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身邊真實故事有感而發
95後進入了悲催婚的時代,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在農村依舊存在思想固化,小孩到了一定年紀就覺得一定要結婚,生怕自己家的孩嫁的輸給了別人,嫁娶成了鄰裡鄉親無聊時光的攀比物品,在外辛苦工作的遊子給父母問候總少不了被叨叨「有對象不」「不要找了個遠的嘞」等等。更誇張的有拆掉一對佳人、硬促婚姻的父母。小筠的一位97年的朋友在過年回家期間就遭遇了這樣的事情。短短一個星期,被迫分手、相親、定親……快的讓人窒息。
「筠,家裡要給我定親了。」
「What?!這麼急?擔心你嫁不出去不成?」悠哉的躺床上刷美劇享受美好假期時光,突然收到最好的夥伴的消息,隔著屏幕感覺屏幕後的憂傷,又震驚又無奈。這一刻終究沒能躲過去。。。
「我覺得我會是我們四個結婚最晚的那個,你們都想什麼時候結婚?」「大學畢業了吧」「24,差不多。。」「我想早點結婚,被養著哈哈」「不知道……很難婚姻自由,應該不晚。」
那時我們高一,懵懵懂懂的年紀,未來被濃濃的霧遮掩看不清路是什麼模樣,唯獨她婚姻的結局好像只有那樣一個路口等待著。
「估計是,親戚都住這邊,你一句我一句都是他們的意思,我好迷茫。」
「媽耶!那你爸媽同意了?你打算怎麼做呀?」
「他們自然同意,嫁外面是不可能了。你什麼時候來,給我考慮下。」
「真恐怖,那你要反抗嗎?」「你知道我處境的。。。」
「那……他……知道了嗎?」「知道」
「他怎麼說?」「能怎麼說……我試探的問我爸媽,『如果不是我們本村的但是願意入贅怎樣樣?『還是不行。」
「他有沒有跟他家人說來你家定親?」「沒有。。。我放棄了掙扎了。」
」我覺得,22歲結婚,太早了。「
」我也這樣覺得,我想去杭州,想去工作,至少我想試試夢想能不能自由的去追尋。我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我在想怎樣是更好的結局,和小柯在一起以後未必幸福,不被家人祝福的婚姻一定不會幸福,會在愧疚種度過餘生。「
再見面,想要給她一個擁抱,卻發現給不了,發紅的眼眶、強韌的淚水,她需要的不是同情、是支持,不是流淚、是笑出來。既然已經做出了選擇,作為好姐妹要做的是支持她前進。
我們是至親,我們分享彼此的快樂和憂傷,我知道她跟她男朋友相愛了四年,知道他對她有多體貼,知道他們剛畢業一起度過的窮日子。現在生活慢慢變好卻被現實分開。
她說我做不到不管爸媽,兩個姐姐都沒能嫁在身邊,雖然也不遠,但那是對我們而言。現在有一個剛好是本村的合適的,他們怎麼可能錯過。我再遠嫁,以後誰來照顧他們。
我還是難以接受,但也無可奈何。換成我,應該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被父母寵大的兒女,心懷感恩,不忍心違背他們的心願,問世間安能兩全法、不負父母不復卿。
朋友說,她比你通透。
我的母親告訴我,父母都捨不得女兒遠嫁,以後你也要懂事。
父親告訴我,我知道你在外地出息了,把我們接在身邊也一樣,但我們都這年紀了,還是想要回來的。
另一位表姐說,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怎麼看,我當初也是只想嫁喜歡的,現在不也挺好,結婚了才知道家裡人都在一塊才不容易被欺負。
小筠無奈,是對父母的控制欲低頭,是對傳統封建的裹上道德外衣的『私心』蟄伏。怪你太孝順,願意拿後半生做賭注;怪父母對你的好,將你禁錮身邊;怪農村教育的不足,思想閉塞甚至驚恐。
這場對於婚姻選擇權的鬥爭,是孩子贏還是父母贏,拼的是子女對父母的孝心和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比的不過是誰更心軟罷了!
《知否》這部劇大家都不陌生,小公爺想娶明蘭,郎有情、女有意,硬是被小公爺強勢的母親摧毀。小公爺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妻子被殺淪為鰥夫,雖再娶,也是在幾番波折後才懂得珍惜眼前人。
在遠行的綠皮列車上會遇到全國各地的不同年齡不同故事的人。有一位比我爸媽比她爸媽還要大的女人獨自背著包乘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漫長的旅途相遇的人總會有話題打發時間。她是退休的國企工人,現在去找兒子,兒子不想回家過年那我們就過去。我已經找好了一家服務員的工作,打打雜還有退休金可以養活自己,也不麻煩年輕人。他有他的工作和生活。我們二老想他了就去看他,想回家了就回家,把自己照顧好不給年輕人添重擔,一家人都過得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怎樣為「孝」?愚孝可好?父母給予子女生命,每一個生命降臨那刻就是一個個體,他來到這世間是來看看世界多麼的美好,人生的酸甜苦辣那麼精彩。在出生地以外的地方,充滿神秘色彩,他有權利選擇要不要去看,他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他是愛父母的,他也為自己而活。他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