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一(蒲先生深夜出診遇險故事)
蒲聊齋民間故事一(蒲先生深夜出診遇險的故事)講故事的是位老奶奶,村裡人大人小孩都叫她老奶奶,老人家也不識字,但滿肚的故事,據她說,是她的父親和鄰居的一個秀才講給她聽的,也可能和當時的環境有關係,人們沒什麼業餘的活動,不像現在,電視,電影,手機,電腦,業餘時間都用在這方面了,那時沒這東西,聽前輩人講故事,就成最大的享受,老人們也都娓娓道來,講的有聲有色,深的大人小孩的喜愛。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5(螢火蟲的傳說)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5 (螢火蟲的傳說) 秋天到了,是莊稼成熟的季節,勞作的人們在享受收穫的快樂,晚上天已經有點涼了,在村頭上看到不遠坡地的螢火蟲在飄忽的飛動,忽隱忽現,忽亮忽暗,給這黑幕增添一份神秘和浪漫感,今晚老奶披個外套,看著我們,問大家你們知道螢火蟲的來歷嗎,大家說不知道,老奶神色凝重的說,那今天就給大家講講螢火蟲的傳說。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4(老大太貪拿寶關洞裡的故事)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4(老大太貪拿寶關洞裡的故事)今晚月明星稀,天氣燥熱,樹上傳來蟬鳴的叫聲,但也擋不住人們聽老奶講故事的熱情,老奶拿起旱菸袋,點上一袋,開始了講故事;在不遠處的一個村子裡,有兄弟二人,父母死的早,老大為人狡詐,老二做人憨厚,因為家窮,一直也沒找到媳婦。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6(貨郎配姻緣的故事)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6(貨郎配姻緣的故事)今天村裡人有人結婚,農村結婚很是隆重,要坐轎子,吹喇叭,莊裡鄉親都去幫忙,幾乎半村的人都去看,看娘家陪送什麼東西,都要議論一番,陪送多的,很是叫人羨慕。 老奶借著喜氣,今晚就給大家講個貨郎配姻緣的故事,沈莊有個姓沈的後生,職業就是每天挑著貨郎擔,走鄉串巷,拿著貨郎不停的搖動,鐺鐺,鐺鐺,嘴裡不停的說著,哪家娘們的頭髮,不用的鐵鉤,廢棄的鐵鍋,拿來換針線了。貨郎來的來的時候,總引起村的娘們的圍觀,梳頭的,梳下的長髮,團成團,用來換針線。娘們總和沈貨郎開玩笑,貨郎給你找個媳婦吧,貨郎總搖頭,還真有熱心的娘們給他牽線,但總沒成。
-
王老師的故事(五)
經獨家授權,即日起在「今日頭條」推出《王老師的故事》專欄,每天兩期,每期發布一二則以饗讀者。 王老師的故事(五)文/王靜江編後寄語: 此故事脫胎於明朝文學家祝枝山一日聚會杭州,眾議以聯助興的風流雅事。上聯五個入聲字,下聯五個平聲字,且系五聯疊韻,用吳音讀起來琅琅上口,別有趣味。王老師為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其略加改造,誑稱江山民間故事,其教學藝術之匠心和苦心,於此可見一斑。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2(蒲先生深夜出診遇險的故事)
蒲聊齋故事2(蒲先生深夜出診遇險的故事)上次說道蒲先生,生命有危,平時蒲先生的的包裡有三件鎮妖的寶器,一是銀針,二是黑碗,三是手掌雷。蒲先生發現走不了,就從隨身包裡,拿出銀針打了出去,近身的人就倒了一批,慢慢的又有人圍了上來,蒲先生見狀就從包裡拿出了黑碗往地上扔去,碗的威力又刺到一些,但人實在是太多了,倒一批時間不長就又圍上一批,看來非要蒲先生的命不行,就這麼僵持著,蒲先生看圍的人多了,針碗都沒了,就在地上劃個十字,站在十字中間,在手心也劃個十字,嘴裡念念有詞,對圍上的人發了手掌雷,手掌雷的威力很大,瞬間就振倒一批,手掌雷的威力雖然大
-
故事:王湯圓鬥城隍,堪比聊齋的民間故事,充滿了詼諧幽默的想像力
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徵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民間故事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發,但又並不局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範圍之內。它們往往包含著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
我的家鄉就是淄博淄川洪山鎮車家村和蒲家村是鄰村,從小就聽老人講蒲聊齋的故事,當地人都叫蒲松齡為蒲聊齋。60,70年代,業餘生活都非常單調,尤其是我們小的時候,夏天吃完晚飯就到村頭的大槐樹下,一邊吹涼風,遙看星空,靜靜聽老人講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當地人口頭的講述,聊齋志異上沒有的,大家不要從書上找,都是原創。
-
聊齋故事——小翠(二)
聊齋故事——小翠(二)與王太常住在一條巷子的王給諫,兩家相距有十幾戶,然而平素不能和睦往來;當時正值負責三年大計的官吏,嫉妒王太常手握河南道篆,想暗地裡中傷他。王公知道他的謀略,但沒有好的計策對付他。一天晚上,很早就休息睡覺了,女子穿好衣服帶好帽子,裝成冢宰的模樣,剪掉白色的頭髮作成很濃的髮髻,又用青衣讓兩個婢女穿上飾演虞候,偷偷地從馬廄裡牽出馬,戲說:「我將拜謁王先生。」
-
捉蠍(民間故事)
但山口上的供銷社收蠍,而且每斤幹蠍能賣到八元之多,對山裡人便是個極大的誘惑。 於是,山裡老少就都朝山壁上攢擁,掀翻了許多陳年石板,用筷子製成的鑷子捉那醜陋的蠍。 為此,曾一度荒廢了農事。 上面撤了那一任支書,莊稼地裡才有了人聲。 自然,學子們便成了捉蠍的主力。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8(淄博孝婦河的另一個傳說)
已經是初冬,天氣有點寒意了,故事不能在村頭的大槐樹下講了,聽故事的人吃完晚飯後,陸續的來到老奶家裡,老奶住三間東屋,大家都在裡間,有的座在炕上,有的坐在交叉上,老奶悶上壺茶水,和大家拉會家常,見來人差不多了,就說今天給大家講個另一版的顏神奶奶,孝婦河的故事,關於顏神奶奶的故事很多,有多種說法
-
王老師的故事(十四)
經獨家授權,在「今日頭條」推出《王老師的故事》專欄,每天兩期,每期發布一二則以饗讀者。 王老師的故事(十四)文/王靜江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文教局長傅春齡就意識到民間故事的失傳,曾組織文化館收集過清朝末年江山人劉家福的農民起義的故事。我收集及編寫的《傻子女婿》,如果傅局長在世,估計也不會收編,因為傻子不是英雄人物,無法敬仰和學習。但我想從可笑、可思、可評的角度,說給江山群裡老鄉看看,力求新意,是為「新說」。
-
聊齋故事之捉狐
捉孤講述的是一個老翁與狐狸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古代的小鎮子裡住著一戶孫姓人家。這戶人家中有一個孫老兒,相傳他這個人很有膽識,為什麼呢?各位看官且分聽雅芙細細道來。有一天晴空萬裡無雲,孫老兒閒來無事,躺在床上小憩。可他剛閉上眼睛,發覺有什麼東西爬上來,突然間,自己的身體飄飄然似騰雲駕霧。
-
王老師的故事(十六)
經獨家授權,在「今日頭條」推出《王老師的故事》專欄,每天兩期,每期發布一二則以饗讀者。王老師的故事(十六)文/王靜江 2、王二狗蹲在地攤前端詳小商品雜貨,起身後沒注意掛在身上的鑰匙掉了。 他剛走了兩步,後面的攤主叫他: 「喂,你鑰匙掉了。」 王二狗回身一把抓住攤主: 「欠揍!你敢罵我要死掉了!」 3、張老闆開了個棺材店,取店名為「宋仁宗(送人終)棺材店」。李老闆開了個糖坊,取名為「唐太宗糖坊」(意思使用很正宗的本土糖)。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10(大嘴王說大話找上媳婦的故事)
初冬早霜掛滿樹梢,樹葉已經落沒了,冬天的農活少,人們三三兩兩得坐在一起說接話,侃大山,互相吹吹牛,今晚老奶就講一個說大話,好吹牛,結果找上媳婦的故事。 董莊一個人叫王壯,因人長的黑壯,愛說大話,大家都叫他大嘴王,大嘴王愛吹牛和說大話而聞名鄉裡,時間長了,大家都習慣了,反正他說話,沒人相信,有時說真話,也沒人信了。
-
聊齋故事——王六郎(二)
聊齋故事——王六郎(二)第二天,許先生回家後,就要置辦裝備東下,妻子笑著說:「此次你去數百裡,既使有這個地方,恐怕土地與人不可能有共同語言。」許先生不聽,竟然到達招遠,果然有鄔鎮,尋找到鄔鎮,找到六郎說的地方,把肩上的東西放下,詢問宗祠在什麼地方。主人很吃驚,說:「您是否姓許?」許先生說:「是啊,你怎麼知道?」又問:「你是淄川的?說:「是啊,你怎麼知道?」主人不答,急忙出去。
-
河曲民間故事(8) 聰明的長工笨拙的地主
河曲民間故事(8)聰明的長工笨拙的地主從前河保營有個地主叫張紅前,因他兄弟排二,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二黃連。這二黃連心性毒辣,對人吝嗇刻薄,誰要和他共事像黃連一樣苦,因此沒人願意給他家做長工。那年,從外村又來了個壯漢叫王三福,人格老實正派。膽大有文有武敢於爭鬥,足智多謀,就要給二黃連當長工,人們勸說王三福別去,但誰說他都擋不住並說「不怕」。半夜雞叫 二黃連用人總要叫長工起早貪黑的幹活,他就半夜起來手持短棍,嘴裡學著雞叫聲,引發公雞也跟著他叫鳴。
-
重溫聊齋《牧豎》:二牧童分捉狼崽,一母狼疲於奔命
聊齋先生有兩個牧童在山中放牛,偶然發現一處狼窩,悄悄摸進去看時,見窩裡有兩隻小狼,於是商量著各捉一隻於受萬《聊齋全圖》之牧豎前一樹上的牧童更覺好玩,又拿捏手中小狼,母狼又趕忙奔回。如此反覆,二牧童興致愈濃,愈是把弄小狼,令它們持續發聲。母狼愛子情切,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兩邊奔走,邊跑邊嗥,彷徨無計。這樣來回跑了百十趟,母狼腳下漸漸慢了,嗥叫聲也低了,終於一跤栽倒,再也不能動彈。二牧童又攀折樹枝丟它,見母狼果然一動不動,這才小心翼翼溜下樹來細看,母狼已經氣絕。
-
張老娶妻(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2期據《玄怪錄》載,張老是揚州六合人,經營菜園子為生,勤勞儉樸,小日子過得也算湊合。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揚州府衙幕僚、揚州六合人韋恕從任上返回故裡,隱居清修。韋義方一路風餐露宿,終於來到天壇山南麓,遇見一個崑崙奴(從東南亞一帶來的僕役)駕黃牛在田地裡耕種。韋義方問附近有沒有叫張家莊的地方,崑崙奴好像認識韋義方,趕緊行禮,道:「大郎好久不見了,主人的莊子就在前面,我帶你去。」於是,崑崙奴放下手邊的活兒,帶著韋義方一路東行,翻過一座座山,進入一座豪宅。
-
王老師的故事(四)
經獨家授權,在「今日頭條」推出《王老師的故事》專欄,每天兩期,每期發布一二則以饗讀者。 王老師的故事(四)文/王靜江有一次一位同僚出差去福建,從北京沿大運河坐船到杭州,再沿錢江往上到最後一個碼頭清湖時,船家告訴他,這裡是江山縣的地界,從這裡走旱路(坐轎)去福建(林則徐日記裡有此記載)。於是他想起這是毛尚書的家鄉。這樣在福建返回時,他特地到江山縣城拜訪了縣老爺。 因為從沒有京官到過江山,江山的縣官受寵若驚,盛情接待,請了若干江山文人士紳作陪。飯後送至碼頭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