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民間故事:陰陽縣令

2020-10-03 野居閒人

通文縣的縣令是黃璟,他上任沒多久南邊的州縣就發生了很嚴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通文縣是南北交通要塞,如若受染,則後果不堪設想。黃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一開始就下令關閉了城門,嚴禁百姓出入。然而又有傳聞說此瘟疫能通過風來傳染人,這令他十分擔心,每日擔驚受怕。彼時城中百姓多求助於神靈,期望能平安度過此劫。某夜,黃璟無眠,登城樓嘆當前難事,信步間,忽見前方有一個青衣人,遙視城樓而嘆之!

黃璟觀其人,氣度不凡,衣飾也不似一般百姓,詫異城中有此等人物,遂禮見,因問嘆息何因,青衣人言道,明日將有一場惡戰,然必敗矣!因此嘆息!黃璟見他說的話有些奇怪,又詢問了他的身份,青衣人回答說,我乃通文縣主!黃璟聞言怪道,我才是朝廷委任的通文縣令,現在就站在你的面前,為什麼還敢冒充?青衣人笑道,是啊!所以我才現身與你一見,大人豈能不知陰陽同理,既然陽間有令,陰間安能不設?黃璟聞言才知對方是鬼令,心遂不安。

鬼令見他如此,笑言道,大禍臨頭,生死一念之間,還有什麼值得你害怕的呢!黃璟聞言方才回過神來,詢問道,你口中所說的戰事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鬼令嘆道,明夜南方來一千三百個瘟疫鬼,將從通文縣過,如若被他們過去了,那縣中百姓恐難保全,我接了百姓的祈表,急招了五百鬼兵,誓與疫鬼一戰,然敵強我弱,終徒勞耳!黃璟聞言急道,此事關乎城中萬千百姓性命,萬望尊駕設法周全!鬼令道,是有一個辦法可以試試。

黃璟慌忙問他是什麼辦法?鬼令道,你可以這般!便交代其該如何助陣。黃璟都仔細記了下來,次日召喚城中士紳,置辦戰鼓火把,聚一千三百人,於一更時靜默於城門內四周,只等鬼令信號。三更時,寂靜中忽聞門外有兵馬嘈雜聲,繼而喊殺聲四起。黃璟起身大喝道,就在這個時候,開城門,點火擂鼓。黃璟令下,眾人忙將火把點了,一時間火光滔天猶如白晝,城門開後,一千多人蜂擁而出,十對戰鼓齊奏,擂聲浪浪,一時殺聲齊響鬼神懼驚!

待那火把燃盡,鼓吏癱倒,眾人方才各自散去,令關城門。黃璟回府後,至天微明時,朦朧中鬼令傳語曰,事已成,當無慮也!後瘟疫果然止於通文,實陰陽二令之功矣!

申明:本故事為原創民間故事,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喜歡請關注小編,謝謝。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縣令夢中遇鬼喊冤
    有一天晚上,琅琊縣令李山正在府中睡覺的時候,突然夢到了自己坐在衙門之中,堂下跪著一個一身血跡,脖頸之上有一道猙獰血痕的男人正哭著說道:「我被村中的富戶李二所殺,可是那斷案的官員收了李二的銀子去,判定是我的兒子殺的,我心有不甘,這才深夜打擾大人睡眠,還請大人一定要還我兒子一個公道啊!」
  • 民間故事:因書生老婆漂亮,縣令嫉妒心起,害人不成反害己
    「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故事可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劉燁家有嬌妻的消息還是被傳了出去,被縣令大人知曉了,縣令想到家裡的母夜叉那副兇狠的樣子心生嫉妒。心想為何劉燁一窮小子能取到美嬌娘,而自己卻只能與家中的長相平平的媳婦過日子呢。這天,縣長大人找到劉燁說是請他吃酒,為給你成親賀喜,劉燁不作他想,囑咐了讓鯉兒不要出門後便去赴宴了。到了縣長家,兩人相談甚歡,推杯換盞喝得大醉。
  • 故事:民間故事:夢中嬌娘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夢中嬌娘》,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21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很高興又到了給大家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咱們來講一篇發生在過去的民間小故事,希望大家聽了這個故事都能有所收穫。那麼,咱們閒話不多聊,馬上開講今天的民間小故事!
  • 民間故事:割臉毒咒
    再加上王半仙早年行醫的時候得到過陰陽祿命和周易六壬的真傳,對這方面也算是精通,只看王半仙掐指一算後滿臉驚訝地對李三說:「這是你兒子李四?還把自己折騰成了這副模樣?」而此時,王半仙急匆匆地找到了縣令,告訴他含山村中可能出了命案,縣令一看是王半仙所說,心頭先是信了七分,後按照王半仙所說的地方:含山村南邊的一棵百年的大樹下面,竟然真的挖出了一具面部血淋淋的男性屍體。
  • 民間故事:喜歡吃獅子肉的縣令,最後他的報應你可能想像不到
    傳說晚清時候,在一個偏遠的縣城裡,有一位特別貪嘴的縣令大人,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他家裡連切蔥絲都有專門的廚子。據說他在當官期間大肆斂財,只為吃上一頓山珍海味,由於該縣地處偏僻,他這縣令一當就是好多年。
  • 故事:縣令心術不正遭戲弄,傭人赤子之心退妖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衍生出不一樣的文化特色,民間故事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許多民間故事之所以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它的通俗易懂,讓人讀後有所收穫。有的故事是教人為善,有的故事是警醒世人,還有的故事只是單純博人一笑,民間故事之所以如此讓人津津樂道,正是說明了它獨特的魅力。
  • 故事:縣令與放羊的同睡一床,晚上被窩裡「說大話」,哈哈,笑死俺了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有個體察民情的縣令便遇上了這件尷尬的事。 這個縣令為了正直,做官清廉,非常親民,時常到鄉下體察民情。一天,他自己來到了蟒棲山這個小村莊,因為路途太遠,又加下大雪,晚上就借宿在農戶家了。和放羊的小夥住一個床,合蓋一床被子衝腿睡覺。剛睡下不久,傻不拉幾的小夥便說話了:「當官的,小民我要說大話。」這個小夥認為,當官的都比較講究,就客氣起來。
  • 故事:孝順兒媳蒙冤而死,新任縣令為她沉冤昭雪,還了她清白
    故事發生那一年,李氏剛剛22歲。她嫁給了離家20裡外的王才,王才自幼沒了爹,只有一位老母親。王才的家境很是貧苦,李氏為人本本分分,自打進了王家後,勤勤懇懇打理著這個小家。王才在外務工,不常在家。伺候母親的擔子就落在李氏肩上。
  • 沂蒙民間故事:蒙山狐仙報仇的傳說
    《庸盦筆記》(盦an)是清代人薛福成編撰的一部筆記題材的書,中間收錄了很多民間傳說故事,有一些故事就是以沂蒙山區作為背景。其中,蒙山狐仙報仇的傳說,是比較有名的一篇,本文就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故事的內容。蒙山,拔起於魯中大地,龜蒙頂是蒙山的最高峰,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這裡山水相依,空氣清新,草木繁盛,在古代是很多動物的棲息地。其中,就有不少狐狸。
  • 民間故事:鄭氏的故事(一)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82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定場詩:緣來緣去緣如水,情散情聚情何歸。緣已逝而情難止,生有涯而思無盡。念罷一首傷感的開場白,咱今天這則民間故事就要開講了。今兒咱這則民間小故事的主題思想同樣是宣傳正能量: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多行善事,切莫被金錢迷了雙眼,而莫做害人害己之事!
  • 故事:民間故事:康莊義賊
    當時的縣令李平江得知後立刻就派人追查,他非常惶恐,生怕因此丟掉自己的官帽。這件事影響很大,百姓們議論紛紛,黃文清將縣令苛責一通後,令其限期破案,這才打道回府。李縣令幾乎動用了所有人手,加緊盤查案件,終於在十天後將一個叫王二有的嫌犯抓獲,審查了一個月有餘,這個王二有始終不肯招供
  • 故事:縣令大人住店
    古時有個縣令帶著家眷趕路回老家祭祖,到了夜裡,見天色已晚,就帶著家眷投宿旅店,縣令大人見店內樓上的客房鎖著,就問店家:「 這是為何呀?」 店家對他說:「 這樓上鬧gui啊,已有多年不曾打開了。」縣令大人向來不信邪,就是:「 這有什麼好怕的?每年si在我縣衙的人不計其數,我也沒見過那個gui 敢來找過我!」
  • 民間故事:道士懲惡
    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得知在民間有道術大師袁天罡精準的預測了杜淹、王珪、韋挺三人的仕途之後,就下詔讓他入宮面聖,袁天罡接旨之後,就快馬加鞭地趕往長安去了。有一天,袁天罡途徑了一個叫青山的縣城,他察覺到這裡的縣令要有事發生,就留宿在了城中一處廟宇旁的客棧裡,等那位縣令路過這裡。
  • 民間故事:崇公道
    直到那個說書先生的頭七那天之後,酒樓之中每晚都會傳出說書的聲音,說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崇公道》。這《崇公道》講的就是這個叫崇公道的老先生的故事:他是個說公道,道公道的人,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最終因為說話太過正直惹怒了當朝的昏君,被判了個「驚擾聖駕」之罪砍了頭。
  • 故事:古代民間故事,高興得太早了
    正當兩人吵的正兇時,縣令正好路過。聽了兩個人的講述,縣令不禁訝異,問店老闆養的什麼雞,那麼貴。店老闆說,他的雞是好品種,只要餵養幾個月就能長到九斤重。按照市場價,一斤雞是一百文錢,等到雞長成可不就是九百文錢了嗎!縣令一聽倒也覺得合理,於是就讓農夫按照九百文賠償就是,有什麼好爭吵的。可是農夫稱沒那麼多錢,於是縣令就讓農夫把外套當了,要還是不夠縣令來補。
  • 縣令不好惹(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9年7期■常言道他的侄兒張長衛因口角打死了人,今天一大早被同明縣令李無華抓進監獄了。同明縣隸屬廣寧府,在張廣陵的管轄範圍之內,所以張長衛的管家第一時間趕過來稟報,請他幫忙救出自家主人。
  • 《太平廣記》志怪故事:公孫綽
    這一日,王屋縣的縣令一個人在廳堂中坐著,忽然看見已經死去的公孫綽穿著公服,從門外走進來。縣令被嚇到了,驚嚇著站起來說道:「先生已經去世了,如今我們陰陽陌路,你為何前來找我?」縣令對公孫綽鬼混的到訪極為忌憚。公孫綽回道:「我實在是有冤情,需要請長官您為我洗刷冤情。
  • 周口太康民間故事:智審偷雞賊
    所以,一直以來,清官故事,是老百姓最想聽/最愛聽的。當時有個叫周宣德的人在太康縣做縣令,雖然他沒有包拯那麼有名,但他的作為,在老百姓眼裡,也算是個好官。當時有個叫徐積的讀書人,寫了一首《寄太康縣令》的四言古詩,讚揚了他精於政務/保境安民的事跡。老百姓不會作詩,但口耳相傳了周縣令的幾則審案故事,流傳到了今天。民間故事不同於正史,很多事兒真真假假,但秉承的理念是懲惡揚善/療救人心。
  • 民間故事:貪婪書生
    ,老僕出去了沒多久,就和本縣的縣令一同趕到。這縣令與王書生曾經拜了同一個人為師,因此二人算是同門,聊起天來自然是相當熱絡,王書生又拿出了一壇好酒招待他,酒過三巡之後,王書生說明了來意:他想和這縣令一道,誣陷之前他見過的那個美人,美人歸縣令,家產歸他。這縣令也不是啥好人,之前就是因為他貪汙國庫銀兩,東窗事發之後,才被貶到這縣城當個縣令,而且,他也垂涎那美婦人久已。於是二人在馬車之中好一通嘀嘀咕咕,最後縣令下車回了縣衙,王書生拱手相送。
  • 故事:民間故事集:掌柜縣令
    掌柜的捋了捋鬍子,說道:「你聽說過『懸壺濟世』的故事吧?銅壺的多寡代表醫術的高低。如果藥鋪門前掛三個銅壺,就表明任何病都能治。同行是冤家,這三個銅壺一掛,其他藥鋪掌柜心裡能好受嗎?他們會時不時叫人來搗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