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有普陀山,西有洛陽橋,相隔千裡千,卻有一段奇妙的故事。
傳說有一天,觀音菩薩在普陀山念經念倦啦,講法講乏啦,便想到人間凡界去賞景解悶。於是她手託淨瓶,腳登蓮臺,悠悠然飄過東海大洋,到了福建泉州府的洛陽地界。忽聽得下面有哭喊呼救的聲音,她低下頭一看,原來腳下是一條奔騰入海的大江,一位老艄公搖著一隻擺渡船,被捲入了漩渦,值打轉轉,船上乘客驚恐萬狀,男嚎女哭,呼爹喊娘。觀音見此光景,急忙將楊枝拋入大江,壓住浪頭,拯救渡船脫了險。然後按落祥雲,變成一個年輕美貌的漁姑,走到老艄公面前問道:&34;
&34;老艄公深深地嘆了口氣,朝四周望望,接著說:&34;
&34;
艄公搖了搖頭,望著東去的大江,憤債地說:&34;
觀音說:&34;
艄公聽了,得著花白鬍子,哈哈大笑起來:&34;
觀音聽說有個後生也想自己造橋,不覺暗暗稱佩,見老躺公誤會了,便紅了紅臉孔問道:&34;
&34;
&34;
&34;
觀音存心要幫助那位後生造橋,於是笑著說:&34;
&34;
&34;
&34;
兩人越說越投機,樂得老艄公合不攏嘴。
第二天,正是三月初三趕廟會,人來車往,可熱鬧哩。老艄公一清早搖著渡船,觀音端坐在船頭,逆水而上。兩岸等著過渡的人,都覺得奇怪,一齊招平呼喊:&34;
艄公看看南岸,又望望北岸,連連搖頭答道:&34;
乘客們一聽急啦!有的大聲高喊,催他趕快靠岸,有的好言相告,求他快去擺渡。艄公只笑不答,將船駛到江心拋了錨。那小小鐵錨沉到江底,象生了根似的,渡船在急流中平平穩穩,紋絲不動。老艄公站立後艄,抱拳向兩岸打拱,高聲說道:&34;
兩岸乘客一聽,呆啦!這個說,艄公年老講胡話,那個講,想在這裡造橋,除非她是神仙下凡!有的還說,那姑娘又沒有穿著鎧甲,金銀銅錢擲在身上,不怕打出血來嗎?大家議論紛紛,卻沒有一個擲金銀的。
此時,兩岸的人越聚越多,人縫中鑽出一個破落戶子弟,大聲起鬨說:&34;一班富家子弟立即附和起來。觀音暗暗氣憤,但轉而一想,若不依允,哪來錢造橋?於是氣也消了,臉也紅了,悄悄地對老艄公細語了一陣。老艄公先是一愣,接著含笑點頭,亮開嗓門向兩岸說道:&34;
鑼不打不響,燈不撥不亮。老艄公這話一出口,激起兩岸人聲沸騰,幾百雙眼睛都仔細打量起姑娘來。只見她:身穿小襖,腰束素裙,頭挽烏髮,耳垂玉環,眼蕩秋波,臉泛笑窩,活象朵出水的芙蓉,美極啦,惹得那些財主富商,豪門子弟,垂涎三尺,爭先恐後地差人抬來一筐筐銅錢,吵吵鬧鬧,熙熙攘攘,爭著向姑娘擲去。真怪!擲了一筐又一筐,來了一群又一群,可就是沒有一個能擲中姑娘的。那些銅錢或者金子或者銀子,不是從她頭上飛過,就是在她身邊飄落,全掉進了船艙。此事十傳百,百傳千,轟動了泉州府。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裡三層,外三層,擠得水洩不通。那些富家子弟,擲完了錢擲碎銀,擲完了碎銀擲黃金,擲完了黃金擲元寶,個個擲得發了瘋。直到第三天傍晚,還是沒有一個人能擲中姑娘哩。
這時候,上八洞神仙呂洞賓,變成一個自發蒼蒼的老頭,也擠在人群中看熱鬧。他心裡暗暗好笑;&34;
事有湊巧,一個賣草鞋的後生,剛好擠到呂洞賓身旁。這位後生見姑娘如此俠義,又如此美貌,不覺產生了愛慕之情:今生若有這麼一個姑娘作伴,志同道合,那真是依心依想了!他摸摸口袋,只有一個銅錢,欲擲又止,欲走不忍,挑著草鞋擔,直望著船上的姑娘出神。
後生的一舉一動,呂洞賓全看在眼裡。於是,他拍拍後生的肩,笑呵呵地問道:&34;後生見人動問,更覺不安,臉一紅,低下了頭。呂洞賓風趣地說:&34;後生靦腆地說:&34;接著,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了呂洞賓。
原來,這個賣草社的後生,正是觀音要贊助的人。他姓韋名馱,二十幾歲年紀,孤身一人,住在一個山裡。前幾年,他看官府每以造橋為名,欺詐百姓,非常氣債。於是編賣草鞋,鑿打塊石,熬筋苦膽,積蓄資材,發誓要造洛陽橋。
呂洞賓本想作弄一下觀音,想不到韋馱也是個造橋的有心人。心想這樣更好,萬一觀音怪罪下來,自己也有個藉口。便向韋馱附耳低語,如此這般的說了一陣。韋馱連連點頭,在腳邊揀了一塊石頭,將那個銅錢敲成碎末。還未站起身來,忽聽老艄公大聲說道:&34;呂洞賓急了,催韋馱快擲。韋馱一慌,也沒看準姑娘,猛將手中的碎銅錢向江上擲去。呂洞賓在旁&34;的吹了一口氣,那些碎銅錢全撒在姑娘身上!兩岸歡聲雷動,鬧得觀音菩薩漲紅了臉孔。她拾頭一看,只見呂洞賓正朝她哈哈大笑呢裡觀音菩薩恨煞了呂洞賓,真想一走了事。但造橋大事未完,怎可失信於民。只得硬著頭皮,請艄公搖船靠岸,將呂洞賓和韋馱接到船中。
韋馱下得船來,不敢看姑娘一眼,低著頭,紅著臉,幫艄公搖船去了。呂洞賓走到船頭,連連拱手說:&34;
觀音菩薩哭笑不得,正要斥責呂洞賓,老艄公卻呵呵大笑起來:&34;
觀音聽說擲中她的原來就是那個賣草鞋的後生,不免心中一喜,臉上露出笑容來。呂洞賓見了,連忙上前討好:&34;
觀音一聽,連粉脖兒都紅了。心裡想:讓韋馱監工造橋,正合我的意願,但你呂洞賓從中作弄,就太不應該了。把事情弄到如此地步,如何向韋馱和老艄公交代呢?她沉吟了一會,回頭對老艄公
說:&34;說罷,看也不看呂洞賓一眼,駕起蓮臺,飄然而去。呂洞賓自覺沒趣,也悄悄駕雲溜走了。
艄公和韋馱受觀音之託,日夜監工造橋,沒有半點怠侵。不到二年,一座雄偉壯觀的洛陽橋造起來了。據說大橋落成那天,觀音菩薩果然坐著蓮臺來了,謝過了老艄公,將韋馱帶回了普陀山,不過佛規森嚴,他們沒有拜堂成親,只成了&34;。你看,在觀音殿上,觀音菩薩佛像的對面,不是塑有一尊韋馱的像嗎?多少年來,他們一直這樣面對面的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