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田笠翁
二十年前回老家,發現老街拆掉了,覺得很可惜!有失落感。老街、老房子被拆掉了,很容易察覺。其實,巢縣還有一種東西也正在悄悄消失,而不易被察覺。那就是方言——巢縣土話。
據我觀察,現在巢湖的年輕人能講普通話的人很多,比過去的專業廣播員講的都好。我回老家住旅館,辦理入住手續,前臺女接待員用普通話跟我交流,講得挺標準,我先以為她們是北方人到巢湖打工的。可是她們一轉身跟同事交流,講的是巢湖話,我才知道她們就是巢湖人。
五十多年前,通訊閉塞,聽廣播機會少,也沒有電視,學普通話沒條件。再說,那個時代的人思想比較保守,誰講普通話還遭人嘲笑,說你講話「撇湯」,聽著肉麻,身上起雞皮疙瘩。有個廣播站,找不到會講普通話的廣播員,乾脆就用當地方言播音。有人用天氣預報編了個段子:「草個田陰,高個田請,貓個哈雨」(昨天天陰,今天天晴,明天下雨)。用方言播音外地人聽了覺得可笑,可是農民聽得明白。農民最需要天氣預報,聽土話又親切,又好懂,所以很受歡迎。
過去找普通話好的人當廣播員很困難,現在會說普通話的人比比皆是,可是風水輪流轉,到了這幾年,用方言播音又成了時尚。一些電視臺和電臺推出方言節目,上海、南京、廣州等大城市都有方言節目,頗受歡迎。安徽也有個講合肥話的美女周群,經常用方言表演節目很有特色,受到大家喜愛。
其實方言節目不是單純的為了娛樂和搞笑,而是為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方言就是保護鄉土文化。方言一旦消失,以方言為載體的豐富的曲藝、戲曲及民間口頭文學、民歌也將隨之消失。比如,天津快板就要用天津話講,東北二人轉就要用東北話表演。越劇就要用浙江地方話唱。假如越劇《紅樓夢》用普通話唱,把「林買買..「唱成「林妹妹….」 那就索然無味了。因為地方戲的調子從當地方言發展起來的,音調和方言的發音是吻合的。所以戲曲用地方話唱才有味道。以前巢縣廬劇團用地方話唱廬劇,很受歡迎,因為老百姓聽得懂,也容易模仿。
現在保護方言呼聲高的不是小城市,而是經濟發達地區,是上海、南京這樣的大城市。這些地區外來人口多,大家用普通話交流,方言影響力大幅度下降。長此以往,方言就要消失。幾年前,南京徵集方言「發音人」,要進行南京方言的數據採錄。據稱這些方言錄音將進入國家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永久保存。
國家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為什麼要保存這些土裡吧唧方言呢?方言實際上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看似不重要,但再過幾十年也許就非常重要了。比如,一千多年前寫的唐詩,有些用現代普通話讀起來並不押韻,可是用客家方言來讀卻很押韻。客家人是古代躲避戰亂和自然災害從中原遷徙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很多中國古代發音。正是根據這些方言,語言學家還能復原出一千多年前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其實,方言節目很適合於做鄉土類節目,用地方話講當地事,真實、生動、自然。方言節目就像風味各異的地方菜,少了它,文化就少了一道風味。中國民歌有不少是用方言演唱的,比如,湖北民歌《龍船調》「正月裡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 還有用方言演唱的陝北民歌和山西民歌,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全國人都愛聽。
我們小時候在老家,到了臘月二十幾,經常唱的兒歌是:「今天二十八了,咿呀呵呵,明天二十九了,咿呀呵呵,後天三十,家家把門關了,過年囉,咿的歪,呀的歪,家家把門關了,過年囉。」 這兒歌用方言唱才有味道。
過去,巢縣端午節划龍船,春節玩老虎船(跑旱船)、玩歪歪精(美女河蚌精),踩高蹺…..說的、唱的都用當地土話,老百姓很喜歡。那麼,巢縣土話是否應該保存呢?要是還想保留一點民間文化,我認為:應該。可惜,每次回家鄉,能說出純粹巢縣土話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巢縣的老街道消失了,大家感到可惜。方言要是不保護,將來也會消失。所以,我也希望巢縣方言能用錄音形式保留下來,更多人參與,不同年齡層次的,不同鄉鎮的人都來錄音,將來也許能建立一個巢湖(巢州)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
也許我這是瞎想,講出來供大家參考。
謝謝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