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最近重讀了日本作家利利·弗蘭克的自傳體小說《東京塔》,一如從前,看到最後還是淚流滿面。
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爸爸的人生看上去很開闊,而媽媽的人生在十八歲的我的眼中顯得很狹窄,因為媽媽把她的人生都分給了我。
這是一本關於母愛的書,一個在婚姻裡清冷而倔強的女人,與孩子三十八年的平淡時光裡的每個瞬間,都是關於母愛的記憶。
爸爸媽媽是姐弟戀,不,其實沒有多少戀,因為他們是「閃婚」。對於媽媽的婚姻,書中是這樣寫的:
見面之後,沒過幾天他們就決定結婚了。原因是爸爸沒跟媽媽打聲招呼就帶了聘禮闖到的娘家。
在所有人的驚訝中,爸爸媽媽結婚了。只是這樣倉促的婚姻帶給媽媽的是餘生孤苦的代價。
婚後的第二年有了兒子,兒子四歲的時候,媽媽帶著他離開了家。關於這個原因媽媽沒有明說,兒子甚至覺得是個禁忌。
可是在書裡還是能發現蛛絲馬跡。
爸爸頑劣,上學的時候不停的退學,工作後又總是在辭職;愛喝酒,到處耍酒瘋。有一次踢開家門,奶奶大聲呼喚媽媽,媽媽抱著兒子到處逃跑。
還有一次,爸爸嫌兒子哭了太久,一把拎起來直接扔了出去。
「於是我從茶室橫穿走廊,飛向客廳。我仿佛漂浮在宇宙中,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觀察著走廊和客廳的交界處。」
所幸,最後奶奶接住了。
或許對媽媽來說,婚姻是選擇,那麼成為媽媽後保護孩子就是本能。
(圖片來自網絡)
漂泊無依,母子成為彼此唯一的依靠,忙碌且貧,媽媽從未失去笑容。
媽媽和兒子習慣了為彼此考慮,一個從不表現辛苦的樣子,一個從不提過分的要求,但無論是玩具、書本、還是棒球唱片,只要兒子提出來,媽媽都會第二天買給他。
甚至,在每個特殊的時候,去拜訪親戚、或是參加葬禮、或是集體活動,媽媽都會給兒子買新衣新鞋。
只是,媽媽都是給兒子買,卻基本不給自己買;媽媽也很喜歡做飯,即使只有兒子一個人吃,她也要做出好幾個菜,媽媽在意那些吃進肚子裡或者貼著皮膚的東西。
書裡寫著:因為這些我從不覺得自己很窮或者不幸。
爸爸和媽媽只是分居,但是在兒子的眼裡,爸爸總是飄到宇宙中遙遠的地方,他會在暑假某個時刻出現,陪伴孩子一陣然後又不見。
他有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或是不拘一格的才華,只是在陪伴孩子的不眠不休裡,在守護孩子的漫漫長夜裡,太多的時候,只有媽媽孤獨的身影。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這中間有過兩次轉折。
媽媽的女性朋友會到家裡來玩,也有一些叔叔會帶著禮物前來。其中有一個叔叔後來帶著他們母子倆去小鎮上的休養中心,他們待彼此很不同,連兒子也感覺到了,只是後來回家的路上他們就再也沒有說話了。
當兒子小學畢業前,媽媽告訴他要回去和爸爸一起住。兒子帶著激動的心情向老師同學、鄰居好友道別之後,卻得知這件事泡湯了。
已經分居多年的夫妻決定重新一起生活,可是突然又撤回了這個決定。
於是,原本平靜生活剛剛泛起的漣漪又變得毫無蹤跡,母子繼續相依為命,媽媽獨自陪伴兒子度過了青春期。
當中考臨近時,兒子決定想走出去。當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時,媽媽只說到:這是你做的決定,照做就行。你一個人生活沒問題嗎?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可是當過媽媽的人都知道,放手會有多難。
作兒子,想去一個不一樣的地方,也想讓媽媽恢復自由,只是時間已經帶走了太多。
離開前,媽媽用心打掃兒子的新房間,買來生活用品,還貼上注意火燭的紙條,然後跑到隔壁和附近的人家問候了一遍。
分別時,媽媽跟著駛動的火車,一直追到站臺的前端,不停地向著兒子揮手。
坐到位置上的兒子吃著媽媽給他準備的飯糰,看到餐盒下面有一封信,媽媽在信中沒有提到一點關於自己的事,只讓兒子不要擔心,要好好學習,在信裡還夾著一張皺巴巴的一萬日元的鈔票。
媽媽的遺書
考上高中後,兒子開始在寄宿學校裡獨自生活,只是媽媽依然在忙碌,因為要支付孩子的房租、生活費。
之後考上大學,畢業後工作,兒子和媽媽開始漸行漸遠的生活,他們半年才見上一面,打電話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作者寫到:媽媽就像一直工作最後會被用盡的橡皮,而我則在東京吃喝玩樂,像個傻瓜。
當朋友越來越多,也交到女朋友後,兒子甚至很少想到媽媽,甚至媽媽發生車禍的時候,他都沒回去。
只是當兒子在高燒的夜裡實在受不了時,給媽媽打了一個電話,媽媽就在第二天清晨坐第一班新幹線趕了過去。
兒子跟他的爸爸相似,在學業上總是毫無目的,但是有媽媽一直鼓勵;後來媽媽還在鎮上開了一家小飯店,拼命工作。
直到六十多歲的媽媽患上癌症,兒子把媽媽接到東京一起居住。
母子分開已經有十五年,再次住在一起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仿佛又像回到小時候,兒子的生活更安心了,媽媽也積極融入新的生活。她依舊照顧著孩子的飲食起居,她還做志願者去照顧別人,甚至擔心自己死後會麻煩孩子,預先為自己的葬禮節衣縮食、每月存錢。
這是媽媽啊。
(圖片來自網絡)
整本書讀下來,柔美平淡筆調裡媽媽的樣子很具體又很模糊,她像所有愛孩子的媽媽一樣,卻又有太多的不一樣,她無欲無求,她只有兒子。
而關於兒子,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懸念。因為奶奶用憐憫的語氣說過一句話:撫養的父母竟然比親生父母還親啊。
媽媽渡過了怎樣的一生?我不忍思量。
書中最後寫到:能夠被媽媽撫育成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媽媽的日記本裡夾著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