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映的電影《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哈立德·胡賽尼的同名小說。選擇這部電影的理由是因為這是一個關於罪與寬恕、恐懼與救贖的故事。它鼓勵觀眾們反思、悔悟,並在災難中尋找希望。也是對原著小說還原度最高的一部電影之一。
介紹
哈勒德·胡賽尼1965年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他的父親在阿富汗外交部工作,母親是一名教師。1978年蘇聯佔領阿富汗時,胡賽尼一家搬到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後來他就讀於聖地牙哥醫學院,並於199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從2001年開始寫《追風箏的人》,雖說小說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虛構的,但取材於他在喀布爾的童年經歷。
在美國生活了27年之後,作者於2003年回到阿富汗,並震驚地發現那裡的恐怖現狀,即使他已經寫了一個非常現實和詳細的虛構故事。他表示,由於運氣和物質上的特權,他和他的家人從蘇聯和塔利班手中被救了出來,這很像他故事中的核心人物——「阿米爾」。
阿富汗是中亞的一個內陸國家,也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長期受到外國勢力幹涉。接著是塔利班恐怖組織的威脅,他們是最後的入侵者,直到2001年美國佔領並驅逐了他們。
由於所有這些入侵者,這個國家的文化和種族非常多樣化。阿富汗大約分為20個不同的民族,這些民族又進一步劃分為部落。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因為道德和信仰不同,不同群體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追風箏的人》中,胡賽尼塑造的主角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哈桑是哈扎拉人。而哈扎拉人和其他民族有兩點不同,一是他們的長相不同,因為他們是蒙古帝國的後裔;二是他們是什葉派穆斯林,不像大多數阿富汗人是遜尼派穆斯林。幾個世紀以來,哈扎拉人一直是阿富汗受壓迫的少數民族。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兩個在喀布爾的男孩之間的友誼的故事,他們在同一個家庭長大,有著相同的奶媽。儘管他們來自不同的世界——阿米爾家境富有,社會地位高,哈桑不過是阿米爾家的僕人的兒子。但是,這兩個男孩在童年時彼此非常依戀,一起講故事,一起跑步,一起放風箏,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阿米爾在給我們講述他童年的故事,童年的記憶被羞愧和內疚所侵蝕。而後半部分,我們了解到不僅阿米爾需要救贖,他的父親也犯了罪,一生都生活在愧疚之中。阿米爾認為自己是他的朋友和家人中唯一的罪人,當他看到哈桑是一個正直的人時,他的罪惡感變得更加強烈。當哈桑受到攻擊時,阿米爾沒有上前幫助他,他撒謊,製造了哈桑被指責偷竊的局面,迫使他和他的「父親」阿里離開阿米爾的家,這讓他自己蒙羞。
阿米爾和爸爸的關係非常緊張,因為他的父親非常嚴厲,要求很高。阿米爾渴望得到父親的疼愛和尊重,從小就擅長放風箏。12歲那年,在哈桑的幫助下,他在喀布爾贏得了一年一度的風箏比賽。但同時阿米爾也非常嫉妒哈桑,非常想得到父親對自己的愛,在這個過程中傷害了哈桑。阿米爾不斷地想和爸爸扯平,卻沒有意識到是父親的愧疚使他對阿米爾如此嚴厲,父親也需要救贖。當人們以某種方式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並試圖用好的事情代替壞的事情時,他們就會得到救贖。
一天,阿米爾的父親曾經的朋友拉辛汗打電話給他,並告訴他,如今是救贖自己26年前犯下的罪孽的正確的時間,他需要回家做一些事情。
後來,我們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有一個兒子。他離開了美國的妻子和家,到阿富汗去尋找那個男孩。曾經,哈桑為阿米爾挺身而出,現在輪到阿米爾為他的兒子索拉博做點什麼了。為了營救索拉博,他不得不與童年的敵人、塔利班頭目阿瑟夫搏鬥,而這個男孩也救了阿米爾,就像26年前哈桑在小巷裡為他做的那樣。當阿米爾被阿塞夫毒打時,他笑著說:「我的身體斷了,但我感覺很好。」這些話表明,他內心沉重的罪惡感和尋找救贖的焦慮。他覺得自己活該挨一拳打到幾乎要死的地步,他需要為他所做的事受到懲罰。最後,阿米爾學著哈桑,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通過照顧哈桑的孤兒找到了救贖之路。
電影的名稱「追風箏的人」得名於古代放風箏的遊戲,男孩們用竹子和薄紙做成「風箏戰士」。他們把線系在風箏上,風箏上塗有磨砂玻璃粉。然後在比賽中用鋸的動作切斷對手的風箏線。真正的戰鬥在敵人的風箏往下掉時就開始了,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著看誰會撿到掉落的風箏,因為風箏象徵著驕傲與榮耀。
「風箏比賽」象徵著阿富汗政府和反對派之間的戰鬥,他們的手布滿了血和瘀傷,就像放風箏的人的手一樣。而另一種象徵則是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階級差別,因為控制風箏的人是阿米爾,為他撿風箏、為他犧牲的是哈桑。不過,儘管他們的社會地位不同,但風箏使兩個男孩真正走到了一起。
然而不幸的是,同樣是因為風箏改變了他們之間的生活,使他們疏遠,分崩離析。但他們的生活和命運是相互關聯的,即使當阿米爾跟隨父親離開這個國家去美國開始新的生活,阿米爾也認為他會忘記哈桑、忘記自己曾經眼睜睜看著哈桑被傷害而逃避怯懦的往事,但事實是他不能。
《追風箏的人》描繪了阿米爾的童年,以及他如何面對成長中的所有的挑戰,包括他與哈桑的友誼、與父親之間的紐帶。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為他的忠誠和背叛付出的代價。
拉辛汗傳達了小說中關於寬恕的決定性信息。他在信中告訴阿米爾:「我知道,上帝最終會原諒我的。他會原諒你的父親,我,還有你,如果可以的話,原諒你的父親。但最重要的是,原諒自己。」小說裡曾這樣寫道!
電影《追風箏的人》(包括同名小說)還描繪了一幅完整的喀布爾生活圖景,在戰爭爆發之前,這裡是一個國際化、藝術化和充滿智慧的環境。同時也對阿富汗的文化和傳統以及阿富汗人民進行了非常長時間的描述,使人大開眼界。
對我來說,《追風箏的人》是一個關於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必須面對的良知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救贖。對於那些有良心和犯罪的人來說,救贖是非常重要的。《追風箏的人》的整個故事集中在一句話上,「總有辦法讓自己再次變好!」
電影《追風箏的人》受到了很多讚美,但也有批評。就像所有其他的藝術作品一樣,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懷著不同的心情,帶來了不同的看法。
《紐約時報》書評的一位評論家將《追風箏的人》描述為「一個殘酷的關於愛與救贖的故事。」阿米爾成長於君主制的最後和平時期,就在該國革命和俄羅斯軍隊入侵之前。但是,政治事件,即使像《追風箏的人》中呈現的那些戲劇性事件,也只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在《追風箏的人》中,卡勒德·胡賽尼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提醒我們他的人民為戰勝暴力力量而奮鬥了多長時間。
但有一些人則認為胡賽尼把他的重點放在阿富汗人不喜歡公開討論的非常敏感的文化問題上,比如說強姦。
在我看來,卡勒德·胡賽尼採取了非常大膽的嘗試,以揭露了普什圖人以宗教的名義對哈扎拉人的這種殘暴和苦難。人們應該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他們自己,這樣才能為那些生活在壓迫下的人做點什麼,無論是以宗教的名義,還是以正義的名義——在那裡,極端宗教勢力正在侵犯無辜的兒童、婦女和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