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教材,只讀過二年小學的王二狗給小村的孩子們代課教《百家姓》,第一天教8個:「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先是讀,然後寫,就準備下課了。這時有學生舉手:「老師,給解解吧。」
因為原先教的老師都要作字義講解的。
王老師就解了「趙就是煩燥,錢就是賤骨頭,孫就是酸溜溜,李就是修理一頓,周就是走來走去,吳就是糊裡糊塗,鄭(繁體字:奠加耳朵旁)這個字比較複雜,就是在耳朵邊說要死了,因為棺材頭寫著的奠字表示死了,王就是我王老師。」
班裡年齡最大的學生徐理高站起來說:「老師我能倒過來解。」得到老師的同意,他大聲地解:「王老師,快死了、糊裡糊塗、走來走去、拉來修理一頓,酸溜溜的賤骨頭、煩燥。」
(2008年)
滿口土話,又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人怎麼可以當老師?怪不得會被學生嘲笑。這確實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教育狀況。
小村的孩子太小時只能在本村上學,教師是村裡自己僱傭的,由於本村幾乎沒有人讀過書,只好去請外村人。工資每月20元,村(即生產隊)裡出,學生家給老師輪流管飯。
村裡對教師的要求不高,只要讓孩子認得五六百個字,會讀報紙、記工分就行。有些孩子天份較好,到了十歲,老師就建議家長讓他到十多裡地的中心小學插班,以便將來能讀上初中。
小村的教學相當於私塾,因此也沒有教材。後來政府重視了,派一個正式的教師到小村辦複式班,使用國家統一的教材。
一個班二十幾個學生,九個一年級(有一個已經14歲了)、八個二年級、五個三年級、四個四年級。老師給三年級上語文課,其他學生做作業,高明的老師還能給三四五三個年級同時上一篇語文課。他們都要參加公社統一的期末考試。
私塾教學,主要教語文,低段的教材往往是《三字經》《百家姓》《農民掃盲本》等。教學方法為:讀、寫、解、轉。教學生怎樣讀,怎樣寫,解說字詞的意義,最後通過背誦、聽寫。便轉到下一課去。
說文解字,是真功夫,看教師能將多少知識傳授給學生?例如百家姓中的「趙」,就可以講一節課。
趙是一種姓。《百家姓》為什麼把趙放在第一個的位置?那是因為《百家姓》這本教材產生於宋朝,而宋的皇帝姓趙,開國皇帝叫趙匡胤,由此注意生闢字「胤」字怎麼寫?還有趙匡胤的幾個故事:「黃袍加身」「千裡送京娘」,還有他的皇位為什麼傳弟不傳子?
趙還是戰國時的一個國家名,這個國家有名的事件有將相和、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廉頗與藺相如)……
還有趙州橋、趙子龍……
當然這種講解要看對象,沒有一點歷史知識的學生,是無法給引伸的。(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