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救世主之,丁原英問佛

2020-09-06 北漂落地的焦慮

救世主一書的男主角,丁原英對傳統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成見。

這種成見初見於和韓楚風的酒局,書中丁原英和韓楚風說過這樣一個論點。

我們這個民族總是以有文化自居,卻忘了問一句,是什麼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還是弱勢文化?是符合事物規律的文化還是違背事物規律的文化?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力為轉移。

後續還有幾句,但是沒有必要引用了,不然凡人236就是一個抄書的角色了。

這幾句話的含義,很簡單就是傳統文化的觀念和改革發展的現實,格格不入後的反思。

那麼丁原英對傳統文化的成見,在現實中是什麼樣子的呢?書中也有交代,就是在父親結果已定的情況下,要不要拔管子,面對傳統的孝道籠罩的觀念,和現實裡,個人的面子和病人痛苦的情況,即使是放在現在這仍然是一個兩難的決定。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是多麼經典而傳統的一句話,可是如實觀照到人生裡,卻千瘡百孔了,為什麼?是這個道理一丁點用都沒有了嗎?顯然也不能一錘子都砸掉。是人的貪慾和懶惰放大了,道理的無助。比如生命,比如學識,閱歷,認知等,不能靠,也沒得靠,但是親情,朋友,社交,你能不靠嗎?關係擺在那裡了,你意志力怎麼轉移?

關於丁原英向大師討個心安一段,被書迷廣為傳送,更有甚者仿佛看見了秘籍一般,感悟之多,寫文章傳播道理者大有人在,也曾讀過這些文章,很是惶惶然。

丁原英以一首詩開路,得見大師,兩個人對,佛,法,教,有過深刻的探討,是探討,不是請教。

詩文寫道,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佛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分子,這首詩的意思稍有認知的人都看得出來,這不是求個心安,這是赤裸裸的砸場子來了。

大致意思就是,修道是個人之事,別拿天做廣告,修行沒有真經,因為學修都是妄語,悟,才是本質,一切喜怒哀樂都願於自身的因由,現世現報。

袈裟是佛教徒的層次代表物品,有了高下之分,和紅塵俗人沒有什麼兩樣,既然如此「著相」鐘聲即使響了千年,也不可能修道成功,只是夢想罷了。

面對如此責問,大師也成了戰士,回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真經,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教,兩個人硬鋼了一下,半斤八兩。詳細內容讀者可自己看書去,這裡不做解釋了,固性知識浪費筆墨。

然後丁原英給出了一個救世的論題,大師也如實解析,對現實的認知,觀點和丁一樣不分高下,於是丁說出了此次真正的來意,求個心安。

責問佛教!估計很多人沒有細品這段的含義,所以也就不明白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

其文如下,晚輩以為佛教包含了佛法,而佛法有別於佛教,佛教以佛法證一,進而證究竟,最終給心找個不苦的理由,成佛,無量壽,極樂,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門,。。。。是以無執無我為名相的太極我執。致使佛教有了迷信宿命貪執的弱勢文化特徵。已然障蔽佛法。

晚輩以為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個人解脫,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議究竟生產力與文明的真理真相,則佛法的佛教既出離宗教的佛教,成為覺悟眾生的大成法度,慧於綱紀澤於民生,是名普度眾生。

大師沉思良久,嘆道,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丁原英回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丁原英的意思很明了了,佛教以佛法去修悟究竟,給人樹立各種目標,目標的虛擬已經迷惑了太多的信徒,更有甚者旁聽偏信,佛教與佛法於很多人而言,脫離究竟,直達迷信層面。

如果佛教以探索究竟的法門和現實的生產力結合,探索論證現實的本質,用以覺悟眾生,於制度於眾生而言,法則有度為渡,是大德至善。

所以寫到這裡,丁原英的責怪之意不用解釋了,這也是本書所闡明的,對傳統文化的成見之舉。

大師的回答是,眾生的思維是落差的,而道理的使命是平等的,那麼眾生的道理就是,什麼樣思維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處在什麼位置,只會思考什麼位置的問題,社會的層次不會因為道理的通透而改變。丁釋然,逐心安。

至於後來大師所改的詩文,就沒有必要再去解釋了。論點已經有了,無非是論點的附加而已,看得明白的自己去論證一下,是趣事。

行文至此,儒家的,靠,皇天后土,佛教的,以法入究竟,都有了,那麼道教的思維呢?這點作者也是,暗喻的,和大綱一個路子,比如對芮小丹的很多讚美,有辨別能力的自己去讀一下,然後關照一下芮的實際能力,結果自然明了。還有更深刻的,文化屬性,前文已經對這個詞彙解釋過了,很簡單。

估計很多人對道教這個解釋不一定滿意,規律,只是一個認知的運行途徑,你什麼層次,只會產生什麼層次的結果。沒有辦法附加情緒化的不平和抱怨。

寫到這裡基本上救世主一書的含義基本上交代個大概了,剩餘的也就是林雨峰之死和劉冰的死的區別含義了,而肖雅文和歐陽雪又是什麼含義呢,後續有興趣的時候會補一章,給自己的行為畫一個句號。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人,拿著圍棋,每個棋子上面刻畫了書中人物的名字,作者站在那裡,以行棋之意,以改革開放為棋譜,從儒釋道的學識外加聖經的解析,這個解析不是憑空的,是代表強盛的那些團體,從人性的本質出發,下了一盤給別人看的棋,就像一個孩子給家長展示自己的理論結合實際一樣。孩子的能力毋庸置疑,結局在現實裡也都是如此,取捨在家長,圍棋子落,棋局結束,孩子灑脫而去。孩子的能力遠遠不止如此,畢竟是解析別人的作品,很多理解為了尊重,也就粗狂到此了,望讀到這篇文章的明白人見諒。

未完待續。腹稿早有,但是現在,同時寫了三五篇的題材,本人又是出名的懶,所以估計得幾天再給這個話題,寫個句號了,至於天幕紅塵一書,本人在猶豫之中,解讀別人的智慧,有蹭熱度之疑。

相關焦點

  • 遙遠的救世主之,芮小丹的貪
    這通過肖雅文描述丁原英的過程中,芮小丹的幾個疑問就可以展現出來,芮小丹問鬼混是什麼意思?肖雅文回答,吸菸,酗酒,女人,芮小丹問到,你就為這麼個人擔保?後續還有一句,芮小丹極品混混就不是混混了?在這段交談中,作者對芮小丹的表情,用過淡漠,不屑等詞彙,用意非常清楚,就是芮小丹對丁原英並不是認可,而是自我思維判斷成帶有符號的一個人。
  • 遙遠的救世主,林雨峰與劉冰之死的因由
    所以才有了那句,委屈的跳下去之言。而當林雨峰和丁元英見面之後,使命情感和商場本質的對話,讓林雨峰醒悟了商場的本質只有競爭的道理。那句生老病死我都怕,但是不會因為你怕,它就不來了,讓林雨峰知道了,沒有丁原英也會有別人這麼做,早晚的事情。
  • 讀書筆記之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的禪悟自覺
    1我是先看的電視劇《天道》,然後才看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2電視劇源於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講述了一個扶貧故事,大致情節:一名在德國有永久居留權的丁元英先生,他一手創辦的私募基金在金融行業裡如魚得水、大殺四方,11個月經營淨利潤4280萬馬克,投資方賺得盆滿缽滿,他卻突然以個人原因決定解散私募基金,多個投資方舉手表決判定丁元英作為受託方存有不道德商業動機
  • 《遙遠的救世主》書名解析:「遙遠」與「救世主」二詞
    電視劇《天道》是改編自豆豆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電視最大還原尊重了原著。王志文塑造的丁元英這個角色如同弗雷德裡曼完美演繹的《流浪者之歌》般是手到心又到。這部作品也如同丁元英的「得救之道」般引發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遙遠的救世主》這個書名細細品味,越加倍感意味深長。一、世上沒有「救世主」。人必須給自己立身。
  • 《遙遠的救世主》為什麼救世主遙遠,遙遠有多遠
    《遙遠的救世主》是80後作家豆豆的長篇小說,豆豆作為一個女性作家,視角獨特,思考之深,一度被網友認為不是原著編劇,反而更像「槍手」而且《背叛》中夏英傑的第二部小說就是《遙遠的救世主》,劇中《沉默的人》是由宋一坤書寫大綱,而感性、感情、情緒、等無法描述的東西讓夏英傑填充,有理由懷疑,豆豆就是高人的「提線木偶」,通過作品說一些敏感的論據和反思,畢竟,文化這個東西,可以大同,也可以階級差異,分屬於不同階層而已
  • 《遙遠的救世主》讀後雜敘述(四)—為什麼肖亞文不退反進?
    《遙遠的救世主說白了是扣了本書的題眼——&34;,他們是扒著井沿等待被救的人,一直想著依託丁的謀劃和社會背景來得救。殊不知在弱勢文化屬性根深蒂固的影響下蒙蔽了雙眼而看不清事實的本質。他們把丁看成了救世主,可這世上哪有什麼救世主,得救之道從來都在自己。最終三人選擇了退,與自我拯救擦肩而過。肖亞文在得知此事後,選擇接下律師的活,而且願意在官司判定之前借款入股格律詩並掌管公司。她為什麼不退反進?
  • 豆瓣8.7分《遙遠的救世主》書評:沒有覺悟到那就是天道
    在《遙遠的救世主》的封面上有這麼一句話:這是一部可以傲然獨尊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的確,這是一本用一個愛情、商業的故事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對人性的探討,對人生的覺悟。整部小說,並沒有試圖把丁元英寫成一位救世主。丁元英更像是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的中間的使者,是一個能破譯文化屬性密碼的人,是一個事情還沒有發生就能看到結果的人。其實救世主,有千千萬,他們既遠在天邊,卻也近在眼前,那便是你自己。一個接受一切發生的事物,並懂得順應規律行事的人,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 文化屬性就是推動貧富底線的力量|《遙遠的救世主》讀後
    在電視劇還剩幾集時,《天道》的原著《遙遠的救世主》已經到手。於是,在客廳吃飯時看電視,坐床上時看書,完全被帶入故事裡,每天都關心著書裡每一位人物的命運。天國的女兒,天國的愛情女主芮小丹,用男主丁無英的話說,就是活得奢華的人。芮小丹,有著德國永久居留權,美女,高學歷。有個名導演的爸爸和一個在德國開酒店的媽媽,可以說不工作也衣食無憂,更何況在國內古城還有一別墅,和與人合資的酒店。然而,她有自己明確的生存目標,努力追尋活著的意義,她就是天國的女兒。
  • 《遙遠的救世主》歐陽雪——柔弱外表下,隱藏著強大的內心
    歐陽雪是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我最為喜歡的角色,沒有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芮小丹、肖亞文和歐陽雪三人當中,歐陽雪身上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可能是因為沒有過分拔高的緣故,歐陽雪顯得非常有人情味。相比之下,芮小丹和肖亞文,無論他們的學識還是智慧,讓人仰望,太過拔高的結果就是讓人敬而遠之。
  • 《遙遠的救世主》強勢文化之書,弱勢群體得救之道的大討論
    《遙遠的救世主》拍成電視劇《天道》,2006年上映,當時也是很火的一個劇,到現在已經十多個年頭,依然有很多人在反覆看這個劇,看這本書,現在這本書,也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電視劇《天道》改編自《遙遠的救世主》那麼現在為什麼又想寫這本書呢?跟大家推薦下呢?
  • 《遙遠的救世主》: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
    最近看了《遙遠的救世主》及其改編的電視劇《天道》。 三人一直把丁元英當作救世主,只想共享利益,不願承擔風險,但樂聖的一紙訴狀遞到法院時,三個人趕緊要求撤股,正是這個舉動讓原本已經趴上井沿的他們又掉入了井底。 傳統文化的靠讓他們不願承擔一點風險,說到底還是境界局限於眼界。
  • 《天道》結局:「救世主」丁元英最後到底去哪了?
    他跟「代佛說話」的智玄大師和盤託出自己的文化屬性論、扶貧計劃和目的以及對各種主流宗教的看法,這次參訪是重頭戲。關於救主文化和丁的文化屬性論,智玄論道:「弱勢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產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一個『強』字,弱已經在其中了。
  • 遙遠的救世主:天道與救贖,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叫《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之前一直沒讀過,但由這本書改編的電視劇《天道》,我看過兩三遍,很受啟發和影響。比如書中說:「我們這個民族總是以有文化自居,卻忘了問一句:是有什麼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還是弱勢文化?是符合事物規律的文化還是違背事物規律的文化?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關於《遙遠的救世主》殺富濟貧的真諦是什麼?
    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是80後下崗職工女作家豆豆的第二篇長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天道》而廣為流傳,一個小眾影視劇改編能夠在娛樂至死時代裡面,和注水的泡沫劇形成鮮明的對比,甚至看完電視劇,幾乎不在看任何宮鬥和贅婿類型的娛樂節目。毫無意義,如果文學藝術的天花板僅僅就這麼高,那麼貶低的不是文學和藝術的境界,而是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
  • 《遙遠的救世主》:劉冰之死
    人物簡介:劉冰是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電視劇《天道》的原著小說)中的一個角色,曾經營一家唱片店,後參與格律詩公司經營,被起訴後擔心敗訴賣掉股權,不料官司勝訴,最後絕望自殺。《遙遠的救世主》提出一個文化屬性的概念,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丁元英無論操作私募基金還是扶貧,以及看人看事,都是從文化屬性上做判斷。而劉冰也在丁元英的算計之中。可以說丁元英給他機會了,但他沒把握好,也可以說他的文化屬性早已註定了他不可能安分守己,走到絕路也是他的命運。
  • 永恆的《天道》與《遙遠的救世主》
    ——《自嘲》這首詞,來自於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它是書中主人公丁元英醉酒時所做。是不是覺得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呢?前幾天接受了朋友的推薦,認認真真地看完了電視劇《天道》。餘興未了,於是又找了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來看。
  • 《遙遠的救世主》:神、道、如來,究竟該怎樣理解
    讀《遙遠的救世主》(電視劇《天道》的原著),這裡面的「道」是個繞不過去的東西,也是這部小說的思想精髓,其中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地方,涉及到宗教、哲學等內容,我這方面領悟有限,一直不敢寫,怕寫錯了。言語道斷,一說便錯。可是又一想,不說之說不也是錯嗎?反正都是錯,那就寫寫吧,不寫難受。
  • 《遙遠的救世主》:在人生的分叉路口,是想當鹹魚,還是當強者?
    然而我已經好多年不怎麼看電視了,於是朋友又推薦我看《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說《天道》就是根據這本書改編的。看到丁元英和韓楚風把酒暢談;看到芮小丹擺的鴻門宴丁元英用「自嘲」接招;看到丁元英對「文化屬性」的精闢獨到見解,以及丁元英指導芮小丹給王明陽找到靈魂淨土的對話;還有芮小丹問丁元英要的常人難以理解的神話禮物;以及丁元英用一首「悟」與智玄大師的談經論道……,等等。
  • 書評|《遙遠的救世主》:天國的女兒,強勢文化下的大愛不愛
    人因面對大自然的災難時感高自己的渺小無助,就會祈禱救世主能降臨,救自己出水深火熱中,當然,大多數時候救世主都是保持沉默,仿佛沒有聽到他的子民的祈禱,也有的時候會化身來協助一把,有時候是身邊及時出現的人、動物,一個工具或是你腦中的一束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