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追風箏的人》: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

2020-09-03 帶刺的唯伊

在所有人都閉門不出倍感無聊的日子裡,重溫了小說《追風箏的人》,正值今日雨雪紛紛,眼前浮現了兩個少年追風箏的畫面,十分應景!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

百科中寫到: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

然而,我卻一直在想,哈桑真的存在嗎?他也許只是作者塑造的一個理想型任務,是書中其他人物人格成長的需要,是在漫長的生命中,想要有那麼一個人,原諒他們曾經的過錯。作者賦予哈桑的忠誠、勇敢、善良等品質,像風箏一樣,是他們苦苦追尋的命中的缺失。


在作者筆下,天空中布滿了紫色和紅色的晚霞,美麗的風箏下粘滿了玻璃屑的風箏線,都是在告訴我們: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


1、追求美好的過程中,也許從來不乏傷害。

阿米爾和哈桑喝同樣的乳汁、在同一個院子裡長大,一起爬白楊樹,一起用鏡子把陽光反射進鄰居家,一起用彈弓將胡桃射向鄰居家的牧羊犬。

他們是從小到大的玩伴,然而在阿米爾眼裡:從來不認為哈桑是朋友。他是普什圖人,哈桑是哈扎拉人,天生的優越感讓阿米爾認為,沒有什麼能夠改變。

哈桑從未拒絕阿米爾任何事情,遇到危險也總是擋在前面,他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鬥風箏比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割斷敵手的風箏線,並且追到最後一隻掉落的風箏,被視為無上榮耀。阿米爾擅長鬥風箏,哈桑擅長追風箏。在冬日最大的鬥風箏比賽中,阿米爾打敗了最後一個敵手,割斷了對方的風箏後,哈桑去替他追風箏。可是,久久未歸。

阿米爾找到哈桑的時候,哈桑為了保護那隻象徵著勝利的藍風箏,被壞孩子阿塞夫玷汙。阿米爾躲在角落裡目睹一切,因為害怕,因為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他跑開了。

他甚至想: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免費的。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

黃執中曾說:人是善於自我合理化的動物。

人在傷害別人的時候,竟然希望對方能理解,那迫在眉睫的厄運,是為了某個崇高的目的。

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阿米爾背負著謊言和愧疚,為了緩解內心的糾結,在生日宴會後,將自己的生日禮物藏在哈桑家中,污衊哈桑盜竊。哈桑的父親阿里帶著哈桑離開,不久阿米爾也隨父親到了美國,自此兩人再也沒有見過。

阿米爾終於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得到注視而非僅僅被看到,得到聆聽而非僅僅被聽到。

然而他失去的不止是一個夥伴,一個為他千千萬萬遍的人。還有他的勇氣、忠誠與擔當。

新的地方,也許有新的開始,卻並不意味著可以埋葬過去。哈桑永遠是阿米爾無法說出口的傷痛,他甚至無法聽到這個名字。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故人拉辛汗的電話:這裡有你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他歷盡艱辛,終於找到哈桑的遺孤索拉博,並為其爭取移民、收養,至此,他才終於從舊事中得到救贖。


2、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在阿米爾心中,他的父親是一個偉大的存在,他極具商業頭腦,他的房子是全喀布爾最美觀的建築、最華麗的屋宇;他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曾赤手空拳和黑熊搏鬥;他善良,獨力建造恤孤院並親自設計施工圖;他正直勇敢,不畏強權,為弱小的阿富汗婦女挺身而出。

他能享受在喀布爾的富貴繁榮,也能在異國他鄉的艱難中從頭來過,並活得風生水起。

阿米爾的父親曾說:罪行只有一種,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

讓我們倍感敬佩,絲毫不懷疑這樣一個人值得尊重。直到他父親的摯友拉辛汗告訴他:哈桑的父親阿里沒有生育能力,哈桑其實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是他父親的兒子。

得知真相,讀者都愕然,何況乎阿米爾。阿米爾的父親,也曾犯下了他曾說過的盜竊的罪行,他偷走了阿米爾知道有兄弟的權利,偷走了哈桑的身份,偷走了阿里的尊嚴和榮譽。

他愧對於照顧了他四十多年的阿里,內疚於不能公開表露對哈桑的愛已盡為父之責,痛苦於將滿身怨氣發洩在阿米爾身上。

這種深切自責,讓其終此一生都在尋求救贖。他施捨街頭的窮人,捐錢給有需要的朋友,建恤孤院等,當罪行帶來善行,那才是真正的救贖。


3、得到原諒不難,但被接納才能換來新生。

哈桑的母親莎娜芭在哈桑剛出生不久就跟著一群藝人跑掉,她無法忍受殘疾的阿里,她想像著更好的生活。也許,她有這樣的資本,她笑帶酒窩、步履款款、美麗非凡,凡是在街上見到她的人,無論男女,都會忍不住多看她幾眼。這樣的人,註定無法接受平凡的一生。

史記《呂不韋列傳》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

紅顏易老,以色侍人,能持久乎?在哈桑25歲的時候,莎娜芭回來了,她牙齒掉光、頭髮灰白蓬亂,手臂生瘡、左眼失明。她哭著請求哈桑的原諒。

這樣聲名狼藉,拋夫棄子,讓小時候的哈桑備受欺辱的人,哈桑完全可以輕飄飄地說一句「原諒」,然後將其拒之門外。然而哈桑只是衝出房子,全力奔跑,他跑了很久,回來的時候,他說:你現在在家裡了,和家人在一起。

「原諒」二字很簡單,上嘴皮碰下嘴皮,但餘生不必牽連。在那樣混亂的朝不保夕的局勢,一個身患重疾的人的生死,有誰會在意?


莎娜芭想要追求更精彩的人生,富足、自由,為此她不惜淪為眾多男人的玩物。老之將至時,才終於明白平凡才是人生的答案。她很慶幸,她找回了哈桑,他接納並悉心地照顧她。他們一起種菜、修剪籬笆,一起迎接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到來。她將她的餘生都回饋給了哈桑一家。

如我之前所想,哈桑真的存在嗎?也許存在,他是他們所有人的虧欠,他們終此一生,都在彌補這樣的虧欠,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救贖;也許不存在,是他們內心那個勇敢、忠誠、善良的靈魂在引導著自己,去不斷地修正自己曾經的選擇,以期待在現世獲得內心的安穩。


不論如何,我想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就像美麗的玫瑰開在荊棘上;像天空除了有紅色的雲,還交雜著紫色的雲;像阿米爾的風箏一樣,在高空翱翔,風箏下連著粘滿了玻璃屑的風箏線。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說: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我們一生,總是在追逐,為一些美麗的夢想。在追逐的過程中,不乏手段和傷害,它讓我們的人生背上了沉重的枷鎖,讓本來輕盈的初心像被割裂的風箏一樣,隨風不知道飄向了何方。

那麼,如若有些傷害無可避免,希望我們能追回那隻被割斷的風箏,找到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作者簡介:桑榆簡簡,小女子一枚。執筆寫悲歡離合,用心品人生百味。關注我,讓我陪伴你。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一部關於背叛和救贖的史詩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就講述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但卻是充滿了力量。這本小說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人,1965年出生,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從醫的同時他也開始了文學創作,醫治病體更醫治靈魂,他覺得他有這份責任。
  • 從敘事方式、主題呈現、藝術特點談談《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魅力
    ——哈桑初讀這句話時,我正沉浸在書中情節無法自拔,內心被觸動而變得柔軟,這句話出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此書由作家李繼宏翻譯出版,是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並且在2018年入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書單。
  • 《追風箏的人》丨人的一生就是一場關於自我救贖的追逐
    《追風箏的人》劇照《追風箏的人》是一部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德所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主旨是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故事梗概: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富汗正經歷著國家的動蕩。而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一個富人家庭,父親是個地毯商人,一生都在致力於慈善,幫助他人。阿米爾從小懦弱,幸好身邊有個非常勇敢的僕人哈桑,雖身材嬌小,可是經常為自己的少爺阿米爾出頭。由於這個性格原因,父親很不喜歡阿米爾。
  • 《追風箏的人》:救贖。塵封多年的秘密被揭曉,該如何去選擇面對
    而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的問世,給世人揭露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阿富汗,20世紀的阿富汗平靜祥和,充滿人文氣息,那時候的孩子可以無拘無束的在街道上奔跑,有著青青草坪,有著進口的山地車,有著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
  • 《追風箏的人》:一個關於罪與寬恕、恐懼與救贖的故事
    這些話表明,他內心沉重的罪惡感和尋找救贖的焦慮。他覺得自己活該挨一拳打到幾乎要死的地步,他需要為他所做的事受到懲罰。最後,阿米爾學著哈桑,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通過照顧哈桑的孤兒找到了救贖之路。電影的名稱「追風箏的人」得名於古代放風箏的遊戲,男孩們用竹子和薄紙做成「風箏戰士」。
  •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都在勇敢地追著心中的「風箏」
    小說《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講述了兩個同父異母的阿富汗少年截然不同又相互交織的命運,在兩個人並不對等的友誼裡發生的忠誠與背叛、堅定與迷失、面對與救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以阿富汗的歷史變遷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曆程為主線,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飽受戰亂的同情,審視了阿富汗的民族與宗教矛盾,歌頌了正直善良、勇於承擔的人性光輝。
  • 《追風箏的人》:為什麼你的孩子保護不了自己?
    當我在夜裡讀著這本《追風箏的人》時,不知哽咽抽泣了幾回,又望著那在熟睡中的孩子,不由的想,我該怎樣教孩子們保護自己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小說《追風箏的人》中,以第一人稱訴說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之間的成長的故事。在阿富汗,這個遭遇外侵內亂的國家,孩子們長大成人,顯得更加艱難,他們像在狹縫中生長的野草,像推著石頭的西西弗斯。阿米爾背負著背叛朋友哈桑的罪惡感,離開了阿富汗,在美國生活。
  • 面對惡行,拒絕逃避,否則你會失去更多——《追風箏的人》
    這是一本關於愛、背叛、愧疚、贖罪的小說。書中善與惡的輪迴,情感的細膩真摯深深感動了我。我一度懷疑這是作者的自傳,因為他的第一部作品竟可以如此震撼。愛與背叛阿米爾是普什圖人,他的父親是當地著名的富商,家庭環境優越。他體貼。他會為好朋友哈桑講故事,他會安慰受到言語侮辱而流淚的哈桑。他懦弱。
  •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對於追風箏的人這部片子,很多人只從兩個孩子阿米爾和哈桑友誼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過於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導演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電影《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卡勒德·胡塞尼同名小說,該影片豆瓣評分8.2分,聚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僕人哈桑身上的一起放風箏的童年,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我陪作者完成一次心靈救贖
    一年一度風箏大賽,為了讓我拿第一名,哈桑去幫我追風箏,哈桑跑的飛快。我被他落在了身後,他跑到一條荒蕪的小徑中,遇到了阿塞夫一伙人,哈桑受到了欺辱。我躲在角落裡默默看著這一切,並沒有為他挺身而出,並不是因為我懦弱而是出於嫉妒,為了贏回爸爸,跑開了。
  • 《追風箏的人》:有一種自我救贖叫為你千千萬萬遍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最近有幸看了一遍,這部小說主要圍繞著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兩個人展開,描述了他們小時候到長大這個過程中的經歷以及阿米爾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只有在沒人的時候才會跟哈桑玩,哈桑在生活中總是一個為阿米爾少爺著想的人,對阿米爾少爺非常地忠誠,而兩人之間也很要好,親密無間。
  • —《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長篇小說。他在《追風箏的人》這部作品中,主人公阿米爾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自己與僕人哈桑關於風箏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是商人,不僅富有,還非常慷慨、正直、勇敢,是阿富汗理想男子氣質的代表。阿米爾身體孱弱,內向敏感懦弱,喜歡看故事書和寫作,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能做出一件讓父親引以為豪的事情。小僕人哈桑雖然只比阿米爾小一歲,卻擔當起侍奉和保護阿米爾的責任。
  • 美國暢銷書《追風箏的人》讀後感——解讀悲劇性人物:哈桑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品,在美國2005年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第三。豆瓣的評分也比較高——8.9分。 豆瓣評分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的友誼展開,講述著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 《追風箏的人》:愛人不愛己,值得嗎?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看過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書中,我們會憎恨阿米爾的背叛、拋棄,會為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不已,但本文中我並不是要將書中的故事和寓意複述一遍,而是想從心理層面去解讀兩個孩子,讓我們發現更新的東西。故事,也許會和你想的不一樣!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但阿米爾的父親卻對哈桑很好,每當這個時候,阿米爾就會嫉妒哈桑,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對僕人的兒子比對他好,難道因為哈桑的兔唇讓人憐惜。12歲那年的風箏比賽是故事的一個轉折點。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之前,扭頭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哈桑追到阿米爾的風箏時,卻遇到了壞小子阿塞夫一堆人,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的風箏被阿塞夫強姦了。
  • 《追風箏的人》:用盡一生,努力做一個好人!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從此踏上了自我救贖之路,並且歷盡艱辛,用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再次找到新生命。在趕走哈桑之前,阿米爾始終都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而當哈桑死後,他知道了哈桑也是自己的兄弟後,開始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 追風箏的人:今晚真主會聽到誰的祈禱,她的還是我的?
    《追風箏的人》後半部分高潮迭起,秘密揭露,人心詭譎,救贖一波三折,要駕馭好這些情節,考驗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小說的前半部分,都是作者的蓄勢過程,在後半部分,作者筆力爆發,無論是阿米爾內心的掙扎,還是塔利班分子阿塞夫的反人之常情的表現,死裡逃生的索拉博的自我封閉,作者都穩妥地把握住了,細節之處非常真實,把我拉進了故事之中,滿目瘡痍的阿富汗,無望的救贖。
  • 《追風箏的人》:他是最大的「盜竊者」,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這是小說《追風箏的人》中主人翁阿米爾父親的一段話,他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盜竊,他認為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有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有心理學家武志紅,娛樂明星張一山等人。小說講述的是阿米爾的父親在妻子去世不久後,強暴了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後,引發的一系列關於友誼、背叛、贖罪、愛情的感情,最後父子倆人成功救贖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卻因風箏而死!主人與僕人最後竟是孿生兄弟?
    《追風箏的人》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便是如此,他有很多後悔的事情,但最後悔的莫過於參加那場童年的追風箏比賽,以及對自己僕人哈桑的背叛。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親如兄弟,吃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甚至擁有同一個父親。但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僕人;一個是普什圖人,一個是哈扎拉人;一個是遜尼派,一個是什葉派。
  • 豆瓣8.9:《追風箏的人》從人性觀的角度解讀阿米爾的成長之路
    文:張沐子《追風箏的人》是卡列德·胡賽尼的處女作,一經出版就席捲了美國各大榜的榜單,也讓名不經傳的作者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該小說主要描寫了阿富汗的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其中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了無數人,很多人將阿米爾的回到阿富汗,帶回哈桑孩子索拉博稱作是自我救贖。我想起小說裡的一句話「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相反,阿米爾在做了對不起哈桑的事後總是感到痛苦,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只不過童年時的他太缺愛。在我看來,這部小說更像是阿米爾找回自我的故事,也是他的成長故事,從一個「自私」的人蛻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