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漢亮 上海市崇明人,早年就讀於崇明大同中學,在職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畢業。曾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83302部隊服役。長期在家鄉農村工作至退休。本文經授權後發表,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編輯授權(微信:anxinlu)。
「外婆,家裡的兩盒月餅是誰送的呀?」上小學三年級的外孫女晶晶瞪大眼睛問我。
「是你姨媽送的。」
崇明島雖然遠離市區,自從有了上海長江大橋以後,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了。離中秋節雖然還有一個多月,但各色月餅早已充斥各類超市和食品商店。看來,今年的送月餅活動和市區一樣,又一次提前拉開序幕了。
「外婆,今天又多了二盒月餅,是誰送的呀?」過了幾天,外孫女又問。
「是你外公的外甥送的,你叫伊寄爺的那個。」
……
三個星期過後,家裡月餅一大堆。
「晶晶,恁多月餅,你吃呀!」我動員晶晶。
「我最多吃兩、三個,吃多了要蛀牙的。你看我小時候貪吃月餅多吃糖,已經蛀掉三個牙齒了。」晶晶張大嘴巴給我看。
「外婆,你吃呀!你不是說牙齒吃來像木蹬頭(義結實)麼。」
「嘿,抝瞎話(義別瞎說),外婆年紀大了,甜的麼事(義食物)吃多了,人要變胖,血糖要升高。」
「哪怎麼辦呢?」外孫女耷拉著腦袋想了片刻。「外婆,我有辦法了!」
「啥辦法?」
「常言道,有來無往非禮也,我們也還還禮啊!」
於是,人家送給我們的月餅,我們也調換一下品種送給人家。
……
一日,外孫女驚奇地說,「這兩盒月餅好像來過了,怎麼今天又回來了?」。還是外孫女記性好,我是禮尚往來的有點眼花繚亂了。我琢磨,大概月餅也演變成體外循環了吧。
親戚朋友互相送月餅,總是笑臉相迎,絕對不會拒之門外的。由此,人際來往頻繁了,彼此聯繫增加了,個把月的勞神費心也經歷了,做月餅生意的商家高興了。
……
「明天中秋節啦!」外孫女放學回家,一蹦一跳地跨進門檻,放下書包大聲說。
明天中秋節了,怪不得路上拎著月餅送禮的行人戛然而止,商店裡月餅打對摺賣也無人要了。我暗暗自喜,好在脫手快,家裡只留下兩盒月餅,中秋節吃吃正好。
中秋節那天,在私營企業做門衛的老伴拎著一盒單位發的月餅回來了,在市區工作的女兒女婿也拎著二盒月餅回來了。
快嘴的外孫女做了一個鬼臉說,「外婆,外公和爸爸媽媽單位也有月餅發,留的兩盒月餅多餘了。」
「噢,做一趟烏(義傻)子學一趟乖,外婆到明年汲取教訓。」
東方的圓月亮慢慢升起。我們把桌子、凳子搬到院子裡。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邊,我把忙碌了半天準備好的食品端上桌。有煠芋艿、煠長生果、煠毛豆莢、煠杜(義玉)米、蒸蕃瓜、蒸蕃芋,還有切成小塊的兩盆月餅……我怕大家吃不掉整隻月餅,刻意把月餅切成小塊。
院子裡月光皎潔,環境幽靜,空氣涼爽,月季花飄來陣陣清香,紡織娘在「瞿、瞿、瞿」地盡情鳴唱。「但願人長久,千裡共禪娟」。此時此刻,萬家團圓、溫馨和諧、其樂融融,人們追求、享受的應該就是這種氛圍,而吃月餅僅僅是中秋節的一個載體。
大老爺們邊吃邊咪著小酒,婆孫三個邊吃邊喝著飲料。
席間,如往年一樣,老伴嚕嚕嗦嗦、老生常談地重複講了一遍嫦娥奔月的故事,女兒女婿爭先恐地講了月餅來歷的故事。外孫女說,「我就喜歡聽外公和爸爸媽媽講這些故事,增長知識,了解傳統文化。」
隨後,我和外孫女講了今年月餅送禮風的遭遇。我不無感慨地說,「今年中秋前月餅送來送去,真是一種負擔。」
外孫女思想活躍,雙手比劃著說,「送月餅就像學校裡玩的擊鼓傳花遊戲,『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圍坐成一圈的每個人緊張的心裡呯呯直跳,『停!『花落在誰手裡,誰就得回答問題,回答不出問題的,必經表現文藝節目,總有人出洋相,惹笑大家。八月半,月餅也同樣,落到誰家,誰家就得吃進。」
老伴、女兒女婿聽的笑出聲來。
……
餐畢離席,大家去看中央臺的中秋晚會節目了。我一邊清洗著碗筷,一邊還在擔憂,今晚二盆月餅,大家只是禮節性地品嘗了一下,一盆都沒有吃完,中央正號召大家節約糧食,剩餘的月餅該怎麼處理啊?心語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布,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本文圖片作者提供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歡迎關注陸安心的私媒體「心語」。(微信號:anxin20141124)也可掃描上面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感謝您的支持!
Copyright © 2014-2020 心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