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一個關於罪與寬恕、恐懼與救贖的故事

2020-08-28 影評最TOP


2007年上映的電影《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哈立德·胡賽尼的同名小說。選擇這部電影的理由是因為這是一個關於罪與寬恕、恐懼與救贖的故事。它鼓勵觀眾們反思、悔悟,並在災難中尋找希望。也是對原著小說還原度最高的一部電影之一。

介紹

哈勒德·胡賽尼1965年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他的父親在阿富汗外交部工作,母親是一名教師。1978年蘇聯佔領阿富汗時,胡賽尼一家搬到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後來他就讀於聖地牙哥醫學院,並於199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從2001年開始寫《追風箏的人》,雖說小說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虛構的,但取材於他在喀布爾的童年經歷

在美國生活了27年之後,作者於2003年回到阿富汗,並震驚地發現那裡的恐怖現狀,即使他已經寫了一個非常現實和詳細的虛構故事。他表示,由於運氣和物質上的特權,他和他的家人從蘇聯和塔利班手中被救了出來,這很像他故事中的核心人物——「阿米爾」。


背景

阿富汗是中亞的一個內陸國家,也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長期受到外國勢力幹涉。接著是塔利班恐怖組織的威脅,他們是最後的入侵者,直到2001年美國佔領並驅逐了他們。

由於所有這些入侵者,這個國家的文化和種族非常多樣化。阿富汗大約分為20個不同的民族,這些民族又進一步劃分為部落。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因為道德和信仰不同,不同群體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追風箏的人》中,胡賽尼塑造的主角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哈桑是哈扎拉人。而哈扎拉人和其他民族有兩點不同,一是他們的長相不同,因為他們是蒙古帝國的後裔;二是他們是什葉派穆斯林,不像大多數阿富汗人是遜尼派穆斯林。幾個世紀以來,哈扎拉人一直是阿富汗受壓迫的少數民族。


電影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兩個在喀布爾的男孩之間的友誼的故事,他們在同一個家庭長大,有著相同的奶媽。儘管他們來自不同的世界——阿米爾家境富有,社會地位高,哈桑不過是阿米爾家的僕人的兒子。但是,這兩個男孩在童年時彼此非常依戀,一起講故事,一起跑步,一起放風箏,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阿米爾在給我們講述他童年的故事,童年的記憶被羞愧和內疚所侵蝕。而後半部分,我們了解到不僅阿米爾需要救贖,他的父親也犯了罪,一生都生活在愧疚之中。阿米爾認為自己是他的朋友和家人中唯一的罪人,當他看到哈桑是一個正直的人時,他的罪惡感變得更加強烈。當哈桑受到攻擊時,阿米爾沒有上前幫助他,他撒謊,製造了哈桑被指責偷竊的局面,迫使他和他的「父親」阿里離開阿米爾的家,這讓他自己蒙羞。


阿米爾和爸爸的關係非常緊張,因為他的父親非常嚴厲,要求很高。阿米爾渴望得到父親的疼愛和尊重,從小就擅長放風箏。12歲那年,在哈桑的幫助下,他在喀布爾贏得了一年一度的風箏比賽。但同時阿米爾也非常嫉妒哈桑,非常想得到父親對自己的愛,在這個過程中傷害了哈桑。阿米爾不斷地想和爸爸扯平,卻沒有意識到是父親的愧疚使他對阿米爾如此嚴厲,父親也需要救贖。當人們以某種方式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並試圖用好的事情代替壞的事情時,他們就會得到救贖。

一天,阿米爾的父親曾經的朋友拉辛汗打電話給他,並告訴他,如今是救贖自己26年前犯下的罪孽的正確的時間,他需要回家做一些事情。


後來,我們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有一個兒子。他離開了美國的妻子和家,到阿富汗去尋找那個男孩。曾經,哈桑為阿米爾挺身而出,現在輪到阿米爾為他的兒子索拉博做點什麼了。為了營救索拉博,他不得不與童年的敵人、塔利班頭目阿瑟夫搏鬥,而這個男孩也救了阿米爾,就像26年前哈桑在小巷裡為他做的那樣。當阿米爾被阿塞夫毒打時,他笑著說:「我的身體斷了,但我感覺很好。」這些話表明,他內心沉重的罪惡感和尋找救贖的焦慮。他覺得自己活該挨一拳打到幾乎要死的地步,他需要為他所做的事受到懲罰。最後,阿米爾學著哈桑,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通過照顧哈桑的孤兒找到了救贖之路。

電影的名稱「追風箏的人」得名於古代放風箏的遊戲,男孩們用竹子和薄紙做成「風箏戰士」。他們把線系在風箏上,風箏上塗有磨砂玻璃粉。然後在比賽中用鋸的動作切斷對手的風箏線。真正的戰鬥在敵人的風箏往下掉時就開始了,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著看誰會撿到掉落的風箏,因為風箏象徵著驕傲與榮耀。


「風箏比賽」象徵著阿富汗政府和反對派之間的戰鬥,他們的手布滿了血和瘀傷,就像放風箏的人的手一樣。而另一種象徵則是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階級差別,因為控制風箏的人是阿米爾,為他撿風箏、為他犧牲的是哈桑。不過,儘管他們的社會地位不同,但風箏使兩個男孩真正走到了一起。

然而不幸的是,同樣是因為風箏改變了他們之間的生活,使他們疏遠,分崩離析。但他們的生活和命運是相互關聯的,即使當阿米爾跟隨父親離開這個國家去美國開始新的生活,阿米爾也認為他會忘記哈桑、忘記自己曾經眼睜睜看著哈桑被傷害而逃避怯懦的往事,但事實是他不能。


《追風箏的人》描繪了阿米爾的童年,以及他如何面對成長中的所有的挑戰,包括他與哈桑的友誼、與父親之間的紐帶。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為他的忠誠和背叛付出的代價。

拉辛汗傳達了小說中關於寬恕的決定性信息。他在信中告訴阿米爾:「我知道,上帝最終會原諒我的。他會原諒你的父親,我,還有你,如果可以的話,原諒你的父親。但最重要的是,原諒自己。」小說裡曾這樣寫道!

電影《追風箏的人》(包括同名小說)還描繪了一幅完整的喀布爾生活圖景,在戰爭爆發之前,這裡是一個國際化、藝術化和充滿智慧的環境。同時也對阿富汗的文化和傳統以及阿富汗人民進行了非常長時間的描述,使人大開眼界。

對我來說,《追風箏的人》是一個關於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必須面對的良知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救贖。對於那些有良心和犯罪的人來說,救贖是非常重要的。《追風箏的人》的整個故事集中在一句話上,「總有辦法讓自己再次變好!


對《追風箏的人》的其他評論

電影《追風箏的人》受到了很多讚美,但也有批評。就像所有其他的藝術作品一樣,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懷著不同的心情,帶來了不同的看法。

《紐約時報》書評的一位評論家將《追風箏的人》描述為「一個殘酷的關於愛與救贖的故事。」阿米爾成長於君主制的最後和平時期,就在該國革命和俄羅斯軍隊入侵之前。但是,政治事件,即使像《追風箏的人》中呈現的那些戲劇性事件,也只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在《追風箏的人》中,卡勒德·胡賽尼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提醒我們他的人民為戰勝暴力力量而奮鬥了多長時間。

但有一些人則認為胡賽尼把他的重點放在阿富汗人不喜歡公開討論的非常敏感的文化問題上,比如說強姦。

在我看來,卡勒德·胡賽尼採取了非常大膽的嘗試,以揭露了普什圖人以宗教的名義對哈扎拉人的這種殘暴和苦難。人們應該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他們自己,這樣才能為那些生活在壓迫下的人做點什麼,無論是以宗教的名義,還是以正義的名義——在那裡,極端宗教勢力正在侵犯無辜的兒童、婦女和男子。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長篇小說。他在《追風箏的人》這部作品中,主人公阿米爾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自己與僕人哈桑關於風箏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是商人,不僅富有,還非常慷慨、正直、勇敢,是阿富汗理想男子氣質的代表。阿米爾身體孱弱,內向敏感懦弱,喜歡看故事書和寫作,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能做出一件讓父親引以為豪的事情。小僕人哈桑雖然只比阿米爾小一歲,卻擔當起侍奉和保護阿米爾的責任。
  • 《追風箏的人》丨人的一生就是一場關於自我救贖的追逐
    《追風箏的人》劇照《追風箏的人》是一部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德所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主旨是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故事梗概: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富汗正經歷著國家的動蕩。而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一個富人家庭,父親是個地毯商人,一生都在致力於慈善,幫助他人。阿米爾從小懦弱,幸好身邊有個非常勇敢的僕人哈桑,雖身材嬌小,可是經常為自己的少爺阿米爾出頭。由於這個性格原因,父親很不喜歡阿米爾。
  • 《追風箏的人》,一部關於背叛和救贖的史詩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就講述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但卻是充滿了力量。這本小說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人,1965年出生,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從醫的同時他也開始了文學創作,醫治病體更醫治靈魂,他覺得他有這份責任。
  •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都在勇敢地追著心中的「風箏」
    小說《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講述了兩個同父異母的阿富汗少年截然不同又相互交織的命運,在兩個人並不對等的友誼裡發生的忠誠與背叛、堅定與迷失、面對與救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以阿富汗的歷史變遷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曆程為主線,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飽受戰亂的同情,審視了阿富汗的民族與宗教矛盾,歌頌了正直善良、勇於承擔的人性光輝。
  • 以敘事,懸念,時代的角度剖析《追風箏的人》電影魅力和現實意義
    對於追風箏的人這部片子,很多人只從兩個孩子阿米爾和哈桑友誼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過於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導演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電影《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卡勒德·胡塞尼同名小說,該影片豆瓣評分8.2分,聚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僕人哈桑身上的一起放風箏的童年,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那個看著朋友被糟蹋的人,最終回去贖罪了
    &34;這是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的一句臺詞。電影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就是父親口中那個「會長成懦夫的人」。他的懦弱被作者當成了敘事的枝幹,因為他的懦弱,他最好的朋友哈桑被推向地獄,而他本人,即使早已遠走他鄉,靈魂卻一直飽受折磨。
  • 淺析《追風箏的人》:善與惡,背叛與救贖不過是一體兩面
    在所有人都閉門不出倍感無聊的日子裡,重溫了小說《追風箏的人》,正值今日雨雪紛紛,眼前浮現了兩個少年追風箏的畫面,十分應景!《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但阿米爾的父親卻對哈桑很好,每當這個時候,阿米爾就會嫉妒哈桑,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對僕人的兒子比對他好,難道因為哈桑的兔唇讓人憐惜。12歲那年的風箏比賽是故事的一個轉折點。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之前,扭頭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哈桑追到阿米爾的風箏時,卻遇到了壞小子阿塞夫一堆人,哈桑為了守護阿米爾的風箏被阿塞夫強姦了。
  • 《追風箏的人》:救贖。塵封多年的秘密被揭曉,該如何去選擇面對
    而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的問世,給世人揭露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阿富汗,20世紀的阿富汗平靜祥和,充滿人文氣息,那時候的孩子可以無拘無束的在街道上奔跑,有著青青草坪,有著進口的山地車,有著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
  • 《追風箏的人》:有一種自我救贖叫為你千千萬萬遍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最近有幸看了一遍,這部小說主要圍繞著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兩個人展開,描述了他們小時候到長大這個過程中的經歷以及阿米爾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平時也都在一起玩耍,不過阿米爾總是不想當著外人的面跟哈桑一起玩,只有在沒人的時候才會跟哈桑玩,哈桑在生活中總是一個為阿米爾少爺著想的人,對阿米爾少爺非常地忠誠,而兩人之間也很要好,親密無間。
  • 從敘事方式、主題呈現、藝術特點談談《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魅力
    全書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寫了阿富汗一位富裕的家庭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發生的關於人性和救贖的故事,下面我將從作者敘事手法、主題呈現及藝術特點來淺析這本書的魅力。01、敘事手法解析:作者採用「非單一」的敘事手法,講述了這段歷時27年的情感糾葛。①多種敘事手法糅合卻清晰的將故事娓娓道來。
  • 追風箏的人:今晚真主會聽到誰的祈禱,她的還是我的?
    《追風箏的人》後半部分高潮迭起,秘密揭露,人心詭譎,救贖一波三折,要駕馭好這些情節,考驗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小說的前半部分,都是作者的蓄勢過程,在後半部分,作者筆力爆發,無論是阿米爾內心的掙扎,還是塔利班分子阿塞夫的反人之常情的表現,死裡逃生的索拉博的自我封閉,作者都穩妥地把握住了,細節之處非常真實,把我拉進了故事之中,滿目瘡痍的阿富汗,無望的救贖。
  • 《追風箏的人》:用盡一生,努力做一個好人!
    故事讀起來殘忍而又美麗,令人盪氣迴腸!全書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富家少爺和僕人之間的故事,他們雖然是主僕關係,卻有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直到富家少爺幾十年後從新回到故鄉,一切都變得開始清晰起來。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從童年開始,一起玩耍,直到自私的阿米爾設計趕走了哈桑後,哈桑仍然記得曾經對於主人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
  • 《追風箏的人》: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
    本來我以為《追風箏的人》只是一本簡單的講友情的小說,今天一口氣讀完,其實延伸的點有很多很多。 一句話,沒法概括一本書,尤其好的小說,重在展現,而不在於簡單概括。 讀前問媳婦,她說我給你講吧,追風箏,說白了就是為了追求理想,就這麼簡單。
  • 紫荊說第十四期||《追風箏的人》:是小說,亦是歷史
    人這一生也是不斷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的過程。我們需要鼓足勇氣,去找到屬於自己的風箏,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完成自我的救贖。「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孩子們就是這樣對付恐懼:他們睡覺。」「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安慰好。」
  • 美國暢銷書《追風箏的人》讀後感——解讀悲劇性人物:哈桑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品,在美國2005年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第三。豆瓣的評分也比較高——8.9分。 豆瓣評分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的友誼展開,講述著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 豆瓣8.9:《追風箏的人》從人性觀的角度解讀阿米爾的成長之路
    文:張沐子《追風箏的人》是卡列德·胡賽尼的處女作,一經出版就席捲了美國各大榜的榜單,也讓名不經傳的作者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該小說主要描寫了阿富汗的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其中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了無數人,很多人將阿米爾的回到阿富汗,帶回哈桑孩子索拉博稱作是自我救贖。我想起小說裡的一句話「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相反,阿米爾在做了對不起哈桑的事後總是感到痛苦,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只不過童年時的他太缺愛。在我看來,這部小說更像是阿米爾找回自我的故事,也是他的成長故事,從一個「自私」的人蛻變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大家都很熟悉的並且喜愛的小說,出版後因其催淚、純淨的文字、鮮明的人物而迅速走紅,圈粉無數,是一眾淚點低星人的剋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哭暈在廁所。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段不平衡的友情,和一場跨度二十年的贖罪,以及一生的懷念。
  • 《追風箏的人》:他是最大的「盜竊者」,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這是小說《追風箏的人》中主人翁阿米爾父親的一段話,他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盜竊,他認為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有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有心理學家武志紅,娛樂明星張一山等人。小說講述的是阿米爾的父親在妻子去世不久後,強暴了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後,引發的一系列關於友誼、背叛、贖罪、愛情的感情,最後父子倆人成功救贖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我陪作者完成一次心靈救贖
    一年一度風箏大賽,為了讓我拿第一名,哈桑去幫我追風箏,哈桑跑的飛快。我被他落在了身後,他跑到一條荒蕪的小徑中,遇到了阿塞夫一伙人,哈桑受到了欺辱。我躲在角落裡默默看著這一切,並沒有為他挺身而出,並不是因為我懦弱而是出於嫉妒,為了贏回爸爸,跑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