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條山的腹地,有一個叫做潢路源的小村子,說它是一個小村子,其實只能算是一個自然村,它和其它的4個村子一起並成一個村落,叫做林場村。5個村子加在一起才121戶人家,412口人。
村子四周綠樹懷抱,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安靜謙和,與世無爭,雖然生活條件比不上城市裡方便,但人們倒也樂得自在。
來到這個村的時候正值酷暑,在村口遇到了幾位閒坐納涼的老人,這裡有個小平臺,平時村裡人總愛在這裡聚集,是村裡的「信息交流中心」,誰家有個家長裡短,在這裡都能打聽到消息。
看見我們同行的朋友背著攝影器材,大媽問我們是不是電視臺的記者,緊接著說我們村有個好媳婦,孝敬婆婆在村裡是人人皆誇,讓我們去採訪報導一下。我們否定了自己的身份,但對大媽們說的這個「好媳婦」產生了興趣,決定去一探究竟。
這位大姐就是村裡人口中的好媳婦,她叫張小琴,今年58歲,20歲時嫁到這個小村,跟60歲的丈夫馬小平在這裡生活了近40年。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做飯,一個用泥幫成的土灶,燒著乾柴,張大姐正在翻炒鋁鍋裡的白菜,旁邊屋簷下放著一張桌子算是操作臺。張大姐一身運動服,滿頭黑髮看起來很是精神。
張大姐有個婆婆,今年82歲,公公去世得早,她們兩口子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前些年倒還還,婆婆還能幫家裡幹些活,一家人雖然生活不是很富裕,倒也過得開心。前幾年婆婆婆得了腰椎病,跑了好多地方治療卻不見效果,現在腿腳不便,幾乎不能走路,每天要靠人照顧。
張大姐有兩女一兒,都已成家立業,在城裡生活,現在這個大院子,就是她和丈夫、婆婆住在一起。說起孝順婆婆,村裡人說是因為這個婆婆生病以後,經常無幫打罵兒媳,而張大姐卻不反抗,任她打罵毫無怨言照顧老人。
說起這個,張大姐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哪裡啊,這不是應該做的嗎?以前婆婆性格就剛強,是個不服人的人,現在生病了每天還得要人照顧,她這性格就有點受不了,所以心裡不好受,在這個院裡又沒有別人,只能罵罵我出出氣,這我都能理解,其實也沒啥的。
婆婆住在老房子裡,房子看上去有些年頭了,前兩年,張大姐和丈夫在院裡蓋了兩間新房,住在了新房裡,乾淨衛生。婆婆住習慣了老房子,不願意搬到新房裡,他們勸說不下,也就作罷。自從婆婆婆生病後,吃喝拉撒都在這個屋子裡,只有天氣好的時候才扶著出來坐到院子裡。
老年人平時稍不注意衛生,房間就會有異味兒,尤其是像張大姐婆婆這樣生病的老人,有時候還會大小便失禁,更是需要勤快人悉心照料,勤快收拾,不然房間就進不了人。我們去老人的房間看了一下,屋內乾淨整潔,幾乎沒有什麼異味。張大姐自己是個愛乾淨的人,也不會讓婆婆的房間不乾淨,所以平時很是注意,每天都要收拾,衣服更是勤換勤洗,她說人老了行動不便,自己不勤快點怎麼行呢。雖然平時還要幹地裡的活兒,但對婆婆,她就像親媽一樣的照顧。
孩子們平時不在家,丈夫每天還要出門打零工掙些錢,家裡大多時候就是她們娘倆。我們開著玩笑問婆婆,你這個兒媳婦對你好不好?婆婆連聲說好、好、好,我這媳婦兒對我可好了,沒說的。
我們問那我聽人說你還經常罵媳婦,有時候還動手。婆婆這下不好意思了,說我這媳婦是真的好,我敢說村裡找不出第二個。大娘我年輕時候不服人,幹啥都想爭個先,你看一這病,我這不是成了殘廢嗎,所以心裡著急,可這院裡看看,就我們兩個人,有時候心裡有氣沒出發,只能對著她出出氣了。好在我這個媳婦從來不和我頂嘴,也不給外人訴苦,我也覺得怪對不住她的,只是當時脾氣來了管不住自己。
老人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誰都會有個心情不好的時候,難免會發發脾氣。
張大姐說其實這都沒啥,婆婆一生操勞,年輕時的「鐵娘子」現在成了這樣,雖說老了但她還是不服老,發個脾氣啥的都正常,她一輩子也不容易,現在老了就應該享享福,再說了,誰還沒個老的時候啊,等我將來和婆婆一樣年紀的時候,說不定還不如她呢,當然也希望兒媳婦這樣對我啊。
她想罵了就罵兩句,想打了就打幾下,你說她這麼大年紀了,就是打也打不疼,還能受傷嗎,打罵幾下她心裡舒暢些,我這心裡也會放鬆些。
張大姐給婆婆做飯都是儘量換著花樣做,婆婆說柴火做飯吃著香,她就在院子裡盤了個土爐灶,山裡有取之不盡的枯枝爛葉,拿回家做飯既合婆婆口味又省錢。除了做飯,還要燒水為婆婆擦洗身子,冬天一周一次,夏天是每天一次。
張大姐還在後院養了十幾隻雞,她說這是真正的土雞蛋,營養好,平時下的蛋都是給了婆婆和兒子孫子們吃,農村有這個條件,也不費啥事。
有人說:婆婆就是媽,可是縱觀身邊,有幾個能把婆婆當做媽來照顧的,看多了媳婦虐待婆婆的事,像張大姐這樣,被臥病在床的婆婆「虐待」的兒媳婦,還真是讓我們不由得心生敬佩。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咱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敬不用講什麼大道理,就是踏踏實實地去做。張大姐說得好,誰都有老的時候,我做這些也是給孩子們做個榜樣,讓她們學會感恩,對於我來說,做到問心無愧就好了。
大家說,張大姐說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