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世玲
第二章 《我的母親》
十月懷胎受難生,
世間母愛最真情;
養兒育女茹辛苦,
勤儉持家鑄美名。
任勞任怨同甘苦,
風雨同舟歷練行;
相夫教子人稱頌,
啟後承先業競成。
圖為母親在看報
我的母親姓林名竹君,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一個漂亮、賢惠、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由此可見我外公的聰慧與精明。母親的老家在內江城外的郊外,一個叫「白馬廟」鎮下面的鄉下,地名叫「柑子灣」的農村,這個村子大都姓林,外公家雖不富裕但也還算過得去。外公外婆一共生育七個子女,母親排行老二。在那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沒有兒子的人家是抬不起頭的,外婆連生六個女兒後仍不甘心,終於迎來老七這個男孩。外公外婆喜出望外,對於這個小舅舅疼愛有加,無論外公走到哪裡都要把他隨時帶在身邊,直到1940年外公外婆先後去世才把舅舅和姨嬢接到我們家。
母親這七姊妹當中,老大和老三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所以母親就算大的了,下面剩下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在她十八歲那年,經媒人牽線搭橋,把她嫁給了長一歲的父親。當年,父親聽說母親是個鄉下姑娘,又沒文化,死活都不答應這門親事,但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是由不得子女的,更不能違抗。直到花轎抬進門,父親都還不甘心,不情願地和爺爺奶奶吵鬧。鬧也沒用,心不甘情不願地拜了天地,入了洞房,我父親揭開蓋頭一看,不鬧了!原來這個新娘長得好漂亮,雙眼皮、大眼睛、瓜子臉、皮膚白,身段很好,這哪裡是鄉下姑娘,明明就是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母親剛好姓林)父親滿意地笑了,從此他們互敬互愛,夫唱婦隨,相濡以沫,生兒育女到白頭,一路相伴不離不棄,為這個家奉獻了一生。
母親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她知書達禮、溫柔賢惠、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無論過窮日子還是富日子她都無怨無悔,與父親同甘共苦,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為這個家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母親除了對這個家對我們無私地奉獻、任勞任怨,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關懷備至。聽母親說她在結婚後沒幾年,她的父親母親相繼過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妹妹和一個未滿四歲的弟弟。在農村這樣的情況下怎麼生存?母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就和父親商量,說什麼也不能丟下幾個弟弟妹妹不管。在這非常時期,長兄如父,長姐如母,父親用大愛義無反顧地將這四姊妹接到家裡供養起來,大一點的兩個姨孃送到內江的女子中學念書,小一點的六姨孃和最小的舅舅就在母親身邊照看。到了該讀書的年紀,父親專門請來私塾到家裡上課。那時私塾裡除了舅舅和小姨外,還有我的兩個哥哥及伯伯家的孩子,一共六七個來讀書學習。要是他們不好好念書,貪玩逃學,父親知道後就叫他們自己抬長板凳來,趴在上面用板子打屁股,或用戒尺打手心。
這樣平靜祥和的日子過了幾年,大的兩個姨孃也到了該出嫁的年紀,母親託人替她們找婆家,覺得可靠了,才讓妹妹們風風光光地嫁出去,出嫁時還置辦了許多的嫁妝。的確,父母的眼光都不錯,兩個姨孃沒有嫁錯人。四姨孃名叫林漢碧,一聽也知道是一個小家碧玉、能幹的姑娘,雖然嫁到鄉下,但四姨爹冷恆昌卻是個知書達理的教書先生。鄉下有房子有地,吃穿不用愁。如今九十五歲的老兩口依然相敬如賓,攜手共度百年。五姨孃叫林漢芝,是個漂亮能幹的姑娘。在父母的包辦下嫁給幫父親開車的駕駛員名叫毛伯祥。這個五姨爹脾氣好、有技術、人品好,又一表人才,父親說把這個妹妹交給他我放心。的確如此,我五姨嬢一家過得很幸福,子女孝順,她開心的過到了九十歲才離開我們。
六姨嬢叫林漢才,也是一個敢作敢為、樂觀向上的女漢子。十多歲的她跟隨父親遷往成都,她看父親的思想壓力和經濟壓力都很大,為了減輕負擔,她積極、努力地參加社會的愛國擁軍活動,做軍鞋、為進城的駐軍部隊燒鍋煮飯。由於表現良好,街道居委會就推選她到居委會工作,不久就經過考核、分配到雅安地區的寶興縣公安部門工作。後來認識了我姨爹李尚斌,他是長徵時期的紅軍戰士,紅軍長徵經過寶興時被留下來擔任縣委書記,這一幹又是幾十年。如今這個紅軍戰士已經九十六歲了,在政府的關懷和孩子們的陪伴下,過著幸福的晚年。(請明天閱讀連載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