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一書的男主角,丁原英對傳統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成見。
這種成見初見於和韓楚風的酒局,書中丁原英和韓楚風說過這樣一個論點。
我們這個民族總是以有文化自居,卻忘了問一句,是什麼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還是弱勢文化?是符合事物規律的文化還是違背事物規律的文化?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力為轉移。
後續還有幾句,但是沒有必要引用了,不然凡人236就是一個抄書的角色了。
這幾句話的含義,很簡單就是傳統文化的觀念和改革發展的現實,格格不入後的反思。
那麼丁原英對傳統文化的成見,在現實中是什麼樣子的呢?書中也有交代,就是在父親結果已定的情況下,要不要拔管子,面對傳統的孝道籠罩的觀念,和現實裡,個人的面子和病人痛苦的情況,即使是放在現在這仍然是一個兩難的決定。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是多麼經典而傳統的一句話,可是如實觀照到人生裡,卻千瘡百孔了,為什麼?是這個道理一丁點用都沒有了嗎?顯然也不能一錘子都砸掉。是人的貪慾和懶惰放大了,道理的無助。比如生命,比如學識,閱歷,認知等,不能靠,也沒得靠,但是親情,朋友,社交,你能不靠嗎?關係擺在那裡了,你意志力怎麼轉移?
關於丁原英向大師討個心安一段,被書迷廣為傳送,更有甚者仿佛看見了秘籍一般,感悟之多,寫文章傳播道理者大有人在,也曾讀過這些文章,很是惶惶然。
丁原英以一首詩開路,得見大師,兩個人對,佛,法,教,有過深刻的探討,是探討,不是請教。
詩文寫道,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佛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分子,這首詩的意思稍有認知的人都看得出來,這不是求個心安,這是赤裸裸的砸場子來了。
大致意思就是,修道是個人之事,別拿天做廣告,修行沒有真經,因為學修都是妄語,悟,才是本質,一切喜怒哀樂都願於自身的因由,現世現報。
袈裟是佛教徒的層次代表物品,有了高下之分,和紅塵俗人沒有什麼兩樣,既然如此「著相」鐘聲即使響了千年,也不可能修道成功,只是夢想罷了。
面對如此責問,大師也成了戰士,回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真經,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教,兩個人硬鋼了一下,半斤八兩。詳細內容讀者可自己看書去,這裡不做解釋了,固性知識浪費筆墨。
然後丁原英給出了一個救世的論題,大師也如實解析,對現實的認知,觀點和丁一樣不分高下,於是丁說出了此次真正的來意,求個心安。
責問佛教!估計很多人沒有細品這段的含義,所以也就不明白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
其文如下,晚輩以為佛教包含了佛法,而佛法有別於佛教,佛教以佛法證一,進而證究竟,最終給心找個不苦的理由,成佛,無量壽,極樂,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門,。。。。是以無執無我為名相的太極我執。致使佛教有了迷信宿命貪執的弱勢文化特徵。已然障蔽佛法。
晚輩以為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個人解脫,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議究竟生產力與文明的真理真相,則佛法的佛教既出離宗教的佛教,成為覺悟眾生的大成法度,慧於綱紀澤於民生,是名普度眾生。
大師沉思良久,嘆道,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丁原英回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丁原英的意思很明了了,佛教以佛法去修悟究竟,給人樹立各種目標,目標的虛擬已經迷惑了太多的信徒,更有甚者旁聽偏信,佛教與佛法於很多人而言,脫離究竟,直達迷信層面。
如果佛教以探索究竟的法門和現實的生產力結合,探索論證現實的本質,用以覺悟眾生,於制度於眾生而言,法則有度為渡,是大德至善。
所以寫到這裡,丁原英的責怪之意不用解釋了,這也是本書所闡明的,對傳統文化的成見之舉。
大師的回答是,眾生的思維是落差的,而道理的使命是平等的,那麼眾生的道理就是,什麼樣思維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處在什麼位置,只會思考什麼位置的問題,社會的層次不會因為道理的通透而改變。丁釋然,逐心安。
至於後來大師所改的詩文,就沒有必要再去解釋了。論點已經有了,無非是論點的附加而已,看得明白的自己去論證一下,是趣事。
行文至此,儒家的,靠,皇天后土,佛教的,以法入究竟,都有了,那麼道教的思維呢?這點作者也是,暗喻的,和大綱一個路子,比如對芮小丹的很多讚美,有辨別能力的自己去讀一下,然後關照一下芮的實際能力,結果自然明了。還有更深刻的,文化屬性,前文已經對這個詞彙解釋過了,很簡單。
估計很多人對道教這個解釋不一定滿意,規律,只是一個認知的運行途徑,你什麼層次,只會產生什麼層次的結果。沒有辦法附加情緒化的不平和抱怨。
寫到這裡基本上救世主一書的含義基本上交代個大概了,剩餘的也就是林雨峰之死和劉冰的死的區別含義了,而肖雅文和歐陽雪又是什麼含義呢,後續有興趣的時候會補一章,給自己的行為畫一個句號。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人,拿著圍棋,每個棋子上面刻畫了書中人物的名字,作者站在那裡,以行棋之意,以改革開放為棋譜,從儒釋道的學識外加聖經的解析,這個解析不是憑空的,是代表強盛的那些團體,從人性的本質出發,下了一盤給別人看的棋,就像一個孩子給家長展示自己的理論結合實際一樣。孩子的能力毋庸置疑,結局在現實裡也都是如此,取捨在家長,圍棋子落,棋局結束,孩子灑脫而去。孩子的能力遠遠不止如此,畢竟是解析別人的作品,很多理解為了尊重,也就粗狂到此了,望讀到這篇文章的明白人見諒。
未完待續。腹稿早有,但是現在,同時寫了三五篇的題材,本人又是出名的懶,所以估計得幾天再給這個話題,寫個句號了,至於天幕紅塵一書,本人在猶豫之中,解讀別人的智慧,有蹭熱度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