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治麻麻
01
《三十而已》最新的預告放到王漫妮和張志說:我要回上海了,我以為我在上海受了點挫折就能死心,回來求一份安穩,其實每時每刻我都想回去,我已經接受那樣的生活了,我不甘心,我還想拼。
張志說:人拼來拼去不就是為了成個好家,把日子過順當,過安逸了,你留下來,這些馬上都能實現了。
王漫妮說:小鎮很好,家裡很好,是我的問題。
王漫妮想回上海的理由是不甘心,她還想拼,不可否認,王漫妮想回去有不甘心的成分,但是在我看來,這種不甘心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不適應。
習慣了快節奏、繁華、方便的都市生活,很難再會適應小鎮這種相對簡單的慢生活,就連咖啡都不能喝到自己想要的味道,就跟別說其他的呢。
在小鎮看似大家都很熟悉,很親切,其實人際關係更加的複雜,地方太小,有點什麼事情都不是秘密,而在大城市雖然人情冷漠,但也能夠保持隱私。
也有很多人會說大城市壓力太大,生存太難,就像張志和王漫妮說:你相信我,沒有什麼問題,你留下來,車子和房子都是現成的,工作穩定輕鬆,生活安逸自由。
最重要的是這個地方它能給人安全感,你說看的見的,醫療、就業、教育、養老,看的見的生老病死,在這兒統統都有保障,這有什麼不好。
02
可是小鎮的醫療、就業、教育、養老真的能和超一線城市去比較嗎?
肯定不一樣的,小鎮的醫療、就業、教育、養老別說和上海這樣的超一線大城市來比較了,就是和普通的地級市比較,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就拿教育來說吧,在城市裡面的孩子從小學習英語,幼兒園階段就可以用流利的英語對話,可農村鄉鎮的孩子可能到三年級才開始學習英語。
當城市裡面的孩子暑期可以學習興趣愛好,提升自己綜合能力,農村鄉鎮的孩子卻很難有這樣的機會。
這就是城鄉的差距,我們這一代和王漫妮一樣拼盡全力想留在城市的人,除了是不甘心留在小鎮過安逸的生活之外。
更多的是想給自己下一代更好的資源,我們這一代如果在城市紮下了根,那麼下一代或許就能少吃一些苦。
很簡單的道理,就像王漫妮和鍾小芹說的,在上海,就算鍾小芹失業了,一轉身回到家,爸爸媽媽熱飯熱菜照顧著。
可在上海,王漫妮如果失業了呢,那只能搬家,繼續找工作,以此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如果王漫妮的家也在上海,是不是就不需要這麼辛苦了。
03
的確王漫妮如果現在怕辛苦,留在小鎮和張志結婚,確實可以過著更加自由愜意的生活,可是如果王漫妮的下一代如果想去城市,還不是一樣得吃苦。
我上大學的時候,同宿舍有個女孩家住南京市區的,畢業之後直接回了南京找工作,根本不需要像我們這些小鎮出來的孩子,還要操心著租房。
當我們還在為了工資低、房租發愁的時候,我們宿舍南京的女孩,已經過上了,上上班、逛逛街,回回家的相對悠閒的生活。
沒有生孩子之前,或許會覺得在哪裡生活都一樣,可是生了孩子之後,真的會想留在城市拼一拼,為自己的下一代鋪一條相對容易的路,或許這也是大部分為人父母的想法吧。
有人會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操這麼多心幹嘛,可是在我的理念裡,既然我們把孩子帶到世上,那我們作為父母,就得對他們的人生負責。
互動話題:你們會為了孩子留在城市辛苦打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