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就偷走了一條性命;當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就奪走了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就偷走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就偷走公平的權利。」
這是小說《追風箏的人》中主人翁阿米爾父親的一段話,他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盜竊,他認為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但是,在小說的結尾,我們卻驚奇地發現他竟然是最大的竊賊,他盜竊了阿里成為父親的權利,盜竊了哈桑知曉事情的權利。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有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有心理學家武志紅,娛樂明星張一山等人。小說講述的是阿米爾的父親在妻子去世不久後,強暴了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後,引發的一系列關於友誼、背叛、贖罪、愛情的感情,最後父子倆人成功救贖的故事。
父親一生充滿傳奇,敢於與熊搏鬥、富裕而有威望、痛失正直芳年的妻子,獨自把兒子撫養成人、熱愛家園和祖國、幫助窮人和朋友,近乎是個完美的男人。但完美的光環下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罪惡,罪惡給他帶來了深切的自責和痛苦。
幸運的是,他成功的將自己的罪惡轉化成內心的安寧與生活的熱情。他的罪行導致了真正的善行,如果用幾個詞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勇氣、正義、愛。而正是這些能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磨滅的烙印。
這個光環照耀下的男人,其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父親。
他像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他對兒子阿米爾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兒子熱愛足球、喜歡比武競賽、對欺負自己的人敢於伸出拳頭;希望阿米爾遺傳他那堅強而好鬥、勇敢正義的基因。
可是,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一本圖畫練習冊,可以隨意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父親期望的,阿米爾一樣都沒有。他非但不喜歡足球,連當觀眾也心不在焉;他會因為比武競賽中,騎士摔倒嚇得哇哇大哭;面對小朋友的欺負時,他表現的無動於衷。他喜歡的僅僅是閱讀小說和詩歌。
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父親,似乎他的兒子就必須是爭強好勝,否則就是一種恥辱。
看到這樣的矛盾,有多少父母不是如此呢?他們認為給了孩子生命,就能控制孩子的靈魂,左右孩子的思想,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藉助你來到這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但事實上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父母並不多。
當阿富汗被俄國侵略,父親帶著阿米爾逃往美國後,他放下曾經的高貴身份,開始從事加油站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父親之所以拼盡全力就是為了讓兒子接受好的教育,供養兒子上大學,希望兒子能夠成才。
所以,當兒子大學專業選擇主修英文時,父親表現的非常失望。在他的眼裡,只有醫學、律師才是真正的工作。
小說如果就此打住了他們的父子關係,那麼就太老套無趣了。阿米爾的父親終究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後來他終於改變了自己的主意,對兒子的選擇表現了前所未有的稱讚:他將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作家。
曾經父親在精神上差點殺死了阿米爾,後來的父親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給兒子莫大的支持,讓他最終成為了一位知名的作家。
在兒子的成長道路上,雖然他沒有自己爭強好勝的性格,但他從小一直都有作家的夢想。作為父親,他有什麼理由不去支持呢?
作為父母,如果能正確認識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生來自由,而不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調色板,尊重孩子的夢想,鼓勵並支持孩子實現夢想,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相反,不承認孩子獨立人格的父母,硬把自己的夢想塞給孩子,讓孩子代替自己圓夢,只會嚴重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結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其實,這個完美男人的光環下隱藏更大的秘密是「盜竊罪」。他在妻子去世不久後,強暴了僕人阿里的妻子莎娜芭,生下了哈桑。
所以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被社會承認的阿米爾,但膽小懦弱,在道德和情感上搖擺不定;另外一個就是沒名分的哈桑,單純、忠誠、正義而勇敢。
他深愛著兩個孩子,他會給阿米爾13歲生日舉辦盛大的宴會,也會在哈桑10歲時請人修復他的兔唇。遺憾的是,他不能與哈桑相認,哈桑只能以僕人的身份寄居在家裡。作為父親不能盡人父之責,所以他對哈桑充滿了深深的內疚感。
他內心越是愧疚,就越想彌補,當事情不能盡人如意時,情緒往往就會發洩在了另外一個享有權利的兒子阿米爾身上。於是越陷越深,讓他的生活充滿了矛盾和痛苦。
他就像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一半是有名分的阿米爾,不知不覺成了他疚恨的化身;另一半是沒名分的哈桑,是他內疚的對象。這是他內心掙扎的第一個矛盾。
他建造的恤孤院落成前一天,想帶阿米爾和哈桑一起去喀布爾湖玩。但阿米爾為了獨享父親,撒謊哈桑生病了。雖然父子倆一起出遊,但他表現毫無興致,這讓阿米爾非常失望。
阿米爾渴望得到父愛,但發現父親更喜歡哈桑,於是他想盡各種辦法博得父親的歡心。首先,阿米爾努力寫小說,可惜父親並沒興趣;其次,阿米爾儘量弱化哈桑的正義和勇敢。例如當有人欺他時,哈桑會挺身而出,阿米爾會在父親面前隱瞞。
阿米爾越是如此,父親越是失望。父親愛哈桑為阿米爾奮不顧身的那份勇氣,但他憂慮阿米爾的膽小懦弱。
兩個兒子似乎成了他的兩個側面,他從哈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又不願意面對自己懦弱的一面,所以對阿米爾若即若離。這是第二個矛盾。
但誰天生就是懦夫呢?他根本不知道阿米爾的懦弱是因為從小缺乏被愛的感覺,缺乏安全感,才造就了膽小懦弱的性格。
正因為這些矛盾,阿米爾表面上看似身份高貴卻生性懦弱,而哈桑成為僕人的兒子雖然勇敢卻備受欺凌,兩個兒子都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到父愛,這也是導致阿米爾與哈桑悲劇故事的潛在因素。
但這並不代表他就是堅強的「懦弱」。就像小說中寫到的,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風箏一樣,它往更高更遠的天空,卻受著那根細細絲線的牽引無力擺脫。
哈桑就是那根絲線,父親才不至於消失在天際或者跌落在塵埃。最終他的自責帶來了善行,一種真正的善行。
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這是他一生最痛恨、恥辱的事情。這種痛苦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是消極對待,一錯再錯;另一類是積極應對,罪行帶來善行,實現人生的救贖。父親顯然是後一種。他天生勇敢正義,而這種精神讓他的善行變得令人更加敬佩。
當他們父子逃亡白沙瓦時,遇見俄國士兵準備欺辱與其同行的少婦時,手無寸鐵的父親挺身而出,救出了少婦,差點吃了槍子彈。他發出了震聾發聵吼聲:戰爭不會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和平時更需要他。
是的,父親天生如此,就像他敢於赤手空拳與黑熊搏鬥一樣、就像他黑眼珠一瞪,會讓「魔鬼跪地求饒」一樣、也像德高望重的法官爺爺收養阿里的善心一樣。高尚的情操,在阿富汗喀布爾,他早就具備,這種精神沒有因為失去了家園而褪色。
在阿富汗喀布爾,父親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財物他施捨街頭的窮人、把錢給需要的朋友、還建造恤孤院。
這些不僅緣於他的天生的品質,更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的愧疚。他曾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盜竊者」,他剝奪了阿里成為父親的權利,也剝奪了哈桑應該享有的幸福。他為此感到深深的自責,最後終於找到解脫的辦法,那就是善行。
在父親的葬禮上,成群的哀悼者排著隊為他禱告:……幫我在泰曼尼蓋了房子……在我走投無路是,他借給我錢……他與我一面之緣,幫我找到了工作……他就像我的兄弟……
父親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成功地實現了自我救贖。就像他找到了那根被割斷的絲線,鼓起勇氣追尋飄落在遠方的風箏,最終獲得了內心的安寧。正如拉心汗所說:當罪行導致善行時候,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父親是一個敢於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他為自己「罪行」找到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這也他對兒子阿米爾一生最大的影響。
阿米爾13歲時贏得了風箏冬季巡迴賽,哈桑為了能幫阿米爾撿回那隻具有象徵意義的藍色風箏,不幸被阿塞夫侮辱。阿米爾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可是他沒有挺身而出。為此,阿米爾一直心懷內疚,不能面對哈桑,甚至把他們父子趕出了家門。
在阿米爾成長的日子裡,他一直生活在自我矛盾和內疚中,卻沒有面對錯誤的勇氣。直到拉辛汗告訴了阿米爾關於父親的故事後,阿米爾終於鼓起勇氣去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尋找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並與阿塞夫進行一場生死的決鬥,奪回索拉博。
父親和阿米爾兩個都背叛了為他們付出生命的人,父親用善行洗刷了他的罪行。而阿米爾在父親的影響下,終於也為自己的罪行挺身而出,成功實現了自我救贖。
他就是這樣的人:作為阿富汗人,他黑白分明,可以為正義而死。作為父親,他為了孩子可以拼盡全力,用行為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罪人,他努力通過善行,實現自我救贖。
人的一生本就不完美,它是一個不斷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的過程。父親敢於面對自己的罪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風箏,實現自我的救贖。我們又有什麼權利指責他的過去呢?
《肖申克的救贖》中曾說:沒有經歷痛苦,就沒有真正的安樂,是故救贖之前,必先承受痛苦的煎熬。
生活總是這樣,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定充滿荊棘,但我們還是要熱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能因為一個汙點就擾亂了自己前行的道路。雖然我們不能消除汙跡,但可以用我們的餘生將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文章作者簡介:Emma,有兩個聰明可愛的女兒,一手帶娃一手碼字,喜歡文學和歷史,關注,希望我的文字能感動你!】原創不易,請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