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翻開這本書,看完之後思緒萬千。
這個故事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視角展開的。
阿米爾和哈桑是喝同樣乳汁長大的兄弟,生活上,阿米爾是富家少爺,哈桑只是阿米爾的僕人。但阿米爾的父親卻對哈桑很好,每當這個時候,阿米爾就會嫉妒哈桑,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對僕人的兒子比對他好,難道因為哈桑的兔唇讓人憐惜。
12歲那年的風箏比賽是故事的一個轉折點。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之前,扭頭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哈桑追到阿米爾的風箏時,卻遇到了壞小子阿塞夫一堆人,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的風箏被阿塞夫強姦了。阿米爾目睹整件事情的發生,他沒有害怕而選擇沉默,逃避,遠遠的看著哈桑受盡屈辱。
「我看著哈桑被人強暴」 成了阿米爾背負一生的詛咒。
這之後的每個日夜阿米爾都為自己當時的懦弱感到自責痛苦。後續出乎我的意料,阿米爾沒有選擇鼓起勇氣面對現實,反而使用了損招,誣陷哈桑偷取主人的財物。最終逼迫哈桑和他的父親離開。
後來,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因為阿富汗戰爭花盡家產,逃到美國,開始了在美國的奮鬥生活。對阿米爾來說,美國是一個埋葬往事的地方,阿富汗的一切都被藏了起來,他在美國學習,畢業,娶妻,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阿米爾的父親去世時,阿米爾收到了叔叔拉辛汗的電話,電話裡通知了哈桑的死訊,並希望阿米爾能幫他找回在戰亂中丟失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阿米爾因為多年的愧疚,答應了。他決定再度回到故土,救贖自己曾經的錯誤。
哈桑是為了守護阿米爾之前的老宅被塔利班人殺害的。而阿米爾也破解了自己幼時的疑惑,哈桑是自己的父親出軌了僕人的妻子所生的孩子,而父親對哈桑的好源自於他不能光明正大的說哈桑是他的孩子,阿米爾震驚於事實,卻也更加的愧疚了。
追查索拉博的下落時,阿米爾又遇到了他幼時的噩夢,壞小子阿塞夫成為了塔利班的高層,為了救下索拉博,救贖自己對哈桑的無盡愧疚,他終於鼓起勇氣對抗阿塞夫。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又一次放起了風箏,這一次他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他說出了哈桑曾經說過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整個故事像一個救贖的輪迴。
書裡有句話「如果追風箏的人手裡拿著風箏,沒有人能將它拿走。這不是規則,而是風俗」。哈桑是最棒的追風箏的人,他從來沒有失手過,為此不惜一切,毫無保留。開始,阿米爾遭遇阿塞夫的欺辱時,是哈桑鼓起勇氣,用彈弓趕走了阿塞夫。但當哈桑受到阿塞夫的侮辱時,阿米爾可恥的退卻了。這是一場不平等的感情付出。而這樣的不平等從哈桑和阿米爾小時候的每個故事中都能看出來。我為哈桑的毫無保留感動,卻也為他的毫無保留氣惱,這樣的毫無保留是要怎樣的愛才不計回報,甚至為此付出生命。
書中說到「總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的心靈予以救贖,」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而救贖的時間可能溯及一生。」
看完全文,我卻感受到救贖是一件無能為力的事情,無論做多少,錯誤不會消失,只會減輕我們心裡的愧疚感,而這種愧疚感會減輕,卻永遠洗刷不掉。阿米爾所有對哈桑的愧疚都希望在他兒子索拉博的身上彌補,當索拉博以為要送他回孤兒院的時候,他選擇了自殺。當時我看哭了,自殺是一個可怕的詞,而一個孩子,因為戰爭,因為恐怖組織他受到了巨大的創收,在他以為自己沒有獲得救贖的時候,選擇了自殺,結束可拍的一生。幸好索拉博被救了回來,而阿米爾為他追風箏打開了他的心。
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人心如同烈陽,難以直視。我有時候也會問自己,自己是怎樣的人,關鍵時候會臨陣脫逃嗎?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嗎?會做出讓自己愧疚一生的事嗎?這當然也是沒有答案,我看不清自己的模樣。
除了人性,書中對戰爭的描述也讓我的心陣陣的疼。生在紅旗下,長在和平裡,我沒有接觸過戰爭,然而每一次影片,書籍帶給我戰爭的感官就是殘忍。戰爭沒有贏家,全是輸家,看過路西法效應,人在戰爭中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變身惡魔,抗住這變身的都是英雄。如果沒有戰爭,哈桑夫妻不會死,阿米爾也還是他的富家少爺,索拉博更不會擁有噩夢般的童年。
最後,還是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