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在張愛玲的小說中並不出名,也被認為是最怪異的一部。
這部短篇,描述了一個簡單的三口之間,但這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卻一點也不簡單。
故事發生在張愛玲時代的上海。
這一天,是許小寒的20歲生日派對。
「極長極長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著。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紅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種奇異的令人不安的美。」
「奇異的」、「令人不安的」,是許小寒外貌的特質,也是整個故事的特質。
許小寒的父親出場了,姍姍來遲。
「你瞧你,連外衣都汗潮了!也不知道你怎麼忙來著!」
撅嘴,撒嬌,像極了女性面對情人時的態度。
沒錯,小寒愛著她的父親許峰儀。
小寒出生時,許峰儀不足20歲,現在的他40歲不到,正是男人的黃金年齡。
接下來,小寒把父親介紹給同學時的口吻,與父親應和時的神態,跟情侶真的沒什麼不同。
小寒還設計讓男同學向自己表白,同時把這件事告訴父親,以期待父親吃醋。戀愛中小女生的心態,在小寒身上完全展現出來。
其實,小寒不喜歡自己的二十歲生日,因為她不想長大。唯有永遠做個孩子,才能一直留在爸爸身邊。
爸爸的眼光裡雖然滿是寵溺,但女兒總歸是女兒,而且已經長大。
所以他把情感,轉移到了長得跟女兒有點相似的同學身上。
「綾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仿佛是她立在水邊倒映著的影子,處處比她短一點,流動閃爍。」
原來,父親真的愛小寒,小寒的替身是綾卿。
家境窘迫的綾卿,早慧、圓融,她要擺脫家庭,男人是條捷徑。
小寒留不住父親,父親要搬出去和段綾卿同居。
小寒歇斯底裡地發洩,她指責所有人,包括一直淡淡的、仿佛隱身人一樣的母親。
最後還是母親的話讓她醒悟,「不讓他們去,又怎樣?你爸爸不愛我,又不能夠愛你。」
她給女兒收拾行李,安排女兒出遠門,告訴女兒,自己會一直等著她。
小寒也終於明白,是自己將父母之間的愛慢吞吞地殺死了,一刀一刀地割碎了,自己才是最應該被譴責的那一個。
這個故事,寂寥又荒誕。
寂寥,是指三個人最後分離,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
荒誕,這樣的親人關係,還不夠荒誕嗎?
每一種家庭關係,都是家庭中每個人的性格與經歷的延伸,小寒家的關係就是這樣。
小寒出生時被認為克母,差點被送去鄉下的親戚家撫養,母親因為不舍留下了她。這段過往,讓小寒從小就缺少安全感,所以她索取更多的愛,來彌補這份恐慌。
在這個過程中,小寒變成了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她獨佔了父母的愛,卻還要霸佔母親應有的一切。」
她還在父親面前恣意嘲笑母親。
「我三十歲以後,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他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著笑……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個天真的孩子!」母親的話中滿是無奈。
小寒確是個天真的孩子,但天真有刀刃,刀刃很鋒利。
小說最後,她摟著母親的脖子哭了,但願她是真的被母親點醒了。
但,小寒還能愛上別人嗎?
故事中的父親許峰儀,有權有勢,相貌英挺,很有女人緣。
如果說女兒因為無知,過界了對父親的愛,可作為成人的父親,卻聽憑了這種愛的泛濫。
勾引從來都是兩個人的合謀。
這位父親很早就走入婚姻,但他的內心一直沒有成熟。他不懂得為人夫,也不懂得為人父。
他也懊惱父女之間的畸戀,但卻從中感受到「一半是喜悅,一半是囧」。最終,他還是無法承受「白白耽誤」女兒的自責,轉戀於段綾卿,仍舊是一份出軌之愛。
許峰儀像是陽臺上的一根藤,優柔而軟弱。
他的優柔在於,他竟放任這種曖昧持續了七八年;他的軟弱在於,他最後選擇的愛人,竟與女兒很相像。
軟弱又優柔的許峰儀,與段綾卿之間的愛又能持續多久呢?
在這個故事裡,母親像個透明人。
母親「很俊秀的一張臉,只是因為胖,有點走了樣,眉心更有極深的兩條皺紋。」
她微笑著,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但她其實是這個家的支柱。是她一直在照顧父女倆,包容他們,努力地讓這個家在小寒20歲生日時,還是一個「完整」的家。
她愛女兒,雖然女兒侵佔了丈夫的愛;她愛丈夫,雖然丈夫早已不愛她。
但也許,她還有些感激女兒。因為如果不是女兒,丈夫也許早已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
許太太是通透的。
當丈夫愛上段綾卿,搬出去與新愛人同居時,她的內心雖然失落,但也有些解脫:這對父女終於不再糾纏,家庭醜聞的悲劇可以避免了。
但她終歸是母親,女兒再怎麼傷害她,她仍舊氣定神閒地為女兒收拾行李,並告訴女兒:「你放心,等你回來的時候,我一定還在這兒……
許太太能等回她的女兒,和丈夫嗎?
這個故事,在張愛玲筆下,既迷離又真實,故事中有著太多張愛玲的生活態度與感悟。
張愛玲曾說:女孩子有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去誘惑自己的父親。
這正應了弗洛伊德的理論: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戀父或戀母情結。
如果這樣去理解,或許張愛玲也有點戀父情結。
張愛玲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出洋留學,留下幼小的張愛玲姐弟與父親相依為命。後來父親再婚,因為繼母挑唆而毒打囚禁張愛玲,導致父女徹底決裂。
因為母親的過早缺席,使得張愛玲的感情寄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維繫在父親身上。
當聽說父親即將再婚的消息時,張愛玲在陽臺上哭了很久。她當時的迫切感覺是:不能讓這個事情真的發生……
這種感覺,與許小寒想阻止父親與段綾卿相愛的心態何其相似。
張愛玲後來與父親的決裂,除了父親責打的因素外,父親被別的女人佔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後來張愛玲的兩段感情,對方都是年長的男子,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張愛玲的心安定下來。
23歲時,張愛玲遇到了38歲的胡蘭成。胡蘭成是個感情上的花花公子,可張愛玲卻不管不顧,寧可讓自己低到塵埃裡,也要開出花來。
可惜,歲月沒能靜好,胡蘭成不斷移情別戀,甚至在逃難路上也桃花不斷。張愛玲忍無可忍,最後決絕的放手姿態,與她當年離開父親時何其相像。
多年以後,張愛玲輾轉來到美國,於36歲時結識了60歲的第二任愛人萊雅。萊雅的年齡足以做她的父親,可張愛玲卻在他那裡,得到了父愛似的安全感。
只是年老多病的萊雅很快病逝,只留下張愛玲,孑然面對這孤獨的世界。
陳淑樺有句歌詞:「你說你愛了不該愛的人,你的心中滿是傷痕。」
張愛玲的一生,心中該是怎樣的傷痕累累?
許小寒呢,她的傷痕能被撫平嗎?她能找到撫平她傷痕的人嗎?
也許,張愛玲終其一生,只是一個孤獨自戀的許小寒,尋尋覓覓之間,年華已逝去,情感已淡薄。
都說張愛玲是個涼薄之人,一個滿是傷痕的人,涼薄也是宿命吧。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