,大頭細身子,確實與燈籠花幾分相似。只是時過境遷,說這話的人已經離去十餘年了,曾經「小巧玲瓏的燈籠花」也日漸豐腴,成了巧匠手下團團圓圓的紅燈籠。

奶奶的盆栽佔滿窗臺尤不及,一個不足一米高的小櫃做的碗柜上也是堆滿,花盆佔了電視的位子,電視就往一旁挪一挪。若是冬日,那些金貴著的喜溫植物便放到炕上。

奶奶的炕上,總會有兩三個枕頭高的小板凳,上面裹上奶奶親手做的小墊子。若是累了,可以枕藉,若是做些剝豆之類的家常,剛好拿來坐下。

我曾扳著那小板凳來到院裡,攤開一張紙放在窗臺,在正門前的菜園子裡尋找到正在忙著蒔弄園子的奶奶,讓她教我畫畫,教我寫「福」字。我曾坐在窗臺上畫了紅領巾,拿著本子來到奶奶的身邊,讓她放下手中的活計,教我寫「紅領巾」三個字。我也曾在老屋裡一點點長大,也因小事和奶奶在院裡爭吵,只是有些事情當時渾然不覺自己錯了。

奶奶的手巧,針線活從不落下,攢下的碎布條,細細密密的縫著,沒一會子就成了一個極其好看的衣衫。她平素極為節儉,鮮少自己添置新衣,若是衣服舊了磨壞了,就裁剪一番,一針一線的改成一件新式樣。

奶奶的衣櫃裡,珍藏著一把香草。那把香草來歷她曾說過,似是在遠嫁林場的大姑的婆家拿回來的,當時我尚年幼,完全沒有記得清楚。有一日,她找來花布,裁剪一個香荷包給我,奶奶把那種香荷包叫做「裂嘴荷包」。那時我年幼,只覺香草很濃的藥味,絲毫聞不出來香氣,坐在炕上把荷包向奶奶的針線笸籮裡一扔,便再也拿不出來。

如今年紀漸長,聞來那味道只覺沁人心脾。某一端午時在路邊聞到了香草的味道,前去攤買來,回到家裁剪著「裂嘴荷包」,只是絲毫尋不見那時的感覺,像是心頭少了點什麼。

待到一個荷包做成,卻是潸然淚下,驀然間才發現,原來心裡真的少了一些東西。那沁入心脾的,不僅僅是香草的藥香,還有記憶深處曾經被某個人給過的愛。

我最喜愛的是老屋的後牆上有一扇小窗,不足一米高,一尺來的寬度,窗框是木頭的,窗扇也是木頭的,沒有玻璃。我曾來去於其中,任屋內後園之間穿梭。三五歲時的某一春日,奶奶種的水蘿蔔方才手指般粗細,貪吃的我便時時刻刻惦記著,不一會子便去拔了一根。不出半晌,小園內的兩壟水蘿蔔剩不過半。

到後來,老姑生了表妹,便成了我們二人穿梭其中。

若是到了夏天的時候,坐在炕上,推開那扇窗就能看見奼紫嫣紅的一片花海,好不熱鬧,那是奶奶種下,我的奶奶是一個愛花之人,滿屋子盆栽已不能滿足,庭院內自然也不閒著。

那些花中當屬大麗花長勢最為豐滿,卻也最為嬌貴難養。大麗花是不耐寒,每年秋日一到,花也殘了葉也枯了,便要將那球狀根莖從泥土裡「起」出來,陰乾數日後,放到短土牆旁的窖裡存起來,待到隔年春來再種下。

那口窖也是有年頭的,在我記事以來它就存在著。那時候的農村沒有現在這樣便利,沒有冰箱的人家,地窖乃是極好的保鮮工具,譬如土豆、蘿蔔之類的越冬蔬菜,放在窖裡存到來年開春也不腐壞。

夏天買來的大西瓜放進去不出一宿,就冰冰涼的,夏天吃來很是解渴。十三歲那個夏天,西瓜特別便宜,五元錢能買十一個,每次我都是和奶奶和著買,她三元我兩元,她六個我五個。暮春初夏之時,奶奶採來的水芹菜也會放在窖裡。

水芹菜是奶奶喜歡的野菜,包了包子味道極其鮮美。幼時的我,曾經挎著個小筐,跟著奶奶去野湖邊上採水芹菜。那時候奶奶與我說,在她小時候鬧糧荒,這野菜幫了多少活了下來。

奶奶還說,她有一個弟弟得了傷寒,她就天天在家哄著,後來終是一病不起早夭了,那一年奶奶才九歲。

她說她記著弟弟在她懷裡的溫度,卻記不清楚弟弟的樣子。當時的我聽了這話,眨巴著眼睛,卻也很難理解。直到奶奶去世,我才知道什麼叫做「死亡」,那是一件極其可怕又無奈的事情。

奶奶家的地窖,像極了一個神秘的法寶,不僅為我們貯存果蔬,還為奶奶養的大白鵝存過糧草。奶奶家的窖與老屋隔了一個雞窩,那裡養著大白鵝。奶奶是喜歡養鵝,她說「鵝是大牲口,長起來後不容易有病」。有一次奶奶殺了一隻鵝,燉了一鍋,可是解了饞了。

我記得,那些鵝都是在春日買的鵝苗,奶奶經常趕著鵝到野外吃些野草,我曾與她一併趕鵝于田野,折了野花兀自欣賞著。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奶奶便不再趕鵝出去了,那地窖便存了許多爺爺出去割回來的野草。

那口窖後來隨著老屋拆除,也填平了,有些事情似是隨著似是地窖一般被封了。

許多時候許多事情都未曾察覺,待到發覺時卻為時已晚,就像那老屋。我曾不止一次的嘲笑他的古老,絲毫不覺它的哪裡可愛。

到後來住在老屋裡的人去世了、搬走了,漸漸的荒了,更覺得它礙眼。完全沒有想過,老屋也曾是個「新屋」,牆壁、窗戶,一切的一切都是嶄新嶄新的。奶奶和爺爺,曾經帶著一群子女生活在那裡,那裡見證了一家子的喜怒哀樂,它有一個美好的名字,叫做「家」。

再後來,老屋老了,在歲月的腐蝕下,老屋漸漸成了風燭殘年樣子,好似時光總蹉跎了誰的歲月。奶奶和爺爺也老了。

後來爺爺和奶奶相繼重病,被父親接到家裡贍養,剩下老屋獨自在風雨中堅挺。

後來的後來,奶奶過世了,老屋也終究沒能熬過歲月的摧殘,牆倒屋塌。那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老屋,那見證了三代人成長的老屋,就那樣沒有任何預告的倒了,成了一片廢墟。很久以後,當我站在廢墟被拆除清理後的平地上,那一刻驀然間發現,原來那從未在意過的老屋裡,竟留存著曾經多少的美好。

前不久,已經入春的哈爾濱卻下了一場大雪,一個人走在冰雪之中,眨眼的時候,恍惚有種已是深秋的錯覺。忽然覺得自己仿佛走在老屋拆除之前的那個深秋。

那天,夕陽已經沉入地平線之下,在天空與大地的交匯處,殘留著一抹橘黃,一陣風過,雖是晴夜卻莫名其妙的飄起白雪,和著秋風瑟瑟落下。

暮色之中,周圍的一切都看不清楚,我於老屋之前兀自徘徊,呼著白氣望著夜色朦朧中的老屋,殘破的老屋早已人去樓空、牆垣坍圮,那簷下的一窩燕子也不再歸來,忽然眼前浮現著出一幅幅曾經的畫面。畫面中記錄著,被歲月雕刻的時光中,那些有關老屋的故事,也記錄著奶奶一家子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小小說:古鎮如歌的歲月(原創)
    街兩側,歷經百年歲月滄桑的民居商鋪,林林總總、千姿百態,從鎮首一字兒延至鎮尾。古鎮依山臨水。水陸通衢:上溯兩江,下通三省。客商販夫,匯聚於此;舟車騾馬,絡繹不絕。鑑此,古街便成了古鎮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成了古鎮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古鎮最獨特的風景是古街的茶館。品茗聊天,奕棋推牌,算命卜卦,吹拉彈唱……把個古街鬧騰得活色生香,鬧騰得市井氣兒煙火味兒十足。
  • 【原創】車輪歲月 歲月如歌
    農忙時節,大路上、田野裡各生產隊獨輪車來來回回,頗為熱鬧。我們隊裡推獨輪車最厲害的是老楊五叔,個頭不高,力氣蠻大,從不服輸。前些年他得了股骨頭壞死病,可能與那時候推車過度有關。從地裡上大路時有個小坡,我們需要加速用力,突然我的【盤】斷了,地排車一下子撲了杆,我的雙手受傷,鮮血直流,疼痛難忍,幸虧沒傷著骨頭。
  • 老屋,老屋,你別倒!
    站在村口遠遠望去,老屋像在酣睡,許是太累,睡得那樣安詳、靜謐回想起當初的一幕幕,眸子裡,總是閃爍著晶瑩。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棟普通農舍,土牆青瓦。牆壁上是白色石灰,下部分是一米多碳黑色,簷口也抹了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是響得多遠的。因為它是爹和娘為了我們兄弟三人能討媳婦而修建的。老屋是爹和娘耗盡心血的傑作,也是我們一家艱苦奮鬥的見證。
  • 故事:沛縣老家的「老屋土」
    老師、老同學、老戰友、老朋友,老宅子、老房子、老屋土,一串「老」字,把人帶到遙遠的歲月。說起我家的老屋土,先從我家老宅子、老房子說起。洪水退後,俺娘帶著我們姐弟,回到老宅子上,用老屋土,一杈一杈,壘起牆,築起院,蓋起房,七行磚石。可到了1958年,第二次洪水,又衝個牆倒屋塌,牆沒了,房沒了,宅子在,新屋土疊加,變成了老屋土。老屋土,分老沙土,老淤土,半沙半淤土,俺家地處微山湖畔,自然屬於半沙半淤老屋土。
  • 故事:百年老屋有奇事!蛇!蛇!蛇
    好多人以為,蛇都生活在水草或樹林裡,其實,有一種蛇,是生活在百姓家庭,它們壽命很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與老屋的主人相伴,彼此互不侵犯。這種蛇頭部為黑白搭配,有的也有紅色或淺藍色的紋路,一米多長,樣子醜陋、兇惡,它們很少在白天出來,一般情況下,白天都是躲在洞穴裡睡大覺,夜深人靜,耗子活動猖獗時,它們就出動了。
  • 李大郎晚間故事2:深秋,我重又回到闊別十年的鄉下老屋
    儘管屋子大的骨架仍然堅固,但院子裡的水泥地面已經斷裂破碎,雜草把水泥頂開頂散,五間平房裡落滿了塵土,門、窗都殘損了許多。 大門口的那棵柿子樹依然高挺,上面結滿了累累碩果,霜降一過,樹上的葉子快掉沒了,果實可依然好好的掛在那兒。 院子裡的老石榴樹沒了,用它的枝又重栽了一棵新的石榴樹,如今也長得很大了。
  • 故事:大雨滂沱黑夜裡,倒塌房子裡藏著的過去
    老屋已經被拆除十年了,只留下十幾條黃花松的房梁。經過歲月的侵襲,那黃花松已經在看不出原本的模樣,像是風燭殘年的老叟佝僂著脊背。我對老屋的記憶已經模糊了,想來的的都是些碎片。我記得老屋的外牆正門面抹著水泥,油氈紙的房頂幾年就得補一次。我記得老屋是土坯蓋的三間房,兩道土牆將屋子裡分成三等份,推門進來的就是廚房,東西兩側是臥室。
  • 《歲月如歌》連載(五)
    在這非常時期,長兄如父,長姐如母,父親用大愛義無反顧地將這四姊妹接到家裡供養起來,大一點的兩個姨孃送到內江的女子中學念書,小一點的六姨孃和最小的舅舅就在母親身邊照看。到了該讀書的年紀,父親專門請來私塾到家裡上課。那時私塾裡除了舅舅和小姨外,還有我的兩個哥哥及伯伯家的孩子,一共六七個來讀書學習。要是他們不好好念書,貪玩逃學,父親知道後就叫他們自己抬長板凳來,趴在上面用板子打屁股,或用戒尺打手心。
  • 奶奶的和爸爸的老屋,都是一本故事書
    這老屋還在奶奶修建的。那會沒有現在的紅磚,水泥牆。老家農村黃泥土摻雜了稻草渣,就砌成了牆。屋頂蓋的是泥窯裡經過幾天幾夜燒築出來的青瓦。高高大大的四間大瓦房,當時可是我們村最氣派的房子。奶奶也是我們村裡最勵志的老太太。奶奶和她新房,就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奶奶是一個三寸金蓮的小腳老太太,我爺爺去世那會。
  • 叔婆家的老屋
    可堂哥卻像我阿婆的尾巴一樣,時常跟著阿婆一起到叔婆家去玩耍,有一次玩到很晚,堂哥懶得回家,和阿婆一道在叔婆家裡過夜,叔婆照舊和阿婆聊到很晚才睡。堂哥一個人睡在另一間屋子裡,睡到半夜迷迷糊糊的,恍恍惚惚覺得房梁上掛滿有人上吊的繩套,在房梁上蕩來蕩去,房間裡只堂哥一個人,朦朧聽得有點人在竊竊私語,又聽不太仔細,堂哥嚇得頭上冒冷汗,嘴巴卻說不出話,天一微亮,堂哥就撒腿跑回家,阿婆回家後問堂哥幹嘛起那麼早回來,堂哥沒吱聲,只是過幾天才悄悄給我說了他的經歷。
  • 民間故事:這個老屋不簡單,10年送走4個人,拆了才知另有貓膩
    今天的故事就是從這樣的老屋開始,究竟是怎樣一個房子,竟然10年內送走了4個人,沒一個善終。到底是巧合還是另有貓膩,各位請接著往下看。不用大家懷疑,都把目光投向他們家老屋,老屋之前一切都是好好的,可是這屋子一蓋好就接連出事。就算不往這方面想也不行,因此這老屋也成了茉莉的一塊心病,她發誓將來一定會親手拆了這屋。如今,茉莉兌現了她的承諾。看著轟隆隆的挖機,此時此刻茉莉心頭有說不出的痛快。
  • 姥姥的老屋
    姥姥在老家曾有一座老屋,我已經很久沒有去看看它了。姥姥已經86歲,已是風燭殘年。那座老屋,想必也已經搖搖欲墜了。成年人的快樂,大多與金錢和物質有關。而孩童們的快樂,則很簡單。姥姥的老屋,就是我童年裡的快樂源泉。一個簡陋的翻車門樓,一個小巧的庭院,三間泥土小屋。那是一個安全而溫暖的港灣。老屋就在村後,屋後便是一個荒嶺。
  • 老屋驚魂記
    李可兒很小就隨父母搬離老屋去城市生活了,父母去世前一直念叨著回來看看,說是落葉歸根,死也要死在老屋裡,結果也沒有堅持到回來就去世了,李可兒操辦完父母的喪事,想起父母生前的話,回老屋去看看,就鬼使神差的回來了。
  • 《歲月如歌》連載(九)
    我們家的故事講完了,前塵憶夢,驀然回首。回憶往昔,久久凝立無語,無盡感慨湧上心頭。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灣,因為有家,所以我們才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家是一座城堡,一磚一瓦都要用愛去築造。愛惜我們的家吧!家是一堆火,記得要多添點柴;家是一塊地,記得多施點肥。把可貴的親情裝進口袋,走在人生的街頭,時常觸摸一下,感受其中那份永存不敗的溫暖。
  • 《烈火如歌》男友大比拼
    烈如歌,烈火山莊繼承人,也是武林盟主之女,不諳世事純淨善良,靈動活潑,倍受身邊人喜愛。一號男友——銀雪,世外高人,莫測高深,功力卓越,容顏絕美,擁有多重身份。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如歌,不管如歌會不會愛上他,他都像包容一個孩子一樣去寵溺她。
  • 那些年我們沒聽懂的歌
    輕輕的我將離開你 請將眼角的淚拭去漫漫長夜裡 未來日子裡 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前方的路雖然太悽迷 請在笑容裡為我祝福雖然迎著風 雖然下著雨 我在風雨之中念著你沒有你的日子裡 我會更加珍惜自己沒有我的歲月裡 你要保重你自己你問我何時歸故裡 我也輕聲地問自己不是在此時 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 《歲月如歌》連載(七)
    每家都把爐子裡的煤火燒得大大的,旺旺的。大人們就忙著煮臘肉、蒸香腸。母親也不例外,她最拿手的就是蒸燒白,有甜的,有鹹的。父親最拿手的就是牛尾巴骨燉白蘿蔔,老母雞燉天麻。總之母親總是做滿滿的一大桌,還有幾鍋雞、鴨、肉、湯,一大家人要吃到正月十五。 初一早上,我們吃了母親包的湯圓,再揣點包穀花,拿著父親給的五角壓歲錢上街去了。
  • 《歲月如歌》連載八
    每天我們一大早起來跟大人一起爬到火星山的叢林中,用銅盆、竹筒做的響板,使勁敲打並大聲吆喝,把林中的鳥兒嚇得四處亂飛,這時大人們就用鳥槍打,男生們就用彈弓打,我們就掏鳥窩裡找的鳥蛋。打死打傷的麻雀拿回家拔毛,開膛破肚,洗乾淨用鹽醃漬,下午晚飯時就用油來炸了吃,可香了。兩隻小瓜拼湊起來交到居委會報戰果。年老體弱的就打蒼蠅、捉老鼠、挖蠅蛹、滅蟑螂,真是形成了「天上鳥飛絕,地上鼠蠅滅」。
  • 《歲月如歌》連載(三)
    一年以後瀘州汽車運輸公司撥款在下橋附近名叫「爛田灣」的田壩裡修起了正式的汽車站,並在馬路對面又修建了一排平房(有四間屋)供職工家屬居住,從此結束了租房的歷史。在大躍進時,由於父親成分不好,加之車站擴大了,業務量增加了,所以調一李姓來當站長,並增加了一個會計和售票員,父親就負責搞調度這一工作了。
  • 《歲月如歌》連載(六)
    先找一塊光滑的大石頭把被子、衣服放在水裡蕩幾下,在抓到石頭上用棒槌使勁敲打,把汙水打出來再在河水裡清洗,擰乾水,拿回來在竹竿上晾乾。接著母親又買回來幾十斤糯米,拿些來磨吊漿湯圓面,還要拿幾斤來做醪糟。這可是母親的強項,她做的醪糟又香又甜,可好吃了。做好醪糟,磨好湯圓面後,母親又買來紅糖、芝麻、花生,把他們磨碎,再放一些熟豬油,湯圓心子就做好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