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每個人都在勇敢地追著心中的「風箏」

2020-08-22 星空下的樹

小說《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講述了兩個同父異母的阿富汗少年截然不同又相互交織的命運,在兩個人並不對等的友誼裡發生的忠誠與背叛、堅定與迷失、面對與救贖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主人公富家少爺阿米爾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僕人的兒子哈桑從小一起長大,這種主僕友誼仿佛是阿富汗版的「迅哥和閏土」。然而這份純真的友誼終結於阿米爾十二歲那年倆人參加的鬥風箏比賽。

在那場比賽裡阿米爾打敗了所有對手,然而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必須追到最後被他割斷線的風箏。哈桑是當地最出色的追風箏高手,他替阿米爾去追風箏,許下了最動情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風箏追到了,哈桑卻慘遭欺凌。阿米爾目睹了一切,性格軟弱的他卻選擇了袖手旁觀,並為了逃避內疚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逼哈桑離開家門。

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他父親背井離鄉來到了美國,開始了新生活。遠走美國的阿米爾認為「美國是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他發現那些往事依然會湧上心來,心靈深處的罪惡讓他始終難以呼吸順暢。多年後,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電話把他從異國生活中拉了出來,真相、責任、贖罪,讓阿米爾重回闊別多年、滿目蒼痍的阿富汗,尋找和解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最後阿米爾用自己獨特的贖罪方式彌補了當年的過錯。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以阿富汗的歷史變遷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曆程為主線,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飽受戰亂的同情,審視了阿富汗的民族與宗教矛盾,歌頌了正直善良、勇於承擔的人性光輝。

風箏在書中是阿富汗人民喜愛的競技活動,同時被賦予了象徵意義:它象徵了正直勇敢、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同時也象徵了無法割捨的親情和友情。所以小說裡追風箏追的不僅是天上放飛的風箏,更是善良的人們內心深處的「風箏」。

「風箏」裡的阿富汗:動蕩的國家裡人民生活在苦難之中

鬥風箏比賽是阿富汗人民冬季的一種習俗,讀者也能透過小說內容感受到阿富汗人民對風箏的喜愛。在冬季來臨時,雖然當地的氣候比較冷,而且寒風瑟瑟,但是鬥風箏和追風箏卻成了勇敢者參與的競爭遊戲。每一場鬥風箏比賽對他們來說都相當於一場戰爭,勝利者得到的最大獎勵是撿到最後落下的風箏。作為無比的榮耀,他們會把風箏掛到家中壁爐架上,供客人讚賞。所以風箏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阿富汗人民追求和嚮往自由勇敢的民族精神。


電影《追風箏的人》劇照

鬥風箏這個原本是自由公平、充滿歡笑的遊戲活動,卻在這個宗教和種族矛盾日益突出的國度裡失去了快樂的本質。在阿米爾十二歲參加的那場比賽裡,以阿塞夫為首的邪惡少年們不守規則,又對哈桑實施了罪惡的行徑。這反映出由於國家內部的矛盾導致了社會開始動蕩不安,也扭曲了人們對民族精神的追求。

後來塔利班的統治者禁止人們再組織鬥風箏的習俗,向讀者傳遞了一個信息:傳統習俗的禁止,如同不能自由「飛翔"的風箏一樣,它扼殺了人民對勇敢精神的追尋。而完全失去民族精神的人類,在比賽中的天真與純樸的本性也被扼殺了,隨之而來的是暴力、殺戮、冷漠還有人民的血與淚。

追「風箏」的人

哈桑跟我喝過同樣的乳汁。我們在同一個院子裡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還有,在同一個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

我說的是「爸爸」。

他說的是「阿米爾」。我的名字。

如今回頭看來,我認為1975年冬天發生的事情——以及隨後所有的事情——早已在這兩個字裡埋下根源。

在小說裡追「風箏」的人主要是:父親、哈桑和阿米爾。文中提到阿米爾和哈桑是喝著同樣的乳汁並相伴長大,後面才得知兩人其實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兄弟兩人說出的第一個字暗示了父子三人的命運交織,同時他們也在彼此身上追著自己的「風箏」。

一、父親追的是對孩子的期望和「愛」的彌補

你爸爸是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拉辛汗在信裡這麼說。我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會承認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覺間充當了父親疚恨的化身。我看著哈桑,陽光打在他露出缺了兩個門牙的笑臉上。爸爸的另一半,沒有名分、沒有特權的一半,那繼承了爸爸身上純潔高貴品質的一半,也許,在爸爸內心某處秘密的地方,這是他當成自己的真正兒子的一半。

儘管爸爸認為阿米爾軟弱無能,不像自己,但他還是創造機會,希望通過後天鍛鍊讓阿米爾變得勇敢堅強。他替阿米爾報名參加了足球隊,又帶著他去看比武競賽,然而這些都無法改變阿米爾的天生性格。


電影《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和爸爸

爸爸雖然逐漸意識到天性難改的現實,但是鬥風箏比賽的勝利讓他在阿米爾身上依然看到了希望,他沒有放棄對阿米爾的期許。

逃亡到美國生活後,他努力工作維持生計,供阿米爾讀書,希望他能夠變得優秀。為了阿米爾的婚姻大事,爸爸忍受著疾病帶來的痛苦與不便 ,親自上門提親並給兒子籌辦了像樣的婚禮。爸爸在阿米爾身上所追逐的「風箏」就是那份永不放棄的期許。

對於另一個兒子哈桑爸爸是充滿了愧疚。 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聲望,直到去世他也未將哈桑的身份公之於眾,而在他內心深處也沒有公布阿桑身世的一絲意願。 也正因此,當哈桑還在自己家裡當傭人時,爸爸儘量對他進行 「愛」的補償。爸爸僱傭阿米爾的奶媽給哈桑哺乳,每年都會記得他的生日並準備好禮物,特地請來整容醫生為他治療兔唇, 甚至原諒他自己最憎恨的盜竊行為。 爸爸為哈桑所做一切事情的背後是在默默地補償著對這個兒子的愛和愧疚。

二、哈桑追的「風箏」是對阿米爾的忠誠和執著

哈桑雖是僕人,地位低下,但他內心純潔、性格勇敢,始終恪守著對阿米爾的忠誠,直到被槍殺的那一刻。當阿米爾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財物時,哈桑沒有絲毫辯解, 因為他不想給阿米爾帶來任何的傷害和難堪,只是默默地承受著莫大的冤屈而離開。

他的橡膠靴子踢起陣陣雪花,已經飛奔到街道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


電影《追風箏的人》哈桑

追風箏是哈桑天生的才能,他也願意為了阿米爾而努力追逐風箏,許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動情承諾。在小巷子裡哈桑被阿塞夫一伙人圍截,威逼他交出手中的風箏。 他知道這是阿米爾的戰利品,參加鬥風箏比賽並從中獲勝是敏感柔弱的阿米爾賴以贏得更多父愛的唯一途徑。為了阿米爾,哈桑即便被強暴也不鬆手,誓死踐行著對他的諾言。 哈桑所表現出的對阿米爾的忠誠甚至比自己的生命和尊嚴還要重要。


電影《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和哈桑

戰火的侵襲迫使阿米爾和爸爸逃亡美國,臨走前爸爸將房屋交給朋友拉辛汗看管。隨著拉辛漢的衰老,他已力不從心,因此找到哈桑,懇求他幫忙照料。 哈桑的內心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他不計前嫌答應下來,盼望著有一天阿米爾父子會再回來。當塔利班覬覦這座大房子而找藉口讓哈桑一家搬離時, 他堅決抗議,結果在街道上被槍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哈桑一生所追逐的「風箏」便是對阿米爾的忠誠和執著,無論發生什麼,他都將這一「風箏」緊緊攥著,不曾放下。

三、阿米爾追的「風箏」是對父愛的期許和心靈的救贖

由於自出生就失去母親,阿米爾在年少時渴求父愛。他希望能得到爸爸更多的關注, 於是努力迎合父親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阿米爾甚至嫉妒爸爸對哈桑的關愛,為了獨自擁有爸爸的愛不惜欺騙。 當阿米爾目睹哈桑為自己撿風箏而遭人欺辱時, 並未挺身而出,而是將其視為贏得父愛必須付出的代價。 為了追逐父愛,自私懦弱的阿米爾背叛了和哈桑之間的友誼,也在內心深處埋下羞恥與悔恨的種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 阿米爾逐漸學會了考慮後果,正視現實。成年的阿米爾也意識到不能一昧地追求父愛的滿足感, 不再只做爸爸心中認可的事情,而是理性地做自己擅長和喜愛的事。同時阿米爾在高大的父親身上也學到了勇敢與擔當的精神。阿米爾開始尋找自我,也開始反思過去和樹立責任感。

雖然在美國生活的阿米爾開始收穫人生的成功:實現當作家的夢想、婚姻幸福、生活穩定, 但他的內心卻由於年少時對哈桑所犯的錯而備受煎熬,甚至認為婚後沒有孩子也是罪有應得。可是他始終不知該如何去承認錯誤或進行彌補, 直到接到拉辛汗的電話並知道了更多的真相, 阿米爾才決定再次踏上故土,但這一點也說明阿米爾有著渴望救贖的意願,畢竟只有通過救贖才能實現自我的解放。


成年阿米爾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

為了找到和解救索拉博,阿米爾勇敢地回到家鄉,尋找到了刻著他和哈桑名字的石榴樹,再次面對兇惡的阿塞夫他不再逃避。雖然歷經艱辛和苦難,阿米爾最終成功將索拉博帶回了美國。儘管阿米爾在人性的抗爭中經歷了很長的時間, 顯得溫和而又緩慢,但是最終他沒有完全迷失自己,而且真正實現了自我救贖。

父子三人形成了相互追逐的關係:爸爸對阿米爾滿是期望,對哈桑儘是補償;哈桑為阿米爾始終不改忠誠和執著;阿米爾對爸爸渴望得到父愛,對哈桑卻努力彌補過錯、救贖自我。 就這樣,三個人都在努力追逐著自己的「風箏」。

「風箏」的追逐仍在延續

作品中為了自己的「風箏」父子三人相互追逐著,雖然最終爸爸離世,哈桑遭遇不幸,但追逐並未停止, 仍然在索拉博和阿米爾的身上繼續著。

索拉博是哈桑生命的延續,阿米爾毫不避諱地將哈桑和索拉博的身份公之於眾, 並將索拉博留在身邊細心照顧,也替爸爸把對哈桑的補償延續到索拉博身上。與此同時,阿米爾還在索拉博的身上實現了自己的救贖。


電影《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和索拉博

「 你想要我追那隻風箏給你嗎?」 他的喉結吞咽著上下蠕動。風掠起他的頭髮。我想我看到他點頭。 「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然後我轉過身,我追。

它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它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它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著。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


當阿米爾和索拉博在異國他鄉放風箏時, 風箏給索拉博帶來久違的笑容。同時阿米爾讚揚了哈桑的勇敢,坦誠面對了自己的錯誤,也拯救了自閉封鎖的索拉博。阿米爾也決心像哈桑忠誠自己那樣忠誠著索拉博, 向索拉博許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諾言。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
    今天我在讀《追風箏的人》時,也有很多這樣的瞬間,讀著讀著就會有東西擊中我,像觸電一般,需要停頓幾秒,才能緩過神來。 第一個點,就是哈桑為阿米爾追藍色風箏時,回頭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同樣在《追風箏的人》裡,在恐懼和利益面前,人性的種種,全堆在我們前面。 阿米爾是一個懦弱且自私的人,哈桑被性侵時,他親眼目睹。在衝上去救同伴和害怕被打之間,阿米爾向恐懼屈服了,轉身離去,回家,享受榮譽,儘管背負愧疚,但也沒選擇勇敢面對。
  • —《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長篇小說。他在《追風箏的人》這部作品中,主人公阿米爾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自己與僕人哈桑關於風箏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是商人,不僅富有,還非常慷慨、正直、勇敢,是阿富汗理想男子氣質的代表。阿米爾身體孱弱,內向敏感懦弱,喜歡看故事書和寫作,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能做出一件讓父親引以為豪的事情。小僕人哈桑雖然只比阿米爾小一歲,卻擔當起侍奉和保護阿米爾的責任。
  • 《追風箏的人》:用盡一生,努力做一個好人!
    ,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去追!阿米爾的風箏自始至終都在風中飄蕩,直到他從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真正了解了哈桑的善意。於是他也在努力追尋自己的風箏。相對來說,哈桑的風箏一直都握在自己的手裡。因為他知道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管別人對他如何,他總能用最真的心去面對。我們其實都曾經是阿米爾,都在追尋自己的風箏。只是我們有時候缺少勇敢,缺少擔當。以至於,我們很多時候,都變成了一個自私的人。
  • 《追風箏的人》:努力賺錢,是為了讓孩子不自卑
    電影雖然在極力還原原著的故事情節,但是短短兩個小時,始終難以將原著完整地表達出來。比如電影中的哈桑被強暴的片段,書中的描寫讓人更加難受,大概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引導每個人大腦中構建出不一樣的畫面。提高孩子的出生起點文章的主人公是「我」——阿米爾,講述了我從懦弱到勇敢的自我救贖。
  • 《追風箏的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大家都很熟悉的並且喜愛的小說,出版後因其催淚、純淨的文字、鮮明的人物而迅速走紅,圈粉無數,是一眾淚點低星人的剋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哭暈在廁所。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段不平衡的友情,和一場跨度二十年的贖罪,以及一生的懷念。
  • 紫荊說第十四期||《追風箏的人》:是小說,亦是歷史
    上面這幾句摘錄,出自《追風箏的人》--一本在全球銷量已經累積超過三千萬的超級暢銷書。為何這樣一個背景、人物、情節都緊密圍繞著阿富汗的故事能夠打動全世界讀者?近日,書評周刊記者專訪了《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等書的作者、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胡賽尼迄今出版了三本書,全部圍繞阿富汗展開。
  • 豆瓣評分8.9《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究竟在追尋什麼?
    他是阿富汗經典小說《追風箏的人》中富家少爺阿米爾兒時的好玩伴,僕人的兒子。儘管地位低下,但哈桑的內心始終如一的純淨,及無條件對忠誠的捍衛。而這一切,都被隨後而來的阿米爾看在眼裡。然而,由於怯懦,阿米爾沒有像哈桑保護他那樣,勇敢地站出來保護哈桑,他選擇了轉身離開,就像這一切他都未曾看見過。
  • 《追風箏的人》丨人的一生就是一場關於自我救贖的追逐
    《追風箏的人》劇照《追風箏的人》是一部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德所作的長篇小說。而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一個富人家庭,父親是個地毯商人,一生都在致力於慈善,幫助他人。阿米爾從小懦弱,幸好身邊有個非常勇敢的僕人哈桑,雖身材嬌小,可是經常為自己的少爺阿米爾出頭。由於這個性格原因,父親很不喜歡阿米爾。為了得到父親的肯定,他參加了「風箏比賽」(規則是用自己放飛的風箏割斷別人的線並獲得斷線的風箏)並取得了冠軍,為了保證成績有效,哈桑幫阿米爾找到了第二名的風箏。
  • 從《追風箏的人》到《少年的你》|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的父親,與僕人的妻子通姦,生下了哈桑,一生都在不敢承認的悔恨中煎熬;在家庭關係中,父母敢於正視自己的不堪,及時糾錯,勇敢擔責,孩子才會受到正向的引導。阿米爾的父親鋪墊好了他的求學之路,但一生都未敢坦誠真相,未能及時糾錯,讓阿米爾在內心反叛中,嘴上附和,心中排斥,做下了讓自己悔恨一生的事。
  • 《追風箏的人》,一部關於背叛和救贖的史詩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就講述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但卻是充滿了力量。這本小說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人,1965年出生,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從醫的同時他也開始了文學創作,醫治病體更醫治靈魂,他覺得他有這份責任。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但阿米爾的父親卻對哈桑很好,每當這個時候,阿米爾就會嫉妒哈桑,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對僕人的兒子比對他好,難道因為哈桑的兔唇讓人憐惜。12歲那年的風箏比賽是故事的一個轉折點。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之前,扭頭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哈桑追到阿米爾的風箏時,卻遇到了壞小子阿塞夫一堆人,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的風箏被阿塞夫強姦了。
  • 你看不懂的《追風箏的人》
    ,一樣越飄越遠小說《追風箏的人》有一段鬥風箏比賽,阿米爾割斷了對手最後一個風箏,贏了比賽,但還不夠,比賽最大的榮耀是得到最後掉下的那隻藍風箏。哈桑拿石頭砸阿塞夫,阿塞夫一夥一起撲向了哈桑,把他按到在地,不斷的欺負侮辱。出門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幕,但是他害怕阿塞夫,一直躲在拐角處。歸來的哈桑,衣服裂著缺口,沾著泥土,滴著血,阿米爾假裝沒有看到,接過風箏,回到了家,繼續接受著父親讚許。從那以後,阿米爾再也無法面對哈桑。
  • 追風箏的人卻因風箏而死!主人與僕人最後竟是孿生兄弟?
    《追風箏的人》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便是如此,他有很多後悔的事情,但最後悔的莫過於參加那場童年的追風箏比賽,以及對自己僕人哈桑的背叛。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親如兄弟,吃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甚至擁有同一個父親。但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僕人;一個是普什圖人,一個是哈扎拉人;一個是遜尼派,一個是什葉派。
  • 《追風箏的人》:救贖。塵封多年的秘密被揭曉,該如何去選擇面對
    而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的問世,給世人揭露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阿富汗,20世紀的阿富汗平靜祥和,充滿人文氣息,那時候的孩子可以無拘無束的在街道上奔跑,有著青青草坪,有著進口的山地車,有著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
  • 淺析《追風箏的人》: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
    在所有人都閉門不出倍感無聊的日子裡,重溫了小說《追風箏的人》,正值今日雨雪紛紛,眼前浮現了兩個少年追風箏的畫面,十分應景!作者賦予哈桑的忠誠、勇敢、善良等品質,像風箏一樣,是他們苦苦追尋的命中的缺失。在作者筆下,天空中布滿了紫色和紅色的晚霞,美麗的風箏下粘滿了玻璃屑的風箏線,都是在告訴我們: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1、追求美好的過程中,也許從來不乏傷害。
  • 《追風箏的人》:愛人不愛己,值得嗎?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看過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雖然我在哈桑身上感受到了他對阿米爾無私地愛,但也感受到他主動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精神奴隸」,一個不會有絲毫抱怨,對阿尼爾無比順從的奴隸。哈桑愛著阿米爾,這是超越性別,有別於喜歡的愛,但我認為這樣不好,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而完整的,每個人最該愛的還是自己!
  • 從敘事方式、主題呈現、藝術特點談談《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魅力
    ——哈桑初讀這句話時,我正沉浸在書中情節無法自拔,內心被觸動而變得柔軟,這句話出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此書由作家李繼宏翻譯出版,是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並且在2018年入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書單。
  • 《追風箏的人》|那個看著朋友被糟蹋的人,最終回去贖罪了
    &34;這是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的一句臺詞。電影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就是父親口中那個「會長成懦夫的人」。他的懦弱被作者當成了敘事的枝幹,因為他的懦弱,他最好的朋友哈桑被推向地獄,而他本人,即使早已遠走他鄉,靈魂卻一直飽受折磨。
  • 面對惡行,拒絕逃避,否則你會失去更多——《追風箏的人》
    父親勇敢,聰明,樂善好施,受人愛戴。父親可以赤手空拳打死黑熊,為建造孤兒院而自學建築,對所有陌生人都給予幫助,甚至和所有人都無話不談,但除了阿米爾。阿米爾和哈桑天天膩在一起,打撲克、看電影、無憂無慮地追逐風箏。書中描繪的童年生活趣味十足、乾淨純潔、無憂無慮,讓讀者深深陷入他們的甜蜜的童話世界中。如果沒有那件事發生,我相信他們會是永遠的好朋友。
  • 《追風箏的人》:一個關於罪與寬恕、恐懼與救贖的故事
    他從2001年開始寫《追風箏的人》,雖說小說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虛構的,但取材於他在喀布爾的童年經歷。在美國生活了27年之後,作者於2003年回到阿富汗,並震驚地發現那裡的恐怖現狀,即使他已經寫了一個非常現實和詳細的虛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