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巢縣土話故事(3)「貓個哈雨」

2020-07-02 最憶是巢州

作者:雨田笠翁



二十年前回老家,發現老街拆掉了,覺得很可惜!有失落感。老街、老房子被拆掉了,很容易察覺。其實,巢縣還有一種東西也正在悄悄消失,而不易被察覺。那就是方言——巢縣土話。

口述巢縣土話故事(3)「貓個哈雨」


據我觀察,現在巢湖的年輕人能講普通話的人很多,比過去的專業廣播員講的都好。我回老家住旅館,辦理入住手續,前臺女接待員用普通話跟我交流,講得挺標準,我先以為她們是北方人到巢湖打工的。可是她們一轉身跟同事交流,講的是巢湖話,我才知道她們就是巢湖人。


五十多年前,通訊閉塞,聽廣播機會少,也沒有電視,學普通話沒條件。再說,那個時代的人思想比較保守,誰講普通話還遭人嘲笑,說你講話「撇湯」,聽著肉麻,身上起雞皮疙瘩。有個廣播站,找不到會講普通話的廣播員,乾脆就用當地方言播音。有人用天氣預報編了個段子:「草個田陰,高個田請,貓個哈雨」(昨天天陰,今天天晴,明天下雨)。用方言播音外地人聽了覺得可笑,可是農民聽得明白。農民最需要天氣預報,聽土話又親切,又好懂,所以很受歡迎。

口述巢縣土話故事(3)「貓個哈雨」


過去找普通話好的人當廣播員很困難,現在會說普通話的人比比皆是,可是風水輪流轉,到了這幾年,用方言播音又成了時尚。一些電視臺和電臺推出方言節目,上海、南京、廣州等大城市都有方言節目,頗受歡迎。安徽也有個講合肥話的美女周群,經常用方言表演節目很有特色,受到大家喜愛。

其實方言節目不是單純的為了娛樂和搞笑,而是為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方言就是保護鄉土文化。方言一旦消失,以方言為載體的豐富的曲藝、戲曲及民間口頭文學、民歌也將隨之消失。比如,天津快板就要用天津話講,東北二人轉就要用東北話表演。越劇就要用浙江地方話唱。假如越劇《紅樓夢》用普通話唱,把「林買買..「唱成「林妹妹….」 那就索然無味了。因為地方戲的調子從當地方言發展起來的,音調和方言的發音是吻合的。所以戲曲用地方話唱才有味道。以前巢縣廬劇團用地方話唱廬劇,很受歡迎,因為老百姓聽得懂,也容易模仿。


口述巢縣土話故事(3)「貓個哈雨」


現在保護方言呼聲高的不是小城市,而是經濟發達地區,是上海、南京這樣的大城市。這些地區外來人口多,大家用普通話交流,方言影響力大幅度下降。長此以往,方言就要消失。幾年前,南京徵集方言「發音人」,要進行南京方言的數據採錄。據稱這些方言錄音將進入國家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永久保存。

國家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為什麼要保存這些土裡吧唧方言呢?方言實際上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看似不重要,但再過幾十年也許就非常重要了。比如,一千多年前寫的唐詩,有些用現代普通話讀起來並不押韻,可是用客家方言來讀卻很押韻。客家人是古代躲避戰亂和自然災害從中原遷徙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很多中國古代發音。正是根據這些方言,語言學家還能復原出一千多年前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其實,方言節目很適合於做鄉土類節目,用地方話講當地事,真實、生動、自然。方言節目就像風味各異的地方菜,少了它,文化就少了一道風味。中國民歌有不少是用方言演唱的,比如,湖北民歌《龍船調》「正月裡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 還有用方言演唱的陝北民歌和山西民歌,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全國人都愛聽。

口述巢縣土話故事(3)「貓個哈雨」


我們小時候在老家,到了臘月二十幾,經常唱的兒歌是:「今天二十八了,咿呀呵呵,明天二十九了,咿呀呵呵,後天三十,家家把門關了,過年囉,咿的歪,呀的歪,家家把門關了,過年囉。」 這兒歌用方言唱才有味道。


過去,巢縣端午節划龍船,春節玩老虎船(跑旱船)、玩歪歪精(美女河蚌精),踩高蹺…..說的、唱的都用當地土話,老百姓很喜歡。那麼,巢縣土話是否應該保存呢?要是還想保留一點民間文化,我認為:應該。可惜,每次回家鄉,能說出純粹巢縣土話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口述巢縣土話故事(3)「貓個哈雨」


巢縣的老街道消失了,大家感到可惜。方言要是不保護,將來也會消失。所以,我也希望巢縣方言能用錄音形式保留下來,更多人參與,不同年齡層次的,不同鄉鎮的人都來錄音,將來也許能建立一個巢湖(巢州)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

也許我這是瞎想,講出來供大家參考。


謝謝收聽!


最憶是巢州

相關焦點

  • 巢縣土話故事(9)「孫悟空」鑽進了肚子
    哪天能吃到「得厚」(稠)的稀飯就很開心。那時候流行一個土話叫「朽」,意思是很饞,叫「饞朽的之」。這個詞現在可能已經消失了。(1):你先「死」,我後「死」,別客氣2、口述巢縣土話故事(2)幹呀麼幹一招!3、口述巢縣土話故事(3)「貓個哈雨」4、巢縣土話故事(4)一個老頭矮墩墩
  • 巢湖往事:巢縣土話故事(10)「戰鬥英雄」跑白路
    」,意思是「擠」(擠擠剛剛),我不曉得字怎麼寫? 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相關文章連結:1、巢縣土話的故事(1):你先「死」,我後「死」,別客氣2、口述巢縣土話故事(2)幹呀麼幹一招!3、口述巢縣土話故事(3)「貓個哈雨」4、巢縣土話故事(4)一個老頭矮墩墩5、口述巢縣土話故事(5)二各二6、口述巢縣土話故事(6)山上曬鹽7、巢縣土話故事(7)我的老家在「朝鮮」8、聽巢縣土話故事音頻
  • 巢縣土話故事(17):喝酒要喝「母」的
    還有一次朋友聚會,南京大學一名英文教授問我:「你老家巢湖就是巢縣吧?」我說:「是的。現在叫巢湖市。」 你們巢縣話是不是把correct(對)說成「對」(deì)呀?」我說:「對(deì)啊!」他笑了起來:「你也說deì啊!」他為什麼笑呢?
  • 巢縣土話故事(18)講話與健康
    )。(聽說老年大學招生名額有限,也有「上學難」的問題)也有的朋友在學朗誦,還有的朋友已是「古稀之年」,重新開始學外語,完成年輕時的夙願,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唱歌、朗誦、講外語要用另一套發音肌肉,與講土話不同,這就使發音器官和腦血管得到了良性刺激。這些朋友因為身體健康參加了這些業餘活動,或者因為他們參加了這些活動,得到了鍛鍊,而更健康快樂。
  • 巢縣土話故事(15)臥牛山記事
    這泥巴有兩個用途:大人用它醃製鹹鴨蛋(黃泥巴和鹽裹在蛋殼上)味道特別好;小孩用它做玩具手槍。泥巴和著水「篤」(手抓泥團,狠勁往青石板上反覆砸),篤成一個長方形的泥巴塊,帶幹不幹的時候挖成手槍形狀,再在扳機部位掏個洞,等曬乾了,就成了一把上好的玩具手槍。雖說是泥土做的,但是牛屁眼泥巴做的手槍很結實,不會輕易斷裂。我小時候瞞著大人跟著大孩子去摳過泥巴,為什麼要偷偷摸摸地去呢?
  • 巢縣土話故事(11)「炸炮子」炸出個大學生
    但商店不管大小都要有固定的店面,店堂裡要有櫃檯、山架(貨架)等設施,不是家家都開得起。經濟條件不好的城市貧民,家裡沒有場子,也沒資本開店,就在街邊上擺小攤子,賣賣小東小西,維持生計。攤主賣的貨都是兌來(販賣)的,賺個差價。
  • 王老師的故事(三)
    ,這些故事饒有趣味,可讀性強,尤其故事下面的後記或點評,可謂畫龍點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題,又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 王老師的故事(三)文/王靜江(2008年)後記:滿口土話,又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人怎麼可以當老師
  • 我記憶中的小時候1(真實故事連載)
    我不知道大部分孩子開始記事的時候是幾歲,我記憶深處是在3歲左右。那時候是90年代,爸爸會點手工活,就是那會兒做買賣用的稱,用木頭製成的那種,我們一家3口除了哥哥都到了太原,爸爸白天出去錠稱在我們那個巷子裡有兩個比我大一歲的小夥伴,總是在一起玩,那會村子裡有幼兒園,小學,初中(後來聽我爸說他們那會兒村子裡有高中,我爸是一名沒考上大學的高中生),村子裡規定只有到了規定的年齡才可以上學,因為那兩個小夥伴比我大一歲,所以比我早上一年學。我媽說我那會兒一直哭鬧著也要去上學,為此我爸找過學校和村幹部,但是未果,後來其中一個女孩留級了,我倆就成同班同學了。
  • 王老師的故事(十一)
    ,這些故事饒有趣味,可讀性強,尤其每篇文後的後記或點評,可謂畫龍點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題,又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王老師的故事(十一)文/王靜江清朝光緒年間,禮賢姜仁貴(是個醫生,上世紀五十年代死的)的父親年青時挑豬仔到浦城賣。浦城人買去後豬仔死了,浦城人便告到縣衙,說江山人把瘟豬帶浦城來了。過堂時,縣官看到仁貴父親的籮筐上有「姜記」字樣,就說,這是天熱,豬仔中暑而死,平息了此事。事後還請仁貴父親到後堂喝茶。原來縣官便是揚州姜氏,他請仁貴父親到禮賢宗祠搞一本譜頭(即家譜的前言和總目)。
  • 安徽界首民間故事丨火焚繡樓(中)
    火焚繡樓(中)王玉珍口述 張子訓整理胡金榜抄近路趕到周舉人家,正趕上玉蘭小姐馬轎車子進門,守門家丁,一聲吆喊:「姑奶奶趕會回府!」這個故事不是毛愛蓮的同名越調
  • 成語故事·戮力同心
    有一天,商湯的部下報告說,隱居在莘國(今河南陳留東北)郊外的伊尹是一位大賢者。商湯聽了之後馬上派人帶著豐厚的禮品去邀請伊尹,然而,使者去拜訪了兩次,伊尹都沒有答應。後來,商湯不得不親自去請,懇切地表明了自己的誠意。最終,伊尹被商湯的誠心打動,決心輔佐商湯打敗夏桀。
  • 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第四十二集 王有翰:鏖戰馬良山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丹東市委宣傳部組織丹東廣播電視臺、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歷史《銘記》。#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 第四十二集
  • 他究竟幹了啥(上)
    馬百行還曾經對鄰居、街坊們說過,他的家鄉是巢縣,去年那裡遭了大災,所以他才逃荒來到了涇縣縣城,因為他孤身一人過活,沒有家小,所以他打算一直在這裡呆下去。聽完街坊的一番話,宋寒松點了點頭,然後,他又搖了搖頭。那街坊奇怪道:「寒松,你這是幹啥?想啥呢?」
  • 公公的3周年忌日(3)
    我問大媽:3周年忌日怎是用紅色?不應該是白色或綠色或紫色嗎?大媽說:3年是喜事,所以要紅色。昨晚上發布任務的嶽XX叔一來就坐在桌前,折好紅紙,將手寫草稿的執事單正式地用手筆寫在這大紅紙上並貼在牆上。(前門對聯
  • 追星星的人(連載)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這個時代的故事,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我將會以連載的方式來敘述。因為作者本人中文系畢業,總感覺沒有發揮自身所學,因此寫這樣一個短篇小說來講述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乃是作者的知心朋友,因為有感於其豐富的人生經歷,故寫這篇小說來記錄這個時代最真實的生活以及他的人生經歷。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3(王二捉蠍太多命喪的故事)
    蒲聊齋民間故事3(王二捉蠍太多命喪的故事)今晚沒有月亮,天穹掛滿星辰,偶爾有賊星從天空划過(流星我們當地人叫賊星),我早早的趕到大槐樹下,佔好有利位置,等老奶講故事,老奶蹣跚的來到大槐樹下,看著等她的人們說,今晚有點不好受,但說好今晚要給大家講故事的,不能說話不算數,老奶拿著把蒲團扇子,不停的扇著蚊子,就慢慢的到來:話說在我們東山裡有個村子,有個人好吃懶做,不好好種莊稼
  • 公公的3周年忌日(6)
    早飯後沒多久,執事和大伯商量說(我剛好和大伯在一塊):伯,這會兒太陽還不大,時間也差不多了,叫孝子們趁涼去上墳卸孝,反正又省不了都得去,就早去早回,咱也能早些開席早些結束。大伯說:好,那就開始。執事大聲高喊:所有的孝子們,都到靈堂前來。並重新燒上紙錢,續上香。孝子們,男的站前面,女的站後面。執事:鞠躬,跪,叩首,平身。
  • 故事:讀者口述怪事
    以下故事,我們姑且當故事來看吧,均來自網友講述的親身經歷。 故事1:塞沙鬼 提供者:陽光麗人 我遇到過靈異事件。 我回家的路上要淌六條河(本來是一條來回打的彎)。有一次星期天放學很晚了,領一個同學回家。在經過第五條河的時候,也就是離放屍骨的很近的那條河的時候。本來年紀小,又是晚上特別害怕。心裡正想著這些屍骨的時候,忽然間從天空落下好多的沙子,眼睛都睜不開。
  • 故事:讀者口述的怪事
    以下故事,我們姑且當故事來看吧,均來自網友講述的親身經歷。如果你有靈異經歷或耳聞的不可思議(靈異)事件,請告訴我。說不定,下期你的故事就能入選了! 塞沙鬼 提供者:陽光麗人 我遇到過靈異事件。在上學期間,我一直是住校,星期天才可以回家。回家的路上有個村子。那個村子附近有個山。有一次不知道為什麼山上放了幾個年輕的屍骨。
  • 當兵離開家的日子(3)
    >一個多小時以後,到了第二座大橋(先經過了環潭街邊的第一座橋了);車內,有人小聲地說,要進縣城了。過了好一會兒,接兵的一個大幹部(接兵團的人,後來才知道他是我們到達的那個部隊的一位副團長)說,原地坐下,坐在各自的提包上。本來,到達隨縣(老隨縣)火車站還不到10點,這一坐下,一直坐到13點多。後來才知道,車從武漢發過來,是從9:30啟動的,可見那時候的火車速度有多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