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琅嬅臨死前,她的夫君、她一生的依靠,沒有拉著她的手依依惜別,更沒有在她耳邊說「來生再為夫婦」云云,她的皇帝夫君羅列了她一樁樁罪孽,這其中,有她做過的,也有她被冤的……
一個皇后含恨含冤、滿面淚痕地逝去,著實辛酸,可若富察琅嬅知道,自己屍骨未寒,皇帝已經心中愧悔,並從此開啟五十餘年的追念模式,她的心中,可會好受一些?
雖然在改編過的電視劇裡,富察琅嬅並不是弘曆想要的福晉,但從延續了劇版《甄嬛傳》的原著來講,富察琅嬅是弘曆第一併且唯一的福晉人選。
而青櫻是三阿哥弘時不要的人,在熹貴妃勸說之下,弘曆才勉強收下。為了「獎勵」他聽話,當時熹貴妃還答應了給他高氏這個「福利」,這個高氏就是高晞月。
琅嬅出身富察大族,端莊大氣,恭順夫君,兒女雙全,算是一位無可挑剔的福晉了。
背靠著伯父,懷抱著嫡子,如願登上鳳位的琅嬅,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如履薄冰。
皇帝對她雖頗為敬重,幾次在太后責備時維護她,但兩人間卻少了夫妻間的一份貼心親密。
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是福晉,是皇后,卻不是愛人,所以她才會早早就送出那樣一對鐲子,防患於未然,就如同多年以後她的女兒和敬公主向皇帝進言「……不過是為防寵妃僭越……」
皇帝對富察皇后從敬重到冷漠疏遠,再到猜忌厭惡,大致為如下幾個原因:
一、他知道了鐲子的秘密;
二、高晞月臨死前揭發,以硃砂謀害皇嗣並栽贓嫻妃,是皇后指使;
三、冷宮放火,意圖燒死如懿;
四、因不忿哲憫皇貴妃先生下長子,趁她二度有孕,飲食上做手腳,一屍兩命害死了她。
五、皇帝認為造成永璉早夭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富察皇后太過逼緊年幼體弱的永璉讀書,而皇后如此逼緊,不過是覬覦太子之位。
關於立永璉為太子,這本是皇帝的心意,他自己生母卑微,自小不受重視,因此極盼望自己尊貴的嫡子能繼位。
這一重心思,他跟如懿提過,而且永璉薨逝後,也追封為端慧太子。
但是,儲君這個位置,他可以「賜給」,卻不許人爭搶,否則為后妃則不賢,為皇子則不孝。
富察皇后臨死之際,對鐲子之事認了,對冷宮放火之事也認了,那是為了恨如懿詛咒永璉致死,為子報仇。
但對害死哲憫皇貴妃和以硃砂謀害皇嗣並嫁禍嫻妃之事堅決不認,並以她最重視的富察族的福祉起誓,然皇帝對她的誓言嗤之以鼻。
富察琅嬅怨憤而逝。
真的屍有餘溫,皇帝就悔上心頭——自己是不是錯冤了她?
在這種情緒支配之下,富察皇后就升級為一座神衹——溫良恭順、節儉克己、御下寬厚,教導兒女出色。後半生的皇帝似乎完全不記得自己曾責怪富察皇后對永璉過於嚴厲,意在儲位。
因為在嫡母喪禮上不夠哀痛,皇帝接連斥罵兩位皇子,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自此失歡於皇帝。
繼後如懿,是皇帝不顧太后反對,執意扶上後位的女人,也是他自潛邸時「青櫻弘曆年少情深」的女人,可是一個活的皇后能好過死去的皇后嗎?
「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皇帝寫的詩,表明了故劍情深,可故劍在時,也沒見他有多少情分。
如懿不如琅嬅恭順;
如懿不如琅嬅節儉;
如懿御下太過嚴苛;
如懿的永璂平庸,不如琅嬅將永璉教導得聰慧出色。
太后曾對福珈說過,那拉皇后在貴妃、皇貴妃時期,皇帝待她到底親厚多了。
其實有一件事,如懿一直沒搞清楚——帝後夫妻,她首先是臣,然後才是妻。
她以為他們是「年少情深」的伴侶,是皇帝要她到這無人之巔陪伴他的孤獨,她卻不知道,在皇帝矯情地嘆息孤獨的同時,他最享受的就是這種君臨天下、無人比肩的孤獨的權威。
而如懿,傻到要去挑戰他的權威,卻被皇帝的權威一再踐踏。
她對眼前的男人絕瞭望,她要去尋找「去了的青櫻弘曆」,她成全了自己。
自私的女人啊!
她最親愛的姐妹半世傷心!
她忠心的宮人淪為宮中的浮萍!
她僅剩的兒子成為皇帝的棄子!
她卻成全了自己!
有人居然讚賞她的「初心」!
有人居然覺得她值得,因為皇帝對她愧悔於心並且終生念念不忘!
呸!
這樣的「愧悔於心並且終生念念不忘」,不覺得太熟悉又太廉價嗎?
電視劇中,太上皇死去之時,緊緊捏著的那個匣子裡,裝的是繡著青色櫻花紅色荔枝的絲帕,而原著中皇帝還在寢宮裡修了一座「梅塢」。
惺惺作態給自己看麼?
當然,還是有人從這廉價的愧悔中得到了紅利——小宮女汪芙芷,因眉眼神似當年的青櫻,被海蘭尋來「偶遇」皇帝,用來打擊魏嬿婉。
小宮女一步登天,成為皇帝晚年最寵愛的妃子,並在老皇帝六十五歲時,為他生下最後一個孩子——得盡寵溺的十公主。
有福之人,坐等撿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