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抗美援朝老兵的幾個小故事》

2020-09-24 永遠的六六

永遠的六六(原創)

我說的這個老兵是我的老舅爺(爸爸的舅舅)

參加過抗美援朝,我記事時老舅爺就顯得很老了,還哮喘,有時說話都憋氣,話都說不順溜,但每次講起抗美援朝,就忘了喘。

故事一

鐵鍬凍饃

老舅爺講,有一次他們要伏擊美軍,在山裡蹲守,部隊不敢生火做飯,怕敵人發現,但又實在太餓,他們就用挖戰壕的鐵鍬,用水和點面,在鐵鍬上凍成一塊塊麵餅,當饃吃。我問舅爺,生的能吃嗎?舅爺說餓極了,什麼都好吃。

故事2

怎樣得的哮喘

老舅爺年輕時,身體很棒。

抗美援朝時,有一次為了阻擊美軍,部隊負重急行30多公裡,到達後是又累又渴,老舅爺馬上喝了不少涼水,從那以後就落下了哮喘的毛病。

故事3

他的命是戰友給的

舅爺說他的命是戰友救下的,說有一次他同戰友在山上放哨,敵機飛的很低,在他們的身邊投下一枚炸彈,戰友撲倒他,倆人一起滾下山坡,過後看到他倆站過的地方炸出個大坑,旁邊碗口粗的樹都炸斷了。

要不是戰友反應快,他倆也沒命了,老舅爺說那時戰友犧牲不少。

現在老舅爺己去世了,死時就是因為哮喘嚴重了。

那時我們的軍隊沒有美國的裝備精良,照樣打的他板門店求和,所以我們現在也不懼他。

我們更加尊重我的軍人,沒有他們,就沒我們的幸福生活。

相關焦點

  • 縣衛健局:走訪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10月27日,縣衛健局對衛健系統內抗美援朝老兵們進行走訪慰問,為他們送去了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勳章和慰問金。得知組織要來送紀念勳章,一大早上,抗美援朝老兵陳國華就到了院子裡等候,看到局裡來的同志,陳老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在陳老家中,黨建辦幹部與他促膝交談,傾聽老人講述當年投身革命報國的往事,動情之處,陳老向大家展示了一枚枚珍藏的軍功章,把大家的思緒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
  • 興寧九旬老兵潘偉群憶抗美援朝:子彈偏個0.5公分,我可能就回不去了
    70年鬥轉星移,炮火遠去,老兵不朽。如今已90歲高齡的潘偉群,依然精神矍鑠,10月24日,記者來到他家,聽他講述關於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那段崢嶸歲月。他指著一張拍攝於2017年10月25日的興寧市參加抗美援朝老戰士六十七周年合影的照片說道,照片中的幾位老戰友已經去世了,還有一位以前經常聯繫的現在也突然斷了聯繫,現在就剩我和另一位叫何迪中的老戰友比較常聯繫,以前我們經常一起約時間聚餐,串串門……談及他與這群老戰友退休後的生活,潘偉群顯得特別興奮,滔滔不絕。
  • 老兵的容顏,中國的神態——虎林市老兵肖像展快報
    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虎林市文化館舉辦了虎林市老兵肖像展,展出素描肖像100幅,展現了百名老兵歲月滄桑且神採奕奕的面容與神態。喜迎了6000餘觀眾參觀,其中有實驗高中師生,公安局幹警、雷鋒車隊、雞西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雞西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等15個單位及民間組織在展館舉辦愛國主義專題教育講座。
  • 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作品展頒獎大會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優美的旋律,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人激動人心、美好的回憶。近日,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公主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舉辦「尋找老兵足跡 講好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作品展頒獎大會。
  • 抗美援朝中的湖南力量
    這面戰旗上布滿了381個彈孔,戰旗背後是一個讓敵人膽寒的名字——上甘嶺。1952年10月14日,所謂「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地區發動猛烈進攻。在鄧華的指揮下,交戰雙方反覆爭奪陣地59次,志願軍利用坑道工事殲滅敵軍2.5萬人,敵人寸土未得。
  • 故事:老兵家的兒媳婦
    圖片來自網絡明天是國慶節,給大家分享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家的好兒媳的故事。故事內容是聽同村一位大爺口述的,為了朋友們閱讀方便,發文時調整了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在西北某地一個農家院裡,一對年近七旬的夫妻正在忙著燒一大鍋熱水。老伴李桂花邊燒火邊對老頭夏柏秋說:「他爸,等會水熱了,我給媽擦洗,你給爸擦洗。擦完身子以後,再一起給他們洗頭洗腳。」「這還用說,咱不是一直就這樣做的麼。」夏柏秋說。「我又多嘴了。」
  • 故事|抗美援朝老兵易祿亨的烽火往事(三)參加解放軍
    在百勝鎮,部隊開始徵兵宣傳,在區管所牆上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幾個大字。解放軍戰士在寫,易祿亨跟在旁邊幫忙拿刷子、提顏料桶。當天下午,易祿亨瞞著父母,跑去了招兵辦,說:「我要參軍,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叫什麼名字?」「易祿亨!」「多大年紀?」「十五歲!」「回去,再長三歲再來!」
  • 三個老兵的故事
    你不問他還問:「老趙頭,年輕時就沒找個相好的?」不回答,就動手捅鼓他。有時,他就跟我們說「那年,隊伍打一個女子中學,連長喊:『同志們,跟我衝啊,打下女子中學,一人給你們找個媳婦!』」我們問:「後來呢?」他說:「女子中學是打下來了,可連長說話不算話。」這時,我分明看出,他的表情裡有許多美好的嚮往,後來就是不盡的失望......
  • 一系列「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相繼亮相
    據介紹,該片分為《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6集,每集52分鐘,按照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歷史進程,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現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歷史圖景,凸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
  • 124 老兵
    ,可笑的是,用很大的工字鋼加固了起來,像一個傷殘者渾身打滿了繃帶。而住房緊張,還有很多人仍然住在裡面,人總得有家吧,雖然是危房。單位搬走了,而新的宿舍樓還沒有蓋好。這座危樓冬季總要供暖,所以在樓下安了個鍋爐。當時我就在那裡當鍋爐工。兩個年輕人,都是剛從部隊復員還沒正式安排工作。一個老師傅,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會用帶著濃重的山西口音的英語說,交槍不殺。
  • 劉曉慶挑戰肖雄,《心靈深處》改編自志願軍180師老兵原著
    ,年輕未婚的志願軍女軍醫歐陽蘭毅然以「母親」身份承擔起撫養烈士遺孤重任的故事。,決定了他總是能以不同的角度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除了歷時26載創作出的鴻篇巨製《昨天的戰爭》,他的作品還創造了多個「第一」,例如《一個參謀和三個將軍》第一次描寫了我軍高級將領因一場未曾預料的敗仗造成可怕的決裂;《被俘者》和《戰俘》是國內作家第一次突破禁區,描寫戰俘題材;《頭髮》則第一次寫到了志願軍老兵在文革中的遭遇;同樣,《一座雕像的誕生》也第一次將凱旋歸來的志願軍戰士定義為「戰爭的倖存者」。
  •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④ | 周繼成:上甘嶺戰役中,他掩護黃繼光炸碉堡,身負重傷仍堅持完成戰鬥任務
    編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雄壯的旋律,凝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贏得了這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正義之戰的偉大勝利。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第一聲吶喊,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時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為國奮戰的人都會被銘記。
  • 專訪88歲抗美援朝老兵董長存:不忘崢嶸歲月 銘記戰鬥往事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抗美援朝的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傳唱。在鄆城縣,住著一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獲三等功的志願軍戰士——董長存。近日,鄆城融媒體中心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董長存老人家中,一同回顧他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 雪藏了20年的抗美援朝劇,通過這本書搶先看
    電視劇《抗美援朝》拍攝於2000年,由著名編劇張笑天編劇,李前寬、肖桂雲執導。該劇由央視全額投資,總共耗資3300萬元,動用了17個國家的近十萬名演員,採取大規模、大製作、集團化作戰方式,歷時一年多才完成。
  • 鄉村老兵郭之中(小小說)
    趙利民 根據薛吉忠老師講述的村裡老兵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謹以此文獻給戰功赫赫的共和國老兵們。——題記我說的這位老兵就是我們村的郭之中先生他,身負重傷,抗美援朝勝利後,得已回國,帶著臉上的一隻眼睛和身上的九處刀槍傷回到村裡,勤勞苦幹,一心生產,並參加了村裡的民兵教導團隊。一場六零年的自然災害,郭之中,因子女多,對農活生疏,生計難以維持。全家人整天無米下鍋、油水不沾,老婆赴權掌鎮一帶出演 "典妻換糧」,並把二小子也送人逃生。餓的全家人吃沒吃的,穿沒穿的。
  • 抗美援朝作品中,魏巍筆下的「小金花」真實感人的故事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乾眼淚,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怎麼?心裡難過,唱不出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那一回,偵察員老王到敵佔區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關在一座小房子裡,有一個班的鬼子看守著。你媽媽知道了,帶著你混進敵佔區,偷偷地靠近了關著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媽媽故意跟哨兵爭吵,引出那個班的敵人。你乘機鑽進屋裡,解開老王身上的繩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裡,焦急地等待媽媽。
  • 不要刻意尋找反思抗美援朝的「王成」
    據公開資料,直截了當地說,蔣慶泉是一個反思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戰士,一個反思抗美援朝的「王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社會上對於抗美援朝的看法出現了多元化聲音。其中持否定意見的發表在《炎黃春秋》上的文章比較多。有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旅作家,同樣還是《炎黃春秋》創刊人之一的洪爐,認為蔣慶泉也是一位「王成」。
  • 瞬間永恆一一攝影記者與抗美援朝戰爭,紀實文學連載(一)
    如果韓戰僅限於朝鮮半島一個國家兩種勢力的內部戰爭,這與中國沒有大的干係,中國完全可以不理睬,但是,偏偏是美國人插手了這場戰爭。中國確實不想戰,也不好戰,但是,隨著半島上戰爭事態的擴大,中國人發現,這個插手朝鮮問題的山姆大叔包藏著不小的禍心。人們不難想起,當初,在幫助東方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同時,這個山姆大叔就意欲取代日本帝國主義地位。
  • 記憶中的老兵
    那時候,我們村上有個十來歲的孤兒,也沒人照管,常年四季就跟著這幾個大老爺們混在一起,至少不會挨飢受凍。 二是我小的時候,這位陳姓老兵經常在天氣好的時候給四鄰家的大人和孩子理髮我和周圍一大幫孩子的理髮都是由這位老兵負責。甭看這位老兵是個粗人,理髮的時候卻非常細心,也很有耐心。可能他也是在部隊裡練就了理髮的好手藝,剪髮的過程我們都很享受,從來不會發生夾頭髮或者把頭髮扯得生疼的事情。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都喜歡讓他剪頭髮。 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位老兵有一件破破舊舊的軍大衣。毫無疑問,這件軍大衣是他當兵的時候部隊上發的。
  • 老兵的風流
    你說早了,當年不管不顧的生牤子,如今可不中了,屈指算來有四十幾個年頭,當初的小軍墾現在老了。我問你家中還有什麼人?你說有兩個兒子,大小子在電廠當司機,小兒子在農場開「康拜因」,老伴嘛,「地下工作者」,撇下我先走了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