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和她的《心經》:一場不倫的父女之戀

2020-08-28 亦章




《心經》在張愛玲的小說中並不出名,也被認為是最怪異的一部。

這部短篇,描述了一個簡單的三口之間,但這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卻一點也不簡單

01


故事發生在張愛玲時代的上海。

這一天,是許小寒的20歲生日派對。



「極長極長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著。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紅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種奇異的令人不安的美。」

「奇異的」、「令人不安的」,是許小寒外貌的特質,也是整個故事的特質。

許小寒的父親出場了,姍姍來遲。

「你瞧你,連外衣都汗潮了!也不知道你怎麼忙來著!」

撅嘴,撒嬌,像極了女性面對情人時的態度。



沒錯,小寒愛著她的父親許峰儀

小寒出生時,許峰儀不足20歲,現在的他40歲不到,正是男人的黃金年齡。

接下來,小寒把父親介紹給同學時的口吻,與父親應和時的神態,跟情侶真的沒什麼不同。

小寒還設計讓男同學向自己表白,同時把這件事告訴父親,以期待父親吃醋。戀愛中小女生的心態,在小寒身上完全展現出來。

其實,小寒不喜歡自己的二十歲生日,因為她不想長大。唯有永遠做個孩子,才能一直留在爸爸身邊

爸爸的眼光裡雖然滿是寵溺,但女兒總歸是女兒,而且已經長大。

所以他把情感,轉移到了長得跟女兒有點相似的同學身上。

「綾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仿佛是她立在水邊倒映著的影子,處處比她短一點,流動閃爍。」



原來,父親真的愛小寒,小寒的替身是綾卿。

家境窘迫的綾卿,早慧、圓融,她要擺脫家庭,男人是條捷徑。

小寒留不住父親,父親要搬出去和段綾卿同居。

小寒歇斯底裡地發洩,她指責所有人,包括一直淡淡的、仿佛隱身人一樣的母親。

最後還是母親的話讓她醒悟,「不讓他們去,又怎樣?你爸爸不愛我,又不能夠愛你。」

她給女兒收拾行李,安排女兒出遠門,告訴女兒,自己會一直等著她。

小寒也終於明白,是自己將父母之間的愛慢吞吞地殺死了,一刀一刀地割碎了,自己才是最應該被譴責的那一個。



02


這個故事,寂寥又荒誕。

寂寥,是指三個人最後分離,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

荒誕,這樣的親人關係,還不夠荒誕嗎?

每一種家庭關係,都是家庭中每個人的性格與經歷的延伸,小寒家的關係就是這樣。

  • 小寒的自私和無知

小寒出生時被認為克母,差點被送去鄉下的親戚家撫養,母親因為不舍留下了她。這段過往,讓小寒從小就缺少安全感,所以她索取更多的愛,來彌補這份恐慌。

在這個過程中,小寒變成了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她獨佔了父母的愛,卻還要霸佔母親應有的一切。」

她還在父親面前恣意嘲笑母親。

「我三十歲以後,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他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著笑……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個天真的孩子!」母親的話中滿是無奈。

小寒確是個天真的孩子,但天真有刀刃,刀刃很鋒利。

小說最後,她摟著母親的脖子哭了,但願她是真的被母親點醒了。

但,小寒還能愛上別人嗎?

  • 父親的優柔和軟弱

故事中的父親許峰儀,有權有勢,相貌英挺,很有女人緣。

如果說女兒因為無知,過界了對父親的愛,可作為成人的父親,卻聽憑了這種愛的泛濫。

勾引從來都是兩個人的合謀。



這位父親很早就走入婚姻,但他的內心一直沒有成熟。他不懂得為人夫,也不懂得為人父。

他也懊惱父女之間的畸戀,但卻從中感受到「一半是喜悅,一半是囧」。最終,他還是無法承受「白白耽誤」女兒的自責,轉戀於段綾卿,仍舊是一份出軌之愛。

許峰儀像是陽臺上的一根藤,優柔而軟弱。

他的優柔在於,他竟放任這種曖昧持續了七八年;他的軟弱在於,他最後選擇的愛人,竟與女兒很相像。

軟弱又優柔的許峰儀,與段綾卿之間的愛又能持續多久呢?

  • 母親的隱忍與通透

在這個故事裡,母親像個透明人。

母親「很俊秀的一張臉,只是因為胖,有點走了樣,眉心更有極深的兩條皺紋。」



她微笑著,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但她其實是這個家的支柱。是她一直在照顧父女倆,包容他們,努力地讓這個家在小寒20歲生日時,還是一個「完整」的家。

她愛女兒,雖然女兒侵佔了丈夫的愛;她愛丈夫,雖然丈夫早已不愛她。

但也許,她還有些感激女兒。因為如果不是女兒,丈夫也許早已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

許太太是通透的。

當丈夫愛上段綾卿,搬出去與新愛人同居時,她的內心雖然失落,但也有些解脫:這對父女終於不再糾纏,家庭醜聞的悲劇可以避免了。



但她終歸是母親,女兒再怎麼傷害她,她仍舊氣定神閒地為女兒收拾行李,並告訴女兒:「你放心,等你回來的時候,我一定還在這兒……

許太太能等回她的女兒,和丈夫嗎?

03


這個故事,在張愛玲筆下,既迷離又真實,故事中有著太多張愛玲的生活態度與感悟。

張愛玲曾說:女孩子有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去誘惑自己的父親。

這正應了弗洛伊德的理論: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戀父或戀母情結。

如果這樣去理解,或許張愛玲也有點戀父情結



  • 張愛玲與父親

張愛玲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出洋留學,留下幼小的張愛玲姐弟與父親相依為命。後來父親再婚,因為繼母挑唆而毒打囚禁張愛玲,導致父女徹底決裂。

因為母親的過早缺席,使得張愛玲的感情寄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維繫在父親身上。

當聽說父親即將再婚的消息時,張愛玲在陽臺上哭了很久。她當時的迫切感覺是:不能讓這個事情真的發生……



這種感覺,與許小寒想阻止父親與段綾卿相愛的心態何其相似。

張愛玲後來與父親的決裂,除了父親責打的因素外,父親被別的女人佔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後來張愛玲的兩段感情,對方都是年長的男子,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張愛玲的心安定下來。

  • 張愛玲與胡蘭成

23歲時,張愛玲遇到了38歲的胡蘭成。胡蘭成是個感情上的花花公子,可張愛玲卻不管不顧,寧可讓自己低到塵埃裡,也要開出花來

可惜,歲月沒能靜好,胡蘭成不斷移情別戀,甚至在逃難路上也桃花不斷。張愛玲忍無可忍,最後決絕的放手姿態,與她當年離開父親時何其相像。



  • 張愛玲與萊雅

多年以後,張愛玲輾轉來到美國,於36歲時結識了60歲的第二任愛人萊雅。萊雅的年齡足以做她的父親,可張愛玲卻在他那裡,得到了父愛似的安全感。

只是年老多病的萊雅很快病逝,只留下張愛玲,孑然面對這孤獨的世界。



陳淑樺有句歌詞:「你說你愛了不該愛的人,你的心中滿是傷痕。」

張愛玲的一生,心中該是怎樣的傷痕累累?

許小寒呢,她的傷痕能被撫平嗎?她能找到撫平她傷痕的人嗎?

也許,張愛玲終其一生,只是一個孤獨自戀的許小寒,尋尋覓覓之間,年華已逝去,情感已淡薄。

都說張愛玲是個涼薄之人,一個滿是傷痕的人,涼薄也是宿命吧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絡
  • 本文原創,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千萬不要再把女兒當成父親的「小情人」—讀張愛玲的《心經》有感
    不知從何時起,「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這句話成了描述父女親情的經典句子。曾經我深以為然,直到看了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心經》。《心經於是,30歲的母親不敢漂亮,收起了自己的美麗,提前老去,成為一個在別人眼中「不怎樣,胖胖的」、被忽視的人;母親不敢流露對丈夫的愛,收起了自己的愛,最終父母之間的愛徹底凋零,一點不剩。「她將父母之間的愛慢吞吞的殺了,一塊一塊的割碎了——愛的凌遲」。
  • 《心經》女兒對父親產生不倫戀,父親找個相似的人代替
    說到父親,很多人都是滿懷著敬意和愛意,愛自己的父親是正常的事情,可在《心經》裡的女兒小寒卻對自己的親生父親有了男女之情,她將自己的母親當做情敵,聯合父親排擠自己的母親,讓父母之間消磨了愛意,而自己則以一個女人對待男人的方式對待父親。
  • 離異女與高帥富的《傾城之戀》:所謂愛情,不過一場願賭服輸
    在那裡,她看過人情瘦、江山薄,她有過青蔥卻不美好的少年時光;在那裡,她賞盡風雲起、浪淘盡即將綻放屬於自己的文學傳奇——從《沉香屑》到《琉璃瓦》,從《茉莉香片》到《心經》,她的才思如迸裂的冰河,對愛情看得通透,對人性解得深刻,以絕世孤高的傲然姿態,獨立於上海文壇之巔。
  • 張愛玲《傾城之戀》:把婚姻當「救命稻草」的女人,註定會輸
    所以,她如果不去尋找出路,那她餘生的日子一定不會好過,上海的白公館不會有她的立足之地。很多人都感動於白流蘇和範柳原的傾城之戀一場傾城之戀,不過是成全了兩個自私的人而已。可是在這場婚姻裡,她的丈夫不愛她,她的家人不理解她,她所謂的立足之地也搖搖欲墜,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
  • 從《傾城之戀》普通人的傳奇中,解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目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愛情故事中唯一的以圓滿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小說主要寫了離婚後的白流蘇住在娘家,受盡哥嫂,家人的嫌棄和白眼,不得已,想通過嫁人來尋求出路;而富家公子範柳原愛她卻無意婚姻,在淪陷的香港中,患難與共的兩個人,終結秦晉之好。
  • 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傾城之戀》,許鞍華執導、周潤發主演
    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城市傾覆了。《傾城之戀》從白流蘇的故事線出發,在遇見了範柳原之後,又經歷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一段愛情可以刻畫的故事線究竟有多長,我們誰也無法預料。有時候就是如同白流蘇和範柳原的一支共舞開始彼此試探著,有時候又如同倆人一起斜躺在沙灘旁欣賞海景開始,也有可能是範柳原的一通電話說:「你那間房看出去的月亮比較美」。
  • 是成功的逆襲,卻不是浪漫的愛情,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我覺得張愛玲算是作家中最早的標題黨之一。 早年提到張愛玲,都說她是言情作家。初次看到《傾城之戀》這題目,滿心以為是講一個傾國傾城美女的浪漫戀愛故事,於是被吸引了去讀,才發現跟想像完全不一樣。他的錢財和她的家教一霎時都失去了意義,他們真正成為了原始世界的一對平凡男女,沒有了倚仗,也沒有了束縛。他們只有彼此,互相依靠著取暖。 於是,範柳原終於水到渠成地與流蘇結了婚。 對於多數人來說,香港的淪陷是一場災難,唯對於流蘇來說,這是一場契機。
  • 張愛玲《傾城之戀》:有一種女人,年齡越大男人越「撩」不起
    張愛玲《傾城之戀》插圖:電視劇《傾城之戀》劇照讀過張愛玲的人都知道,小說《傾城之戀》裡的女主角白流蘇,算是結局最好的一個。雖然她經歷過戰爭,愛情也幾經波折,但好在最後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過著很多人羨慕的生活。為什麼白流蘇兜兜轉轉,最終可以覓得幸福?首先跟她的人生態度息息相關。
  • 《傾城之戀》《半生緣》到《第一爐香》:張愛玲,許鞍華的情意結
    但張愛玲的文字,什麼時候都沒有讓人失望。多少年過去了,只要想到這是張愛玲的文字——心裡,就會有著莫名其妙的寒意。當年的張愛玲,年紀輕輕。雖然與胡蘭成花好桃好,實際上卻依然沒有得到最多的寵愛。她將最多的悲憫、最多的恩慈都留給了筆下的人物,專門塑造出來讓你們心疼、讓你們憐愛。然而,同樣憐惜這些女子的還有許鞍華。
  • 張愛玲——《傾城之戀》「勢均力敵」的婚姻,才是最好的婚姻
    讀了兩遍《傾城之戀》,我發現張愛玲看待感情的確有一種「愛玲式的獨特眼光」,她透過文字把愛情和婚姻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剝開丟到了我們的面前,透過每一片洋蔥,我們感受到的是愛情和婚姻裡赤裸裸的現實。《傾城之戀》講的是白家六小姐白流蘇一個離婚的女人,和範家不受歡迎的浪蕩公子範柳原的愛情博弈故事。
  • 《傾城之戀》:白流蘇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在了張愛玲的小說裡
    最近重溫張愛玲的小說系列,讀了《第一爐香》,接著又看了《傾城之戀》,越讀越是氣憤。怎麼這些美麗優雅的女主角在張愛玲的小說裡,都活成了那種在愛情裡卑微地乞求男人垂愛的角色?幾年前第一次看電視劇版《傾城之戀》,陳數塑造的白流蘇著實驚豔了很多觀眾,美麗端莊、優雅嫻靜;她也憑此角被大眾譽為「中國的旗袍女皇」,可謂實至名歸。陳數將白流蘇這一大家閨秀詮釋得太完美了。
  • 從《第一爐香》到《傾城之戀》:張愛玲女郎,憑啥越活越聰明?
    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男女主角的選擇非常重要。重要在於,如果不能神似那麼就請形似吧。畢竟,張愛玲文字的形容太虛無縹緲。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馬思純怎麼看也不像葛薇龍、彭于晏怎麼看也不像是喬琪喬。我不敢說《第一爐香》是《第一爐鋼》,可有什麼區別?
  • 重讀《傾城之戀》:「美滿結局」下的蒼涼人生
    @夏子墨作為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傾城之戀》講述了一對在愛情中錙銖必較的男女——白流蘇和範柳原,不停地與對方周旋博弈,最終因為戰爭時局而步入婚姻的故事。從繁華上海回來的白流蘇,剛從一場舊式傳統婚姻中逃脫。她的丈夫是一個典型的富家紈絝子弟,他性格暴躁、放蕩淫奢,流蘇不能忍受,與之離婚。白流蘇帶著財產被哥嫂接納。
  •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愛情的戰爭,性的博弈
    ,她筆下的愛情故事,很少有圓滿的結局,除了一部《傾城之戀》。他跟流蘇談「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要流蘇主動投懷送抱,要流蘇愛上自己。她為了刺激她,主動和別的男人跳舞;他為了引她吃醋,故意勾搭一位「印度公主」。一個是浪子情懷,一個是恨嫁少婦,刀光劍影,處處硝煙。
  • 張愛玲《傾城之戀》:男人的8句情話,就最後一句真,女人別不懂
    張愛玲《傾城之戀》編輯插圖:電視劇《傾城之戀》劇照範柳原從小在英國長大,他的父親是當地著名的華僑,可謂是富甲一方,但他的母親和父親算是非正式結合。白流蘇,張愛玲《傾城之戀》裡的女主角,一個離婚後一直住在娘家的二十八歲獨身女人,因為陪七妹寶絡去相親,意外被範柳原看上,並由此展開一段傾城之戀。
  • 何以我不喜歡晚年的張愛玲?
    儘管像《紅玫瑰白玫瑰》《傾城之戀》這樣的代表作很出名,但它們似乎有些過於華麗,帶有張愛玲年輕時代的色彩和底調。以文學價值來說,張愛玲可能是那一代女作家的翹楚,一個天才小說家的誕生,畢竟就是籠罩在許多人頭頂的烏雲,同時期或後來的女作家們,她本人不看在眼裡,就連進入張愛玲文字之內的讀者們,同樣也無法從別的作品中得著感動。
  • 《傾城之戀》讀後感
    我第一次聽到張愛玲的名字的時候,還是讀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這本《紅玫瑰和白玫瑰》我沒有讀過,不過對這句話記憶一直很深刻。所以我也一直認為張愛玲是寫愛情小說的,從未細細的去讀過她的作品。
  • 《傾城之戀》:愛情的第N種模樣
    每個人的愛情都不盡相同,卻又似乎總存在相似之處。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書寫了一種特殊時空裡發生化學反應的戀情。「所謂傾城之戀,不是因為戀而傾城,而是因為傾城才戀。」一場因戰亂而讓游離變成塵埃落定的感情,這麼多年仍被大家奉為經典。
  • 《傾城之戀》的殘酷真相:一對自私男女的利益爭奪戰,卻無關愛情
    一,前言《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一篇著名愛情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了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到底是怎樣一場轟轟烈烈的情感,需要「傾城」來成全呢?我想說的是,張愛玲的冷酷和犀利在於,這個故事看似在寫愛情,其實不過是一對各懷鬼胎的男女,以愛情為幌子,以婚姻為遮擋物,進行的一場晦暗至極的交易,說到底是一場自私男女的利益爭奪戰,根本無關愛情。
  • 《傾城之戀》:從2種偽善人性裡,窺視張愛玲筆下女性命運的蒼涼
    傾城之戀》,看到那些悲情氣憤地時代故事,筆者才真真兒的感覺到,原來張愛玲說的一點都沒錯。電視劇《傾城之戀》三奶奶和四奶奶因為白流蘇的前夫得肺炎死了,隨後她前夫的親戚徐太太便登門拜訪,因此白流蘇的哥哥嫂嫂們便誤以為是想讓白流蘇回去奔喪