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他的父親

2020-11-20 李茶的森

前前後後有個五六年,花了很多時間在情節簡單金手指大開,或者太多戲劇結尾的網絡小說,讓我審美疲勞,終究是打發時間,成為過眼煙雲。長期讀網絡小說的後果就是讓我帶著敷衍的態度去讀《追風箏的人》,讀到後來我根本記不起第一章寫的什麼,但是再次一讀,我甚至喜歡上他這種敘述方式,讓故事的開始有種悲涼的基墊,成功的吸引了我。

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個陰雲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歲。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牆後面,窺視那條小巷,旁邊是結冰的小溪。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誤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的二十六年裡,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身在美國的主人公阿米爾接到一個來自巴基斯坦跨洋電話,便用這通電話開啟回憶模式。阿米爾出生在阿富汗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爸爸是當地威望極高的商賈,在世人眼中他也算是一個特立獨行的阿富汗人,祖上是律師出身,但是偏出了他一個商人,這位商人正直、熱情且賦有同情心、大膽卻近乎狂妄,因為曾徒手殺死一頭熊,他父親的好友拉心汗稱他為「颶風先生」。

這隨後變成遠近聞名的綽號。這個綽號可是名副其實。爸爸是典型的普什圖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留著濃密的小鬍子,捲曲的棕色頭髮甚是好看,跟他本人一樣不羈;他雙手強壯,似乎能將柳樹連根拔起;並且,就像拉辛汗經常說的那樣,黑色的眼珠一瞪,會「讓魔鬼跪地求饒」。爸爸身高近2米,每當他出席宴會,總會像太陽吸引向日葵那樣,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

為建造一座恤孤院,從沒有建築經驗的他親自畫出建築圖紙,施工中的各種勞力、材料都由父親負擔,還得疏通當地官員,『給他們鬍子上抹油』。如此樂施行善、在商場上殺伐果斷的男人卻有個膽小怕事、整天只知道看書寫故事的兒子,就連被別的孩子欺負都需要靠他同歲的小僕人哈桑為他出頭,他對此感到煩躁,因為妻子為生阿米爾難產而死更加無法對這個兒子產生一點好感,如果不是親眼看著阿米爾從他老婆肚子裡出來,他都不相信這樣的男孩居然是他的兒子。雖然這讓他苦惱,但是阿米爾也沒有變成應該去踢球的男孩,而父親依然像顆大樹為他的家庭遮風擋雨。

開頭阿米爾回憶12歲那天發生的事情讓當時年幼的他做了一個又一個錯誤的事情,在那堵快要坍塌的泥牆的小巷子裡,他親眼目睹他的忠誠的僕人哈桑被人欺辱,而他卻沒有絲毫勇氣站出來阻止他們,良心的不安讓阿米爾沒有臉面再承受哈桑的忠心耿耿,他設陷阱讓哈桑離開,最終如他所願,哈桑和他父親離開了他們家。那天他第一次見到父親失態,幾乎是嚎啕大哭的挽留他們留下,因為哈桑的父親阿里同樣是從小就服侍父親的僕人,但不同的是父親把阿里視為朋友、兄弟。

緊接著,戰亂開始了,他們被迫離開阿富汗,奔波在逃亡的路上。在一個關卡處,俄國士兵需要他們同行的一位女士交換才可以放行,父親非常惱火,比荷槍實彈的戰士還英勇,

「我要你(翻譯)跟這個傢伙說幾句,」爸爸說,他在跟卡林說話,眼睛直望著那個俄國兵,「你問他的羞恥到哪裡去了。」

他們交談。「他說這是戰爭。戰爭無所謂羞恥。」

「跟他說錯了。戰爭不會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和平時期更需要它。」

「他說在你腦袋射顆子彈一定很爽……」卡林說不下去,但朝那個被士兵看中的女人努努嘴。那個士兵彈掉手裡還沒吸完的香菸,取下他的手槍。看來爸爸要死在這裡了,我想,事情就會這麼發生。

「告訴他,我就算中了一千顆子彈,也不會讓這齷齪下流的事情發生。」爸爸生氣的說,轉向那個一臉壞笑的士兵,「告訴他最好一槍就把我打死,因為如果我沒有倒下,我會把他撕成碎片。操他媽的。」

父親最後沒有被俄國兵殺掉,順利的通過關卡,又經過許多生死坎坷才逃到巴基斯坦,然而巴基斯坦也不是他們逃亡的目的地,後來他們又去了父親嚮往的美國……

之後長大成人的阿米爾在美國遇見同為阿富汗人的妻子,又在某天接到拉辛汗的電話,他心中從來未得到救贖的罪孽日以繼夜的折磨著他,帶著這份沉痛的心情,阿米爾又踏上返鄉的路程。本以為可以塵埃落定,等待他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轉折,讓我這個腦洞頗大的讀者都瞠目結舌,然而這些轉折放在這部小說裡又是那樣恰到好處。作者用真實的筆觸、細膩的語言將阿富汗的面貌重新描繪,她並不是電視上那樣硝煙瀰漫,充斥著塔利班恐怖組織,她還有不會動搖的信仰、美麗的人性和書寫這番故事帶世界的偉大的作家。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都在勇敢地追著心中的「風箏」
    小說《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講述了兩個同父異母的阿富汗少年截然不同又相互交織的命運,在兩個人並不對等的友誼裡發生的忠誠與背叛、堅定與迷失、面對與救贖的故事。然而這份純真的友誼終結於阿米爾十二歲那年倆人參加的鬥風箏比賽。在那場比賽裡阿米爾打敗了所有對手,然而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必須追到最後被他割斷線的風箏。哈桑是當地最出色的追風箏高手,他替阿米爾去追風箏,許下了最動情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風箏追到了,哈桑卻慘遭欺凌。阿米爾目睹了一切,性格軟弱的他卻選擇了袖手旁觀,並為了逃避內疚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逼哈桑離開家門。
  • —《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長篇小說。他在《追風箏的人》這部作品中,主人公阿米爾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自己與僕人哈桑關於風箏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是商人,不僅富有,還非常慷慨、正直、勇敢,是阿富汗理想男子氣質的代表。阿米爾身體孱弱,內向敏感懦弱,喜歡看故事書和寫作,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能做出一件讓父親引以為豪的事情。小僕人哈桑雖然只比阿米爾小一歲,卻擔當起侍奉和保護阿米爾的責任。
  • 《追風箏的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大家都很熟悉的並且喜愛的小說,出版後因其催淚、純淨的文字、鮮明的人物而迅速走紅,圈粉無數,是一眾淚點低星人的剋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哭暈在廁所。阿米爾是阿富汗一個富家少爺,他的父親是一個賣地毯的,生意做得很大,頗有男子氣概。哈桑是他家僕人的兒子,兩個小男孩年齡相仿,很快就成為一對好基友。哈桑勇敢聰明,阿米爾則渾身書卷氣,有點懦弱,父親對阿米爾這一點時常感到不滿,並因此對哈桑非常讚賞,阿米爾的心裡很不是滋味,暗生了嫉妒之心,在一次鬥風箏大賽中,阿米爾決心要拿冠軍向父親證明自己。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但阿米爾的父親卻對哈桑很好,每當這個時候,阿米爾就會嫉妒哈桑,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對僕人的兒子比對他好,難道因為哈桑的兔唇讓人憐惜。12歲那年的風箏比賽是故事的一個轉折點。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之前,扭頭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哈桑追到阿米爾的風箏時,卻遇到了壞小子阿塞夫一堆人,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的風箏被阿塞夫強姦了。
  • 你看不懂的《追風箏的人》
    ,一樣越飄越遠小說《追風箏的人》有一段鬥風箏比賽,阿米爾割斷了對手最後一個風箏,贏了比賽,但還不夠,比賽最大的榮耀是得到最後掉下的那隻藍風箏。,但是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阿塞夫一伙人,阿塞夫讓他交出那隻風箏就放了他,哈桑拒絕了。
  • 《追風箏的人》丨人的一生就是一場關於自我救贖的追逐
    《追風箏的人》劇照《追風箏的人》是一部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德所作的長篇小說。阿米爾《追風箏的人》故事裡每一個人都在追著屬於自己的「風箏」。全劇最正能量,最能讓人引起共鳴的堅強少年。他無時無刻都在追逐著自己的「風箏」,踐行者自己對少爺的忠誠,為少爺著想。不僅是時刻保護著愛出風頭的少爺,為了保證少爺能順利奪冠,隻身去追風箏,為了保護風箏,不惜犧牲自己。更是在發現少爺漠視自己被欺負也仍舊待之如初心。他理解他的少爺,即使是給自己冠上莫須有罪名,也絲毫不介意。即使是離開即使萬劫不復,也依舊死心塌地。
  • 《追風箏的人》:一個關於罪與寬恕、恐懼與救贖的故事
    他的父親在阿富汗外交部工作,母親是一名教師。1978年蘇聯佔領阿富汗時,胡賽尼一家搬到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後來他就讀於聖地牙哥醫學院,並於199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從2001年開始寫《追風箏的人》,雖說小說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虛構的,但取材於他在喀布爾的童年經歷。
  • 追風箏的人卻因風箏而死!主人與僕人最後竟是孿生兄弟?
    《追風箏的人》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便是如此,他有很多後悔的事情,但最後悔的莫過於參加那場童年的追風箏比賽,以及對自己僕人哈桑的背叛。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親如兄弟,吃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甚至擁有同一個父親。但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僕人;一個是普什圖人,一個是哈扎拉人;一個是遜尼派,一個是什葉派。
  • 《追風箏的人》|那個看著朋友被糟蹋的人,最終回去贖罪了
    &34;這是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的一句臺詞。電影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就是父親口中那個「會長成懦夫的人」。他的懦弱被作者當成了敘事的枝幹,因為他的懦弱,他最好的朋友哈桑被推向地獄,而他本人,即使早已遠走他鄉,靈魂卻一直飽受折磨。
  • 《追風箏的人》: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
    今天我在讀《追風箏的人》時,也有很多這樣的瞬間,讀著讀著就會有東西擊中我,像觸電一般,需要停頓幾秒,才能緩過神來。 第一個點,就是哈桑為阿米爾追藍色風箏時,回頭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同樣在《追風箏的人》裡,在恐懼和利益面前,人性的種種,全堆在我們前面。 阿米爾是一個懦弱且自私的人,哈桑被性侵時,他親眼目睹。在衝上去救同伴和害怕被打之間,阿米爾向恐懼屈服了,轉身離去,回家,享受榮譽,儘管背負愧疚,但也沒選擇勇敢面對。
  • 《追風箏的人》:他是最大的「盜竊者」,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這是小說《追風箏的人》中主人翁阿米爾父親的一段話,他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盜竊,他認為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但是,在小說的結尾,我們卻驚奇地發現他竟然是最大的竊賊,他盜竊了阿里成為父親的權利,盜竊了哈桑知曉事情的權利。《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有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有心理學家武志紅,娛樂明星張一山等人。小說講述的是阿米爾的父親在妻子去世不久後,強暴了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後,引發的一系列關於友誼、背叛、贖罪、愛情的感情,最後父子倆人成功救贖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用盡一生,努力做一個好人!
    《追風箏的人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去追!
  • 《追風箏的人》:努力賺錢,是為了讓孩子不自卑
    電影劇照作者:席不畏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最近讀了一本書——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哈桑儘管和阿米爾是親兄弟,但是沒有被公開而阿米爾雖然出生富貴,骨子裡卻是一個極其懦弱的人,甚至在阿塞夫找他們麻煩的時候還要哈桑挺身出來保護。我常常在想,如果哈桑和阿米爾角色互換,一定能在當地混得如魚得水,儘管像阿塞夫一樣喜歡挑事的人,也會對他們敬而遠之。哈桑勇敢,聰明,是阿米爾父親眼中滿意的孩子類型。然而,地位太低,再勇敢也不能維護自己的自尊。
  • 《追風箏的人》,一部關於背叛和救贖的史詩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就講述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但卻是充滿了力量。這本小說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人,1965年出生,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從醫的同時他也開始了文學創作,醫治病體更醫治靈魂,他覺得他有這份責任。
  • 淺析《追風箏的人》: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
    在所有人都閉門不出倍感無聊的日子裡,重溫了小說《追風箏的人》,正值今日雨雪紛紛,眼前浮現了兩個少年追風箏的畫面,十分應景!《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
  • 紫荊說第十四期||《追風箏的人》:是小說,亦是歷史
    上面這幾句摘錄,出自《追風箏的人》--一本在全球銷量已經累積超過三千萬的超級暢銷書。為何這樣一個背景、人物、情節都緊密圍繞著阿富汗的故事能夠打動全世界讀者?近日,書評周刊記者專訪了《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等書的作者、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胡賽尼迄今出版了三本書,全部圍繞阿富汗展開。
  • 面對惡行,拒絕逃避,否則你會失去更多——《追風箏的人》
    阿米爾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愛,他非常渴望得到父愛,為了得到父愛他可以做任何事,甚至犧牲他最好的朋友哈桑。他有一個值得驕傲的父親。父親勇敢,聰明,樂善好施,受人愛戴。父親可以赤手空拳打死黑熊,為建造孤兒院而自學建築,對所有陌生人都給予幫助,甚至和所有人都無話不談,但除了阿米爾。
  • 《追風箏的人》:救贖。塵封多年的秘密被揭曉,該如何去選擇面對
    而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的問世,給世人揭露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阿富汗,20世紀的阿富汗平靜祥和,充滿人文氣息,那時候的孩子可以無拘無束的在街道上奔跑,有著青青草坪,有著進口的山地車,有著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
  • 追風箏的人: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追風箏的人》,是我很欣賞的一部小說,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角色刻畫也相當成功,角色鮮活、分明,阿米爾、哈桑、阿塞夫等角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筆也是相當精煉,意外地達到了平實和文採的平衡,在沉著冷靜中道出生活、人性的殘忍真相。作為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追風箏的人》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說,當然,也可以說是道德寓言。
  • 《追風箏的人》第二篇——友誼決裂
    因為阿富汗人尊重風俗,但討厭規則。如果非要有的話,那就是:放起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祝你好運。比賽一大早開始,直到僅剩一隻勝出的風箏在空中翱翔才宣告結束。一阿米爾喜歡冬天,也喜歡放風箏。儘管父親和他生活在同一個屋頂下,但生活在各自的區域裡,唯有風箏,可以成為他們之間微薄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