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二十一世紀都已經過去接近二十年了,而我們甚至覺得十年前是九零年一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可能是這個時代變化的實在是太快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流連忘返,以至於忘記了時間從我們身邊匆匆而過。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這個時代的故事,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我將會以連載的方式來敘述。因為作者本人中文系畢業,總感覺沒有發揮自身所學,因此寫這樣一個短篇小說來講述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乃是作者的知心朋友,因為有感於其豐富的人生經歷,故寫這篇小說來記錄這個時代最真實的生活以及他的人生經歷。這個故事都是作者這位朋友口述以及經過作者藝術加工以後寫成,相信大家看完以後一定會有所感悟。或許你們會覺得這也是你們的生活,或許不會。
2020年11月
二、一個小山村
(一)
在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有一個山清水秀的「大江」省,小明就出生在這個省份。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這裡還很落後。當然,其他的省份也都差不多。除了沿海的幾個發達省,這裡似乎不太受關注,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周邊的幾個省份都一樣。在大江省的北部有一個小縣城,縣城裡面有一個小山村。小明就出生在那個小山村。
小山村依山而建,四季分明。村上都是同一個姓氏,據說是唐代一位落難的軍人遷居於此,後人就在此地生根發芽。村裡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百人左右的規模。這個村落就建在山腳下,山也不高,就兩三百米。有人曾經上去山頂過,在那裡可以俯瞰整個山村。
小明出生在這個村落的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家庭裡。說不起眼,那是因為那個時候村裡確實也沒有什麼非常起眼的家庭。九十年代初期,到處都還是泥巴路,村裡的房子也都是泥土房。當然有些家裡開始做磚牆房了,但是不多。說起眼,那是因為小明的爺爺曾經是他們那個村裡的幹部,不是村裡的幹部,是他們那個縣城一個水泥廠的幹部。我們都知道在八十年代之前,國家編制的人還是非常吃香的。小明的爺爺在那個時候還有退休金,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已經是非常讓人羨慕了。因此小明出生的時候還是得到了爺爺奶奶的非常大的關注的。畢竟,他是家裡的獨生子。農村的男女觀念還是非常強,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生個男孩。
(二)
小明是家裡唯一的男性後代,不過並不是唯一的後代。小明的爺爺曾經娶了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生了個男孩,也就是小明的大伯父,第二任妻子生了好幾個男孩與女孩。小明的爸爸排行老三,也就是說小明還有好幾個伯伯與姑姑。在六十年代的中國家庭裡,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三)
九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大潮早已洶湧澎湃。那個時候的沿海城市已經開始發展起來,吸引了那個村莊裡的許多年輕人出去闖蕩。當然大部分都是進入工廠打工,學做裁縫的最多。這也是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一個比較好的出路。小明所在的那個村莊,也有著這樣情況。不過在那個時候,這個村莊還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農村小村莊。說它傳統,是因為好像幾百年、上千年都沒發生過變化,一些非常傳統的習俗在這裡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現。而那些習俗在如今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非常難以見到的。
(四)
村子裡也有讀書的傳統。畢竟這個省份就有讀書的傳統,在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這裡出過許多進士。在村子裡的祖堂內,懸掛著清代「進士及第」的匾額。不過在九十年代,能夠考上大學的真的鳳毛麟角,有一個就是小明的伯父,也是村裡唯一一個。那時候村裡也有幾個年輕人考上中專。那時候的中專與現在的中專可不是一回事兒。
(五)
從小明開始記事起,他就一直呆在那個小山村。最多就是去縣城裡面逛逛,有時候也會去市裡面逛逛。那是因為他的伯父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市裡面的一個單位,所以有時候他會去市裡面的伯父家裡去玩。他伯父生了一個女兒,因此他還有個堂姐。不過堂姐從小就在城市生活,而他則一直生活在農村。他的伯父對他還是很好的。
三、求學
(一)
小明生活的小山村很偏僻,離縣城大概有三十裡路,離行政村村部,那個時候叫做大隊也有兩公裡。小明的童年沒有什麼太多的記憶,唯一有記憶的是讀幼兒園的時候在隔壁村裡的一個幼兒園中。跟著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帶著有很強塑膠味的面具。那是他對於幼童年最大的記憶。
(二)
到了適當的年齡,小明就開始上小學了。小學在大隊裡。小明每天都需要步行兩公裡到學校。九十年代中期,中國農村裡的空氣品質還非常好。因為路程比較遠,小明經常在天上星空萬裡的情況下就從家裡出發去大隊裡的學校上學。
與小明一同上學的還有村裡的其他幾個小夥伴。聽其他小夥伴們說,他們在去大隊裡小學上學之前,還去一家小私塾上過學。你沒聽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還存在著那樣的私人辦理的私塾。那種私塾一般是村裡比較有學問的老先生辦理的。
村裡的小學就建在大隊隔壁,是一層二層小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