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子故事:川軍老兵與旗袍女人

2020-10-31 我爺爺是地主

(一)

我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時候,已經是1977年夏天的時候。那一年的暑假,爸爸和四連的蔡慶貴叔叔自行車帶著我們一起去八連玩。

路過十連的時候,因為長時間坐自行車趕路,天氣又熱,我們四個小孩子,都覺得又渴又餓,想要喝水吃點東西再繼續趕路。於是我爸爸帶我們一起往十連的烤菸房方向走,說是去十連的養雞場找誰誰,反正都是去八連的方向。。。。。。

到了十連烤菸房附近的養雞場以後,見到了養雞的高個子老人以及他身後一個比他年輕一些的老太太,爸爸告訴我們幾個小孩子說:這個你們應該喊鍾爺爺那個應該喊董奶奶,趕快喊爺爺奶奶好,不然沒有雞蛋吃哦。

爺爺奶奶是肯定要喊的,沒有雞蛋吃也應該喊啊。進入鍾爺爺他們家以後,就覺得非常不一樣,因為非常的整潔乾淨。看見董奶奶的時候就覺得好特別的,鍾爺爺應該有一米八幾的個子,白頭髮剪得整整齊齊的寸頭,走路站姿都非常板正。

旁邊的董奶奶穿的是以前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裡面看見的解放前上海年輕漂亮女人穿的旗袍,大概一米六多的身高,就覺得皮膚特別白淨,真的好優雅,好有氣質,當年沙門子農場沒看見有其他什麼人穿這樣的旗袍衣服。(在沙門子農場的許多年裡,一直到後來1993年我離開,也就沒有看見其他什麼人像當年的董華英這樣穿過旗袍,當年看見她真的好優雅的氣質。。。。。。)

等著吃雞蛋的時候,閒不住的我四處看看他們家裡面的情景——雖然與我們家一樣都是土坯房子,他們家裡面非常整潔。最顯眼的就是對著進門的牆壁上面,當年家家戶戶都要有的一個項目:學習園地,他們家的分外的不一樣。

上面的毛筆字體我看著非常漂亮,不是我們家與其他人家那樣的鋼筆字,我們小學生的還是鉛筆字寫的,當然我的鉛筆字寫的非常難看,也是經常因此被爸爸打耳光。聽蔡叔叔告訴我說:上面四個題頭字體是隸書,下面的內容都是蠅頭小楷。我才知道中國的漢字,書法字體還有那麼多的講究,就越發覺得鍾爺爺他們兩個人與其他人家不一樣了。

(二)

董奶奶在家裡面一刻也沒有閒著,忙著燒水以後給我們煮荷包蛋吃,一人兩個。董奶奶忙著打雞蛋,燒開水煮荷包蛋的舉手投足之間,都透著優雅的舉止,就覺得好不一樣,好像在電影裡面看到的一樣。

我心裡想的是養雞場那麼多雞蛋,我們去連隊瓜地都是隨便吃西瓜的,於是就大咧咧的說:我想吃三個雞蛋。

董奶奶笑呵呵的告訴我們:雞蛋一次吃兩個最好,吃多了不消化,浪費掉了。而且你們馬上就要走路翻沙包去八連,吃多了雞蛋走路不好的,雖然養雞場的雞蛋可以隨便讓你們吃,但是也不能看著你鬧肚子啊。。。。。。

你這個小傢伙,第一次看見你,是1969年,好像是春天的季節,雪都沒有開始融化。你爸爸媽媽才調到二連的搬家過去時候,我們當時在二連的養雞場工作。

那個時候你媽媽抱著你,坐在拖拉機拉的大爬犁上面的大柳條筐裡。

你當時生出來還沒有到100天,你們家從10連搬家到2連。那時的天氣好冷,你媽媽抱著裹在小被子裡的你坐在爬犁上面,那個裝東西的方形大柳條筐子裡。

拖拉機路過雞場的時候,你一直哭的厲害,你媽媽抱著你進來家裡面暖和了好久,給你餵了奶以後你才不哭了,然後抱著你走路回的二連連部。一晃到現在,你已經九歲了,時間過的真快啊。

當年春天是你們家十連搬家到二連,秋天就是我們家二連搬家到十連。好的是工作沒有什麼變化---調過來以後仍然是在十連養雞場餵雞。這樣一來,你們今天路過十連進來這裡,才有雞蛋吃,不然都不知道怎麼招待你們了。。。。。。。。

吃董奶奶做的荷包雞蛋的時候,我們都是一個人一碗,放在吃飯桌子上面的,與以前我吃飯所經歷不一樣的是:每一個碗下面都有一張方形的小手帕墊著碗底。

給我的感覺是:這樣的吃飯要求,好像只是以前在外國電影裡似乎看見過外國人這樣吃飯鋪著桌布的場景,或者是中國電影裡面地主資本家的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才這樣吃飯的,反正以前在沙門子農場是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吃飯飯碗底下鋪著一方手帕的(當然我只是在心裏面悄悄的這樣想的,不可能說出來這樣的問題,不然以後再來就沒有雞蛋吃了)。

(三)

吃了雞蛋以後,休息了一會,我們就出發去了八連。人雖然離開了十連的養雞場,心裏面的疑問卻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了——他們是什麼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好像都給我特別不一樣的感覺。。。。。。

鍾爺爺說話是一口的濃重四川話,董奶奶卻是截然不同的口音,好像和二連小學林惠君林老師的上海口音有點像。

不像我的爺爺奶奶那樣,都是四川口音。而且鍾爺爺那漂亮俊逸的毛筆字以及董奶奶的旗袍,還有吃飯的碗下都要墊著的手帕,這些都讓年幼的我,心裏面覺得特別好奇。。。。。。

後來,八連回來以後,問過我爸爸以後才知道了一些他們的經歷:鐘體如是與我爺爺他們一起四川勞改到的沙門子農場,一起成為沙門子農場的新生人員,我爸爸媽媽是可教育子女,與我爺爺奶奶分開工作,調過來二連食堂工作。

鐘體如的侄女鍾容玉也在在二連食堂工作,也是可教育子女,需要與新生人員的父母分開居住工作,於是把他們老兩口從二連養雞場調到十四隊(後來的10連)養雞場工作了。

在四連蔡慶貴叔叔那裡,知道了沙門子農場的語錄碑上面的字,都是鐘體如寫的。都是他根據語錄碑的大小和要求把大字寫好,拓到碑上相應的位置,然後就由周炳軒和唐豁子兩個負責後面的工作,在相應位置釘上小釘子,然後使用水泥做立體的字。如果不是做立體字的語錄碑,就是他直接寫在上面。只是那些語錄碑後來都被先後拆除了,最後拆除的一個語錄碑,是四連與團部的公路之間,鐵路邊的那個,一直挺立到了1988年才沒有看見了。。。。。。

後來各個連隊都有了大禮堂,禮堂裡面的牆壁上,連隊辦公室的牆壁上,都有他用毛刷寫的大字語錄。連隊住房的牆壁上面,也有他按照領導要求寫的白石灰語錄。開始的時候發給他毛刷寫白石灰語錄,但是因為每天需要寫的字多了以後,毛刷經過磨損以後用壞的很快,就沒有繼續發毛刷給他了。

他就自己找了一個掃地用磨損以後的掃把頭,自己稍微加工以後,提著石灰水桶,按照領導要求,四處寫語錄大字和標語。掃把頭寫壞了以後,就自己找一些破布和一根木棍,綑紮好了以後,繼續在沙門子農場各處書寫白石灰標語。

無論他使用什麼東西寫標語,都是寫的非常好,讓人覺得非常的不一般,尤其他們這些有文化的讀書人,佩服他的書法。

後來要求家家戶戶都要有一個學習園地,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有一個批判稿貼在裡面。十連乃至全團各個單位的標杆學習園地,就是他們家的——全都是毛筆字寫的,而且是標準的蠅頭小楷寫的內容,隸書的題頭,應該就是我們去他們家吃雞蛋的時候,看見的那個學習園地吧?

 (四)

後來的日子裡,認識了養蜂場的小胡叔叔(胡昌銀),他的爸爸媽媽在1977年秋天就從十連調到二連工作了,我就經常去他們家玩。

在小胡叔叔的爸爸媽媽這裡,因為經常聽他們說一些以前在甘肅過來以後的時期。所以,我的許多關於他們的疑問都有了大概的了解。。。。。。

因為董奶奶與她們一起從甘肅的軍馬場過來的,只是他們是山丹軍馬場職工,董奶奶她們是相距不遠,甘肅省勞改局下屬高臺縣的一個勞改農場的人員。同在1961年的春天先後過來沙門子農場工作以後,兩家人在十連又在一起工作了近十年,關係一直不錯,所以互相都有大概的了解。。。。。。

董奶奶是浙江哪個地方人不知道,反正解放前家裡面就是一個書香門第,大家庭裡的千金小姐,她從小就接受的西式的教會學堂教育,典型的大家閨秀,後來在南京的金陵女子中學讀書,然後才進入金陵大學不久,抗戰就爆發了,日本鬼子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再後來因為嫁了一個國民黨部隊軍官,安家在上海,解放以後不久,劃分家庭成分以後,自然就是劃分到了國民黨姨太太啊什麼的成分。於是,1953年就被送到了位於安徽境內的,新成立的,屬於上海市管轄的:白茅嶺勞改農場。(這個單位至今仍然有白茅嶺監獄存在,工作人員戶籍都是上海市)

在白茅嶺農場勞動三年多以後,1957年以後,因為勞動改造的人員太多,為了方便區別對待,分類管理教育,就把她與其他的許多上海市在白茅嶺農場勞動改造的各類原因來這裡的人們一起,送到了甘肅省的高臺勞改農場勞動改造,後來因為共同的原因——1960年甘肅發生非常嚴重的饑荒。

當時的全國各地都缺乏糧食,而且路途遙遠,只有新疆的生產建設兵團有糧食。

可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雖然有糧食,但是距離太遠,而且同樣沒有那麼多的運輸車輛,根本來不及運輸糧食供應救濟他們,繼續拖延時間就會餓死更多的人員。為了減少餓死人的現象發生,決定把勞教人員送到有糧食,但是差勞動力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於是安排了軍馬場與高臺勞改農場的300多人,分兩批於1961年二月中旬出發,到二月底三月初,他們來到了沙門子農場安排到十四隊(後來的10連)工作。

沒想到,在距離故鄉遙遠的新疆沙門子農場這裡,遇見了董華英早在當年抗戰時期就認識的一個熟人:鐘體如。

3�f秉

相關焦點

  • 沙門子的川軍——砍一刀
    沙門子的川軍——砍一刀 (一)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他們在三連的時候,曾經幾次跟著爺爺一起去後面的一戶人家玩,他們家裡面也有一個與我差不多大的小男孩。爺爺帶我去的時候,告訴我:這個喊徐爺爺,那個喊徐奶奶,那個喊小光哥哥。
  • 兵團沙門子農場:太平間的故事
    (一)無論是在沙門子農場出生長大的人們,還是在沙門子農場曾經工作過的人們,都會記得沙門子農場有個醫院:沙門子農場衛生隊。1984年以前的沙門子衛生隊,在團部的西北角,園林隊旁邊。由兩棟蘇式(後來說的:俄式)建築的平房構成,一去的右邊,那個建築面積小一點高大平房是門診部,繼續往前百米左右就是建築面積大一些的就是住院部了。
  • 沙門子農場:瑪河苦戀(續)
    到了沙門子農場以後,看到沙門子農場的環境周圍也都是茫茫沙漠,著實讓人有些害怕。還有就是剛到沙門子農場十四隊,看到何新生居住的那個地窩子的時候,感覺好像是一個地下洞穴一樣,裡面黑乎乎的不適應。。。。。。。。
  • 沙門子故事:川 軍 老 兵 和 旗 袍 女《二》
    ��� (五)鐘體如其人,聽我爸爸他們說:他是四川省宜賓縣人,在沙門子農場成立之初,他就與我爺爺他們那一批四川籍的勞改犯一起,由四川出發時的帶隊幹部陳祥高帶領,從下四場調過來了。他走路都是非常的正正板板,抬頭挺胸,坐在凳子或者椅子上都是坐在前面的一部分,然後就是抬頭挺胸,兩手很自然的放在兩腿膝蓋上。
  • 山上看見旗袍女人,回酒店就不能動了,神婆竟有這本領?
    這是我朋友去旅遊時經歷的靈異故事,我朋友其實並不喜歡旅遊,只是公司團建,所以必須去。他們去的是泰安市的某個名山,這座山古建築非常多,很是宏偉,我朋友和兩個同事從早上起來就爬山,可是中途的時候發現霧特別大,我朋友就說咱們還是別上去了吧,幾個同事說不行,不能半途而廢,於是繼續往上走,這時候我朋友竟然不知道自己踩到了什麼,軟綿綿的,然後他蹲下去看,發現竟然是一隻古時候繡花鞋,然後他就隨手撿起又丟在一邊,就在他要站起身的時候,發現正前方竟然有個女人,穿一身旗袍,臉白的嚇人,把朋友嚇了一下
  • 故事:神奇的旗袍(民間故事)
    這些天,「旗袍小仙女」成了林想網站的紅人,一時間網站的瀏覽量大增。第二天,林想又去跟蹤「旗袍小仙女」,不料卻出了一件怪事:他發現一位「旗袍老婆婆」正坐在小區的小石橋上休息,這個老婆婆穿著一身白色旗袍,胸前別著一枚銀白色的鶴形胸針,梳著跟「旗袍小仙女」一模一樣的髮式,除了年齡差異外,她的臉形、身材都跟「旗袍小仙女」很相似!天!
  • 姑娘,穿一次旗袍比你想像中好看
    我的每一件旗袍似乎都有一個故事 第一件旗袍,是我與愛人外出遊玩,在商場看到因換季打折的旗袍。那時候,剛結婚,條件不是很寬裕,對打折的衣服總是駐足留念,想著能不能買下它? 而那年,此時,恰巧,有一件款式新穎又透著靚麗的旗袍,深深吸引我的目光,令我傾情。於是,走過去,我輕輕地拿起它,有些愛不釋手。
  • 三個老兵的故事
    聽的次數多了,我就想,連長的話,可能是老趙頭這一生在找女人方面唯一的一次希望,然而卻破滅了,所以他始終記在心中,記了一輩子,其中有痛苦,也有美好...... 我從這家單位走後,聽說他去世了,單位負責給處理的後事,在家的全體職工都到殯儀館去給他送行。死後他會不會去找早已犧牲的連長兌現諾言呢:「打下女子中學,一人給你們找個媳婦!」
  • 原創小說「老兵」
    01 百樂門換了新的海報,海報中的女人身著紅色俏皮的旗袍 方才講故事的人呷了一口手邊的濃茶,搖了搖頭,說道:「你問他有什麼用,他這模樣,估計連百樂門都沒去過。」 又是一陣哄堂大笑,會計紅了臉,小聲地罵了句髒話,又抬起眼皮看了一眼,害怕被旁人聽見,見沒人理他,他推了推掛在鼻子上的眼鏡,繼續聽他們聊天。
  • 有一種遺憾叫「老兵會友」!
    現在是凌晨,來頭條分享一下發生在我身邊的那些感人故事! 故事題材來源於我們村組裡的一位老兵,姓伍,如果還在世的話,估計快80歲了吧!因為他的勤勞、純樸、善良以至於在這個新時代裡沒享受過舒服的晚年!這很遺憾! 從我家到他家也不足1000米,在村裡他是個十足的老好人,我也挺敬佩他!下面我就具體來說說發生在這位老兵的故事!
  • 故事:老兵家的兒媳婦
    圖片來自網絡明天是國慶節,給大家分享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家的好兒媳的故事。故事內容是聽同村一位大爺口述的,為了朋友們閱讀方便,發文時調整了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在西北某地一個農家院裡,一對年近七旬的夫妻正在忙著燒一大鍋熱水。老伴李桂花邊燒火邊對老頭夏柏秋說:「他爸,等會水熱了,我給媽擦洗,你給爸擦洗。擦完身子以後,再一起給他們洗頭洗腳。」「這還用說,咱不是一直就這樣做的麼。」夏柏秋說。「我又多嘴了。」
  • 老兵的容顏,中國的神態——虎林市老兵肖像展快報
    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虎林市文化館舉辦了虎林市老兵肖像展,展出素描肖像100幅,展現了百名老兵歲月滄桑且神採奕奕的面容與神態。老兵肖像展是市文化館退休館員肖毅老師的作品,他花了5年時間,走遍了虎林城鄉百餘個社區村落,走訪了200餘戶,採寫了10餘篇老兵事跡,終於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完成了百幅老兵肖像繪製,在市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舉辦了本次展覽。
  • 老兵的風流
    你說那段光陰沒有白過,記得當年來到這裡的時候,你問看過《老兵新傳》嗎?我點點頭。得,有功夫再聊,俺還得去看看地裡的活計過幾天就該開鐮了……我只好向你告辭,目光卻追你的背影走出好遠。你知道自己老了,孩子們才是三江平原燦爛的明珠,你呀,北大荒的老兵!聽人說過你的老伴,一個俏麗的江南女性。
  • 記憶中的老兵
    男主人是一名退伍老兵,曾參加過1962年中印邊境的自衛反擊作戰。小時候,偶爾聽他提起過當年打仗的事,但他很少講。 記憶中,這位陳姓老兵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有三點。 一是在生產隊的時候。那時,他是村上的飼養員,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晚上都住在村上的飼養室裡。每到冬天,他們飼養室裡的幾個大老爺們就把飼養室那張大土炕燒得熱乎乎的,睡著應該是比較舒服。
  • 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作品展頒獎大會
    近日,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公主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舉辦「尋找老兵足跡 講好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作品展頒獎大會。2020年7月2日,中共公主嶺市委宣傳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文聯聯合開展"尋訪老兵足跡 講好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作品展,共40餘人參加,展出50多個作品,頌揚老兵事跡、傳承老兵精神,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緬懷先烈,激發鬥志,積極投身於吉林全面振興。此次活動評出一等獎4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5名、優秀獎7名。
  • 越戰故事之二:老兵王傑的故事
    ——作者記(越戰老兵王傑在講述他的故事那時新兵多,老兵少,都是老兵帶哨、新兵站哨,然後由老兵交哨,新兵繼續站哨。王傑是新兵,卻被指派再帶一個新兵任新群。晚上,藉助月光,能看到地上一點亮,哨兵們就趴在地上盯著路面看。王傑的左手邊是低於他5米多高的大魚塘,右手邊是山,全連就在上面睡覺。站哨的新兵躲在離他10多米的後方。一小時過去了,正當王傑困得上眼皮打下眼皮時,突然河水譁地響了一聲,頓時血液衝頂、沒了一絲睡意。
  • 《一個抗美援朝老兵的幾個小故事》
    永遠的六六(原創)我說的這個老兵是我的老舅爺(爸爸的舅舅)參加過抗美援朝,我記事時老舅爺就顯得很老了,還哮喘,有時說話都憋氣,話都說不順溜,但每次講起抗美援朝,就忘了喘。故事一鐵鍬凍饃老舅爺講,有一次他們要伏擊美軍,在山裡蹲守,部隊不敢生火做飯,怕敵人發現,但又實在太餓,他們就用挖戰壕的鐵鍬,用水和點面,在鐵鍬上凍成一塊塊麵餅,當饃吃。我問舅爺,生的能吃嗎?舅爺說餓極了,什麼都好吃。故事2怎樣得的哮喘老舅爺年輕時,身體很棒。
  • 微小說:舊旗袍
    告訴我,你這身旗袍,是剛定製的嗎?  她靜靜地注視著先生,先生一臉的真誠和虔誠,不容置疑。她嘴角微微向上一彎,輕輕地點了點頭。  這旗袍,其實已有些年月了的。她什麼也沒有說,只是輕笑了一下。
  • 【老兵故事】滄州吳橋縣退伍老兵——劉國良:在家裡升國旗的九旬老兵
    一、九旬老兵 初心不改劉國良是一位老兵,經歷過那段烽火歲月。對他來說,國旗比生命更重要。二、八年從軍 身經百戰老人的抽屜裡,保存著當年的立功戰書和多枚勳章,它們記錄了老人8年的部隊生涯。
  • 退伍前,老兵夜遊成都
    ▲偶像班長忍不住的眼淚像史今一樣的老兵,隨後思想調查中,發現這不單單是個別老兵的期望,「夜遊蓉城」居於官兵11月下旬熱議話題TOP榜榜首。成都的夜晚繁華、時尚而神秘,吸引著即將退伍老兵們的心。讓在成都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有了更多親切感、歸屬感、認同感,讓駐地真正成為官兵的第二故鄉。漫步幽幽古鎮觸摸歷史的厚重,走在繁華街道體驗都市的喧囂,坐在熱鬧廣場欣賞夜晚的絢麗,品嘗特色美食感受巴蜀的魅力……「夜遊」帶走遺憾,讓老兵們真真切切感到「家」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