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他是最大的「盜竊者」,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2020-08-28 一知半姐

「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就偷走了一條性命;當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就奪走了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就偷走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就偷走公平的權利。」

這是小說《追風箏的人》中主人翁阿米爾父親的一段話,他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盜竊,他認為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但是,在小說的結尾,我們卻驚奇地發現他竟然是最大的竊賊,他盜竊了阿里成為父親的權利,盜竊了哈桑知曉事情的權利。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有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有心理學家武志紅,娛樂明星張一山等人。小說講述的是阿米爾的父親在妻子去世不久後,強暴了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後,引發的一系列關於友誼、背叛、贖罪、愛情的感情,最後父子倆人成功救贖的故事。

父親一生充滿傳奇,敢於與熊搏鬥、富裕而有威望、痛失正直芳年的妻子,獨自把兒子撫養成人、熱愛家園和祖國、幫助窮人和朋友,近乎是個完美的男人。但完美的光環下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罪惡,罪惡給他帶來了深切的自責和痛苦。

幸運的是,他成功的將自己的罪惡轉化成內心的安寧與生活的熱情。他的罪行導致了真正的善行,如果用幾個詞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勇氣、正義、愛。而正是這些能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磨滅的烙印。

從把孩子當作圖畫練習冊到獨立的人格

這個光環照耀下的男人,其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父親。

他像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他對兒子阿米爾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兒子熱愛足球、喜歡比武競賽、對欺負自己的人敢於伸出拳頭;希望阿米爾遺傳他那堅強而好鬥、勇敢正義的基因。

可是,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一本圖畫練習冊,可以隨意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父親期望的,阿米爾一樣都沒有。他非但不喜歡足球,連當觀眾也心不在焉;他會因為比武競賽中,騎士摔倒嚇得哇哇大哭;面對小朋友的欺負時,他表現的無動於衷。他喜歡的僅僅是閱讀小說和詩歌。

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父親,似乎他的兒子就必須是爭強好勝,否則就是一種恥辱。

看到這樣的矛盾,有多少父母不是如此呢?他們認為給了孩子生命,就能控制孩子的靈魂,左右孩子的思想,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藉助你來到這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但事實上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父母並不多。

當阿富汗被俄國侵略,父親帶著阿米爾逃往美國後,他放下曾經的高貴身份,開始從事加油站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父親之所以拼盡全力就是為了讓兒子接受好的教育,供養兒子上大學,希望兒子能夠成才。

所以,當兒子大學專業選擇主修英文時,父親表現的非常失望。在他的眼裡,只有醫學、律師才是真正的工作。

小說如果就此打住了他們的父子關係,那麼就太老套無趣了。阿米爾的父親終究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後來他終於改變了自己的主意,對兒子的選擇表現了前所未有的稱讚:他將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作家。

曾經父親在精神上差點殺死了阿米爾,後來的父親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給兒子莫大的支持,讓他最終成為了一位知名的作家。

在兒子的成長道路上,雖然他沒有自己爭強好勝的性格,但他從小一直都有作家的夢想。作為父親,他有什麼理由不去支持呢?

作為父母,如果能正確認識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生來自由,而不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調色板,尊重孩子的夢想,鼓勵並支持孩子實現夢想,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相反,不承認孩子獨立人格的父母,硬把自己的夢想塞給孩子,讓孩子代替自己圓夢,只會嚴重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結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自我矛盾下的父愛

其實,這個完美男人的光環下隱藏更大的秘密是「盜竊罪」。他在妻子去世不久後,強暴了僕人阿里的妻子莎娜芭,生下了哈桑。

所以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被社會承認的阿米爾,但膽小懦弱,在道德和情感上搖擺不定;另外一個就是沒名分的哈桑,單純、忠誠、正義而勇敢。

他深愛著兩個孩子,他會給阿米爾13歲生日舉辦盛大的宴會,也會在哈桑10歲時請人修復他的兔唇。遺憾的是,他不能與哈桑相認,哈桑只能以僕人的身份寄居在家裡。作為父親不能盡人父之責,所以他對哈桑充滿了深深的內疚感。

他內心越是愧疚,就越想彌補,當事情不能盡人如意時,情緒往往就會發洩在了另外一個享有權利的兒子阿米爾身上。於是越陷越深,讓他的生活充滿了矛盾和痛苦。

他就像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一半是有名分的阿米爾,不知不覺成了他疚恨的化身;另一半是沒名分的哈桑,是他內疚的對象。這是他內心掙扎的第一個矛盾。

他建造的恤孤院落成前一天,想帶阿米爾和哈桑一起去喀布爾湖玩。但阿米爾為了獨享父親,撒謊哈桑生病了。雖然父子倆一起出遊,但他表現毫無興致,這讓阿米爾非常失望。

阿米爾渴望得到父愛,但發現父親更喜歡哈桑,於是他想盡各種辦法博得父親的歡心。首先,阿米爾努力寫小說,可惜父親並沒興趣;其次,阿米爾儘量弱化哈桑的正義和勇敢。例如當有人欺他時,哈桑會挺身而出,阿米爾會在父親面前隱瞞。

阿米爾越是如此,父親越是失望。父親愛哈桑為阿米爾奮不顧身的那份勇氣,但他憂慮阿米爾的膽小懦弱。

兩個兒子似乎成了他的兩個側面,他從哈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又不願意面對自己懦弱的一面,所以對阿米爾若即若離。這是第二個矛盾。

但誰天生就是懦夫呢?他根本不知道阿米爾的懦弱是因為從小缺乏被愛的感覺,缺乏安全感,才造就了膽小懦弱的性格。

正因為這些矛盾,阿米爾表面上看似身份高貴卻生性懦弱,而哈桑成為僕人的兒子雖然勇敢卻備受欺凌,兩個兒子都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到父愛,這也是導致阿米爾與哈桑悲劇故事的潛在因素。

但這並不代表他就是堅強的「懦弱」。就像小說中寫到的,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風箏一樣,它往更高更遠的天空,卻受著那根細細絲線的牽引無力擺脫。

哈桑就是那根絲線,父親才不至於消失在天際或者跌落在塵埃。最終他的自責帶來了善行,一種真正的善行。

善行是贖罪的最好方式

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這是他一生最痛恨、恥辱的事情。這種痛苦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是消極對待,一錯再錯;另一類是積極應對,罪行帶來善行,實現人生的救贖。父親顯然是後一種。他天生勇敢正義,而這種精神讓他的善行變得令人更加敬佩。

當他們父子逃亡白沙瓦時,遇見俄國士兵準備欺辱與其同行的少婦時,手無寸鐵的父親挺身而出,救出了少婦,差點吃了槍子彈。他發出了震聾發聵吼聲:戰爭不會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和平時更需要他。

是的,父親天生如此,就像他敢於赤手空拳與黑熊搏鬥一樣、就像他黑眼珠一瞪,會讓「魔鬼跪地求饒」一樣、也像德高望重的法官爺爺收養阿里的善心一樣。高尚的情操,在阿富汗喀布爾,他早就具備,這種精神沒有因為失去了家園而褪色。

在阿富汗喀布爾,父親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財物他施捨街頭的窮人、把錢給需要的朋友、還建造恤孤院。

這些不僅緣於他的天生的品質,更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的愧疚。他曾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盜竊者」,他剝奪了阿里成為父親的權利,也剝奪了哈桑應該享有的幸福。他為此感到深深的自責,最後終於找到解脫的辦法,那就是善行。

在父親的葬禮上,成群的哀悼者排著隊為他禱告:……幫我在泰曼尼蓋了房子……在我走投無路是,他借給我錢……他與我一面之緣,幫我找到了工作……他就像我的兄弟……


父親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成功地實現了自我救贖。就像他找到了那根被割斷的絲線,鼓起勇氣追尋飄落在遠方的風箏,最終獲得了內心的安寧。正如拉心汗所說:當罪行導致善行時候,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父親是一個敢於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他為自己「罪行」找到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這也他對兒子阿米爾一生最大的影響。

阿米爾13歲時贏得了風箏冬季巡迴賽,哈桑為了能幫阿米爾撿回那隻具有象徵意義的藍色風箏,不幸被阿塞夫侮辱。阿米爾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可是他沒有挺身而出。為此,阿米爾一直心懷內疚,不能面對哈桑,甚至把他們父子趕出了家門。

在阿米爾成長的日子裡,他一直生活在自我矛盾和內疚中,卻沒有面對錯誤的勇氣。直到拉辛汗告訴了阿米爾關於父親的故事後,阿米爾終於鼓起勇氣去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尋找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並與阿塞夫進行一場生死的決鬥,奪回索拉博。

父親和阿米爾兩個都背叛了為他們付出生命的人,父親用善行洗刷了他的罪行。而阿米爾在父親的影響下,終於也為自己的罪行挺身而出,成功實現了自我救贖。

他就是這樣的人:作為阿富汗人,他黑白分明,可以為正義而死。作為父親,他為了孩子可以拼盡全力,用行為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罪人,他努力通過善行,實現自我救贖。

人的一生本就不完美,它是一個不斷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的過程。父親敢於面對自己的罪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風箏,實現自我的救贖。我們又有什麼權利指責他的過去呢?

《肖申克的救贖》中曾說:沒有經歷痛苦,就沒有真正的安樂,是故救贖之前,必先承受痛苦的煎熬。

生活總是這樣,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定充滿荊棘,但我們還是要熱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能因為一個汙點就擾亂了自己前行的道路。雖然我們不能消除汙跡,但可以用我們的餘生將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文章作者簡介:Emma,有兩個聰明可愛的女兒,一手帶娃一手碼字,喜歡文學和歷史,關注,希望我的文字能感動你!】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相關焦點

  • 淺析《追風箏的人》: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
    在所有人都閉門不出倍感無聊的日子裡,重溫了小說《追風箏的人》,正值今日雨雪紛紛,眼前浮現了兩個少年追風箏的畫面,十分應景!阿米爾擅長鬥風箏,哈桑擅長追風箏。在冬日最大的鬥風箏比賽中,阿米爾打敗了最後一個敵手,割斷了對方的風箏後,哈桑去替他追風箏。可是,久久未歸。阿米爾找到哈桑的時候,哈桑為了保護那隻象徵著勝利的藍風箏,被壞孩子阿塞夫玷汙。阿米爾躲在角落裡目睹一切,因為害怕,因為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他跑開了。他甚至想: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免費的。
  •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都在勇敢地追著心中的「風箏」
    小說《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講述了兩個同父異母的阿富汗少年截然不同又相互交織的命運,在兩個人並不對等的友誼裡發生的忠誠與背叛、堅定與迷失、面對與救贖的故事。然而這份純真的友誼終結於阿米爾十二歲那年倆人參加的鬥風箏比賽。在那場比賽裡阿米爾打敗了所有對手,然而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必須追到最後被他割斷線的風箏。哈桑是當地最出色的追風箏高手,他替阿米爾去追風箏,許下了最動情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風箏追到了,哈桑卻慘遭欺凌。阿米爾目睹了一切,性格軟弱的他卻選擇了袖手旁觀,並為了逃避內疚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逼哈桑離開家門。
  • 《追風箏的人》|那個看著朋友被糟蹋的人,最終回去贖罪了
    &34;這是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的一句臺詞。電影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就是父親口中那個「會長成懦夫的人」。他的懦弱被作者當成了敘事的枝幹,因為他的懦弱,他最好的朋友哈桑被推向地獄,而他本人,即使早已遠走他鄉,靈魂卻一直飽受折磨。
  • 從敘事方式、主題呈現、藝術特點談談《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魅力
    阿米爾的爸爸曾說過世間上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說謊剝奪某人知道真相的權利也是一種盜竊,是一種罪孽。然而他卻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與阿里的妻子發生關係,背叛了阿里,他始終活在痛苦和自責裡。阿米爾成了爸爸口中最討厭的人,為了拿下那隻風箏贏回爸爸的歡心而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悲劇,後來又因為無法逃過良心的譴責栽贓陷害哈桑而使他們被迫離家。阿米爾一直不敢提起哈桑,仿佛那就是個緊箍咒。但當他見到拉辛汗,真相血淋淋的擺在他面前時,他的內心掙扎萬千,最終選擇了面對,終於拼命將索拉博帶回了家。
  • 《追風箏的人》:愛人不愛己,值得嗎?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看過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他是對的嗎?哈桑最經典的臺詞是「為你,千千萬萬遍」,他可以阿米爾做任何事情,包括撿風箏、啃爛泥、被扔柿子也不還手、被強暴時看見阿米爾沒來救自己也不責怪。
  • 《追風箏的人》----戰爭與榮耀
    小說中的阿富汗曾經也如天堂般讓人神往,儘管那是富人的天堂。冬天飄揚在天空中的風箏,仿佛在講述著這片土地的歷史,那裡也曾經美麗過。我們都有著對故鄉的思念,那裡寄託著的是回憶,和塵封許久的情感。也許我們不願回到故鄉,因為夢想或是更美好的生活。但有些人,他們回不去了。
  • 你看不懂的《追風箏的人》
    ,一樣越飄越遠小說《追風箏的人》有一段鬥風箏比賽,阿米爾割斷了對手最後一個風箏,贏了比賽,但還不夠,比賽最大的榮耀是得到最後掉下的那隻藍風箏。,但是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阿塞夫一伙人,阿塞夫讓他交出那隻風箏就放了他,哈桑拒絕了。
  • —《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長篇小說。他在《追風箏的人》這部作品中,主人公阿米爾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自己與僕人哈桑關於風箏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是商人,不僅富有,還非常慷慨、正直、勇敢,是阿富汗理想男子氣質的代表。阿米爾身體孱弱,內向敏感懦弱,喜歡看故事書和寫作,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能做出一件讓父親引以為豪的事情。小僕人哈桑雖然只比阿米爾小一歲,卻擔當起侍奉和保護阿米爾的責任。
  • 《追風箏的人》第一篇——追憶童年
    他想起哈桑,那個兔唇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他緬懷爸爸。他思念喀布爾。一阿米爾是一位富家少爺,他家的房子坐落於喀布爾北部最繁華的新興城區。阿米爾常常因此開哈桑的玩笑,遇到他聽不懂的詞語時,一直取笑他,哈桑卻從來不生氣。哈桑最喜歡的書是《列王紀》,一部描寫古代波斯英雄的史詩。阿米爾和哈桑都喜歡裡面的一個故事,「羅斯坦和索拉博」:羅斯坦在戰鬥中,給予他的強敵索拉博致命一擊,最終卻發現索拉博是他失散多年的兒子。
  • 《追風箏的人》:用盡一生,努力做一個好人!
    在趕走哈桑之前,阿米爾始終都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而當哈桑死後,他知道了哈桑也是自己的兄弟後,開始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 《追風箏的人》丨人的一生就是一場關於自我救贖的追逐
    《追風箏的人》劇照《追風箏的人》是一部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德所作的長篇小說。為了開導索拉博,一次在廣場上,阿米爾帶他放風箏,並說出了當年哈桑為他追風箏時說過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索拉博聽到後,露出笑容跟了上去。故事由此完結!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但阿米爾的父親卻對哈桑很好,每當這個時候,阿米爾就會嫉妒哈桑,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對僕人的兒子比對他好,難道因為哈桑的兔唇讓人憐惜。12歲那年的風箏比賽是故事的一個轉折點。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之前,扭頭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哈桑追到阿米爾的風箏時,卻遇到了壞小子阿塞夫一堆人,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的風箏被阿塞夫強姦了。
  • 《追風箏的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大家都很熟悉的並且喜愛的小說,出版後因其催淚、純淨的文字、鮮明的人物而迅速走紅,圈粉無數,是一眾淚點低星人的剋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哭暈在廁所。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段不平衡的友情,和一場跨度二十年的贖罪,以及一生的懷念。
  • 追風箏的人卻因風箏而死!主人與僕人最後竟是孿生兄弟?
    《追風箏的人》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便是如此,他有很多後悔的事情,但最後悔的莫過於參加那場童年的追風箏比賽,以及對自己僕人哈桑的背叛。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親如兄弟,吃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甚至擁有同一個父親。但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僕人;一個是普什圖人,一個是哈扎拉人;一個是遜尼派,一個是什葉派。
  • 《追風箏的人》第二篇——友誼決裂
    因為阿富汗人尊重風俗,但討厭規則。如果非要有的話,那就是:放起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祝你好運。比賽一大早開始,直到僅剩一隻勝出的風箏在空中翱翔才宣告結束。一阿米爾喜歡冬天,也喜歡放風箏。儘管父親和他生活在同一個屋頂下,但生活在各自的區域裡,唯有風箏,可以成為他們之間微薄的交集。
  • 《追風箏的人》: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
    本來我以為《追風箏的人》只是一本簡單的講友情的小說,今天一口氣讀完,其實延伸的點有很多很多。 一句話,沒法概括一本書,尤其好的小說,重在展現,而不在於簡單概括。 讀前問媳婦,她說我給你講吧,追風箏,說白了就是為了追求理想,就這麼簡單。
  • 《追風箏的人》:一個關於罪與寬恕、恐懼與救贖的故事
    他的父親在阿富汗外交部工作,母親是一名教師。1978年蘇聯佔領阿富汗時,胡賽尼一家搬到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後來他就讀於聖地牙哥醫學院,並於199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從2001年開始寫《追風箏的人》,雖說小說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虛構的,但取材於他在喀布爾的童年經歷。
  • 《追風箏的人》,一部關於背叛和救贖的史詩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就講述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但卻是充滿了力量。這本小說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人,1965年出生,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從醫的同時他也開始了文學創作,醫治病體更醫治靈魂,他覺得他有這份責任。
  • 《追風箏的人》:努力賺錢,是為了讓孩子不自卑
    電影劇照作者:席不畏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最近讀了一本書——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比如電影中的哈桑被強暴的片段,書中的描寫讓人更加難受,大概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引導每個人大腦中構建出不一樣的畫面。提高孩子的出生起點文章的主人公是「我」——阿米爾,講述了我從懦弱到勇敢的自我救贖。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阿米爾,反倒是他的弟弟,或者說他的傭人——哈桑,更讓我感動。
  • 《追風箏的人》|他的父親
    長期讀網絡小說的後果就是讓我帶著敷衍的態度去讀《追風箏的人》,讀到後來我根本記不起第一章寫的什麼,但是再次一讀,我甚至喜歡上他這種敘述方式,讓故事的開始有種悲涼的基墊,成功的吸引了我。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個陰雲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