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徹骨的淡漠與涼薄,也許就是命中注定

2020-08-28 書卷有情

十幾歲的時候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不懂白流蘇與範柳原兩個人,明明喜歡對方,卻沒有一方願意妥協:一個想要對方只做情人,一個堅持要正式婚姻。

多年後,再重讀原著,才明了,這哪是什麼少女眼中的絕美之戀,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他們帶著各自的目的,也互相清楚對方的想法,範柳原甚至直接對白流蘇說:「我犯不著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約束我,那樣非常不公平,對你也非常不公平,或者你根本就不在乎,在你心裡以為的婚姻不過是長期的MY……」

只是機緣巧合,戰事發生,讓兩人在生死面前終於有機會去真誠以待,才最終成全了他們的愛情。只是,這種「傾城」的極端情況,在現實中又有多大的機率呢?張愛玲看似給了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實則這背後是對於情感無盡的涼薄。

01 從作品到人生,都透露著濃濃的淡漠與涼薄

成年之後再讀張愛玲的作品,從中感受到的大約都是這種淡漠與涼薄的情感。她筆下的愛情故事,但凡動了真感情,真的付出了愛的那一方,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譬如《色戒》中的王佳芝。她所描寫的愛情,仔細一看,幾乎都摻雜了很現實的生活,而且這些現實幾乎都是悲劇的。所以,看她的作品,就好像看成人的暗黑童話,不知什麼時候,就會不由得心中一悸,然後涼意蔓延遍布全身。

張愛玲的淡漠與涼薄不僅僅是在作品中,她的人生也是如此。

她的弟弟張子靜說,張愛玲離開大陸時,半句都沒跟他提起,而且此後再也沒有回來。張子靜生活困難,曾經向她尋求救濟,但張愛玲也分文未給。而親生母親孤身一人在倫敦彌留之際,想要見她一面,寫信給她:「我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見你一面」。張愛玲並未理會,以為她不過是要錢罷了,就寄了一張一百美金的支票給她,準備老死不相往來。對待友人炎櫻亦是涼薄,炎櫻多次去信問她:為什麼莫名其妙不再理我?她說: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張愛玲這樣徹頭徹尾的涼薄,與她的家庭、重要人物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她的親生父母、她的姑姑張茂淵以及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

02 她的冷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冷

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就是他與世界的關係。

張愛玲的童年快樂是鮮有的,父親與母親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人。父親張廷重是典型的富貴公子做派,身上沾染了各種舊社會的陋習,抽大煙,逛窯子,娶姨太太……她曾這樣形容父親:「那裡我什麼都看不起,父親的房間裡永遠是下午,在那裡坐得久了便覺得沉下去,沉下去……」而母親卻是一個思想新潮,有自己追求的人,這樣的兩個人註定無法在一起過日子,於是在張愛玲四歲那年,母親黃逸梵就跟著小姑子一起出國了。

父母分開之前,張愛玲就在日復一日雙方的爭吵中成長,隨之而生的是內心的撕裂與矛盾。在母親遠走英國之後,父親對子女的管教又是嚴厲無情,因此張愛玲可以說幾乎沒有感受過太多的愛與溫情,可能記憶中的家庭給她的感受就是冰涼的。

後來母親回國,還是和父親離了婚,父親之後娶了繼母,對張愛玲他們姐弟更是苛刻了。於是張愛玲就常常去母親那邊,但是這樣的做法卻惹怒了父親,父親認為自己的女兒和母親更好一些,有些吃醋,同時也是對張愛玲奔向新時代的一種恐懼。所以當張愛玲提出要出國留學的時候,他徹底爆發了。剛好繼母找了點張愛玲的錯處,於是父親就不由分說將張愛玲毒打了一頓,並把她囚禁了起來,直到半年後,才有機會逃出。這次毒打,粉碎了她與父親之間所有的親情,也斬斷了最後一絲牽絆。

從張公館逃出來的張愛玲去投奔自己的母親黃逸梵,起初母親還是慈愛的,但是時間一久,沒有任何收入靠吃遺產過日子的母親也捉襟見肘。她意識到她無法把張愛玲培養成自己理想的樣子,就轉而冷臉對她說:「既然選擇了從張公館出來,就該學會自食其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給不起你,希望你認清這個現實。如果讓你覺得難以接受,大可回到張公館繼續做你的大小姐去」!瑣碎的生活一步步摧毀了她對張愛玲的愛,正值青春期的張愛玲,敏感又脆弱,她感受到了母親的疏離。

在這樣一次次的發生中,張愛玲體會到了,即使是親生父母也是要談利益的,也許她就是在這種成長過程中體會到了徹骨的冷意,也成了她一生的基調。

03 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姑姑張茂淵的影響

張愛玲和姑姑張茂淵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姑姑對她的性格形成也是有很重要的影響的。

張茂淵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非常新潮,而且真實坦率地追隨自己的內心。在一個世紀前,她就能坦然地做「剩女」,一直到七十八歲才把自己嫁掉,只因她不願意違背內心的感覺,去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

據說張茂淵去英國留學時,邂逅一位名叫李開弟的青年才俊,但是李開弟是有婚約在身的。雖說當時崇尚男女婚姻自由,但是李開弟卻不願意違背婚約娶張茂淵,因為他覺得張茂淵是賣國賊李鴻章之後,不想有所牽連。

所以,張茂淵就一直單身著,儘管有繼承豐厚的遺產,仍然選擇做職業女性,而且月薪頗豐。這樣一個女子,就算是現在這個時代看來,也仍然是「先進」的,更別提那個時候,因此張茂淵也免不了受一些閒言碎語,但是張茂淵毫不在意,她完全追隨自己內心的感覺,而這種言行舉止及態度也深深地影響了張愛玲。

張愛玲無論是在著裝上,還是人情世故上,都是隨著自己的心意來,不受世俗的束縛。於是她本就淡漠的心讓她變得更加離群索居、我行我素。

04 有深度連結的親密關係能療愈童年創傷,也能使傷害加倍

親密關係是一種極度敞開的關係,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通常有機會去體驗到孩提時代與父母的關係。如果在這段關係中,我們體會到安全、被接納,那麼童年的創傷也會隨之療愈,但是如果感到被傷害,就會加劇這種創傷。我想,很不幸的是,張愛玲是後者。

張愛玲愛上胡蘭成,何嘗不是尋找心中缺失的「父親」呢?胡蘭成是有婦之夫,卻因為看了張愛玲的一篇文章便跑上門去要求相見。胡蘭成與父親張廷重有一種莫名的相似性,外表俊朗、裝扮相似、喜好相似,也都風流,愛好文學。

胡蘭成當時不顧家中有妻,一回上海便跑去見張愛玲,跟她談文學、談作品,久而久之,張愛玲淪陷了。她不顧他長她14歲,不顧他是有婦之夫,而且還是第三任妻子,義無反顧徹頭徹尾地扎進去了。

只是胡蘭成並不能給張愛玲塑造一個理想的伴侶,他在婚後不久不改風流本性。張愛玲沒能在這段關係中療愈自己的傷,反而讓創傷加劇,這更讓她堅定地用淡漠、涼薄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

05 不想被傷害,只能在情感上隔離

張愛玲的淡漠與涼薄,其實說到底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方式。王家衛曾說:「若不想被人拒絕,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拒絕別人」。張愛玲在這個世界的各種關係中,體驗到的永遠都是被傷害、被拒絕、被遺棄,她不想再承受這種傷痛,於是只好將自己的情感隔離起來,用淡漠涼薄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仿佛這樣,便不會受到傷害。

然而她的天分才華與這樣的涼薄結合,反而成就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張愛玲,確是一個曠世奇女子。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和她的《心經》:一場不倫的父女之戀
    每一種家庭關係,都是家庭中每個人的性格與經歷的延伸,小寒家的關係就是這樣。小寒的自私和無知小寒出生時被認為克母,差點被送去鄉下的親戚家撫養,母親因為不舍留下了她。這段過往,讓小寒從小就缺少安全感,所以她索取更多的愛,來彌補這份恐慌。在這個過程中,小寒變成了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 解析《金鎖記》中曹七巧命中注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如今再來看張愛玲的原版書籍《金鎖記》,竟完完全全對曹七巧生不起氣來,也討厭不起來。而從她身上,我只看到了她命中注定的多重悲劇命運,深深為她嘆息,甚至很同情她。接下來,我將從出身、婚姻、社會三個方面,來解析曹七巧的多重悲劇命運。一.
  • 從《小團圓》中的母女關係解讀張愛玲的性格成因
    也是這一系列事情,讓漸漸長大的張愛玲,沒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樣享受父母的愛意,反而像是包袱一樣,略顯沉重和多餘。《小團圓》裡的人物九莉與現實中的張愛玲,人物蕊秋與現實中的母親不知不覺就完成了交織。無論真與假,這一刻的張愛玲還是渴望母親愛自己的,雖然她的描述顯得格外冷靜和旁觀,但孩子渴望得到母親的愛,這一點本身,就是一種子女之愛的表達。
  • 甄嬛傳;一個太監在後宮中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看透人情涼薄
    《甄嬛傳》中的皇上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皇位能不能保住。只要不威脅自己的統治,一切對他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皇上為人一直都是天性涼薄,做任何事情時,他都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會從自己的得失開始。如果說在後宮中誰最了解皇上,如果甄嬛認第二,那麼蘇培盛就是第一了。
  • 何以我不喜歡晚年的張愛玲?
    或許在某些角色上面,還有強烈的驕傲、寡情、自戀、淡漠,讀她的文字,就會覺得她寫的精神世界極度匱乏,她似乎活在一種只看得見自己,並且不斷與自己的感情搏鬥的日子裡。所以誰說張愛玲只書寫中產階級?我想許多評論沒能真正剖析這位女作家的性格,因此我說她崇尚的是利己主義或小範圍的反團體主義,就是這個緣故。
  • 張愛玲和王佳芝的《色戒》:千古情人獨爾痴,愛究竟值不值得?
    張愛玲稱為了寫《色戒》,幾乎耗盡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定然有她心底的東西。舊時迷信傳說中,被老虎咬死的人變成鬼,又去引導老虎吃人,這種鬼叫倀。為虎作倀就是充當爪牙,助紂為虐的意思。她明知「今天不成功,以後也許不會再有機會了」,卻在除奸行動中,放走了殺人越貨壞事做盡的男人。
  • 張愛玲《鴻鸞禧》:始於才華,終於才華,她的死就是因為太有才
    今天是我第二次讀張愛玲的書,對於張愛玲的書,我一直認為她的敘述方式是特別奇特的,且我目前讀過的內容,很少有喜劇。張愛玲的書就和她的人一樣,每一本書,每個故事,似乎都有她的影子,有時代的影子,卻也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對於人生,對於愛情,對於婚姻,對於生命,對於人事,她看到的總是那麼全面,且理解的特別深。我不知道她都經歷了什麼?
  • 張愛玲的《花凋》:生活需要熱情和主動
    這句話是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寫的。提到張愛玲的個性,不知會不會有人感到詫異,高冷近乎孤僻的張愛玲,竟有這樣強悍的性格?張子靜的意思是,姐姐是遺傳了母親的個性。一個人的性格確實有很大程度來自天生,但也絕對脫不了後天環境的影響。
  • 你相信命中注定嗎?
    小D說了很多如果那天怎麼樣怎麼樣,也許她就不會死之類的假設,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沒有假設,回想發生的一切,似乎就是命中注定。也許說起來有點殘忍,可能這位美麗的姑娘時間到了,老天要把這位天使收回去了,至於以什麼方式謝幕,就看老天了。就像姐妹小J說的,回想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細想確實有那麼點命中注定的味道,不是說迷信,而是信命。
  • 張愛玲真的好會寫女人,陸曼這個人物除了生動更多的是難以捉摸
    演好張愛玲筆下的女郎,真的就這麼難?梅豔芳淡漠的三白眼張愛玲欣賞毛姆,因為對方是寫人性的大拿,而張愛玲自己也是。至今的我們也許依然逃不出這個輪迴。所以,不要用愛情和套路來掩蓋女性的現實,就是對經典的最大尊重。
  • 張憲光:「神偷」張愛玲
    《傾城之戀》取材於《詩經》中的《柏舟》,有張愛玲的白紙黑字為證。更準確地說,她從《柏舟》得到的只是一個故事母題,也就是「小姐落難,為兄嫂欺凌」的爛熟套。《柏舟》云:「亦有兄弟,不可以據。」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又云:「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 金庸製造浪漫,張愛玲掐死浪漫
    也許是因為我們的人生都太草率和粗糙了,我們不得不為著生計陀螺般地世俗著,都忘記了如何渴望過。所以通俗小說家的作用就是我們乏味生活中的造夢機器罷。其實,人生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即使沒有鬼神志怪,也不乏千奇百怪、至少可以被稱作奇蹟的東西充斥著。命運,其實就是最大的魔咒,魔咒的暗碼也就構成了每一個平凡人的傳奇。
  • 「神偷」張愛玲|張憲光
    《傾城之戀》取材於《詩經》中的《柏舟》,有張愛玲的白紙黑字為證。更準確地說,她從《柏舟》得到的只是一個故事母題,也就是「小姐落難,為兄嫂欺凌」的爛熟套。《柏舟》云:「亦有兄弟,不可以據。」復云:「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又云:「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前兩者與流蘇回到白家後的遭遇相似,後一點與悲哀的主題有關。
  • 這世間,總有一人,是你命中注定的「情劫」
    然而,有些人命中注定要相遇。不論是緣,還是劫。錦覓雖有隕丹護體,卻還是遭遇了命中注定的情劫。那是一場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的愛戀,歷經天界、魔界、人間。簡單來說,情劫就是指在感情方面遭遇劫難、受到挫折。現實生活中,感情一帆風順的人很少。大多數人都在感情上遭遇過劫難,受到過挫折。情劫情劫,情就是劫。情由心生,心動的那一刻,情劫就已經開始。
  • 張愛玲《留情》:留情,是不著痕跡的無情
    上海是張愛玲出生、成長的城市,她人生中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經歷的。這座她無比熟悉的城市便成為她作品創作的源泉。而那個年代,正是抗日烽火遍布中國的時期,由於日本的侵略,讓上海成為了半殖民地意義的城市。儘管這樣,中國封建文化的強大根基依然不可撼動,這就讓張愛玲小說中充滿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 《傾城之戀》:白流蘇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在了張愛玲的小說裡
    最近重溫張愛玲的小說系列,讀了《第一爐香》,接著又看了《傾城之戀》,越讀越是氣憤。怎麼這些美麗優雅的女主角在張愛玲的小說裡,都活成了那種在愛情裡卑微地乞求男人垂愛的角色?只能嘆息,她最大的悲哀,或許就是活在了張愛玲的小說裡。
  • 讀懂了張愛玲才知道:女人的終極安全感,就這8個字
    直到聽到一句評價:張愛玲,不是貴族又是貴族的女人。深覺觸動。她被父母家暴,卻勇於放棄大富之家,一句「無尊嚴,毋寧死」盪氣迴腸。她被愛人劈腿,再深愛也堅持離開,一句「我要你選擇,你到底還是不肯」,透著孤寂中的獨立。年少不懂張愛玲,讀懂已是中年人。出身貴族,是父母給的;但像張愛玲這樣,不是貴族活成貴族,她的安全感,就來自這8個字。
  • 小說:淡漠的面孔
    她順著筆直的褲管往上看,看見了陸墨那張俊美淡漠的面孔。在此之前,陸墨從未來醫院看望過沈文卿,直到現在沈文卿死了,他才來醫院。他是來看媽媽所謂的報應嗎?他現在一定高興極了。南薇望著陸墨那雙漆黑的眼睛,仿佛看見了裡面冰冷的嘲諷,嘲諷沈文卿終於死了,嘲諷她此時這般痛苦無措。剎那間,南薇苦苦隱忍的委屈和怨恨終於爆發!
  • 張愛玲《傾城之戀》:男人的8句情話,就最後一句真,女人別不懂
    張愛玲《傾城之戀》編輯白流蘇,張愛玲《傾城之戀》裡的女主角,一個離婚後一直住在娘家的二十八歲獨身女人,因為陪七妹寶絡去相親,意外被範柳原看上,並由此展開一段傾城之戀。但換個角度來說,即便沒有七妹寶絡,白流蘇和範柳原也早晚會走到一起,他們相遇幾乎是命中注定的,因為他們是相似的,是真正合適的兩個人。
  • 張愛玲《半生緣》:考驗人性最低處,沒什麼特別方式,錢便是答案
    考驗人性最低處,沒有什麼特別的方式,張愛玲早就在《半生緣》裡給出了答案:錢。錢能暴露一個人的本性,沒錢時,他會怎麼樣,有錢時,他又會怎樣?態度會有多大差別?差別之處就是人性。祝鴻才就是一個暴發戶,曼璐終究還是看走了眼,嫁錯了人,一輩子都過得很苦。她的真心,到底還是錯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