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長篇小說。
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生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後隨父親遷往美國。他在《追風箏的人》這部作品中,主人公阿米爾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自己與僕人哈桑關於風箏的故事。
阿米爾的父親是商人,不僅富有,還非常慷慨、正直、勇敢,是阿富汗理想男子氣質的代表。阿米爾身體孱弱,內向敏感懦弱,喜歡看故事書和寫作,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能做出一件讓父親引以為豪的事情。
小僕人哈桑雖然只比阿米爾小一歲,卻擔當起侍奉和保護阿米爾的責任。他來自阿富汗山區的少數民族哈扎拉,父親阿里患有小兒麻痺症,母親生下他後就跟人跑了。哈桑生下來就是兔唇,總是被人嘲笑和侮辱。他父親和阿米爾的父親都很愛他。他陽光、純真、正直、勇敢,是一個忠誠的朋友。
通過一個小男孩的心靈成長史,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這部小說流暢自然,就像一條清澈的河流,卻奔騰著人性的激情,它讓世界了解到了在戰火之中飽受苦難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
為你,千千萬萬遍!
他們喝著同一個乳娘的乳汁長大,
在高高的枝丫上相對而坐,光著腳丫子蕩來蕩去;
在樹林裡彼此追逐打鬧,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的遊戲;
一起看電影、一起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中閒逛;
一起用零花錢買溫熱的可口可樂
撒著開心果仁的玫瑰香露雪糕……
卻有不同的命運!
鬥風箏比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習俗,對於阿富汗孩子來說,那浩瀚的天空便是他們的戰場,他們將像戰士一樣鬥志昂揚地將手中的風箏送上高空,然後拼盡全力割斷對手的風箏線。
阿米爾鬥風箏也是一個行家,同樣哈桑在這方面不遜於阿米爾,並且哈桑能像雷達一樣準確追到被鬥敗的風箏。在1975年的鬥風箏大賽結束後,哈桑承諾一定會幫阿米爾把那隻象徵的勝利的藍風箏追回來,他大喊:「為你,千千萬萬遍!」
只有簡簡單單七個字,戳動了人心。
哈桑如願以償追到了風箏,卻得到阿塞夫欺負,他兇殘成性,當地的孩子幾乎人人都懼怕他。
哈桑為了阿米爾的榮譽,無論如何也不肯交出藍風箏,被阿塞夫欺辱。懦弱的阿米爾,眼睜睜看著哈桑受侮辱,被卻沒有勇氣站出來。
「我張開嘴,幾乎喊出來。如果我喊出來,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陰將會全然改觀。但是我沒有,我只是看著,渾身麻木。」
阿塞夫的暴力行為對哈桑造成了致命的心靈創傷。從此之後,兔唇的哈桑不再喜歡唱歌,也很少微笑。但他對於自己敬愛的阿米爾少爺沒有一句怨言,所有的苦和淚都默默地藏在心裡獨自承受。
有一天,阿米爾藉口陷害僕人父子倆偷了手錶,把父子趕出了自家的大門。
戰爭爆發時,阿米爾跟父親去了美國,艱苦工作,從一無所有逐漸建立他們的家園。阿米爾在美國也找到了終身伴侶。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成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阿米爾以為過往的一切都塵封。然而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一個電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平靜。
那一晚,阿米爾在夢中再次見到了阿桑,哈桑舉著手臂高喊: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阿米爾懷著複雜又內疚再次回到阿富汗時,他發現昔日的家園面目全非,戰爭的硝煙在這片土地上肆意瀰漫,到處都是廢墟和乞討的小孩子。阿米爾找到拉辛漢,揭開了阿桑的身世之謎:阿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兄弟!
阿米爾的父親年輕犯下了錯誤,生下哈桑,礙於面子,交給僕人撫養。人們總是喜歡去掩飾自己的懦弱、內心的恐懼,躲避自己犯下的罪行。
當年,阿米爾的父親因為愧對哈桑,用盡了餘生的全部力量為自己贖罪;如今,阿米爾同樣是出於對哈桑愧疚。如今,阿米爾決定坦然面對那些罪惡,正視當年那個懦弱、膽怯的自己,並為此付出行動。他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找到了索拉博並將他帶回了美國。
每次看到飛翔在高空的風箏,都會讓他想起曾經純真的友誼、成功、痛苦和失望,還有他當初對哈桑的背叛。對哈桑的背叛,讓阿米爾付出了人生中最慘痛的代價。 現在,他願意為這一切買單,也終於不必再追那隻風箏了——那隻隱喻了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徵的風箏。在自我救贖的路上,阿米爾的愧疚逐漸消融,他終於與自己,與過往和解。 就像拉辛汗信中寫的一樣「如果你可以的話,寬恕你父親。如果你願意的話,寬恕我。但,最重要的是,寬恕你自己。人往往最難寬恕的就是自己」。
阿米爾又追起了風箏。這次,他是為索拉博而追,他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如果再一次給你機會,你願意不顧一切去找回那個曾經的自己嗎?
你會再次去追風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