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的時候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不懂白流蘇與範柳原兩個人,明明喜歡對方,卻沒有一方願意妥協:一個想要對方只做情人,一個堅持要正式婚姻。
多年後,再重讀原著,才明了,這哪是什麼少女眼中的絕美之戀,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他們帶著各自的目的,也互相清楚對方的想法,範柳原甚至直接對白流蘇說:「我犯不著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約束我,那樣非常不公平,對你也非常不公平,或者你根本就不在乎,在你心裡以為的婚姻不過是長期的MY……」
只是機緣巧合,戰事發生,讓兩人在生死面前終於有機會去真誠以待,才最終成全了他們的愛情。只是,這種「傾城」的極端情況,在現實中又有多大的機率呢?張愛玲看似給了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實則這背後是對於情感無盡的涼薄。
成年之後再讀張愛玲的作品,從中感受到的大約都是這種淡漠與涼薄的情感。她筆下的愛情故事,但凡動了真感情,真的付出了愛的那一方,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譬如《色戒》中的王佳芝。她所描寫的愛情,仔細一看,幾乎都摻雜了很現實的生活,而且這些現實幾乎都是悲劇的。所以,看她的作品,就好像看成人的暗黑童話,不知什麼時候,就會不由得心中一悸,然後涼意蔓延遍布全身。
張愛玲的淡漠與涼薄不僅僅是在作品中,她的人生也是如此。
她的弟弟張子靜說,張愛玲離開大陸時,半句都沒跟他提起,而且此後再也沒有回來。張子靜生活困難,曾經向她尋求救濟,但張愛玲也分文未給。而親生母親孤身一人在倫敦彌留之際,想要見她一面,寫信給她:「我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見你一面」。張愛玲並未理會,以為她不過是要錢罷了,就寄了一張一百美金的支票給她,準備老死不相往來。對待友人炎櫻亦是涼薄,炎櫻多次去信問她:為什麼莫名其妙不再理我?她說: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張愛玲這樣徹頭徹尾的涼薄,與她的家庭、重要人物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她的親生父母、她的姑姑張茂淵以及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
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就是他與世界的關係。
張愛玲的童年快樂是鮮有的,父親與母親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人。父親張廷重是典型的富貴公子做派,身上沾染了各種舊社會的陋習,抽大煙,逛窯子,娶姨太太……她曾這樣形容父親:「那裡我什麼都看不起,父親的房間裡永遠是下午,在那裡坐得久了便覺得沉下去,沉下去……」而母親卻是一個思想新潮,有自己追求的人,這樣的兩個人註定無法在一起過日子,於是在張愛玲四歲那年,母親黃逸梵就跟著小姑子一起出國了。
父母分開之前,張愛玲就在日復一日雙方的爭吵中成長,隨之而生的是內心的撕裂與矛盾。在母親遠走英國之後,父親對子女的管教又是嚴厲無情,因此張愛玲可以說幾乎沒有感受過太多的愛與溫情,可能記憶中的家庭給她的感受就是冰涼的。
後來母親回國,還是和父親離了婚,父親之後娶了繼母,對張愛玲他們姐弟更是苛刻了。於是張愛玲就常常去母親那邊,但是這樣的做法卻惹怒了父親,父親認為自己的女兒和母親更好一些,有些吃醋,同時也是對張愛玲奔向新時代的一種恐懼。所以當張愛玲提出要出國留學的時候,他徹底爆發了。剛好繼母找了點張愛玲的錯處,於是父親就不由分說將張愛玲毒打了一頓,並把她囚禁了起來,直到半年後,才有機會逃出。這次毒打,粉碎了她與父親之間所有的親情,也斬斷了最後一絲牽絆。
從張公館逃出來的張愛玲去投奔自己的母親黃逸梵,起初母親還是慈愛的,但是時間一久,沒有任何收入靠吃遺產過日子的母親也捉襟見肘。她意識到她無法把張愛玲培養成自己理想的樣子,就轉而冷臉對她說:「既然選擇了從張公館出來,就該學會自食其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給不起你,希望你認清這個現實。如果讓你覺得難以接受,大可回到張公館繼續做你的大小姐去」!瑣碎的生活一步步摧毀了她對張愛玲的愛,正值青春期的張愛玲,敏感又脆弱,她感受到了母親的疏離。
在這樣一次次的發生中,張愛玲體會到了,即使是親生父母也是要談利益的,也許她就是在這種成長過程中體會到了徹骨的冷意,也成了她一生的基調。
張愛玲和姑姑張茂淵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姑姑對她的性格形成也是有很重要的影響的。
張茂淵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非常新潮,而且真實坦率地追隨自己的內心。在一個世紀前,她就能坦然地做「剩女」,一直到七十八歲才把自己嫁掉,只因她不願意違背內心的感覺,去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
據說張茂淵去英國留學時,邂逅一位名叫李開弟的青年才俊,但是李開弟是有婚約在身的。雖說當時崇尚男女婚姻自由,但是李開弟卻不願意違背婚約娶張茂淵,因為他覺得張茂淵是賣國賊李鴻章之後,不想有所牽連。
所以,張茂淵就一直單身著,儘管有繼承豐厚的遺產,仍然選擇做職業女性,而且月薪頗豐。這樣一個女子,就算是現在這個時代看來,也仍然是「先進」的,更別提那個時候,因此張茂淵也免不了受一些閒言碎語,但是張茂淵毫不在意,她完全追隨自己內心的感覺,而這種言行舉止及態度也深深地影響了張愛玲。
張愛玲無論是在著裝上,還是人情世故上,都是隨著自己的心意來,不受世俗的束縛。於是她本就淡漠的心讓她變得更加離群索居、我行我素。
親密關係是一種極度敞開的關係,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通常有機會去體驗到孩提時代與父母的關係。如果在這段關係中,我們體會到安全、被接納,那麼童年的創傷也會隨之療愈,但是如果感到被傷害,就會加劇這種創傷。我想,很不幸的是,張愛玲是後者。
張愛玲愛上胡蘭成,何嘗不是尋找心中缺失的「父親」呢?胡蘭成是有婦之夫,卻因為看了張愛玲的一篇文章便跑上門去要求相見。胡蘭成與父親張廷重有一種莫名的相似性,外表俊朗、裝扮相似、喜好相似,也都風流,愛好文學。
胡蘭成當時不顧家中有妻,一回上海便跑去見張愛玲,跟她談文學、談作品,久而久之,張愛玲淪陷了。她不顧他長她14歲,不顧他是有婦之夫,而且還是第三任妻子,義無反顧徹頭徹尾地扎進去了。
只是胡蘭成並不能給張愛玲塑造一個理想的伴侶,他在婚後不久不改風流本性。張愛玲沒能在這段關係中療愈自己的傷,反而讓創傷加劇,這更讓她堅定地用淡漠、涼薄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
張愛玲的淡漠與涼薄,其實說到底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方式。王家衛曾說:「若不想被人拒絕,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拒絕別人」。張愛玲在這個世界的各種關係中,體驗到的永遠都是被傷害、被拒絕、被遺棄,她不想再承受這種傷痛,於是只好將自己的情感隔離起來,用淡漠涼薄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仿佛這樣,便不會受到傷害。
然而她的天分才華與這樣的涼薄結合,反而成就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張愛玲,確是一個曠世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