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母,我想說「生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2020-11-09 病態小筠

‖本文根據身邊真實故事有感而發

95後進入了悲催婚的時代,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在農村依舊存在思想固化,小孩到了一定年紀就覺得一定要結婚,生怕自己家的孩嫁的輸給了別人,嫁娶成了鄰裡鄉親無聊時光的攀比物品,在外辛苦工作的遊子給父母問候總少不了被叨叨「有對象不」「不要找了個遠的嘞」等等。更誇張的有拆掉一對佳人、硬促婚姻的父母。小筠的一位97年的朋友在過年回家期間就遭遇了這樣的事情。短短一個星期,被迫分手、相親、定親……快的讓人窒息。

「筠,家裡要給我定親了。」

「What?!這麼急?擔心你嫁不出去不成?」悠哉的躺床上刷美劇享受美好假期時光,突然收到最好的夥伴的消息,隔著屏幕感覺屏幕後的憂傷,又震驚又無奈。這一刻終究沒能躲過去。。。

「我覺得我會是我們四個結婚最晚的那個,你們都想什麼時候結婚?」「大學畢業了吧」「24,差不多。。」「我想早點結婚,被養著哈哈」「不知道……很難婚姻自由,應該不晚。」

那時我們高一,懵懵懂懂的年紀,未來被濃濃的霧遮掩看不清路是什麼模樣,唯獨她婚姻的結局好像只有那樣一個路口等待著。


「估計是,親戚都住這邊,你一句我一句都是他們的意思,我好迷茫。」

「媽耶!那你爸媽同意了?你打算怎麼做呀?」

「他們自然同意,嫁外面是不可能了。你什麼時候來,給我考慮下。」

「真恐怖,那你要反抗嗎?」「你知道我處境的。。。」

「那……他……知道了嗎?」「知道」

「他怎麼說?」「能怎麼說……我試探的問我爸媽,『如果不是我們本村的但是願意入贅怎樣樣?『還是不行。」

「他有沒有跟他家人說來你家定親?」「沒有。。。我放棄了掙扎了。」

」我覺得,22歲結婚,太早了。「

」我也這樣覺得,我想去杭州,想去工作,至少我想試試夢想能不能自由的去追尋。我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我在想怎樣是更好的結局,和小柯在一起以後未必幸福,不被家人祝福的婚姻一定不會幸福,會在愧疚種度過餘生。「

再見面,想要給她一個擁抱,卻發現給不了,發紅的眼眶、強韌的淚水,她需要的不是同情、是支持,不是流淚、是笑出來。既然已經做出了選擇,作為好姐妹要做的是支持她前進。

我們是至親,我們分享彼此的快樂和憂傷,我知道她跟她男朋友相愛了四年,知道他對她有多體貼,知道他們剛畢業一起度過的窮日子。現在生活慢慢變好卻被現實分開。

她說我做不到不管爸媽,兩個姐姐都沒能嫁在身邊,雖然也不遠,但那是對我們而言。現在有一個剛好是本村的合適的,他們怎麼可能錯過。我再遠嫁,以後誰來照顧他們。

我還是難以接受,但也無可奈何。換成我,應該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被父母寵大的兒女,心懷感恩,不忍心違背他們的心願,問世間安能兩全法、不負父母不復卿。


朋友說,她比你通透。

我的母親告訴我,父母都捨不得女兒遠嫁,以後你也要懂事。

父親告訴我,我知道你在外地出息了,把我們接在身邊也一樣,但我們都這年紀了,還是想要回來的。

另一位表姐說,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怎麼看,我當初也是只想嫁喜歡的,現在不也挺好,結婚了才知道家裡人都在一塊才不容易被欺負。

小筠無奈,是對父母的控制欲低頭,是對傳統封建的裹上道德外衣的『私心』蟄伏。怪你太孝順,願意拿後半生做賭注;怪父母對你的好,將你禁錮身邊;怪農村教育的不足,思想閉塞甚至驚恐。

這場對於婚姻選擇權的鬥爭,是孩子贏還是父母贏,拼的是子女對父母的孝心和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比的不過是誰更心軟罷了!

《知否》這部劇大家都不陌生,小公爺想娶明蘭,郎有情、女有意,硬是被小公爺強勢的母親摧毀。小公爺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妻子被殺淪為鰥夫,雖再娶,也是在幾番波折後才懂得珍惜眼前人。

在遠行的綠皮列車上會遇到全國各地的不同年齡不同故事的人。有一位比我爸媽比她爸媽還要大的女人獨自背著包乘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漫長的旅途相遇的人總會有話題打發時間。她是退休的國企工人,現在去找兒子,兒子不想回家過年那我們就過去。我已經找好了一家服務員的工作,打打雜還有退休金可以養活自己,也不麻煩年輕人。他有他的工作和生活。我們二老想他了就去看他,想回家了就回家,把自己照顧好不給年輕人添重擔,一家人都過得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怎樣為「孝」?愚孝可好?父母給予子女生命,每一個生命降臨那刻就是一個個體,他來到這世間是來看看世界多麼的美好,人生的酸甜苦辣那麼精彩。在出生地以外的地方,充滿神秘色彩,他有權利選擇要不要去看,他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他是愛父母的,他也為自己而活。他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相關焦點

  • 對不起,我不是誰的附屬品
    讓弗雷德麗卡心頭蕩起透徹心扉涼意的是那個昔日對自己溫柔繾綣的丈夫奈傑爾,在得知她想外出工作的想法後,對她的態度不僅與之前雲泥之別,還對她拳打腳踢。都說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許是對奈傑爾還有一丁半點的愛意,弗雷德麗卡竟在奈傑爾看似誠心誠意的道歉下,原諒了他。
  • 那個在父母眼中優秀的孩子,為什麼自殺了?
    她想做以前都不敢做的事。正如阿德勒所說:「一旦孩子不想再背負任何責任,不再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同,他就會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當然父母也會有種「遭到背叛」的感覺,但父母沒意識到,孩子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行為,也是因為無法負荷父母的期待。另外,父母也「背叛」了她的期待。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想更好地照顧父母
    「與母親得了腦梗死,沒有康復可能的心情不同,母親患病時,醫生告知我,親人將不久於世,我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父親患病時,我知道這個病不至於危及生命,但也不會痊癒,我將守著父親過完最後的時光,他的病不危及生命,但需要家人的守護,這是一種無法預知終點的守護,讓我感到極度的不安。」
  • 《等閒》第四十九章 成家,讓自己成為遺失了的父母
    回想起來,當時孩子們的潛意識裡,都可能因為自己是個小孩子,所以,在遊戲中,就都想扮演一個大人的角色。為什麼會是如此呢?有學者研究並分析認為,從胚胎在子宮裡,嬰兒體驗到與母親合一,那是一種海洋般的感覺;而出生之後,它本身就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個體意識隨之誕生——也就是你誕生為一個擁有單獨靈魂的個體人。
  • 《無聲告白》:為人父母,我真的很抱歉
    猶記得有個笑話,說一隻笨鳥,因為自己飛不起來,所以下了一顆蛋,讓他替自己實現未了的心願。由此看來,只有作為旁觀者,才能看到事實的真相。不得不引起我們沉思,究竟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算得上優秀的父母呢?》裡的一句話:不是孩子過上了你想讓他過得生活,而是你幫孩子過上他想要的生活。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1、 r《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臺灣吳曉樂寫的一本書,說是小說,我更是把它當成一部紀實作品,這本書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作者開篇就引用了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所有讀者都能在閱讀本書前就能夠警醒,孩子是上帝派來陪伴你們的,而不是你的附屬品,不是來為你光宗耀祖的,不是來完成父母未能達成的理想的。
  • 《安家》讓孩子學會獨立,才是讓他強大的正確打開方式
    01溺愛式養育,是導致孩子不強大的重要原因一位英國心理學女博士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及早。但在孩子小時候,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孩子培養獨立性的最好時期,卻沒給他機會獨立成長,只是一味地溺愛他。
  • 發展獨立自我,女性如何在個體意識和社會環境影響中尋找平衡
    我想這是因為對於獨立女性個體和意識的探討是各個年代、各個時代背景下人類需要共同主題。①相同的主題: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和自我成長《理智與情感》講述的是十九世紀英國鄉紳體面人家嫁女兒的故事。姐姐埃莉諾理智、沉穩,而妹妹瑪麗安性格開朗活潑,追求浪漫脫俗的愛情。
  • 《隱秘的角落》:這樣的父母比張東升更可怕
    他對牌友炫耀說:「我今天叫他來的目的就是購物」,卻連孩子穿多大鞋都不知道。富養是父母的榜樣和陪伴。董卿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家長先做好表率,就不用擔心孩子走錯路。當朝陽被其他同學排擠,班主任找到周春紅,想聊聊孩子的問題,她卻當即回擊:「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 40多歲阿姨再婚嫁給了愛情|擺脫父母的控制,是獲取幸福的第一步
    長大後王姨對這樁婚事非常不滿,要求退婚,但父母說老一輩早前就下了承諾,現在悔婚會遭非議,有損家族顏面,她無奈同意了。 婚後的王姨很不開心,兩人經常吵架,多次跟父母提出要離婚,但父母說,只要他們在世,離婚想都別想。王姨內心一直在掙扎。 因為心的裂縫太大,另一個男人走進了她的生活,王姨整個人如同重生,她不顧一切的愛上了對方,而對方也愛上了她。
  •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這類父母其實在生活裡並不少見,在他們的邏輯裡:我生了你,你就必須聽我的;你不服從,就是背叛我。對於索取型父母而言,這種行為更甚。他們喜歡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意志,並企圖控制孩子的一生。他們愛那個符合自己標準的「完美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
  • 青春期孩子總是拒絕參加父母的聚會,背後真相讓人無奈又贊同
    可是,吃飯接近尾聲時,閨蜜順口說:「明天你李阿姨回來,我們一家三口請她吃個飯,兒子,你也得去。」兒子一聽又要他參加父母的聚餐,馬上不樂意了,說自己有很多作業要做,吃飯就不去了。這下,閨蜜不高興了,開始吧啦吧啦地嘮叨開了,越說越來氣,最後直接摔碗走人了。
  • 《家庭的覺醒》:不夠好的是父母
    而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則提出了一個突破性的觀點:「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有網友說過:「哪有什麼父母,不過是孩子養孩子。」一個悲哀的事實是,我們總是在重複著上一輩的行為模式,特別是在家庭和婚姻中。
  • 《娘娘腔的日記》:父母最好的愛是寬容和接納
    習慣了四人姐妹團的作死和出糗爆笑日常,兩季劇中不時展露出來的來自於父母的愛格外溫情。Golf的硬核教師媽媽Golf、Kim、Gus上大學期間打牌被抓進了局子裡,等著Golf的媽媽前來解救。媽媽央求警察打開了拘留室的門,拿出了教鞭,照著三人的屁股打了一通,臨走前還告知警察叔叔拘留到三人認識到賭博的錯誤為止。
  • 兒子去世3年,一天託夢給父母說想結婚,父母挖開墳墓感到欣慰
    導讀:兒子去世3年,一天託夢給父母說想結婚,父母挖開墳墓感到欣慰在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裡,有一個男孩叫小天。小天的父母也在這個村子裡長大。他們結婚多年後才生下小天。所以兩個人都很喜歡小天。小天和爸爸學會了上山採藥。回來的路上,小天獨自上山。在回來的路上,他看見一條白蛇盤繞在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白蛇身上有許多傷,盤在石頭上垂死掙扎。
  • 還在辛辛苦苦作「完美父母」?NO,父母越輕鬆,孩子越強大
    深夜,手機鈴聲突然響起,我迷迷糊糊按了接聽鍵,傳來舅媽焦急的聲音:「玟玟去你那兒了嗎?」「沒有啊!怎麼了?」我睡意頓消。「說她了幾句,她就離家出走了,手機也沒帶。」舅媽又急又氣。「我馬上過去」,掛掉電話,我急匆匆穿上衣服,就往舅媽家裡趕。舅舅和舅媽都是高校教師,玟玟是他們的獨生女,今年25歲。
  • 凍結的希望 | 續寫生命:守住千風的愛
    詩句中流露的不是對死亡的憤怒,也不是痛徹心扉的悲傷,而是生命間綿延不絕的愛,給予生者慰藉與信念。人們難以接受這項技術的原因之一在於,截至目前,科學尚且無法證明被冷凍的人真能復活,而實施冷凍手術的Alcor專家們也在片中陳述了這一事實面對疾病、衰老和死亡,人們的倫理觀念正在變得愈加複雜多樣:一方面,醫學界近年來致力於向公眾傳播姑息療法的理念和重要性,推廣設立臨終關懷病房,希望人類能夠平和地接受生命的凋零,並在最後時刻保留生活質量和尊嚴;另一方面,倡導延續生命的科學家和未來主義者則狂熱地擁抱著未來的不確定性
  • 這句話讓多少父母淚奔!
    最後,父親強忍著淚水,向兒子深深地鞠了一躬,並說道:「是爸爸沒有能力,我對不起你們!」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都曾嫌棄過父母的出身,抱怨過父母的能力,責備過父母的過錯。但即便如此,父母卻依然想要守護子女,唯恐虧欠得太多。《觸龍說趙太后》中有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很多時候,父母年紀越大,就越是小心翼翼。
  • 父母懶一點,孩子更聰明
    我立刻出馬,跟白糖爺爺說,那邊有好看的節目,快去看看哦!白糖爺爺果然走開了,我補上空位,讓他無法再回來坐下。然後,我閉嘴,我放空,我神遊,我掏出手機工作。至於小白糖在忙乎些什麼,我懶得去指點。那是她的創作空間,我不得入侵。直到她拉著我說,媽媽,我畫了一幅畫,我講給你聽。我才會笑容可掬,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