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後,阿富汗成了麻煩的代名詞,印象中的阿富汗是一個炮火連天,滿目瘡痍,更是被恐怖武裝分子塔利班統治的地方。而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的問世,給世人揭露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阿富汗,20世紀的阿富汗平靜祥和,充滿人文氣息,那時候的孩子可以無拘無束的在街道上奔跑,有著青青草坪,有著進口的山地車,有著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阿富汗少年,一個是富家少爺阿米爾,一個是僕人哈桑,因一場風箏比賽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懦弱的阿米爾為此深陷懊悔與自責,直至成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阿米爾知道了塵封多年的秘密,為了贖罪,再次回到故鄉,希望能為故去的哈桑完成最後一件事。這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故事。
主人公阿米爾出身在阿富汗一個小資家庭裡,其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富商,據說年少時敢於和狗熊搏鬥,非常的正直和勇敢;其母親在生他時,因難產而去世。缺乏母愛的他,格外的希望父親的疼愛。然而他的父親總是對他視而不見,阿米爾把父親不喜歡自己的原因歸咎於母親因自己而亡,造成了他不敢直面父親,在父親面前總是膽怯和緊張不安的。父親則希望阿米爾能像自己一樣勇敢,能在賽場上比武競賽,面對欺負時能奮勇的還擊,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不是成天埋在書堆裡當一個舞文弄墨的懦夫。可以說阿米爾整個童年都在想方設法吸引父親的關注,追尋著父親的愛。
阿米爾追尋著父親的愛,而他的僕人哈桑卻不費吹灰之力享受著父親的關愛,哈桑比他聰明,比他勇敢,父親的眼神裡總是不自覺的流露出對哈桑的讚許,不僅記得哈桑的每個生日,更是請名醫為哈桑治好了兔唇。儘管二人喝著同樣的乳汁長大,忠誠的哈桑對阿米爾有著&34;的真摯誓言,這並不妨礙阿米爾對哈桑的嫉妒,甚至視他為奪走父愛的假想敵,希望哈桑能離父親遠一點。最終阿米爾迷失了自己,迷失在對父親的渴望和對哈桑嫉妒的困惑裡。
而另一方面階級和種族觀念,深深的影響著阿米爾。雖然阿米爾從小和哈桑一起長大,一起玩耍,甚至阿里也曾說過&34; ,阿米爾始終無法把哈桑當成朋友。無論二人的關係多麼親密,阿米爾是主,哈桑是僕,這個階級關係是無法改變的。阿米爾視為標杆的父親,從小和阿里一起長大,也未把阿里當成朋友。阿米爾把哈桑的忠誠和奉獻看做是理所應當的。更為重要的是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哈桑是哈扎拉人。在故事發生的那個時代,哈扎拉人備受歧視,他們被視為&34;&34; 。更有極端種族清洗分子阿塞夫,發誓要對哈扎拉人趕盡殺絕,建立一個只有普什圖人的王國。阿塞夫不斷的找哈桑和阿米爾的麻煩,而阿米爾在面對阿塞夫質問為什麼要和哈扎拉人做朋友時,第一反應居然是哈桑並不是我的朋友。最終阿米爾迷失了自己,迷失在對階級和種族偏見的困惑裡。
身為僕人和哈扎拉人的哈桑從出生之時起就註定是文盲,但格外的喜歡聽阿米爾講故事,出於嫉妒,阿米爾常常在講故事時故意歪解原意,以此來戲弄哈桑,哈桑總是對阿米爾講的故事深信不疑,直到阿米爾12歲那年的一場風箏大賽,改變了兩人彼此的命運。
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是阿富汗的傳統,誰的風箏要是能把其他的風箏線都割斷,並拿到最後一隻掉落的風箏,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這是阿米爾父親從小就熱衷的比賽,如果能在這個比賽中獲勝,父親勢必會對阿米爾另眼相看,阿米爾渴望贏得這場比賽。
比賽這天,阿米爾如願的&34;下了天空中所有的風箏,現在只需要拿到最後掉落的藍風箏,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哈桑帶著阿米爾的期待轉身就去追,並說出了感動無數人的友情告白&34;(為了你,我願意去追一千次一萬次)。然而就在哈桑拿到藍風箏後不久,就被極端分子阿塞夫等人攔住,只要哈桑能交出風箏,就可以被繞過一劫。哈桑知道對阿米爾風箏意味的非同一般,誓死不肯交出。躲在角落的阿米爾默默的看著這一切。這時候如果他挺身而出,可能面臨著被惡霸的毒打風險,更有可能失去藍風箏,從而讓父親失望,錯失父親的愛。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眼看著哈桑被眾人強姦,怯弱的阿米爾選擇視而不見,轉身離去。拿到風箏的阿米爾果然得到了父親的稱讚,可是他並沒有感到喜悅,相反他被罪惡感包圍著,因為他的自私和懦弱,他背叛了哈桑。
阿米爾害怕看到哈桑真摯的眼神,堅定的聲音,他天真的以為只要哈桑不在這裡了,他的罪孽就能消失殆盡。阿米爾知道父親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偷竊,為此他犯了一個更為嚴重的錯誤—栽贓陷害哈桑偷竊,而哈桑為了維護阿米爾的形象承認了&34;。儘管父親選擇了原諒,然而哈桑父子最終還是離開了。哈桑的離開並沒有讓阿米爾感到釋懷,反而加重了他的罪惡感,內疚感,他再次背叛了哈桑,在他此後的歲月裡,他的良心備受煎熬。
隨著阿富汗的戰亂,阿米爾和父親選擇移民美國,在一個沒人知道他過去的地方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阿米爾成為了一名作家,並娶了前將軍的女兒索拉亞為妻,然而二人結婚多年卻始終檢查不出無法生育的原因。阿米爾把這一切歸咎於是老天對他懲罰。直到38歲那年阿米爾接到拉辛汗(阿米爾父親的好友)的電話,他知道了一個驚天大秘密,哈桑已經去世,而且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他終於明白為什麼父親這麼厭惡偷竊,為什麼對哈桑總是偏愛,他發現他和父親是如此的相似。他的父親通過行善來贖罪,現在他也有一條自救的路可以選擇—帶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離開戰亂的阿富汗。
在經過一番思想建設後,阿米爾時隔多年,踏上了返鄉的道路。他再一次面對阿塞夫—塔利班恐怖分子,只是這一次,他沒有選擇逃避,二人進行了決鬥,可想而知,阿米爾毫無返還之力,他被阿塞夫打斷了肋骨,打掉了牙齒,甚至被打成了兔唇。可是阿米爾卻笑了起來,有生之年他終於勇敢了一次,為他人挺身而出,阿米爾的內心終於得到了安寧。
經過九死一生,阿米爾最終救出了索拉博,並決定收養他回美國,坦蕩的向他人介紹&34;。小說的最後也是甜蜜的,阿米爾帶著自閉的索拉博去參加風箏比賽,並向他演示童年時期是如何和哈桑一起鬥風箏,且成功的割斷了一根風箏線,索拉博的嘴角仿佛有一絲微笑,阿米爾心甘情願的為他去追風箏,並說出了那句深情告白&34;。
12歲那年,為了贏得最終的風箏比賽,阿米爾背叛哈桑,深陷內疚,終於在38歲這年,因為放風箏,得到哈桑兒子索拉博的微笑,內疚得到完全的釋放。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到中年的阿米爾終於成長為堂堂正正的男人,完成了一場心靈的自我救贖。
人性本惡。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去面對。主人公阿米爾從最初的懦弱,到最後積極勇敢的彌補過錯,這樣的行為也許得不到讀者的原諒,但卻能贏得讀者的尊重。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風箏,是否有勇氣面對決定著風箏的方向,願我們每個人都有勇氣,坦蕩的面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